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41、《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四)
僧寶論41、《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四)
一、佛教的生產和消耗
甲、俗人之生產
乙、僧伽之生產
丙、僧俗生產比較中,表面與根本之輕重
丁、提倡與節(jié)制之利害
戊、變更不變更之貴賤
己、能生與所生之主權
二、僧伽布施的問題
三、結論
國本無國,立法以為國。國法者,即保障人群生存及事業(yè)之法律也。此法法天而立,極公正,極平等,上下一心,共同遵守。凡有此法者,即謂之國,是故國即法也。無法即無國,以雖有土地人民,無法可守,人民不能生存,焉得成為國乎?然而立此國法者,非具有廣大慈悲心者不可,以國法之本旨,在拔人群之苦,與人群之樂。拔苦與樂,名為慈悲心。國法既由慈悲心者之所建立,行國法者,及信受國法者,皆要有慈悲心。否則,心法不相應,即成叛亂。是以無少分慈悲心,不能為國民。無多分慈悲心,不能為宰官。無廣大慈悲心,不能為國主。國之全體精神,在慈悲心。慈悲心,即國心。國猶人也,有心則生,無心則死。慈悲心對于國家人民之關系,概可知矣。佛教是慈悲心的發(fā)原地,凡為國主者,咸是佛教的菩薩,無菩薩普利眾生之愿心,不能為國主。仁王經云:
十善菩薩發(fā)大心,常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人間一國之主),上品十善鐵輪王(一大部洲之主)……乃至十地菩薩四禪王(四禪天王)。
于此可知天上人間,凡稱王者,皆是菩薩,唯以慈悲心大小而分地位之高低耳。此所謂佛教是出生國主之原地也。是以欲護國者,必先護佛教。如望生子者必先厚養(yǎng)其母。厚其母,即厚其子也。今之教育者,欲提撥寺廟財產,興辦學校,以為護國護民,不顧佛教存亡,而從事提議,又不提撥其他一切財產,蓋議者對于佛教發(fā)生兩種誤會:一者誤會僧伽有消耗而無生產,二者誤會寺廟財產應當布施。是以不護佛教,而肇此后果也。今言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者,欲明此義,必先破除時人對于佛教兩種誤會,認清佛教的真像,自然而知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之言不虛矣。今將時人對于佛教兩種誤會闡發(fā)于下:
一、佛教的生產和消耗
何以為生產?曰無而忽有曰生。產,即能生之處也。凡于宇宙間有所增益者,總名生產。佛教說生法有十二類別不同,凡是生產,皆要具足四種緣:譬如農人種谷,第一要種子,為親因緣。第二要水土,為所緣緣。第三要雨露陰陽,為增上緣。第四要谷之生性相續(xù)不斷,為等無間緣。此四種緣,缺一不能發(fā)芽。四緣為能生,芽為所生。又如母生子,第一要內四大,為親因緣;第二要外四大,為所緣緣;第三要飲食遮護,為增上緣;第四要子之生性相續(xù)不斷,為等無間緣。具此四緣,其子乃生。能令此四緣具足者,復有三種業(yè)因: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善業(yè)感四緣具,則產生善果。惡業(yè)感四緣具,則產生惡果。無記業(yè)感四緣具,則產生不善不惡果。若無此三業(yè),決定不能感四緣具,即決定不能生產。世人謂母能生子,農能產谷,忽略種種因緣。其實母也不能生子,農也不能產谷,能生產者,別有因緣也。且依世人說生產。
甲、俗人之生產。
世人所謂生產者,略有三種:一物質生產,二知識生產,三有情生產。能令此三生產者,復有士農工商四種人。其余生產雖多,皆四者之流類也。物質生產者,凡從水土所生之百谷苗稼,草木花果等,皆農人之所生產也。農人所產,及山川所生者,一變而為衣食器具,宮室住處等,皆工人之所生產也。凡農工所產之物,運輸四方,補其所缺乏,皆商人之所生產也。以上三種生產,其實只有兩種,商人只推銷農工之所產,別無所生故。知識生產者,凡產生人民忠信孝悌,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皆仕師之所生產也。有情生產者,夫婦和合,產生子女等,此又士農工商通共之所生產也。
