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法藏比丘的贊頌
法藏比丘的贊頌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fā)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贊卅:
佛有十大名號: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也是每一尊佛共通擁有的稱號。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從錠光佛時開始,親近供養(yǎng)了五十二尊佛,到了第五十三尊佛,也就是世自在王佛時,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之后,法喜充滿,因此發(fā)無上心,捐棄王位,舍俗出家而作沙門,號為法藏。所謂「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fā)了成佛的大愿。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是形容法藏比丘的才高能強、智慧勇健,均非世人所及。而他來到世自在王如來處所,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向右繞佛三圈,合掌跪下,以偈贊頌佛的功德。
一、贊佛功德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這四句偈是形容佛的身相光明莊嚴!腹忸佄∥ 故侵阜鸬拿嫒莅l(fā)出紫金色的光芒,令人覺得崇高偉大;「威神」是指佛的威德不可思議,威儀萬千,讓人覺得無法衡量、無與倫比,不能侵犯。
我曾經(jīng)看過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畫的漫畫,把大人物畫得很大,小人物畫得很小,而問他:「人體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么你畫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尺寸差距這么多,豈不是與事實不符嗎?」
他說:「師父,事實上,一般人看到大人物時,總感覺自己很小,大人物很大,所以我是畫出大家心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他又說:「師父,我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平等,我畫的是人心的感受!
諸位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看大人物就覺得他比你大,或者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巨人。以菩薩眼光來看佛,一定覺得佛是巍巍然、威神無比,不同于一般常人。事實上在佛經(jīng)里所描寫的佛,不論是化身、報身,也都比一般的人及天人,要大得多。
「如是炎明,無與等者」,炎是兩個火字重迭相加,火有火焰、光焰的意思,光焰上再加光焰,就是表示非常光明,世上沒有任何發(fā)光的東西,可以跟佛身的光焰相比擬的。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這四句偈是在說明:若用世間最光明的東西,例如日光、月光、摩尼寶珠光,與佛身相的光明對照相比的話,世間的一切光,就會黯然失色,簡直就像黑墨一樣。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佛的臉上放光,無與倫比,佛所宣揚的妙法,音聲響遍十方諸佛國土。
有以「佛面猶如凈滿月」來形容佛的面孔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明月,清凈、圓滿、明亮、清涼;然而中秋的月亮表面還是有一些黑影,佛面卻是毫無瑕疵的。
法藏比丘不僅贊嘆佛的面相、身相,更贊嘆佛在說法的法音,那是世出世間的「正覺大音」,不是凡夫眾生的世間音,也不是二乘圣者的出世音。
基督教的《新約》,將基督的教義稱為「福音」,佛教則把佛法,稱為大覺者的「法音」。福音的「福」對佛教徒來說,只是修人天福報,最多是享受天界福報;可是大覺世尊的法音,是幫助眾生除煩惱、越三界、出苦海、成佛道的智慧,故名為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意思是,只要有佛出世、說法、度眾生,十方一切佛國凈土的諸佛及諸有情,便會知道有這一尊佛在說法,如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說法,十方無量諸佛的世界,都知道有佛出世、有佛說法。
這是贊嘆佛的所有威德,包括持戒、聞熏、精進、禪定、智慧等,都比一切大小乘的圣者稀有殊勝。
佛是持戒最精進、最圓滿、最究竟的人,圓滿成就一切大小乘的凈戒。凡夫持戒是壞事不做;菩薩持戒是不得做壞事,也不得不做好事。小乘人持戒,僅要求身口二業(yè)不作惡;大乘菩薩持戒,必須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大小乘圣者,都有道共戒,自然不犯惡業(yè),但唯有佛的戒德莊嚴,已經(jīng)圓滿無缺,故稱「無侶」。
