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xí)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七集
得心輕安
善境界真現(xiàn)前的人會輕安。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例如說打坐,腰痛麻,腿痛麻,我們這個色身都是父母生的,都有種種覺知,都是一樣的器官組成的身體。但是獲得輕安的人跟不獲輕安的人就是不一樣,他運用不一樣了。
你就坐不下來,你坐下來就渾身要晃、要扭,痛苦,這叫粗重受覺。獲得輕安的,這個受覺隨意調(diào)整一下就可以過去了。他也可能有痛、麻、酸、脹、粗重、細(xì)滑之說,但是隨意一調(diào)整,就可以把它給帶過去,也可運用它,也可以帶過去。他這個受覺叫輕安,輕者,遠(yuǎn)離粗重的意思。什么叫粗重?它把你阻礙到這個地方,痛,你就是要痛,你就超越不了它;重就重,麻就麻,你超越不了它。
這個輕安,從言辭上直接這么講,可能好接受一些。好比說我痛,我稍微調(diào)整一下就過來了。它不是不痛,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知覺可能是磚石瓦塊吧!大輕安,可能痛、麻、脹等這八觸因緣都退失了。八觸是欲界眾生的受覺,八觸一過就會得色界受覺。色界這個受覺就特別輕安了,是一種空靈的、無我的一種輕安,一般沒有出欲界定的人是沒法與他言說的,從內(nèi)涵上可以提示一下,但沒有意義。
現(xiàn)在的人多說境界,不知境界無量無邊,法益亦是無量無邊,不知法益廣大。由是法益不得增上。
“得心輕安”,那心輕安,身也就輕安,周圍的環(huán)境也就會輕安,輕安的功用發(fā)生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現(xiàn)在的人學(xué)法,法益比較弱一些,容易留步,容易驕慢。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這種得輕安、得瑞相之后的修持方法就要變了,要調(diào)整一下。釋迦佛直接給我們說法——怎么修持的方法。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當(dāng)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lán),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dāng)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
夏首,即四月十五稱為夏首,四月十五以后就不能稱為夏首了。
當(dāng)為清凈菩薩止住
也就是說不聚眾。
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這個清凈安住就要遠(yuǎn)離徒眾了,應(yīng)遠(yuǎn)離這個因緣,要作一個隔離、隔開的因緣,不能在自他窺鬧中運用了,這種窺鬧不能成就。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就是立誓。因為安居要立個誓,象我們出家人安居都要立個誓,在這九十日中要怎么做。
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
就是稱自己的名號,顯自己的身份。
踞菩薩乘
就是要安住在菩薩之中,利益之中,
修寂滅行
因為寂滅行是斷除煩惱,斷除生死根的方便,F(xiàn)在我聽一些人說一些寂滅的話,不行寂滅的行,沒有意義,叫相似語,一點力量都沒有,一點煩惱都擋不住,煩惱一現(xiàn)前,根本不能自制。這個寂滅行發(fā)生功用以后,就能自制,雖然業(yè)習(xí)也可以煩惱,也可以表現(xiàn)一些其它因緣,但能迅速的調(diào)整,不隔念的調(diào)整,不隔時的調(diào)整,不隔日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因緣了。
同入清凈實相住持
與諸佛菩薩同住,入寂滅海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lán)
就是以大圓滿覺作我所安住的地方、和合地方。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寂滅稱為“安”,九十日的具足,行不易處是為“居”。這樣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會現(xiàn)前。
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這樣通過外緣來引發(fā)內(nèi)在的這種寂滅行,或者說平等性智。
