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三卷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三卷
宋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慧日禪師臣蘊聞上進
示中證居士(郭知縣仲堪)
天臺智者大師。悟法華三昧。以空假中三觀。該攝一大藏教。無少無剩。言空者無假為中無不空。言假者無空無中無不假。言中者無空無假無不中。得斯旨者。獲旋陀羅尼。是知從上諸佛諸祖。莫不皆從此門證入。故大師證入時。因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乃見釋迦老子在靈山說此經儼然未散;蛘咧^之表法。唯無盡居士張公。因閱首楞嚴經。至是人始獲金剛心中處。忽思智者當時所證。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非表法也。嘗謂余曰。當真實證入時。全身住在金剛心中。李長者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智者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唯證是三昧者。不待引喻。而自默默點頭矣。眾生境界差別不等。所見不同。互有得失。除夙有靈骨。不被法縛不求法脫。于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舍方便而自證入則亦不待和會差排。自然見月亡指矣。昔藥山和尚初發(fā)心求善知識時。到南岳石頭和尚處。遂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妍窮承聞。南方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乞師指示。石頭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總不得。藥山聞而不領。良久無言。石頭云會么。藥山云不會。石頭云?肿泳壊辉诖。往江西問取馬大師去。藥山依教直至江西見馬師。以問石頭話端。依前問之。馬師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藥山聞馬師語。便獲金剛心中。更無奇特玄妙可通消息。但作禮而已。馬師知其已證入。亦無別道理傳授。只向他道。汝見個甚么便禮拜。藥山亦無道理可以呈似馬師。但云。某在石頭如蚊子上鐵牛相似。馬師亦無言語與之印可。一日忽見便問。子近日見處如何。山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馬師曰。子之所得可謂協(xié)于心體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藥山云。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馬師云。未有長行而不住。未有長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遂辭馬師去住山。此亦獲金剛心中之效驗者。仲堪道友妙喜與之素昧平昔。紹興丙子冬。邂逅宛陵。一見風采。未語而心已許之。嘗過其舍。遂蒙傾倒。因而詰之。自言于中字法門而有趣向。自爾每與對談。未嘗一語及世間事。古人隔江橫趨時節(jié)亦有之矣。為政不苛不察。而奸蠹為之膽落。此亦證中字法門效驗也。別來恰九個月。忽專介以此軸來求道號。因思無盡張公之言。頗與仲堪所入門戶略相似。故不覺引前葛藤。仍為立道號。曰中證居士。中證之義在吾佛則曰金剛心。心至中曰忠中無定方見于行事。而利他自利。世出世間。了無遺恨矣。中證不偏。而上下相應。如析栴檀片片非別木。非如他人說得盛水不漏于行事時手足俱露。如此等輩。欲入中字法門。大似掉棒打月。不亦難乎。中證居士勉之。妙喜異日忽地撞到面前那時相見。更若守著這一字。則不中矣
示徐提刑(敦立)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法。何謂有所得心。聰明靈利思量計較者是。何謂無所得法。思量不行計較不到。聰明靈利無處安著者是。不見釋迦老子在法華會上。舍利弗殷勤三請。直得無啟口處。然后盡力道得個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是釋迦老子初悟此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之椎輪也。昔雪峰真覺禪師。為此事之切。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緣不相契。后聞德山周金剛王化。遂造其室。一日問德山。從上宗風以何法示人。德山云。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后又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拈拄杖便打云。道甚么。雪峰于棒下。方打破漆桶。以是觀之。思量計較聰明靈利。于此個門中一點也用不著。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燎卻面門。擬議尋思便落意識。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故知心意識非獨障道。亦使得人七顛八倒作諸不善。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須有決定之志。不到大休大歇大解脫處。誓畢此生不退不墮。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世間塵勞中事無盡無窮。撥置了一重又一重來。如連環(huán)如鉤鎖相續(xù)不斷。志意下劣者。往往甘心與伊作侶伴。不覺不知被伊牽挽將去。除是當人夙有愿力方肯退步思量。永嘉又云。無明實性即佛性;没丈砑捶ㄉ。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若如是思量。驀然向思量不及處見得。無一物底法身。即是當人出生死處。前所云無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這個道理也。士大夫一生在思量計較中作活計。才聞善知識說無所得法。便心里疑惑。怕落空去。妙喜每見如此說者。即問他。只這怕落空者。還空也無。十個有五雙。分疏不下。蓋平時只以思量卜度為窟宅。乍聞說著不得思量底話。便茫然無討巴鼻處。殊不知。只這無討巴鼻處。便是自家放身命底時節(jié)也。敦立道友靖康中在夷門相會。是時春秋鼎盛。便知有此段大事因緣?梢悦撾x生死。與乃兄敦濟。時來扣問圜悟先師。但妙年身心未能純一專志理會個事。別來忽地過了三十余年。紹興己卯秋。予因到育王經由越上。時敦立提總憲綱始獲再會。握手劇談。坐間只以此一段因緣為未了。更不及世間塵勞之事。非百劫千生曾承事真善知識種得般若種子在藏識中。則不能如是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諦當不退初心。真火中蓮華也。但以博極群書。于九經十七史內。入得太深。聰明太過。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應緣處牽挽將去。故于腳跟下不能得啐地折曝地斷耳。若時時正念現(xiàn)前。怕生死之心不變。則日月浸久。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矣。且那個是熟處。聰明靈利思量計較底是。那個是生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絕思惟分別。摶量卜度不到。無爾用心安排底是。驀然時節(jié)到來。或于古人入道因緣上;蛞蚩唇浗虝r;蛴谌沼脩墶H羯迫舨簧。若身心散亂。若逆順境界現(xiàn)前。若暫得心意識寧靜時。忽地蹋翻關棙子。不是差事