「聞」是聽到的意思,對凡夫來說是聽佛法,在諸佛菩薩來說,則是聽聞眾生受苦、求救的聲音。凡夫的耳朵就是喜歡聽人家贊嘆自己的話,也善聽所有人批評別人的話;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諸佛菩薩,聽聞法音,聽聞眾生受苦受難的聲音,而適時適地恰到好處地幫助他們。
「精進」就是永遠不懈怠的意思。懈怠和精進是相對的,如果應該做、能夠做,卻不去做,或是心存現(xiàn)在不做,下次再做,甚至今天不做沒關系、今生不做也沒關系的心態(tài),就是懈怠。相反的,精進則是充分利用每一個現(xiàn)在,乃至于每一分、每一剎那的現(xiàn)在,努力持凈戒,努力聞佛法,努力修禪定,努力增智慧;雖然只有諸佛菩薩才能如此精進,但我們凡夫也應該盡力學習,盡力去做。
「三昧」是指在禪定的功用,亦即心中無雜念,便能不受外界的任何困擾。
「智慧」分為有漏與無漏。凡夫以自我為中心,縱然很聰明,還是有我執(zhí)在,所以是有漏的智慧;大菩薩沒有自我中心,具備無漏的智慧;佛則是圓滿的覺者,所以是無人能及的一切智者。
「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是因為世尊具備戒、聞、精進、三昧、智慧的五種條件,是世出世間一切圣者中的最上圣者,所以佛的威德,殊勝稀有,無人能比。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崖底。
這是形容世自在王如來的智慧!干钪B」就是徹底的認識和了解;「善念」是非常深刻的憶念著,也就是深刻的理解而經(jīng)常不忘「諸佛」所說的「法!箘倭x。法就是由諸佛所證所說的道理,讓我們聽了以后,照著學習,照著實踐,也照著去如實修證。「!褂袃蓪右馑:第一是廣大無際,第二是深厚無底,是形容佛法無量無邊;雖然諸佛所言說的法有限,但是其法義內(nèi)涵是無限的。
諸佛的法海,包括十方一切諸佛所證所說的種種法,可分成義海和理海,所有有關佛教的名詞,稱為「義!,親自實證如來的法身,稱為「理!;通達無量法義,是為深徹義海;如能修行佛法而達明心見性,那就是實證理海;義海屬于思辨,理海出于經(jīng)驗。
如來對于高深奧妙的諸佛法海,都能透徹體會,達于崖底。這是贊嘆如來的智慧宏深,無障無礙。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會障礙善根,令人不起智慧;而由無明所產(chǎn)生煩惱的現(xiàn)象,就是貪瞋癡三毒。
所謂「無明、欲、怒」,實際上就是指的愚癡、貪欲、瞋怒,稱為三毒。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永受煩惱困擾。有煩惱,受困擾,竟不自知是煩惱,便叫作無明。有的人,天天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不覺得有什么不好、不舒服的,還認為這就是沒有煩惱;但其實天天都在貪、瞋、妒嫉、懷疑中打滾,卻不知道那就是自害害他的煩惱,就是無明。佛則是無明根斷,煩惱已盡,永無三毒了。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這是形容佛的威德、威神、法的威力,無量無邊,像人中的雄獅。威武、勇猛的獅子,稱為百獸之王,而佛是眾生之中的法王,說法如獅吼,一切眾生聽到了佛的法音之后,都會棄邪歸正。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在《涅槃經(jīng)》里面提到佛有三種功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以般若證法身、得解脫,叫作三德圓明。佛的功德廣大,是無法衡量的,所以稱為「功德廣大」。所以,聽聞佛法,比聽聞其他學問的功德要大,因為佛的智慧,是從佛法的修證而得到的,而且佛的智慧是最深廣最圓滿的。
佛的功德無量,而凡夫之人能有什么功德?給人一碗飯吃,給人一件衣服穿,給人一點錢用,救人一條生命,這都是功德,是救人色身、肉體的壽命,功德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布施佛法,則是救人法身的慧命,這樣的功德更大;又如果能用佛法自度自救,救度一切眾生,便是修行菩薩道,這樣的功德最大。若僅以佛法自利,頂多是「有修有證」,若能利益眾生,則名為功勛,亦名功德。
「光明威相」,是形容佛的慈悲光及智慧光,包括照亮眾生世界的慈悲光,以及破除眾生無明的智慧光。如果只有智慧而慈悲不足,那是修小乘的人,小乘人也有慈悲,只不過沒有像菩薩及佛那樣永遠度眾生的大慈悲。
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都是威神莊嚴相,由于佛有光明和有威德的相貌,以及智慧深妙能如獅子吼般的說法,因此能震動大千世界,喚醒六道昏蒙。
一個太陽系等于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作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共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層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尊佛弘化的范圍叫作一個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弘化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為了度化娑婆眾生而來,除了地球世界之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個化身。
