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五(之二)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五(之二)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凈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jié)倫次。

  “阿難尊者再次雙手合掌,禮拜佛陀并恭敬地說道:如今我雖然聽了佛陀您以無遮大悲之心所開示的,關(guān)于性凈妙常的真實不虛之法語,但我心里仍未通達什么叫做‘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開根結(jié)之次第。”

  【無遮大悲】沒有局限,毫無保留的大悲心。

  【性凈妙常】六根之根性本來清凈,微妙常住。代指世尊前文的一系列開示,所謂“六湛圓明”,一旦根塵識心銷落,即可成就“無上知覺”,等等法義。

  【法句】即白話文常說的“法語”,講經(jīng)說法之文字語言也。

  【六解一亡,舒結(jié)倫次】關(guān)于“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開根結(jié)之次第!笆妗本褪墙忾_,“倫”是條理與次序,“倫次”就是指先后次序。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但愿您大慈大悲,再次憐憫法會大眾與將來眾生,以法音做布施,來繼續(xù)洗滌大家內(nèi)心的煩惱塵垢。”

  【沈(音:沉)垢】沉垢,深沉之煩惱垢。其中,“沈”是“沉”的通假字。

  聽了阿難尊者的提問,世尊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再次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華巾”上面的“結(jié)”,來比喻“六根”,并演示打結(jié)的過程,以及解結(jié)的次第等等問題。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于大眾前,綰成一結(jié),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當時,如來在獅子座上面,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內(nèi)裙,收斂袈裟,俯身扶著面前的七寶供桌,伸手到桌上面,取來夜摩天所供奉的華巾!

  “在大眾面前,把華巾綰出了一個結(jié),一邊給阿難看,一邊問:這叫什么?”

  【涅槃僧】漢譯“裹衣”,指袈裟里面的內(nèi)裙。

  【僧伽梨】漢譯“雜碎服”,即“三衣”當中的“大衣”,九條至二十五條不等。其中最上品的二十五條衣,也俗稱為“祖衣”。

  【七寶幾】由“七寶”鑲嵌的供桌!皫住蓖ǔV感∽阑虬,此處則指世尊面前的供桌。

  【劫波羅天】指“夜摩天”,乃是欲界第三重天,位于須彌山上方很高的虛空當中,以云為地,屬于“空居天”。

  【華巾】華貴的絲巾。

  【綰(音:碗)】掛、系、盤結(jié)。

  由于世尊面前的供桌,或者說茶幾之類,比較大,世尊才需要作出一系列動作,俯身伸手到遠處取來華巾,用來做演示與比喻。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jié)。

  “阿難尊者與大眾一同恭敬地回答佛陀:這叫做結(jié)!

  于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jié),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接著,如來又在華巾上綰出了一個結(jié),再問阿難:這叫什么?”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jié)。

  “阿難尊者與大眾又恭敬地回答佛陀:這也叫做結(jié)!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jié)。一一結(jié)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jié),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fù)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jié)。

  “就這樣,如來依次把華巾綰成結(jié),直到總共有了六個結(jié)。每次綰出一個結(jié)來,都會拿著結(jié)問阿難:這叫什么?”

  “阿難尊者與大眾每次都回答佛陀:這叫做結(jié)!

  世尊的寓意,大約是用“華巾”來比喻“性凈妙常”,用“六個結(jié)”來比喻“六根”,然后,再來引導阿難與大眾觀察,如何是“六解一亡”,并顯發(fā)其中的“舒結(jié)倫次”,即解結(jié)之次序。

  不過,任何比喻都有其局限性,在這里,“六個結(jié)”是一個一個按次序綰出來的,但是,“六根”則不同,它們是隨著“無明”而同時形成的。這一點,大家需要留意,在“六根”之間,并不存在先后次序,而只存在功用的不同。

  有人問了:既然“六根”之間不存在先后次序,那阿難尊者為何還要問“舒結(jié)倫次”呢?