……關(guān)中亦是無起無作,寂滅游戲,這樣的人倒方便一些。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dāng)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這個地方就是自己立個誓。這么做,能迅速成就法益。這樣做,必須種種因緣要成熟,內(nèi)護(hù)外護(hù)因緣都要成熟;不成熟,不但不能成就法益,還會出現(xiàn)其它過失。過去說內(nèi)護(hù)外護(hù)都要圓滿成就。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xiàn)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xiàn)安居
以這樣的行式來顯現(xiàn)安居的真實內(nèi)涵,比丘安居也是這個內(nèi)涵。所以許多人真正安過居以后,對安居極為向往,到安居時就會特別振奮,感到自己的生命又會有一個改變的過程、改變的因緣了。但是要是沒有得到利益的人,對安居麻木不仁,或者說一聽到安居,就是九十天不能做其它因緣、不那么隨便了,反而生煩惱。這個差異特別大。
這個地方是對七眾講的,不單是為出家人講的,所以我們就這么講一講,釋迦佛在經(jīng)上講的,都是攝七眾。在戒律上講的,則唯有針對比丘、比丘尼,或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針對性的戒律,他要有針對的實施,那不能逾越的。象這樣的經(jīng)教上寫了,大家都可以通學(xué)、通用。
過三期日
三期者,不管百二十日,百日,還是八十日,不論哪一個期都是可以的。根據(jù)自己的因緣:或者一百二十日,或者百日,或者八十日,都是可以的。
隨往無礙
一般我自己這個感覺特別強(qiáng)。安居以后下來走動就比較輕松一些,就是說隨意性比較大一些。這么多年安居,就這樣過來了,雖然是相似安居沒有實利,但相似利益還是有一些,的確是走動也沒有什么障礙,也沒有什么懼怕的,見什么樣的人、見什么樣的修行、見什么樣的道場就很容易適應(yīng),沒有什么掛礙,比較方便。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不是你聞,也不是你想象的,你聽別人講也不頂用,真正的這種閉關(guān)修持,聽別人講什么都沒有意義,到時候,境界根本不是那回事情。許多人聽人這樣說,那樣說,其實不講也好,講了對你也沒有啥用,有的反而成障礙了。講一點只能當(dāng)故事聽,開玩笑,作個公案都是可以的。
境界對你來說沒有意義,是別人的寶貝,或是別人的受覺,沒有意義。對你來說,能不能啟發(fā)一點什么呢?那你向往怪異,啟發(fā)怪異,到里面就會出現(xiàn),可能會瘋在里面;如果喜歡其它一些因緣,如智慧、善巧,倒可以講一點。
一般人都向往一種神奇的東西,這樣的人根本不能閉關(guān),靜觀都出問題,有時特別靜,象一盆靜水一樣,馬上會照見許許多多地因緣。發(fā)心不正,那扭曲的因緣基本上都會現(xiàn)前。這樣事情是很多的,近代這樣的公案也是很多的。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一定不要把法定到某一格上,你認(rèn)為是這么樣,這會出問題的。的確關(guān)內(nèi)的境界,非我們設(shè)計的境界,非我們想象的境界,許多利益你根本不可想象。我雖然沒有閉過關(guān),我從自己一些關(guān)在房子里住的這些受覺上的感受,十天八天或者幾個月的感受,特別強(qiáng)烈的感覺到不能設(shè)計,不能預(yù)計,這個地方不是能自知的,許多利益根本沒法設(shè)計、沒法想象,這么說吧,收獲都是意外的。
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諸眾生先修奢摩他,先取至靜
那這要是從奢摩他上說,它對前面三種觀法的解釋,這個解比較細(xì)一些。
不起思念
其實不起思念極易的,人一般認(rèn)為這個很難的,說我妄想紛飛,妄想紛飛并不是思念,是過去業(yè)力的一種慣性罷了。思念是你發(fā)起的東西,或者說是你隨順妄想流轉(zhuǎn)的事情。要是妄想生了,淡淡地看一看,那就可以不起思念,這個方法很簡單、很簡單。若作行持,這個地方不復(fù)雜,心里很快就能寂靜下來。
我們看到虛云和尚經(jīng)常披一個厚厚的衲衣,一般在關(guān)內(nèi),至靜發(fā)起,身上基本上是沒有什么暖氣。最初基本上是這樣子的,身體上的溫度是很少、很少的。因為他這個思念少,生命活力自然也就靜下來了,暖力也就弱,所以穿那個大襖也就是很正常,很正常的。
但這個至靜,它的確是以不起思念為方便下手處。這個不起思念不是無記、不是昏沉,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它是清清明明、明明利利、輕輕松松、無掛無礙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若一生起,可以永遠(yuǎn)地運用它,可以盡未來際運用它,也可以不運用它,因為它是自家的寶貝,你要是在這個地方能運用得起來,那這就成了你自家的寶貝了,可以隨時地取用它了。這個地方不是占有的,它沒法占有,但是可以隨意取用,就是開發(fā)的這種寶藏。
靜極便覺
靜極這個覺與我們想象這個覺的確不是一回事情,根本上是一樣,但運用就不一樣!