乙、僧伽之生產。
觀俗人之生產,既不單以物質為生產,而知識,而有情,而運輸?shù)?皆認為能生產。然則,僧伽亦能生產,且為生產之生產,非僅生產而已也。僧伽之所生產者,佛說三寶(佛法僧),為世間良福田,僧伽教人民知因識果,產生良知良能,持五戒,修十善,產生人天福報,是為世間之生產也;教人民修小乘戒定慧,產生羅漢圣果,是為出世之生產也;教人民修大乘戒定慧,產生無上佛果,是為世出世間上上之生產也。以上三種生產,是為僧伽之生產。佛教教人民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產生人民的善心,此又為三種生產中之總生產也。
丙、僧俗生產比較中,表面與根本之輕重。
以上僧俗種種生產,以表面觀察,人民生產為根本,以農工商之物質生產,為人民日用所必需,非此不能生活故。若夫知識生產,則可興可止,以人民無知識者,亦能生活故。至于僧伽善心生產,則更無關緊要矣。若深一層觀察,以上種種生產中,知識生產,于農工商賈有切身之重要。若無知識分子,秉遵約法,保障人民,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又人民無知識,亦不解謀生產故。如是知識,又為物質生產之生產也。再則,物質生產,人人能為,而有不肯為者。知識生產,人人欲為,而有不能為者,是知識貴于物質矣。若再深一層觀察,以上種種生產中,善心生產,于士農工商有徹底的關系,最為重要。以有知識者,必須有善心,若無善心,必好作亂,亂則不但不生產,必害于一切生產。請觀古今,凡犯國法者,皆不知因果,不存善念之人,未有知因識果,存善念者而犯法也。甚而言之,國民無善心,其國必亂。是故有知識者,不可無善心,如是善心,又為知識生產與物質生產之總生產也。有知識而有善心者,即以知識而救世。有知識無善心者,即以知識而害世。須知無善心生產,則不能有知識生產,若無知識生產,則不能有物質生產。三者缺,國必危矣。故為國者不可無善心,有善心則不妨有知識,有知識則可謀生產,有生產則財用足,三者全,國必治矣。古之為國者,首重民心(即善心),民之善心,為國之根本,亦即生產之根本。欲善民心,必仰仗于佛教,即佛教又為民心之根本矣。從此生產之道,可知佛教與國家人民,有徹底之關系矣。又可信護佛教即所以護國之言,非妄語也。
丁、提倡與節(jié)制之利害。
今之為國者,提倡生產,而不節(jié)制生產,蓋知生產之利,而不知生產之害也。夫謀生產者,即謀利也。人心趨利,如水趨下,有不可制止之勢。知此義者,不但無須提倡,且有節(jié)制之必要矣。如水無堤防,必致于橫流故也。請觀今之世人,生性好利,競謀生產(除愚癡者),世間生產漸多,消處有限,各起恐慌,始則互相忌妒,繼則彼此侵略,乃至各國與各國爭,各業(yè)與各業(yè)爭,各人與各人爭,竟成競爭之世界。古今身亡國破者,無非為一利字而已。今復將有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爭,推其戰(zhàn)爭之原因,無非為生產進增,擴張商場而使然也。夫欲止世人不謀生產者,舉世無此良方,禁止且無方,而更加提倡之,嗚呼!世界本無戰(zhàn)爭,惟提倡生產者,釀成戰(zhàn)爭也。然人人皆知有利必有害,利愈大而害愈深,何以只知生產之利,而不知生產之害也?以余觀之,欲息世界之戰(zhàn)爭,非節(jié)制生產之不可。若世人不謀生產,雖使之爭亦不肯為也。但節(jié)制生產,必有節(jié)制之方,求于世界一切諸教之中,惟有提倡生產之法,絕無節(jié)制生產之道。吾國孔子罕言利,蓋深知利之害也。亦未聞有節(jié)制之方法。唯吾佛教中,多有節(jié)制生產之道。如佛說:
一切萬法皆歸無常,一切所有悉是苦毒,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有形悉至于空;五陰無常,三界虛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等。
此皆節(jié)制世人貪心之妙法也。世人能深明此理者,必如孔子罕言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安用奇形異樣,花色翻新之衣食器用為哉?以世間一切教中,只有提倡生產之法,無節(jié)制生產之法故,所以世人慣于進爭,不能安于退守也。世間無業(yè)者,及失業(yè)者,不能安于自守故,所以有剝削他人,破壞他人之行為,乃至流而為盜為匪者,此皆未受節(jié)制生產教育之故也。又彼無業(yè)及失業(yè)者,倘能聞佛教,即可自甘淡薄,雖不能狂心歇盡,總比未聞佛教貪心不止者,亦好多矣。佛教超勝一切教,于此可知矣。世俗之生產,有利而有害,既提倡,不可不節(jié)制。佛教之生產,有利而無害,可以提倡,不可以節(jié)制。世人不了解此意,一味提倡物質生產,欲廢僧伽善心生產,此可謂只圖其利,不顧其害矣。假使僧伽而與世人競利,則不得名為僧伽。佛觀眾生最苦,莫過于競爭。諸佛出世,無非教眾生息爭,所以佛教能消弭世界一切的競爭,解脫人民一切的痛苦。今之為國者,避而不用,而反多所疪議,其何故耶?蓋不明佛教之理,與國家之關系耳。
戊、變更不變更之貴賤。
物質生產,無一定之價值,多則變賤,愈多而愈賤,乃至反能令生產者受大苦惱。蓋知識生產,雖多多易善,若用之不當,其害無窮。唯佛教善心生產,愈多愈好,盡善盡美,決定利人,絕不變?yōu)楹θ。人世之?無有過于善心者,善心為人間最貴之品。又不獨善心自身無害,而又能補救其他生產之害。如物質生產者,具有善心,以節(jié)制其貪欲,決不致于有大苦惱矣。如知識生產者,具有善心,知因識果,慈悲救世,決不會再有惡念矣。所以中山先生云:佛教能救科學之偏。言者,可謂深知科學,亦可謂深知佛教矣。
或問:佛教不耕不織,不妻不子,若依佛教而行者,則有滅絕人界之患,安得謂之盡善耶?答:耕者農人也,織者工人也,除農工而外,皆不耕不織之人,既不責彼,何獨責此耶?佛有四種弟子,出家在家,聽其自便。出家在家,互相資助,成就善果,非教世界眾生全體出家也。俗人以耕以織,以妻以子為福利,實不知一切苦惱,皆從彼出。所以吾佛舍俗出家,不耕不織,不妻不子,脫離苦海,為照世脫苦之明燈也。假使世界眾生,全體發(fā)心出家,世界人種。亦不至于斷滅。佛說眾生,有十二種生法不同,非止胎生而已。假使世界眾生欲心都盡,則必同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極樂世界,即不耕不織,不妻不子之世界。其國眾生,無量無邊,恒河沙數(shù)之多,可證世人不妻,不得絕滅人種也。再則,娑婆世界,色界天上,即無胎生之人。又如人間初成時,遍凈天人,天福已盡,下生人間。彼時人間無男女相,皆從變化而生。經過許多年,欲心漸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變相,非本來如是也。如是世間男女欲情,正是眾苦之本。眾生離苦,即無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為樂,所以常在苦趣也。吾佛出家,不妻不子,歸本還原,離苦得樂,何不善之有耶?縱然世界眾生,亦不受一切化生,乃至十二類皆不生,至于不生不滅之地,則世界轉為常寂光土,正是吾人本地風光,則恐不易到此,何須以不生為憂也?世人提倡淫欲,而恐人種斷絕,大似杞人憂天。當知佛教不妻不子,不至絕滅人種,破壞世界也。人民為國之本,護國者,第一要保全人民。保全人民者,當禁止人民破壞佛教,是以吾說護佛教,即所以護國。
己、能生與所生之主權。
