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佛教徒(佛教名詞)

\

佛教徒(佛教解釋)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三寶的在家,出家四眾的通稱。包括在家(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眾,出家(比丘,比丘尼)眾,合稱四眾弟子。(也有七眾的說法,包括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叉摩那尼)。

佛教徒名稱

  佛教徒有許多的名稱,名稱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佛教徒的正式稱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yōu)婆賽、優(yōu)婆夷等。一類是對佛教徒的別稱,如僧、沙門、和尚、阇梨、頭陀。

  佛教徒名稱的正式稱呼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guī)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釋迦牟尼的姨母。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三、沙彌,意思是息慈、求寂等,稱呼年齡不滿20歲但已滿14歲的少男出家者。他們雖然還不能受具足戒但也要受許多佛教戒律的約束,—般受持十戒”。

  四、沙彌尼,意思是勤策女,稱呼年齡已到14歲但還不到18歲的少女出家者。她們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也有很強(qiáng)的行為規(guī)范要遵守。比如,不得于避處自弄身體、不得照鏡子化妝等。

  五、式叉摩尼,意思是學(xué)法女,稱呼年滿18歲但還不滿20歲的沙彌尼,她們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彌尼再經(jīng)兩年的式叉摩那時期才受具足戒,是因?yàn)橐獧z驗(yàn)女弟子會不會懷孕。

  六、優(yōu)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稱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

  七、優(yōu)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稱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yōu)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佛教徒名稱的別稱

  一、僧,梵文音譯“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就是眾多的出家人和合相處在一起。所以僧實(shí)際上是一種集體稱呼,一名出家人不能稱為僧,由四個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組成的組織才能稱為“僧”。

  二、沙門,梵文音譯,也譯為“桑門”。沙門本是對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行者的一個總的稱呼。但傳人我國后,就成為佛教徒特有的一個稱呼。

  三、和尚,也稱“和上”。在我國,“和尚”的稱呼最為常見。其實(shí),和尚本來是對有相當(dāng)?shù)匚、學(xué)問并堪為僧師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稱,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稱,不是任何一個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這個稱呼的。

  四、阇梨,阇梨的含義與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教授、規(guī)范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為準(zhǔn)則,能糾正弟子行為的一類教徒。阇梨與和尚的區(qū)別在于和尚的資歷比阇梨深。

  五、頭陀,對一類佛教徒的稱呼,原意是抖擻、棄除等。正宗的“頭陀”要拋棄一切物質(zhì)生活的拖累,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為生。所以也稱呼頭陀為“苦行僧”。

基本簡介

  廣義的佛教徒

  《大集經(jīng)月藏分》(卷一一)所說中國地區(qū)的化佛示現(xiàn),非常眾多,經(jīng)文: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照耀諸方,實(shí)時于此四天下中 ,而有無量百千諸佛出現(xiàn)。……迦沙國二十八佛現(xiàn),遮居迦國二十佛現(xiàn),簁提國四十五佛現(xiàn),沙勒國九十八佛現(xiàn),于填國百八十佛現(xiàn),龜茲國九十九佛現(xiàn),婆樓迦國二十四佛現(xiàn),奚周迦國十八佛現(xiàn),億尼國八十佛現(xiàn),鄯善國二十九佛現(xiàn),緊那羅國八十佛現(xiàn),震旦國二百五十五佛現(xiàn),羅羅國二十四佛現(xiàn),吳地國五十佛現(xiàn),新陀跋持國二十五佛現(xiàn)。佛言:諸仁者!如是等佛,于此四天下國土城邑村落山林處處而現(xiàn),我今神力之所加故,還起如是等數(shù)塔寺。中國地區(qū)的化佛之多,超過了印度本土。有這么多的(著名的)塔寺,因?yàn)橛羞@么多的化佛,是如來威力所加持。這等于說,名山大剎的建立,皆是諸佛所加持,可以說,到中國名山大川旅游的眾生都屬于廣義上的佛教徒,他們踏入名山大川時,已經(jīng)被佛攝持了,何況合掌禮拜的呢?《法華經(jīng)》方便品中說: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注:中國的名山大川皆有古剎故。其它國家的佛教圣地亦復(fù)如是。震旦即中國。

