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六、道品 一
六、道品
一、
彼以賢圣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圣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仗、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斷世貪欲,離貪欲、凈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凈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酒踅 道品誦】
終于要言歸正傳進入三十七道品,在正式起修三十七道品以前都只能算是道前基礎,進入了三十七道品才真正算是修習梵行。無論南北傳,從《契經》的卷軼比例來看〈道品誦〉﹝大品﹞的份量都大過〈五陰〉〈六入〉〈因緣〉各誦,畢竟佛法是重實修的。不過本書對道品的解說將簡略地集中在這一節(jié)之內,因為修行一事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而且每個人的步調、歷程與細節(jié)經驗各不相同,只要根本原則大抵不差,各別的修行者要如何運作自己的修行技巧,旁人是無權置喙的。本書不擬以修行指導者自居,只打算介紹三十七道品的基本原理與規(guī)則。
整個三十七道品的修習都是禪修,禪修訓練心的專注與獨立,從而展現(xiàn)強大的心靈力量。未曾受過訓練的心是軟弱、依賴而又任性的,它們不能失去攀附的對象,否則會強烈地感到孤獨、寂寞、空虛,甚至憂郁、沮喪、狂暴。因此一個沒有禪修的人一旦空閑下來,就覺得無所依托,必須找些娛樂、消遣打發(fā)時間,或找些事情來忙,他們沒有能力役心反倒為心所役。這種生活模式只會讓人深陷于世間、世間法之中,永生永世被外在的境界牽著鼻子走,不能自主、不能出離憂悲惱苦、不能出離生死究竟苦邊。而修行當然就必須反其道而行,必須跳脫這種消極頹廢的生活模式以及根絕這軟弱、依賴、任性的心態(tài)。
是以,修行必然地成為修行者的終身事業(yè),且是唯一的事業(yè)。世間人可以身兼各種身份或職責,一個男人可以同時是丈夫、父親、老板、俱樂部會員及美食專家,每個稱謂都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與不同的權利、義務。但修行者就是修行者,不論稱為沙門、比丘、和尚或法師,都明示他那修行者的身份與任務,沒有兼差、兼職的余地。因此,修行者只要將心思、行為用到修行以外的其他世俗事務上,就得背負不務正業(yè)、不負責任、放逸懈怠、行惡不善法的惡名。
五蓋,是所有軟弱、依賴、任性心態(tài)的總類,也是一切道品的障礙,道品和五蓋可說是勢不兩立、無法并存的!茨钐幭鄳嫡f: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契經 道品誦】
〈覺支相應〉說:
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于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于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契經 道品誦】
〈道相應〉說:
說不善聚者,謂五蓋,是為正說。說善法聚者,所謂八圣道,是名正說。【契經 道品誦】
五蓋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稱之為蓋是因為它們覆蓋、蒙蔽了心的清明與覺照,阻礙了心對出世梵行的專注。貪欲與瞋恚對修行的障礙是不言自明的;昏沉、瞌睡或干脆睡著的心萎靡而暗鈍當然也障礙修行;掉是不能持,意指渙散的心思無力保持在所專注的主題之上,悔不單指定狹隘的后悔、反悔,它泛稱所有惦記、牽掛、懊惱,許多經書也將悔稱作舉,特別突顯懸念的心高亢昂揚難以平抑的狀態(tài),掉悔與掉舉是同義詞,一樣地障礙修行;最后是疑,由于五蓋專門討論修道當時的障礙,所以疑蓋不是散亂地妄想對佛、法、僧或對周遭人、事、物的懷疑,那些雜念應該歸到掉悔蓋去,疑蓋僅限于努力用功之際對自己或對方法、境界生起的懷疑:自己的資質算不算得上是塊修行的料子?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所預期的修行目標?照這樣修下去真的有用?現(xiàn)正生起的這種境界是否就是入定、證果?所有這一切在修行中生起的疑慮當然也障礙修行、障礙專注。
這五蓋全都是心的狀態(tài),雖然對世間人而言它們都是很平常自然的情形,根本算不上過失,即使是極權暴政也不會在這上面吹毛求疵,甚至比丘、比丘尼戒也不曾為它們定罪,但站在修道的立場上,它們都是惡不善法,覆蔽了心向涅槃的正途。禪修是心的訓練,只要是鍛煉心不受這五蓋覆蔽的功夫,都屬于禪修的范圍,三十七道品的修習全都先要去除五蓋,所以三十七道品都該歸類為禪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五蓋專門討論修道當時的障礙。在正法律所要對治的惡、不善法中,無論是無明、貪瞋癡、欲貪……等等,佛陀都會強調該將那些惡法的永斷無余,但佛陀從未說五蓋永斷無余。當然,三果阿那含斷了五下分結,貪、瞋永斷,所以阿那含圣者修行時不會被貪欲蓋及瞋恚蓋所覆蔽,而阿羅漢斷了五上分結再不會被掉悔蓋和疑蓋纏心?墒,即使是佛陀也還是每天都得撥出時間睡覺的啊!
