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 世間與菩提
世間與菩提
看山是山
菩提在世間
菩提異世間
菩提在世間
小結
世間與菩提
雖這題目,我們可從很多角度來講。但對一個已和禪宗有較多接觸的行者而言,或將即聯(lián)想到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所講的這偈頌,我且稱之為「菩提頌」─菩提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我們知道,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以欲成就真正的覺悟,必然在世間中得。所以曰:「菩提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故如遠離世間,而欲尋求覺悟;則必如「尋兔角」一般罔然。我們都知道,兔子是沒有角的;所以尋兔角,即謂根本找不到。所以這偈頌,即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欲成就菩提,唯在這世間中求。
對于這偈頌,我且從三個層次來說明。這三層次,我們既可說是西洋哲學家黑格爾的「正、反、合」。也可套用中國禪所講的「老僧在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開悟后,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來說明。
看山是山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層次的看山是山。以這乃正面肯定之謂,所以偈頌還是一樣「菩提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蛊浯,如進為第二層次的看山不是山。則偈頌乃變?yōu)椤钙刑岙愂篱g,必離世間覺;在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至于第三層次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偈頌且成為「菩提在世間,何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以上乃先用偈頌略示大綱,待其下才作更詳細的說明:
菩提在世間
現首先說明「菩提在世間」的道理:一.從現象而覺悟真理,我們常說「求真理」,但真理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真理不當是因已有某位先知先覺,曾告訴你說:這是真理。因此你就相信『此是真理』─就像傳說中的摩西,既從西納山下來,便要大眾奉行神意而遵守十戒。這雖是神教的信仰方式,至于佛教則不然。以佛教乃必透過對世間種種現象的深入觀察、分析、歸納、綜合,才能覺悟到所謂的真理。所以佛法乃與傳統(tǒng)的神話大不一樣,因很多神話、傳奇,都未有現實作根據故;所以不只不堪驗證,甚至經不起深度的思惟。而佛法卻不只應如理思惟,且更當修行驗證。
故如一個文明越進展,則其諸般說法,必然跟佛法越來越相應。譬如西洋文明發(fā)展到今天:從牛頓的古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便已更接近佛法。像心理學最初只論究意識,而到佛洛伊德后便有潛意識、集體意識的發(fā)現。這雖不及佛教唯識學的精深細致,但已越來越接近了。同樣若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去觀察,我們都將發(fā)覺有越來越傾向佛法的趨勢。所以從這點,我非?隙ǎ悍鸱ㄔ谖磥,必隨整個文明的進展,而更發(fā)揚光大。
其次,就個人而言,在佛法里有所謂的「獨覺」,因看到花開、花落等種種現象,故能覺悟到真理。如退而求其次,一個人即使不能自覺,但若知識閱歷愈廣的話,也將越容易接受佛教。像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七、八十歲后,他很多想法就自然漸傾向于佛教。所以我們雖沒必要去尋找那個人是真理的代言人,但由透過種種現象的觀察.分析,最后我能確認,誰講的較接近于事實、真象。
因此在《中觀論頌》里有曰: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所謂第一義,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真理。如果我們不先具備世間的學問、知識,就想直求真理,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必從種種現象里,去歸納再歸納,歸納到最后,才覺悟得那統(tǒng)攝一切、貫穿一切的大原則,而稱為第一義也。
