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我有一方便
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①,價值百匹練②。
相打長伏弱③,至死不入縣④。
【注釋】
①方便:通向真如佛性的法門。
②練:潔白的熟絹,古代用來計值。
、鄯悍。
、芸h:縣衙,公堂。
【闡說】
這是王梵志白話詩中蘊蓄佛理和處世哲理的名作。詩中作者自白:我有一件高價值的處世法寶,亦即“方便”,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去,就是平時碰上與人相打爭吵,處處甘心情愿地服弱認輸,吃了大虧也不上縣衙告狀。有道是“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詩中“相打”“伏弱”等,用的都是當時民間的口頭語言,可見作者是位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平民化詩人。
對于其詩所說“方便”,除了用各種方便手段利益他人,普度眾生,還有一重通向真如佛門的深意!斗ㄈA文句》就說“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導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
作為一個佛門弟子,自身修行之外,還要幫助世間苦難眾生,共趨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樂;離苦得樂,全在一心。這里,王梵志現(xiàn)身說法,把自己那種與世無爭,息事寧人的處世哲學,在詩偈里作了形象的說教。雖說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矛盾,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則是人與人之間,平民百姓與平民百姓之間雞毛蒜皮、患得患失的爭執(zhí)。對于前者,當作別論,因為這不屬個人矛盾;對于后者,處在矛盾中人,何不用避讓之法進行消弭?且不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看穿一步,茫茫乾坤,四大皆空,蝸牛角上,蠅頭微利,得又何如,失又何如?想到這里,還爭他個什么?
不過雖說如此,對于后者中也有那等無賴潑皮,他才不管你那套謙讓哲學哩。他們只要有便宜便占,你伏弱了,他就更是強橫。對于此等人,臺灣的柏楊先生,在他所撰的《臺灣的杜鵑窩》一文中,有過一頓痛快淋漓的妙罵:“在江湖上,欺侮一個沒有抵抗能力的人,不算英雄好漢。所以大人不打小孩子,武士不打平民,臭男人不打女嬌娘,如果犯此一條,不但落得千載罵名,死后還要變八腳魚,被人捉住,烤而食之。只有下三爛癟三之流,才不顧一切,冬天吃柿子,專揀軟的捏。”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他嗜。撇開下三賴癟三行徑,如若你是強者,當遇事就忍著點兒;如果你是弱者,遇事就避著點兒。如此,則四海之內,風波不起,何樂而不為呢?
聯(lián)系當前同事糾紛,鄰里糾紛,成百上千,成千上萬,有的矛盾激化,甚至鬧出人命,又何苦來?這些矛盾有時聽來,其實可笑,大都是些婆婆媽媽,吃虧占便宜之事。豈不聞,遠親不如近鄰。人心都是肉做的,你讓著點兒,難道他就不知?如若果真不知,難以理喻,那么對于這種人,就是你爭也無用;強中還有強中手,改日里碰到比他還強硬的,只消看他鼻青唇腫,吃虧便是。這就叫作吃虧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虧。
當然拔高一些,事涉精神文明、人類道德,方便就理路更深了。對于王梵志的這首詩,有人認為出于揶揄、自嘲,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禪門喝叫
- 你的心是滿的還是空的?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紅茶]福建的紅茶是怎么制作的?做工考究的紅茶制作技藝
- [佛與人生]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入門須知]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人物故事]先禮佛還是先禮祖?
- [佛化家庭]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哲理故事]比丘尼的一碗油,有何啟示?
- [佛與人生]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佛學常識]佛教“出坡”和“普請”是什么意思?
- [人物故事]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綠茶]開化龍頂屬于什么茶?開化龍頂茶的功效作用
- [佛與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星云大師]對于佛教及眾生,出家人的任務是什么?
- [禪宗公案]禪門喝叫
- [生活故事]缺點的功德
- [哲理故事]人生只偷一次,你悟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