為什么要強調斷除五蓋得證阿羅漢?搞得那么多修行人去練不睡覺的不倒單。打仗也該弄清楚對手,五蓋是禪修之敵;無明欲貪才是解脫涅槃的心腹大患。禪修是手段、工具不是目的,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永滅,去除五蓋后的心正是用來永斷無明欲貪的利器。光拿五蓋開刀只能造就出一個禪修者,向無明欲貪抗戰(zhàn)才能成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究竟果證。五蓋是障道法不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不斷除五蓋無由進趣道品,但不具出世間正見單憑斷五蓋而自以為精進修梵行也絕無益于解脫。其間因果分明,修行者不可不慎。
佛告郁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于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yè)亦不成就,雖隨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yè)成就,不生障閡。唯愿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須發(fā),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于增上修梵行、現(xiàn)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郁低迦:「汝當先凈其初業(yè),然后修習梵行。」
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凈其初業(yè),修習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當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yè),然后修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埂酒踅 道品誦】
如前所說:「被外在境界牽著鼻子走的心,不能自主、不能出離憂悲惱苦、不能出離生死究竟苦邊」,因此,除非在禪修上真修實練才真能異于庸庸碌碌世俗人,稱得上名副其實的佛弟子、修行者。許多有慚有愧的修行人便是在這樣的自期自勉下發(fā)心勇猛精進,眼光盯緊各種法門,一下手便是各式各樣的禪法或四念處、八正道等道品,務以四禪八定或四沙門果為標的,盼能在道業(yè)上精益求精、疾取果證。雖說精進是好事,但盲目地沖鋒陷陣卻被佛陀所呵責:「于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yè)亦不成就,雖隨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閡!篂槭裁催@些用功的修道人竟然不悅佛心而反生障閡呢?原因在于他沒有老老實實地打好道業(yè)的基礎,就如同蓋樓房不打地基、移植大樹卻截去樹根,怎么有成功的指望呢?
修行是有次第、有條件的:「當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yè),然后修四念處」。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yè)是道前基礎、修行的前方便,而修四念處則是苦滅道跡圣諦的實踐。在戒未凈、見未直、三業(yè)未具之前便冒然由禪修下手,是難望有成的。所以在起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之前首先必需奠定道前基礎。凈其戒當然就是要清凈持守戒律;直其見是依出世間正見為修道依憑;具足三業(yè)是身、口、意三業(yè)都必須全面配合梵行,不可有所保留、吝惜。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謂四念處!酒踅 道品誦】
世俗的法律容或認可天賦人權而保障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等等,卻絕難保障「人生而有權得知正見」。正見必須靠修行者勇猛奮發(fā)地追求,否則即使等上無量阿僧祇劫也不可能憑白悟入生命真相、具足出世正見。修行者得要自力救濟,努力制造與正法邂逅的緣份、培養(yǎng)與正法熟稔的程度,最后終于能夠發(fā)生與正法相應的契機。就以古人為借鏡罷!所有那些能夠聽聞一席佛法,便于座上見法的圣者,無不是經年累月苦思真理卻尚不得解,所惦念掛懷的除了生命真義再無其他,對生命道理的各種思惟、領會不斷縈繞心頭腦海,所以一旦巧遇善知識,得到關鍵性的開解,便水到渠成見法證初果。
因此求法者除了聽聞正法外,唯一的任務就是念茲在茲地思惟正法。這念茲在茲的功夫恰好正是四念處!所以凡夫比丘也是應該修學四念處的,佛陀不也說:「于四念處多修習,當?shù)盟墓、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問題就在這兒產生:什么樣的人修四念處會不悅佛心反生障閡;又是什么樣的人修四念處則令行者得不退轉?其實不該問誰適合修四念處而誰不適合,該問的是修行者如何看待四念處?