  了義的佛教徒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yùn)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必須出家嗎

  不一定。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shí)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脫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脫道為依歸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雖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凈居天,再證四果阿羅漢,就入解脫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證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脫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diǎn)來說,為了化度眾生,菩薩隨類應(yīng)現(xiàn),到處化身,經(jīng)常是化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除了地藏彌勒之外,多數(shù)是現(xiàn)的在家相。印度的維摩居士及勝蔓夫人,都能代佛說法,但他們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團(tuán)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揚(yáng)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內(nèi)倫理制度的理由。說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體上說,出家的重要;從作用上說,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卻不是必須出家。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陀慈悲,依眾生根機(jī)不同,隨緣教化眾生。佛教徒本有僧俗四眾,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負(fù)住持佛法的責(zé)任,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在家二眾負(fù)護(hù)持佛法的責(zé)任,合成為雙重的教團(tuán),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為了更好地回答“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嗎?”這一問題,請看下面的內(nèi)容:

  佛教五乘教法

  乘就是車子,能運(yùn)載行人到遠(yuǎn)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

  五戒的教法:: (戒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間,叫做人乘。

  十善的教法: [不犯十惡:(1)殺;(2)盜; (3)淫;(4)妄語;(5)兩舌,即挑撥離間;(6)惡口,即粗惡傷人的言語;(7)綺語,即邪淫言語;(8)貪;(9)嗔;(10)邪見,即否認(rèn)因果的見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

  四諦的教法: 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錯誤見解)和思惑(對世間事物而起的貪嗔癡等迷情),證得涅槃,叫做聲聞乘。 “聲”是言教的意思,聽聞佛的言教,悟四諦之理而得到解脫的人叫做聲聞。

  獨(dú)覺乘的教法: 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獨(dú)自悟到緣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說出來,這種人叫做獨(dú)覺,因此十二因緣法叫做獨(dú)覺乘。

  六度的教法: 能令修持者行菩薩道,經(jīng)過無數(shù)世的難行苦行,最后達(dá)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薩乘。

  與出家有何關(guān)系

  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獨(dú)覺生在沒有佛法之世,雖是山林隱逸而沒有出家的儀式;乘菩薩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隨住持佛法的因緣和利益眾生的因緣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時代,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都是出家的比丘,維摩詰也是大菩薩,則是在家學(xué)佛的居士;聲聞乘為了證得現(xiàn)法涅槃,成阿羅漢的目的,要求出家。

  聲聞乘為什么出家

  根據(jù)聲聞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礙多,心意難以專純,只能在理論上斷除見惑證得初果,至多斷除欲界思惑證得三果,不能證得現(xiàn)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無累,容易集中精力從事于無我無欲的修養(yǎng),所以要證得阿羅漢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出家是有條件要求的

  根據(jù)佛教教義和它的制度來說,出家應(yīng)當(dāng)是佛教徒中少數(shù)人的事。

  1、出家的動機(jī)要求真純,即確是為求解脫,決心舍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

  2、出家后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夠標(biāo)準(zhǔn),如果有室家的欲望,應(yīng)當(dāng)自動還俗;如果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則應(yīng)當(dāng)擯斥在僧伽之外。

  3、出家有許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許,要年滿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體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債累的,等等。

  4、出家受戒要得戒齡滿十年的僧侶十人以上介紹、證明和會議通過。

  綜上所敘: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經(jīng)典,特別是大乘經(jīng)典如《維摩詰經(jīng)》、《優(yōu)婆塞戒經(jīng)》都是稱贊在家學(xué)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