世人誤謂人能生產,其實生產之權,不在人也。如有夫婦,同抱生子之愿,乃至用盡心機,終不能獲一子;蛴胁挥诱,而又終不免于生子?芍又畽,不專在父母,必有第三同業(yè)者。業(yè)為生之主權。若無同業(yè),雖有父母,決定不能生;蛴型瑯I(yè)之子,而無父母者,猶可化生;蛴衅渌蚓壣,是故佛說眾生生死,皆由業(yè)感。謂父母能生產子女者,未知人道生產之本原也。又謂仕師能生產人之知識。其實人之知識之產權,亦不在仕師。如弟子有知識者,方能令彼知識增長。若無知識者,終不能令彼增長知識,亦可知人之知識,亦有宿因為主權,非但仕師所能生產也。又誤謂農人能生產物質,其實物質生產之主權,亦不在農人。如農人種植五谷,春耕夏耘,無為不盡。若天不雨,則不能成熟,或天雨過多,亦不能成熟。又可知物質之生,亦要有前因,非但農人之力所能成也。所謂前因者,即眾生善業(yè)也。凡世間之所生產,皆由眾生業(yè)報所感。凡有益與人者,皆善業(yè)之所感也。凡有害與人者,皆惡業(yè)之所感也。如世間旱荒者,即眾生嗔心之所感也。世間水災者,即眾生貪心之所感也。風雨調和者,即眾生善心之所感也。若于生物無因者,定不能享受此物。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是士農工商,皆無生產之主權,而主權終歸于善心。是故經云:“一切唯心造!笔篱g資身之物,既皆有人之善心所造,而人不可無資身之物,即為人不可無善心也。善心愈多,資身之物愈足。若人欲增長善心者,當遵佛教,救濟眾生。
再進一步說:提倡佛教,即提倡善心生產也。不了此義者,謂人力能生產,以致傷心滅理,而求生產,希圖快樂,如是求樂,猶如裹足求前,愈求愈困苦也。豈知現(xiàn)前所產之物,皆由宿業(yè)所感,無須用求。真求生產者,當培植善因,善因若具,不但人力生產勝,亦可無須人力,自然無美不備,無物不有。如西方極樂世界之眾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黃金為地,七寶莊嚴,皆善心之所感,非人力之所感也。不但極樂如是,此方天人,亦有美衣美食,美住處,亦不籍人力,自然而來,亦善心所感也。又不但上天如是,下界亦如是。人間初成時,以地味為食,亦不需人力,后更以粳米為食,由世人貪心起,善心不足,粳米不至,乃以人力種植。于此可知世人之貪心愈重,生產愈維艱。善心具者,自然而有衣食。善力不足者,助以人力而產生衣食。若善力盡者,雖用力求,亦不能得衣食矣。如是世間,獨有善心能生產。世間一切生產,皆為善心之所生。世人之惡心,能對治生產。世間所缺乏者,皆惡心所使然也。于是可知吾佛不耕不織,乞化檀那,令檀那生善舍貪,種無上福田,是為真正提倡生產也。吾佛用心之深遠,凡夫淺見那得知之也。若疑此說者,請觀現(xiàn)前有一分福者,即有一分受用,有十分福者,即有十分受用。若無福者,即無受用,任何苛求,終不能得。如是受用,非宿業(yè)所感而何耶?以上所說僧伽生產,是為人天生產,乃佛教中最下之生產也。僧伽之生產,不止于此。前已標名者,非今所要,且置不言。僧伽之生產已知,僧伽之消耗如何?兼帶言之。消耗者,生產之對待也。世人之消耗,以生產之貴賤分高低。如今之仕師者,一衣值幾百金,一食費幾十元。一人之裝飾,有值幾千金者,有值上萬金者。商人次之,農工更次之。僧伽之衣食,則布衣菜飯而已。裝飾,則絕其份。至于一切消耗物,惟俗人之所受用,為僧人之所禁忌。上上的僧伽,不及下下的農工之消耗。如是推尋世間之消耗,最簡單者,無有過于僧伽矣(至于溢出規(guī)矩以外之僧伽,違背戒律,非佛弟子,不在此例)。僧伽之生產如彼高尚,僧伽之消耗如此簡單,較之俗人,似有不均平處。然僧伽卻不作如是觀想。何以故?俗人以生產代消耗,如買賣式,兩無利益。佛教則不然,生產是自己之功,消耗令他人得福。生產不能代消耗,消耗亦不能代生產,各得其益。是故僧伽對世人說法,皆以慈悲心,所以為世間福田。若懷利養(yǎng)心對世人說法,是為邪命,不成福田矣。世人供佛及僧,皆以恭敬心,所以成就善因。若以不凈心供佛及僧,是為邪心,佛則不受,不成善因矣。佛福田中,不種不善因故。是故佛度眾生,眾生供佛,皆曰布施,不曰代價也。此我僧伽和我檀那,所應共知。否則僧伽非福田,檀那亦非種福之人矣。以上略陳生產和消耗之意義已竟。復說:
二、僧伽布施的問題