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xiàn)。云何如實顯現(xiàn)?謂此苦圣諦如實顯現(xiàn),此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顯現(xiàn)。【契經 雜因誦】
在全部的《相應修多羅》中,禪思的重點都在于觀察思惟,講說四禪等的禪定反而只算是個小配角。后人喜歡將止與觀做渭涇分明的區(qū)別,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整個四圣諦無非是針對無常變易的生命現(xiàn)象做講解,只要讓心靜下來,不處于散亂、妄想、心不在焉的情況,就能達到粗淺的內寂其心。這種最普通的專注已足以讓修行者將注意力放到禪思的主題之上,如正觀四圣諦等。世人光憑這般程度的專注就完成了極目所見的燦爛文明,修行者當然也能藉它觀察思惟,而讓禪思的對象──四圣諦──如實顯現(xiàn)。
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xiàn)。云何如實顯現(xiàn)?謂此苦圣諦如實顯現(xiàn),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顯現(xiàn)。【契經 雜因誦】
三摩提又譯作正受、三昧、等持、阇摩他等等,是一種極度專注的精神狀態(tài),通常是在非常熟練、專注的情況下產生,如作家、藝術家、運動員等在巔峰狀況下全然投入其創(chuàng)作時,也能夠神入于這種精神狀態(tài),使其發(fā)揮強大的心力,令才華有如神助般地展現(xiàn)。純熟的禪修者一旦能在禪思中毫無旁騖地投入于所思惟的主題,進而達到更深刻的專注,心會很自然地進入三摩提,這時候的觀察力變得更加清晰、詳盡而敏銳,所觀察的對象盡呈在前、如實顯現(xiàn)。比起泛泛的內寂其心,三摩提是一種美妙的經驗,令粗陋的五欲功德顯得絲毫不值得顧念。能夠隨心所欲進入三摩提的修行者,可要比一般未曾領略過這種經驗的人更有抗拒感官誘惑的本錢。
而不管是禪思或三摩提,修行的原理都是「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止觀二法根本不必作截然的劃分。許多禪修者不依從出世間正見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心一意追求禪定境界,將四念處當作四種修定的業(yè)處,難怪要成為「其見不直」的現(xiàn)成樣本,注定要不悅佛心反生障閡!
修習三十七道品,主旨不在教人如何入定,而是在于觀察生命的真相,經有明訓:
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酒踅 五陰誦】
混亂、蒙昧的心是軟弱無力的,即使強烈的情緒也是盲目、狂亂,難以控制、應用的。所以修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技巧就是心的訓練,禪修就是致力于心的獨立、堅強與壯大,強而有力的心幾乎無事不辦。而三十七道品就是七組用以訓練修行者觀察諸陰的禪修技巧。出世正見的內容就是如實知、如實見生命的真相。所以禪修的目的就是要能善觀察諸陰、于四圣諦如實知見──依正見修習出世梵行的佛弟子,由心寂止、正受的敏銳覺照得以正見生命的真相;也因專注于生命現(xiàn)象的觀察而得到心的寂止乃至正受。
一般瑜伽行者所修的禪定是世間、世間法。禪定經驗和五受陰所有的經驗一樣是因人而異、隨人作解的,而禪境又是那么私密、那么特殊、那么美妙、那么不可言喻,簡直教人終生難以忘懷,這樣的特性更是賦予了人們任意定義的寬廣空間,因此同樣的禪定效果能用來與大梵結合、見證上帝的大能、成為佛性的顯發(fā)等任何信仰體驗,甚至被誤解為果證!禪修者若短缺正見的超然視野而在禪定的境界中鉆牛角尖,就只會落入「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的窠臼。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契經 五陰誦】
由于禪修、道品旨在如實顯現(xiàn)五受陰等生命現(xiàn)象,所以凡夫比丘修四念處是為能如實觀察五受陰,從而如實知、如實見五受陰,終能見法、證須陀洹、得不退轉;有學比丘修四念處則是為了如實顯現(xiàn)五受陰的無常、苦、無我,以強化于五受陰厭、離欲、滅盡的心力,不再被欲貪沖動與動物本能牽著鼻子走。至于阿羅漢修四念處則是為了現(xiàn)法樂住。
禪思觀察的對象不僅限于五受陰,還有六入處:
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顯現(xiàn)。于何如實顯現(xiàn)?于眼如實顯現(xiàn),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顯現(xiàn)。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顯現(xiàn)。【契經 六入誦】
以及緣起法:
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xiàn)。云何如實顯現(xiàn)?老死如實顯現(xiàn),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xiàn)。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xiàn),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xiàn)。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xiàn)!酒踅 雜因誦】
如實顯現(xiàn)生命真相與實現(xiàn)生命寂滅是所有三十七道品的最高指導原則,離此別無正道、別無禪修!
即使僅止于最淺薄的禪悅體驗,那種祥和寧謐、細致輕靈的感動,也足以使疲勞轟炸式的感官刺激顯得粗鄙、狂暴而不值令人一哂。具有深厚禪修造詣的人自可獲得抵御五欲功德誘惑的強大支持。因此對一個欲貪未斷、余習未盡的有學比丘而言,禪定自有其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重要性。不過該特別牢記的是:禪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梵行終歸是為了如實顯現(xiàn)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的無常、有為、有漏,唯有看清這一點才能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上一篇:滅苦之道 五、僧伽 五
- 下一篇:滅苦之道 六、道品 二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