反過來說,若很多人寧可閉著眼睛說瞎話,而不愿去面對真正的現實,這才沒辦法接受佛法。因此即使其他的宗教還停留于權威和迷信,而佛教卻從非如此。因為佛教本更尊重對現象的觀察.分析.了解。釋迦牟尼佛不也說過:你們不要先入為主地相信我所說的話,而是要透過對現象的觀察、分析,再來肯定我講的有道理。
所以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其實都是從現象里觀察出的結論。如無常,我們每天看著太陽的運行,以看久了,就會得到一種軌跡「太陽從東邊而出,由西邊而落!谷绻覀兏屑氂^察,必將發(fā)覺:其實夏天的太陽,乃偏東北而出;冬天的太陽,卻偏東南而出。或者我們看人從出生、長大,到最后衰老、死亡。以所有的人都必經過這樣的歷程,故得于「有生必有死」的結論。這皆是從種種現象里觀察,而確認得「諸行無!沟牡览怼
同樣,「諸法無我」的法印亦然。我們都知道,在生命的過程里,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即使現代人已注意到「規(guī)劃人生」的需求,但即使細心規(guī)劃,我們能夠掌握的因緣,其實還是非常有限的。對于自己的身體,冷的時候我們不能叫它不冷;熱的時候不能叫它不熱;甚至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可能叫它馬上變好。以生命都必與外界有互動的現象,所以從「對應變化,不能主宰」的生命本質中,我們乃更可體會到「諸法無我」之理。
現代的心里學,也慢慢說到:其實「自我」,也只是從互動的過程中而呈現出來的狀態(tài)。所以最初的心里學既以「自我為中心」而開展出來的理論架構,似乎全然不能接受無我的理論?墒堑侥壳盀橹梗麄兊恼f法和無我之理,也只是半步之隔而已。所以愈對種種現象的觀察.了解,才愈能覺悟「什么是真理?」故曰「菩提在世間」。這是第一點。
其次,有謂『煩惱即菩提』者,這雖不當說:煩惱就是菩提也!但我乃將之解釋為:即者,近也─從煩惱而接近于菩提。為什么能從煩惱而接近菩提呢?以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而覺悟若從禪宗來修,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要有疑情才能開悟。那疑情從那里來呢?疑情從對世間種種的煩惱、迷惑而來。故從煩惱迷惑而起疑情;因疑情而參禪覺悟也。
所以煩惱.迷惑之所在,即是疑情.道心之所以。在越煩惱、愈迷惑的地方,反而才能激起堅固的道心。所以佛經上有謂「富貴學道難」,如一生太平順了,反不容易起道心。同樣一個人若住山太久了,也可能會讓道心衰竭。同樣,所謂學佛「八難」里有長壽天。如一個人往生到越高層次的天,則在享天福的當下,必根本不覺得世間還有什么煩惱、迷惑。甚至禪定天,一念就是八萬四千大劫,怎么可能起煩惱、迷惑和道心呢?所以長壽天雖就世間人來看,是求之不得的福報;但對修行而言,卻成為學佛、修道的大障礙。
如上所說,既長壽天是八難之一。則我將懷疑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同樣的隱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日子過得太安逸了,反不容易激起道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即使說能「不退轉」,但就進步而言卻是非常地緩慢。故要在西方極樂世界修成正果,要比在娑婆世界慢得太多了。比如說,要修布施,卻沒有貧窮的人;想修忍辱,連讓你生氣的因緣都沒有。所以經典上才說,必淤泥中才生蓮花。必于煩惱的世間,才能激起疑情、道心和覺悟的因緣。反之,離開煩惱.迷惑的世間,即無覺悟可言。所以升天.住山.往生極樂世界等不見得有助于修行。甚至有人說,剃度出家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出家后的環(huán)境太單純了,反激不起奮發(fā)振作的道心。
菩提異世間
但如果我們把話,只講到這里,反會產生一種蠻大的誤導:既「菩提在世間」,那我們就安心在世間好了,而不必學佛,更不必專精修行。故遺世獨立的修行反將淪為異類、極端。今天很多人之所以口口聲聲「生活禪」,即緣此誤導而有的渲染.偏差。
因此我今天欲強調的,反是「菩提異世間,必離世間覺;在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蛊刑岷我圆辉谑篱g呢?我們前面雖講到觀察世間,然眾生即使從早看到晚,從春看到冬,從生看到死,竟有幾個已覺悟真理呢?雖經典上有「獨覺」這名稱,可是歷史上曾無師自悟者,卻只有釋迦牟尼佛而已!而其他上億的眾生呢?有的不只不能自悟,甚至連為之開示佛法都不能信受。所以不光是觀察世間,就能覺悟真理的。
同樣如說:從迷惑而起疑情.道心,因疑情.道心而參禪.開悟。那曾由迷惑而覺悟者,又有幾人呢?我相信迷惑,不當只少數人的專利而已;很多人一樣有迷惑呀!但何以雖迷惑,而不能覺悟呢?所以如只謂「菩提在世間」,則已覺悟的眾生必然很多。因為我們從來都在世間地呀!但事實上卻是,不只覺悟的眾生非常地少。并且欲求覺悟,也不是劍及履及,心想事成的;而是得經過一番克苦嚴謹的修行,始有覺悟的可能。何以故?