示陳機宜(明仲)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心法兩空。是真實相。而今學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錯認方便。執(zhí)病為藥。深可憐愍。故龐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惡。又云。但愿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若覷得這一句子。破無邊惡業(yè)無明當下瓦解冰銷。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亦注解這一句子不出。當人若具決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脫法。只在知得處。撥轉上頭關棙子。則龐公一句與佛說一大藏教。無異無別。無前無后。無古無今。無少師剩。亦不見有一切法。亦不見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蕩蕩地。亦莫作空蕩蕩地見。若作是見。則便有說空者。便有聞說空者。便有一切法可聽。便有一切心可證。既可聽可證。則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謂之以我說法。亦謂之謗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前所云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便是這個道理也。佛弟子陳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于幻妄中能看個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忽然洗面摸著鼻孔。有書來呈見解。試手說禪。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其間通消息處。雖似吉撩棒打地。有著處則入地數(shù)寸。不著處則全無巴鼻。然大體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茍能知是般事。撥向一邊。卻把諸佛諸祖要妙門。一時塞斷。向威音那畔。討個生涯處。方于法得自在矣。釋迦老子云。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證擴而充之。然后不被法縛。不求法脫。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總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非是強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無善無惡無佛無眾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說恁么話?謮櫾谟兰嗡^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示空相道人(黃通判宅)
佛是凡夫鏡子。凡夫卻是佛鏡子。凡夫迷時。生死垢染影像。全體現(xiàn)佛鏡子中。忽然悟時。真凈妙明不生不滅。佛影像卻現(xiàn)凡夫鏡子中。然佛本無生滅。亦無迷悟。亦無鏡子。亦無影像可現(xiàn)。由凡夫有若干。故隨凡夫發(fā)明耳。而今欲除凡夫病。與佛祖無異。請打破鏡來。為爾下個注腳
示方機宜(夷吾)
祖師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欲知此個道理。但將平昔坐禪處得底?唇浗烫幍玫。語錄上記得底。宗師口頭言下領覽得底。一時掃向他方世界。卻緩緩地子細看他。德山何故見僧入門便棒。臨濟何故見僧入門便喝。若識二大老用處。則于日用觸境逢緣處。不作世諦流布。亦不作佛法理論。既不著此二邊。須知自有一條活路。不見臨濟一日侍立德山。德山良久驀回顧云。老漢今日困。臨濟云。這老漢寐語作甚么。德山擬拈拄杖要打。臨濟便掀倒禪床。爾看。他了事漢。等閑驀路相逢。自然各各有出身之路。后來云峰悅禪師拈云。此二員作家。一拶一捺。略露風規(guī)。大似把手上高山。雖然如是。未免旁觀者丑。且道。誰是旁觀者。良久喝一喝。據(jù)妙喜所見。云峰亦未免和泥合水。好與這兩個老漢。一狀領過。一坑埋卻。且道。過在甚么處。夷吾居士夙植德本。信得此段大事因緣及。雖在塵勞中。能自省察。雖未得一刀兩段直下坐斷報化佛頭。然卻自有個信入處。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欲行千里一步為初。最初一步已進得不錯。直須擴而充之。決定知得三世諸佛敗闕處。六代祖師敗闕處。妙喜敗闕處。然后打開自己庫藏。運出自己家財。拯濟一切。豈非在家菩薩之用心哉。勉之勉之
示妙圓道人(李知省宅)
欲超生死越苦海。應當豎起精進幢。直下信得及。只這信得及處。便是超生死越苦海底消息。故釋迦老子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又云。信能遠離生死苦。信能必到如來地。要識如來地么。亦只是這信得及底。既信得及。不須起心動念求出生死。但十二時中念念不離。決定要得入手。方為勇猛之士。若半信半疑。則不相續(xù)矣。此事不論男之與女貴之與賤大之與小。平等一如。何以故。世尊在法華會上。只度得一個女子成佛。涅槃會上亦只度得一個廣額屠兒成佛。當知此二人成佛。亦別無功用。亦只是直下信得及。更無第二念。便坐斷報化佛頭。徑超生死。亦別無道理。妙圓道人雖是女流。立志不在成佛底女子下。又能知有此段奇特因緣。決定要出生死因。以此紙乞指示。掇筆揮汗。書此示之。仍令看個話頭。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妙圓道人日用只如此看。祝祝
示太虛居士(鄧直殿伯壽)