  答:雖然“六根”只是功用的不同,并不存在先后次序,但是,在修行人試圖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的時候,首先要找個下手處,于是便有了“舒結(jié)倫次”。

  就好比“華巾”上面的“六結(jié)”一樣,您要解開這“六結(jié)”,總要選其中一個下手,不可能同時解開六個結(jié)。而且,您完全可以不按照“六結(jié)”形成的次序來解,您可以任意選擇一個最方便的下手,以便順利解開“六結(jié)”。

  咱大家修行也是如此,雖然“六根”功用不同,但它們是平等的。雖然它們平等,在您修行去解開其“根結(jié)”的時候,首先要選擇其中最合適的來下手,以便順利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

  哪一根最合適呢?世尊前后文已經(jīng)多有開示,那就是要選擇出最圓通、最方便的那一根。

  ——以上道理明白了以后,下面的一系列經(jīng)文就好理解了。

  下面,世尊便開始引導大家觀察: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jié)。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fù)名為結(jié)?

  “佛陀告訴阿難:我最初綰華巾,打出第一個結(jié)的時候,你們把它叫做結(jié)?墒,這華巾本來只有一條,綰第一下叫做結(jié);第二下和第三下,等等,你們?yōu)楹芜把它叫做結(jié)呢?”

  【汝曹】汝等,你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jié)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jié)。

  “阿難恭敬地回答佛陀:世尊,這條寶貴的華巾乃是細麻線等編織而成。雖說它本來是一個整體,但是,按照我的想法,如來您綰一下,就有了一結(jié)之名;如果您綰一百下,最終將會叫做百結(jié)!

  【緝(音:記)績】把細麻捻成線,搓麻線。在這個詞組當中,兩個字同音同義。

  何況此巾只有六結(jié),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jié)?

  “更何況,您只在這條華巾上面打出了六個結(jié),既不曾打出七個結(jié),也不曾停手于五個結(jié)!

  “為何如來您只允許最初的叫做結(jié),第二個、第三個,等等,就不可以叫做結(jié)了呢?”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jié)。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jié)有異。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這條寶華巾,你知道它本來只是一條,當我綰了六次以后,就說它有了六個結(jié)!

  “你仔細觀察就會明白,華巾的巾體本來是同體無別的,只因為結(jié)而有了彼此差異!

  “巾體”比喻“性凈妙!,“六結(jié)”比喻“六根”。在“性凈妙!碑斨,本來不曾有任何彼此差別,只因為有了“六根”,便有了彼此,有了六種不同作用。乃至于,有了“根”與“塵”的對立,也有了“六塵”。

  既然“六結(jié)”比喻“六根”,那用什么來比喻“六塵”呢?可以用“華巾”上面沒有打結(jié)的那些地方來比喻“六塵”,只是大約如此,不可較真。因為,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當一條華巾上面打出了六個結(jié)以后,會把華巾分為七段,而不是六段。這仍是比喻的局限之處。

  當“六結(jié)”形成以后,按照它們被綰出的次序,自然就有了第一結(jié)、第二結(jié)……直到第六結(jié),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容混淆。于是,本來同體無別的“華巾”,變成了“六結(jié)”分立。

  同理,當“六根”形成了以后,依據(jù)它們的功能,自然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容混淆。于是,“性凈妙常”當中本來的圓融無礙之妙用,即全知全覺,變成了“六根”的六種知覺作用,無法互通互用了。

  對此,世尊繼續(xù)引導阿難觀察:

  于意云何?初綰結(jié)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jié)生,吾今欲將第六結(jié)名成第一不?

  “你怎么看呢?最初綰成的結(jié),叫做第一結(jié);以此類推,當?shù)诹Y(jié)綰出來以后,假如我想把它命名為‘第一結(jié)\’,可以這樣嗎?”

  ——可以這樣嗎?

  答:在瘋狂的二十一世紀,還有啥不可以的呢!

  只是,如此顛倒倫次,猶如人世間顛倒倫理一樣,社會就沒有了規(guī)則,人心就沒有了條理,道德也就隨之徹底敗壞了。到頭來,人類自食苦果。

  因此,許多東西,不見得不可以,而是“不合適”。正因為“不合適”,所以說“不可以”。

  對此,阿難尊者依據(jù)常識回答世尊:

  不也,世尊。六結(jié)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v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jié)亂名!