二、發(fā)愿作佛
愿我作佛,齊圣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此偈是法藏比丘所發(fā)無上菩薩心的正愿,前面都是贊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各種功德,現(xiàn)在是法藏比丘自己發(fā)愿,愿他自己成佛,而且希望:他在成佛后的功德、智慧、光明,都能跟法王一樣。
法王也是佛的別稱,世自在王佛是法王,阿彌陀佛是法王,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藥師佛等也都是法王。因此,在西藏凡是轉(zhuǎn)世的大成就者,都被譽封為法王;但此處所指的是佛,也唯有佛,才是真正的法王。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有兩層意思:1.自己本身已經(jīng)由于佛法而度脫了生死。2.使得如法修行的人,也都能度生死苦海,獲得解脫。
布施調(diào)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為完成圓滿的佛果,先要修行六度,就是首先以布施調(diào)整自私心,長養(yǎng)慈悲心,再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無漏的智慧。
「三昧」,梵文Samādhi,就是定、等持、現(xiàn)法樂住、息慮凝心等的意思?山庾鞫U定,也可解作任何一樣的修行,到究竟的深處,都能成為定慧不二的三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能讓我們通向涅槃、解脫,任何一項成佛的修行法門,精進不懈,都能得智慧,都能得禪定,所以門門都能成為三昧;其實若和清凈的智慧相應,做任何事都能得三昧。
六度之中的每一度,若與智慧相應,都能成為三昧。有人說布施最容易做,人人都會,但唯有不求回饋的無相布施,不著相,不問有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才能得布施三昧。
有人認為,持戒只是修人天福報,這只講對了一半,那得看你持的是什么戒?用什么心來持戒?以求取人天福報的心,或者怕下地獄受苦報的心來持戒,頂多是得人天福報而不得持戒三昧;若能不為求取什么而嚴持佛戒,就能得持戒三昧。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說,阿彌陀佛發(fā)愿自己一定要成佛,要好好地依愿修行,普度眾生,使得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平安。
生命是一種果報,應該要受的,逃也逃不掉,不該得到的,求也求不得。知道了佛法,受用了佛法,就不需恐懼;何況對于學佛的善人,尚有諸佛菩薩,以及護法天神的日夜護持。
三、堅正求道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圣,數(shù)如恒沙,供養(yǎng)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這段經(jīng)文是說,假如有人供養(yǎng)無量無數(shù)諸佛,還不如求無上菩提,行菩薩道,學習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心,堅定不退。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心是要在他成佛以前,度無量眾生,成佛以后還是要度無量眾生。
「求道」便是發(fā)菩提心,求無上佛道。但是初發(fā)心容易,長遠心難持,一般人常因少許委屈、打擊、挫折就會氣餒、退卻。若真的道心堅固,則任何威脅、利誘、阻礙、騷擾,都不會動搖他的菩提心,這才是真正「堅正不卻」了。
因此阿彌陀佛告訴我們,供養(yǎng)無量無數(shù)恒河沙數(shù)一切諸佛的功德固然極大,還不如道心堅固,更加重要。因為供養(yǎng)諸佛只得福報,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堅正不退,才能成熟無量眾生,共成無上佛道。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shù)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十方諸佛的數(shù)量,就如恒河中的沙子,多得難以計算。而每一佛都有一世界,一尊佛的世界,就是一個國土,亦名「剎土」,梵文Kṣetra譯為剎,意為土田,也就是「國土」的意思。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shù)剎土」,這四句話有兩層意思:1.有佛住世的世界,多得像恒河沙數(shù)不可計數(shù);2.還有無佛教化的世界,也多得不可計數(shù)。