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帶有很深厚的邪見跟業(yè)障,所以我們一向在纏中,就像蜘蛛網一樣牽牽掛掛,攪繞不清。我們不是那只蜘蛛,而是被蜘蛛網網住的那些可憐蟲。故雖觀察世間而見不到實相,雖滿懷疑惑而不可能開悟。
這種情況:就像眼眚未除,何以見實相?或者說既戴著一個有色的眼鏡,則即使再怎么認真觀察世間,然所看到的卻仍只是變態(tài)的世界。以眾生從來就帶有邪見─這邪見,既可說是「常樂我凈」四種顛倒; 亦可說是「我見、自性見」。于是為邪見纏綿故,即使窮一生的努力想要了解諸法實相,卻還鉆不出無明的梵網外。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學佛人,才有道心。那些科學家整天忙著作實驗,不也為了解世間實相嗎?然因種種的執(zhí)著、邪見在。像古鏡上沾滿了塵埃,故根本沒辦法照耀出光明來。前眼病未除,是引喻眾生有邪見;此古鏡未磨,是影射我們有業(yè)障。故若邪見深厚.業(yè)障纏綿。則雖有迷惑,而不可能開悟;雖觀察世間,而見不到實相。
所以我們首要聽聞佛法─聽聞,不是就直相信佛所說的絕對是真理。但我們能調整角度─從佛所指示的方向,去觀察世間。而待觀察之后,才確定佛所說的,乃更與實相相應。所以須從聞法里,去破除邪見,這是第一點。比如先把那有色的眼鏡拿下來,再去觀察世間,才可能看到真實的面目。
既聞法后,更要精進修行,才能消除業(yè)障。佛法不是說一說,聽一聽,就能功德圓滿的。很多人即使已多少了解佛法的道理,可是為什么生活中,還不能受用呢?但為業(yè)障未消除故。而欲消除業(yè)障,唯有透過精進、專心的修行,才能完了。
所以何謂「菩提異世間,必離世間覺」?佛法可不是時時處處,皆可聽聞到的。經典上說「有佛法的時代,如曇花一現爾!」目前即使還有佛法在流行,但于外道猖狂.群魔亂舞的情況下,要聽到正法,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呀!甚至說要精進修行以消除業(yè)障,那就更不在世間了。因為世間會產生很多的干擾、魔難。
因此前面雖說,住山或不容易起道心。但若真起道心,欲精進修行時,還以住山為宜。因為山上比較沒有外緣的干擾,且魔難較不起現行。同理欲精進修行,還以剃度出家的因緣,比較殊勝。
所以即使得由「菩提在世間」而起道心,但起道心后欲精進修行,卻得「出世間」才行。而今天卻有某些人士大事提倡「菩薩道」,講佛法就在世間中,就在生活中。我認為這是個蠻嚴重的偏差。因為「菩提在世間」,還只是第一個層次。而欲真鉆進佛法里,還得經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苦修階段,才有辦法真在佛法中得到受用。否則只蜻蜓點水似地偶而聽聽經.打打坐,必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如只輕忽地說:禪在生活中或動中修。都將只自誤誤人而已!
所以雖我們目標,可訂的很遠「真俗無礙,理事圓融」?墒窍率值脑,還得從很嚴謹,甚至很刻板的方式去著手。就像不管是劍道或太極拳等。初開始都得從很刻板的架式里去慢慢雕琢,而練到最后,才能無招勝有招。從出格而圓滿。
菩提在世間
最后無明邪見既消,業(yè)障習氣亦除,則他所感受到的身心世界,其實還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因為佛法,本就是在世間里所覺悟的真理。因此問題的癥結不是:佛法在不在世間?而是眾生的無明業(yè)障,卻與佛法、與世間實相不相應。所以學佛修行,如真成就了,也不過仍歸回世間去。在禪宗的「十牛圖」里,最后曰:入廛垂手,就是再回到世間的實相里。而世間的實相,即是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甚至真空妙有.理事無礙等。
小結
最后,我作個總結:中國佛教到目前為止,都偏尚于大乘的圓融;可是圓融不只當說出來,尤其當體證到。然如未經嚴謹克苦的修行過程,再富麗、堂皇、圓融的大乘佛理,都將派不上用場。我們豈不見到有些人,佛法確實講得很好;可是你詳細觀察他的身心狀況,卻非如期待中那么平順、吉祥、安樂,為什么呢?未經嚴謹的修行,就想無招勝有招,根本不可得。
我們聽有些鋼琴演奏家,竟演奏得那么好;然在驚奇贊嘆之余,你可知道,那是每天八小時,經幾年苦練才有的成果。如我們只羨慕那富麗堂皇的后果,而不肯安心于日以繼夜的苦練;則只有眼高手低的份。
在大乘佛法里常有一種很大的偏差:那就是祂只昭示我們,彼非常富麗堂皇的成果,卻不鼓勵作嚴謹克苦的修行。常謂:凡夫重果,菩薩重因。而大乘佛法卻也有重果不重因的偏差。所以大乘法學到最后,都只能在夢中大造空中樓閣─佛在虛空里放光動地?墒菈艋刂,卻還只能于地上邯鄲學步而已。
所以被圓頓法門誤導的人,可能比因祂而成就者還多!因為圓頓本是從漸修里去成就的,而非守株待兔地等頓悟而已。但若頓悟講得太夸張了,反讓人不愿意埋首于漸修的過程中。
到最后這些「圓頓法門」,卻變成戀世跟懈怠的托辭。人家勸你好好打坐,你說不用哩!我在動中修即可。在動中修,你真修出什么成果嗎?也沒有。∷浴钙刑嵩谑篱g,不離世間覺」竟淪為自誤誤人的邪見而已。
放眼目前的臺灣佛教,講的豈不都是圓頓法門。圓頓法門如真這么容易上道的話,則釋迦牟尼佛也不用經六年的雪山苦行,才能成道。我們都自以為比祂有善根,祂還得迂回一番,而我們直了無上道。然若不經第二階段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便能直成就最后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嗎?很多人根本還不能分辨:初階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與末后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竟有何差別?便以為已和那些大悟徹底者一樣「饑來吃飯,困來眠」便可,其實還早得很呢。所以我今天倒要強調「菩提異世間,必離世間覺;在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的修行過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才有真對治的功效。
- 上一篇:破繭而出
- 下一篇:力挽狂瀾 不以覺受論功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