  “不可以,世尊。只要六結(jié)還存在,這第六結(jié),終究不是第一結(jié)?v然把我平生的智慧辯才都發(fā)揮出來,又怎么能夠混淆‘六結(jié)\’的排名呢!”

  “六結(jié)”有其綰出的次序,一旦形成,就無法被顛倒。同理,“六根”有其不同功用,也有六種不同的對境,一旦形成,也無法被混淆,其差別可謂是歷歷分明。

  于是,世尊對于“六根”的形成,做出小結(jié):

  佛言:如是。六結(jié)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fù)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陀說道:是這樣的!Y(jié)\’各自順序不同,回頭觀察一下它們的起源,都由同一條華巾所綰成;但是,如果要破壞它們的次序,卻終究做不到!

  “那么,你們的‘六根\’也是如此,它們是在‘性凈妙常\’的畢竟同體當中,發(fā)生了‘知覺作用\’的畢竟差異!

  【循顧】回頭觀察,反觀。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在“性凈妙常”的畢竟同體當中,發(fā)生了“知覺作用”的畢竟差異。

  “六根”一旦形成,“性凈妙常”的“畢竟同”就表現(xiàn)不出來了,而表現(xiàn)為“六根”當中“知覺作用”的“畢竟異”;同時,也伴隨著“六塵”境界的“畢竟異”。但是,即便如此,“畢竟同”也不曾被破壞過,它仍在那里,默默于無形。

  ——什么叫做“見道”?那就是以您的般若智慧,時時處處于紛繁蕪雜的“畢竟異”當中,覺悟到“畢竟同”,深知它非生非滅。

  有人問了:那到底什么叫做“畢竟同”呢?

  答:見一切法空而不實,此平等無差別之性,名為“畢竟同”。它就是《心經(jīng)》所說的“諸法空相”,亦名“空性”,亦名“性凈妙!,亦名“非生非滅”,亦名“如如”。

  正因為“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所以,一切塵世景象的“畢竟異”當中,到處都是“畢竟同”啊!要是沒有“畢竟同”之法體,何來這萬千世界無奇不有的“畢竟異”呢?請大家時常如此觀察,便可以慢慢體會到那“非生非滅”之法性,它乃是“畢竟同”而“畢竟無相”且“畢竟不死”也。

  前文,阿難尊者請問身心的“根結(jié)”之所在,以及如何“解結(jié)”,十方如來都回答為“六根”。那么,只要解開“六根”,是否就到達了“一個”佛陀的境界呢?是否有那樣“一個”正等正覺之果位呢?

  對此,世尊繼續(xù)用比喻來引導大家觀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jié)不成,愿樂一成,復(fù)云何得?

  “佛陀問阿難尊者:如果你一定不想讓這‘六結(jié)\’存在,而想要讓它們恢復(fù)成為‘一條\’華巾,又該怎樣實現(xiàn)呢?”

  其實,即便“六結(jié)”尚存,華巾也是“一條”,本是一體無別,只是被“錯認”為“六結(jié)”差別罷了。當“六結(jié)”都解開之后,“錯認”不復(fù)存在,“一條”華巾便整體顯現(xiàn)了。

  比喻說來:即便“六根”尚存,全法界之“性凈妙!币彩恰耙蝗纭钡,本是一體無別,只是被“錯認”為“六根”以及“六塵”差別罷了。當“六根”之根結(jié)都解開之后,“錯認”不復(fù)存在,“一如”之“性凈妙!北阏w顯現(xiàn)了,那就是菩薩的法身。

  全部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名為菩薩“見性成佛”,其實也是“即身成佛”,“六根”之色身皆化成法身與報身也。在此之前,雖然“六根”尚在,卻能夠透過“六根”差別,而當下覺悟到“六根”、“六塵”與“六識”,無非是“性凈妙!,不論“解”與“不解”,“六根”本如幻,其根性本自如如,即是法身;這叫做菩薩最初的“明心見性”,需要超越思維的“明見”,才算數(shù),僅僅理解這個道理是不行的。

  對于世尊所問,“六結(jié)”恢復(fù)成為“一條”,該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阿難尊者如此回答:

  阿難言:此結(jié)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結(jié)非彼,彼結(jié)非此。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六結(jié)\’如果還存在,就會有‘是\’與‘非\’蜂擁而起,在‘六結(jié)\’當中自己發(fā)生。于是,此結(jié)非彼結(jié),彼結(jié)非此結(jié)!