不論在有佛世界或無佛世界,阿彌陀佛都要發(fā)愿用慈悲及智慧的光,普遍照耀每一個國土。像這樣的精進力及威神力,是很難以算數(shù)譬喻所能度量的;在任何一個國土中,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力,也是大得無法用數(shù)字去衡量的。我們每一個眾生,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不管是人,乃至地獄、餓鬼、畜生,有形的、無形的,都已間接或直接受到阿彌陀佛的慈光普照,功德難量。我們學佛的人,也應該學習阿彌陀佛的精神,將所學到的佛法,分享他人,也算是代佛放光,而這份悲智之光,植于八識田中,未來有機會隨時可以發(fā)芽生長,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斷的成長,影響自己、影響他人、影響一切眾生,也可說是無可稱量。
四、嚴土熟生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憫哀,度脫一切。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是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如來說:「當我成佛時,成就的佛國凈土是所有一切國土之中最好的!惯@里的「第一」,有兩層意思:一是阿彌陀佛的佛國凈土,和娑婆世界,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諸佛世界比較,是最莊嚴殊勝的。二是因為十方世界所有無量諸佛,都在贊嘆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都在鼓勵所有的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本經(jīng)稱為安樂世界,其土所有的眾生,都是諸上善人,都是得不退轉(zhuǎn)的菩薩,都是所作已辦的阿羅漢。其實在阿彌陀佛的世界,那些聲聞圣者,實際上也是佛菩薩化現(xiàn),乃至所有的鳴禽,也是佛菩薩的化現(xiàn),《阿彌陀經(jīng)》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在阿彌陀佛國土里,一切眾生,都很奇妙。弘揚佛道的地方叫作「道場」,莊嚴殊勝,超越一切國土的道場,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國如泥洹」,泥洹是梵文Nirvāṇa的音譯,意謂寂滅、圓寂、圓滿、寂靜,看到凈土經(jīng)典里描寫的佛國凈土,有那么多的莊嚴景物,進入那個凈土之后的人,就得解脫而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里。在那個凈土里的眾生,身體是由蓮花化生,而西方安樂世界的蓮花,是永遠不雕謝的,但其一切境界的一切景物,看似有相實即無相寂滅。
法藏比丘在成佛之后,經(jīng)常憐憫和哀念娑婆世界一切的眾生,對于那些還沒有生到安樂世界的、尚沒有證到涅槃的、尚沒有解脫苦難的一切眾生,阿彌陀佛都要度脫他們。
十方來生,心悅清凈,已到我國,快樂安穩(wěn)。
這四句是說,當法藏比丘成佛以后,所有十方國土中往生安樂世界的一切眾生,心中一定生起清凈無染的喜悅,到了彼國,便在安穩(wěn)中享受解脫自在的快樂。也就是說,彼國眾生,外無苦迫煎熬,內(nèi)無三毒攻心,所以稱為「快樂安穩(wěn)」。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fā)愿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幸」是期待的意思,有希望、促成的意思。法藏比丘發(fā)愿要成就莊嚴安樂世界,以安樂世界來成就所有愿生彼國的眾生,希望世自在王佛相信他所發(fā)弘愿,給他信心、給他光明,他要盡自己一切力量,完成悲愿。「力精所欲」的「欲」,跟貪欲的欲不一樣,這是無私悲愿而非自私欲望,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學習著:自私的貪欲不可有,弘法的悲愿不能無。
「十方」的諸佛「世尊」都是智慧無礙的,法藏比丘祈請諸佛世尊作證,愿十方諸佛,永遠都知其心行。
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處身于被諸種苦毒煎熬的五濁惡世之中,凡有貪瞋癡等煩惱眾生所在之處,法藏比丘就到該處,精進不懈利益眾生,修種種忍辱行,永不后悔。這是說,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為了要成就安樂國土,以及成熟無量愿生其國的諸眾生等,所以發(fā)愿: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
明末蕅益大師,便曾受此經(jīng)感動,也發(fā)了四十八愿,F(xiàn)在諸位菩薩來聽此經(jīng),也應學習阿彌陀佛這樣弘深的大悲愿心;為了成就安樂世界,為了成熟眾生,就得從現(xiàn)在開始,于諸苦毒環(huán)境之中,勇猛精進,難忍能忍,永不退心,永不后悔。
- 上一篇:攝取佛國清凈之行
- 下一篇:阿彌陀佛大愿有幾條?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