佛教之六度,以布施為第一,是故佛弟子,教令信心男女發(fā)菩提心者,首當行布施行也。今之俗人,亦有教出家沙門行布施行者,謂佛教以慈悲喜舍為本事,如來因中行布施行,靡特舍身外之財產,乃至投巖飼虎,割肉喂鷹,身肉手足,頭目髓腦等,無不滿眾生愿,盡行施與也。為佛弟子,不能如佛行布施(寺廟財產不能任人侵奪),有犯慳貪之過,違背佛法,不通教理,云云。我今不知出家沙門,如何而行布施?如此問題,須應研究。
布施者,凡有所與人者,不論色心等法,總名曰布施。布施之法雖多,總則有三:一者財布施,二者法布施,三者無畏布施。所言財施者,即一切衣服飲食,資身之具,及財物等。行此施者,可得三界內之福果,重則得天王人王之報,輕則受天人富貴之果。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云:
財施之福,不出三界,唯伏貪愛,但濟一世之貧,而不能令其得道。譬如燈光,止照一室是也。
所言法施者,即從諸佛,及善知識,或經卷,聞說一切善法,以清凈心,為人演說等。布此施者,重則能令自他成等正覺。次則成小乘圣果。再次則成人天福果。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云:
法施兼自利利他,能令眾生出于三界,斷諸煩惱,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是也。
所言無畏施者,眾生畏生死苦,佛子戒殺度生,無害眾生心故。眾生見佛弟子,生大歡喜,離諸怖畏也!吨嵌日摗吩:
施者之心有二種:一者,清凈心,謂但為出世善根,及資助涅槃之因,以清凈心而行布施,是為凈施也;二者,妄想,或畏失財物,或恐呵罵,或求威勢,如是種種因緣,以妄想心而行布施,是為不凈施也。
布施雖是善事,亦有應施不應施者。如《法苑珠林》說:有五種不應施:一者,非理求財,二者,酒及毒物,三者,買羅機網,四者,刀杖弓箭,五者,音樂女色。又菩薩行施,有二種時間所施不同:一者,在俗時,所行之施。二者,出家時所行之施。在俗施者,惟行財施,不行法施、無畏施。出家施者,唯行法施、無畏施,不行財施。在俗行財施者,以有家業(yè),能生貨財故也。不行法施者,以有家業(yè)之累,不能體究道法故也。出家行法施者,以能親近導師,體解大道故也。不行財施者,以無家業(yè),不能出生貨財故也。再則,財施有漏,法施無漏,出家志在出塵,故舍家業(yè),不行財施也。如吾佛因中在家行財施者。如《月光菩薩經》云:
吾佛因中為月光王,大行布施。有婆羅門,來乞王頭。王即以首發(fā)系無憂樹枝,執(zhí)劍自斷其頭,授彼持去。
是為吾佛因中舍頭之故事之一也。又《如來不思議秘密經》云:
如來昔為帝王,名曰妙眼。于其中天,以凈眼觀,見人民受多病苦,妙藥不能救治,便起慈愍,作其歸向,于閻浮提城,名善作,異身為男子,其名善寂,發(fā)聲空中曰:善作大城東,男子名善寂,取彼身肉啖,息除一切病。時國城邑,染疾苦者,俱來斷取身肉,食之即瘥。取之無盡,善寂身安如故。
是為吾佛因中舍身肉之故事也。又《賢愚因緣經》云:
佛言:吾作國王,名為快目者。其眼睛明,睹墻壁,視四十里。好行布施,不逆人意,皆稱王德。邊國有盲婆羅門,往乞王眼。王喜立誓,我以眼施,愿求佛道,即剜眼安婆羅門眼眶之中,尋即得見王身,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吾用視。愿留一眼,王自用看。王答:吾已言決,更剜一眼,與之安上。當視遠境,天地震動。天帝下問:汝今剜眼,苦痛,有悔恨不耶?王言不悔。天帝言:此事難信。王即自言:施眼無悔,令我兩眼平復。誓已,兩眼完明。
是為吾佛因中施眼之故事也。又《太子須大拏經》云:
吾佛為濕波王太子,名須大拏。好行布施。王恐國虛,移太子于檀特山中,仍不改施心。以無所施故,將所生子女,施婆羅門。
是為吾佛因中舍子女之故事也。又《百緣經》云:
佛因中為尸毘王,割肉喂鷹。
又《佛說銀色女經》云:
佛因中為大長者子,名摩那婆,舍身飼餓虎。