利根上智之士。身在富貴中。而不被富貴所折困。能于富貴中。作大饒益利樂有情。非夙愿力。則不能如是信得及。既信得及。當于信得及處乘自愿力隨緣應用。則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矣。昔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于虛空法界海旋。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xiàn)。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愿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xiàn)。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從三昧起時。在會聽法之眾皆獲此三昧。皆得此三昧力。無不被其饒益者。太虛居士鄧伯壽。身處富貴。又與常人不同。日侍至尊。所聞所見。皆不可思議事。與普賢菩薩于如來前入毗盧遮那藏身三昧又何異哉。但恐中忘此意。十二時中不能照管微細流注。恃恩凌鑠于人。則不相當也。諸佛出世祖師西來。亦無一法可以傳授。何以故。有傳有授。是無明法。是有為法。非智慧法。非無為法。巖頭和尚有言。若以實法系綴人。土亦難消。昔南印土。彼國之人多信福業(yè)。十四祖龍勝。特往化之。彼曰。人有福業(yè)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龍勝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龍勝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此乃直示心要也。彼一眾聞之皆悟正理。然悟在當人不從他得。前所云諸佛出世祖師相傳皆無實法。便是這個道理也。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伯壽正是春秋鼎盛之時。于日用應緣處。能自警覺;厥篱g惡業(yè)底心。要學無上佛果菩提。非百劫千生曾承事無邊諸佛諸善知識熏習般若種智。則不能如是精進如是清凈如是自在如是正直。孜孜矻矻以此段大事因緣在念。既有是心莫管得在何時。若卒討巴鼻不著。但只看個古人入道底話頭。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州云。我不將境示人。僧云。既不將境示人。卻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只云。庭前柏樹子。其僧于言下忽然大悟。伯壽但日用行住坐臥處。奉侍至尊處。念念不間斷。時時提撕。時時舉覺。驀然向柏樹子上。心意識絕氣息。便是徹頭處也。前所云普賢菩薩于世尊前。入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從三昧起。在會諸菩薩皆獲是益。愿伯壽于至尊前。亦時時入是三昧。忽然從三昧起。其益與普賢菩薩無二無別。勉之不可忽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禪。后被南岳讓和尚將甎于他坐禪處磨。馬祖從禪定起問。磨甎何為。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甎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甎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禪何圖。馬祖以求成佛答之。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后以智拔。馬祖聞坐禪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曰。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jié)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zhí)坐相。非達其理。馬祖于言下忽然領旨。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所云方便誘引。此是從上宗乘中第一個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昔大珠和尚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云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么。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么佛法。珠遂作禮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于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后住大珠。凡有扣問。隨問而答。打開自己寶藏。運出自己家財。如盤走珠。無障無礙。曾有僧問。般若大否。珠曰。般若大。曰幾許大。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曰般若小。曰幾許小。曰看不見。曰何處是。何處不是。爾看。他悟得自家寶藏底。還有一星兒實法傳授與人否。妙喜常常說與學此道者。若是真實見道之士。如鐘在虛。如谷應響。大扣大鳴。小扣小應。近代佛法可傷。為人師者。先以奇特玄妙。蘊在胸襟遞相沿襲。口耳傳授以為宗旨。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療。古德謂之謗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此是宗門善巧方便誘引學者底。第二個樣子。妙明居士決定究竟。當如此樣子參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著子。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日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孔尖頭上。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憂愁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里無智愚夫。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覺作障礙。一味守愚而已。古德有言。研窮至理以悟為則。近年以來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誑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披卻師子皮。作野干鳴者。不可勝數(shù)。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審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師指接群迷。令見月亡指底。第三個樣子。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說者名為正說。作他說者名為邪說。思之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盡。百劫千生流浪隨業(yè)受報。