  【是非】“是”與“不是”。

  在“性凈妙常”當中,本來沒有“是”和“不是”,一切概念都如同龜毛兔角,尚未發(fā)生?墒,一旦有了“六根”,那就不同了,分別隨之發(fā)生,概念隨之形成,執(zhí)著也隨后蜂擁而起;煩惱呢,如江河之滔滔,無盡無窮矣。

  常有人問何為“開悟”,大體說來,您的心如果能夠脫開“是”與“不是”的執(zhí)著,嗯,這個可以算作是“開悟”了。此人必然時常法喜充滿,心境寬廣而包容。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jié)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如來您今天倘若一下子把‘六結(jié)\’都解開,‘結(jié)\’如果不存在了,也就沒有了彼此差異!

  “這樣的話,尚且不必把它叫做‘一巾\’,所謂的‘六結(jié)\’又在哪里呢?”

  當“六結(jié)”都解開了以后,“華巾”上面就沒有了彼此之分,于是,連所謂的“一巾”都不需要標立了。處處本來是“華巾”,說一說六,已成了癡人說夢。

  以“六結(jié)”比喻“六根”,同理可知。

  于是,世尊接著阿難尊者的觀察體會,來明示何為“六解一亡”之真義: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fù)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fā),發(fā)妄不息,勞見發(fā)塵。

  “佛陀說道:所謂的‘六解一亡\’,也是如此!

  “只因為你們無始以來,心性當中發(fā)生了癲狂迷亂,于是便有‘六根\’之‘知見\’從中虛妄發(fā)生;相應(yīng)地,隨著‘六根\’之‘知見\’不停地虛妄發(fā)生,便因為‘知見\’疲勞而發(fā)生了‘六塵\’。”

  理解這段經(jīng)文,可以參照前文第四卷初,世尊對于富樓那尊者“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的解答,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相當于此處的“無始心性狂亂”。而“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相當于此處的“知見妄發(fā)”。其后的“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fā)塵,自相渾濁”相當于此處的“發(fā)妄不息,勞見發(fā)塵”。

  比對《大乘起信論》,本段經(jīng)文則相當于“無明不覺生三細”。其中,“無始心性狂亂”即“無明業(yè)相”;“知見妄發(fā)”即“能見相”;“發(fā)妄不息,勞見發(fā)塵”即“境界相”。

  總之,“六根”當中的“能覺”之知覺性,以及“所覺”之“六塵”,一同發(fā)生于“性凈妙常”當中,同屬虛妄,毫無真實可言。猶如“狂花”發(fā)生于“虛空”當中一樣,本是幻覺,并非實有。

  對此,世尊繼續(xù)說道: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就比如有人用眼睛瞪視虛空,時間一久,疲勞了以后,就會看到有星星點點的‘狂花\’,在湛澈精明的覺性當中無緣無故紛亂而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以及眾生之‘生死輪回\’,還有諸佛之‘大涅槃\’,統(tǒng)統(tǒng)都是‘性凈妙常\’當中的狂亂疲勞所引發(fā)的顛倒‘狂花\’之幻相。”

  因此呢,一旦到了“六根”之“根結(jié)”都解除之際,一切“知覺性”與“六塵”境界,都將回歸于“性凈妙!,不再有任何彼此之分。

  到那時,屬于生死輪回的“六根”固然已經(jīng)了不可得,屬于非死非生的“大涅槃”之佛果,又從何安立呢!故名“六解一亡”。換句話說,“六根”解除之后,“一真性”也同樣了不可得,“一法身”也同樣了不可得也。

  只是,雖然了不可得,“妙真如性”與“清凈法身”,等等,終究不會落入斷滅。它不是修出來的,也永遠不會滅亡。它就是法界之實際,非任何數(shù)量可及,亦非任何名相概念可及。

  當世尊開示了“六解一亡”的含義之后,阿難尊者前文的提問還剩一個問題,即如何是“舒結(jié)倫次”,也就是解結(jié)的次序。

  于是,阿難繼續(xù)請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