吾佛因中大行布施,普濟貧窮,乃至大千世界,無一不是吾佛舍身命處,然皆為在家時所舍,非為僧伽時所舍也。此吾在家者,所應效法,出家者不應為也,為則有過。律中謂比丘送檀越財物者,謂之破他家,言其令彼折福也。吾佛由出家后,已舍盡所舍,一飲一食,皆求助于檀那,更無財物可施與人。至此已后,數(shù)十年中,惟行法施、無畏施,普利有情,究竟離苦,乃至千二百出家弟子,亦如佛所行。觀三藏經典中,不但不見吾佛及弟子行財施,亦未見有俗人向佛及佛弟子求財施者。是故佛說三寶,是世人之福田,不說世人是三寶之福田也。是故余言:在家當行財施,出家當行法施也,F(xiàn)前三藏法寶,皆吾佛所行之法布施。此吾出家者所應效法,在家者不應為,為則有過。佛說末法之時,白衣說法,比丘下座,謂為佛法之敗相也;亦謂之破壞佛法也。今之在家者,不施三寶,不為三寶作檀那,反向出家者求財施,欲出家者為在家作檀那,真怪事也!亦有比丘不為居士說法,反乞法于居士者,是可謂比丘不破壞他家,而俗人求其破壞之;白衣不破壞佛法,而比丘求破壞之。嗚呼悲哉!即若今時出家,方便開遮,權蓄財物者,亦必私有之財,而有余者,或可轉施。此其例外矣。若眾僧之財,絕對不可轉施也。至居士深入佛海,為初學比丘說法者,此亦例外。然皆不得以為常法也。
問:古之出家者,樹下一宿,日中一餐,故不能行財施矣。然今之出家者,有庵廟居住,有財產收入,不異俗人,云何不能行財施耶?答:庵廟與財產,皆十方施主供養(yǎng)三寶之物,為僧人辦道之處所,故稱庵廟曰道場。任何住持,及一切人,不得處分寺廟及財產,俾得永遠留傳,故又稱寺廟曰常住。若住持將十方常住之寺廟及財物,私行處分,或布施者,皆名盜用常住。亦名不當施而施者,名為不凈施。亦即犯五種不應施中第一非理求財。若住持有私財者,則可聽其自舍。若住持不愿施常住財物,而他人強令布施者,亦成不凈施。如是施者受者,皆有過。何以見得?《増一阿含經》云:
爾時尊者賓頭盧,入羅閱城乞食,至母難陀舍,從地踴出,舒手持缽。從母難陀乞食。時母見賓頭盧,便嗔恚言:比丘!設若眼脫者,我不與汝食也。時賓頭盧,即入三昧,使雙眼脫出。時母復言:正使沙門,空中倒懸,終不與食。尊者即便空中倒懸。時母復言:設使出煙出水者,我終不與食。時尊者便舉身出煙出水。是母見已,饒其即前死者,食終不與。尊者即入三昧,無出入息。母即懷怖,此沙門多所知識,國王所敬。設使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母曰:沙門還活,必當與食。尊者從三昧起,時母作念:此餅極大。當作小者與之,即取小面餅,復倍前大。復作小者,亦更大前。遂取前餅與之,諸餅皆連。尊者乃報曰:大姊!我不須食,但欲有所說耳。母曰:何以誡策?尊者曰:當持此餅,往詣佛所,若世尊有所策,我等奉行。母曰:甚善!時母躬負此餅,從尊者后,至世尊所,頂禮佛足。尊者白佛言:此母是跋提長者姊,將餅供奉世尊。佛告母難陀:汝持餅施如來及眾僧。時即奉佛及僧。有遺余餅,世尊命更飯佛及僧,故有餅在。時佛令此餅施與四眾,餅故猶在。佛告此餅棄于凈地上,或凈水中,所以然者,我終不見四眾,婆羅門,天及人民,能消此餅。除如來至真等正覺。時母即持此餅,著凈水中,便成火焰。佛為說法,令得眼凈。
此母心含嗔恚,不愿施餅。后因恐怖而施,以施心中含有嗔?植,故名不凈施也。此餅有嗔毒故,天人四眾,皆不能消受,食則必遭苦報故也。今日之僧伽,猶如母難陀。僧伽之寺廟財產,等與母餅,天人四眾,無能消受者?上廊藷o智慧眼,只見前因,不見后果,徒快一時之意,我不知將來惡毒發(fā)著時,如餅著水化為火焰,如何消受也?縱有住持不知因果者,將寺廟及財物,布施與人,明因果者,亦所不受。非施而施,亦為不凈施故。如母難陀,后來以餅供佛及僧,并無嗔恚,而亦愿供佛僧。唯此餅已成不可施之物故,佛僧皆不受此餅也。于是可知,布施雖是善道,猶必須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違理,方成正因。若以不凈心,或強迫人施,或施非理之物者,如是布施,皆成苦因也。余觀今之在家行施者,及出家受施者,亦多有不明布施之義者,雖施而不成施。