頭出頭沒無休息時。茍能猛著精彩。一拔凈盡。便能不離眾生心。而見佛心。若夙有愿力。遇真正善知識。善巧方便誘誨。則有甚難處。不見古德有言。江湖無礙人之心。佛祖無謾人之意。只為時人過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礙人。佛祖言教雖不謾人。只為學此道者錯認方便。于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謾人。如患盲之人。不見日月光。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此是學此道離文字相離分別相離語言相底。第四個樣子。妙明居士思之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磦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廝崖。時節(jié)因緣到來。驀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鐘。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若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凈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虛明自照。便是這些道理。此是宗師令學者舍邪歸正底。第五個樣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筑著磕著也
道無不在。觸處皆真。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教中所謂治生產業(yè)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是故龐居士有言。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然便恁么認著。不求妙悟。又落在無事甲里。不見魏府老華嚴有言。佛法在爾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粥吃飯?zhí)帯UZ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真凈和尚有言。不擬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蓮華不著水。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成佛。然眾生本佛。佛本眾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又釋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亦是不許擬心之異名耳。茍于應緣處。不安排不造作。不擬心思量分別計較。自然蕩蕩無欲無依。不住有為不墮無為。不作世間及出世間想。這個是日用四威儀中。不昧本來面目底。第六個樣子也
本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參禮宗師求解生死之縛。卻被邪師輩添繩添索。舊縛未解而新縛又加。卻不理會生死之縛。只一味理會閑言長語。喚作宗旨。是甚熱大不緊。教中所謂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縛。但常教方寸虛豁豁地。只以不知生來不知死去底心。時時向應緣處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蕩蕩地也。覺得日用處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力。這些道理。說與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與得力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做謎子摶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掜怪。我得力處他人不知。我省力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將這個法門。布施一切人。別無玄妙奇特可以傳授。妙明居士決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說。亦不必向外別求道理。真龍行處云自相隨。況神通光明本來自有。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這個是學此道要徑底。第七個樣子也
如上七個樣子。佛病法病眾生病。一時說了。更有第八個樣子。卻請問取妙圓道人。又代妙圓道人。下一轉語云。大事為爾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擔當
- 上一篇: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二卷
- 下一篇: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二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十九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八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七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六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五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三卷
- 大慧普覺禪師贊佛祖 第十二卷
- 大慧普覺禪師偈頌 第十一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第十卷
- 大慧普覺禪師云居首座寮秉拂語錄 第九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福州洋嶼庵語錄 第八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江西云門庵語錄 第七卷
- 大慧普覺禪師再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 第六卷(塔銘附)
- 大慧普覺禪師住育王廣利禪寺語錄 第五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 第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 第三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