猶如久遠無期之借貸,非但不成福果,將來償還,反令施者受者遭不如意,深可嘆也!余今述此,愿今后之布施,及受布施者,明了布施之理。所謂布施者,乃菩薩所行之道,當以清凈心行之,將來施者果熟,或為有道之國王,或為有道之家主,施者受者,同受福樂。若以不凈心施者,或強迫人施者,將來施者果熟,或為無道之國王,或為無道之家主,施者受者,同遭苦惱。如往古國王家主無道者,人民叛逆,子孫不肖,職此故也。更應明了僧伽舍妻室兒女,不作塵俗世間一切事業(yè)者,正是學佛行最后絕斷之財施也。所謂宏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yè)者,正是學佛行無上之法施也。如是出家者,一心為國家人民造福,不同俗人專為妻室兒女忙,而為國家人民造種種罪業(yè)也。俗人若不供養(yǎng)三寶,三寶不能住世,即自壞其福田,出世之福音,從何而種植耶?僧伽不教化眾生,眾生不能度脫,即自棄其本性,無上之佛果,從何而圓成耶?是故先德云:
凡欲利己者,必先利人;利人即所以利己也。
若舍他人而欲直接自利者,則無有是處。佛法為一切法之根源,圓融無礙,靡特護佛教即所以護國,亦可說護佛教即所以護家,亦可說護佛教即所以護身,乃至護佛教即所以護衣食住行等,皆無不可也。吾等眾生,應當愛護佛教,了解佛教,佛教固屬福利眾生,無害社會國家者也。
三、結論
以上已將世人對于僧伽兩種誤會,略加闡發(fā)。世間法之真相,亦可認清。世間山河大地,及一切眾生,無不由眾生心之業(yè)力所感發(fā)。諸佛清凈國土,亦由眾生心之業(yè)力所感發(fā)。乃至三涂地獄,亦由眾生心之業(yè)力所感發(fā)。今之眾生,任其私情,不辨好歹,如蠶作繭,自結自纏,無有了期。僧伽替佛宣揚,發(fā)明世人之心理,令世人知其趨吉避兇,離苦得樂,是為世間最正當、最重要之事業(yè)。所謂僧伽是懶漢,是蛀蟲,是消耗份子,是不能生產者,是應加以疵議者,于此可以洞明真相。而僧伽之去留,與夫佛教之興廢,誠屬有功世道,未可厚非,值得提倡者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僧寶論36、一味本色的守培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五)
- 僧寶論37、舍命推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的彌光老和尚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五)
- 僧寶論38、《僧寶論》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一)
- 僧寶論39、《僧服是無價寶》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二)
- 僧寶論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三)
- 僧寶論41、《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四)
- 僧寶論42、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一)
- 僧寶論43、守培法師《談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二)
- 僧寶論44、守培法師《建議各大學增設佛學課程》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三)
- 僧寶論45、守培法師《告國人書》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四)
- 僧寶論46、守培法師《宗教真?zhèn)握摗?(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