如是初靜,
初靜,最初發(fā)起的這種靜。這個靜,它有什么內(nèi)涵呢?佛在此處給我們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
從于一身至一世界
先從自己的這種身相的受覺達(dá)到至靜,然后至一世界,這一世界是一小世界?一中世界?還是一大世界呢?還是一大千世界呢?還是三千大千世界呢?還是無量塵沙的世界海呢?還是種子世界呢?還是華藏世界呢?還是一真的無界之界呢?這可能是法益的差別,不運用者不知,只能說釋迦佛在這個地方說得是極詳細(xì)、極豐滿。
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fù)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
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到底有多下劣了,我們到底有多迷茫了。你的覺能遍滿一世界嗎?這間房間你能遍滿嗎?我們?nèi)裟苡X遍滿這一個房間,此房間內(nèi)任何的舉心動念你都能知曉的,你能嗎?就是我們這里面要有一個能遍滿這一個房間的這種純凈的覺,那這里面的每一個人的想法,任何人的舉心動念,你都能察知,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這不過是從這個地方來說這個覺的真實、直接、清明罷了。
佛法的確不是我們以自己那個凡夫心能想象出來的東西。像說他心通、他心智都沒有什么。所以說,一般地這種定的因緣,就是來涉足這種所謂地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都會引發(fā)這樣的利益。沒有什么驕傲的東西,因為真正得到這樣的利益的人,根本不會驕傲,他沒有驕傲的資本,他只有清凈的因緣,光明的利益,給予的悲心,沒有其它東西。若不是這樣,多是鬼神住世,鬼神入體,因為只有鬼神才有驕慢的生命現(xiàn)象。
這個地方只是覺性的清凈,沒有驕傲的因緣,所以真正證得大方便的人,特別地平和、隨順!一般人得點小方便、相似方便,或者有魔障的人,特別地驕慢橫行。
這個地方為什么要反復(fù)地提呢?因為要是我們能真正這么行持,馬上就會發(fā)生這樣的功用,極容易的。有一年,有個法師和我在一起住,別人想什么他馬上就能知道,就跟我說,我說不過是相似因緣。如果發(fā)生驕慢因緣,馬上會危害你。他根本不服氣,后來就出現(xiàn)魔障,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心歇下來。
假如是隨師學(xué),師的棒喝、呵斥經(jīng)常地加持你,使你不敢動心念,能迅速地會進(jìn)入這種狀態(tài)。所以說不辨師之善惡、隨順師教的人,能迅速進(jìn)入這種狀態(tài)——至靜的狀態(tài)。
過去的沙門叫求寂。什么叫求寂呢?隨順師教,能迅速得到這樣的利益。但對我們現(xiàn)在的學(xué)佛人,太遙遠(yuǎn),太遙遠(yuǎn)了!為什么呢?驕慢、邪知、不隨順師教、不請師教,根本不能發(fā)生利益!這事都不難,跟我們極為的親近,一定要這樣的認(rèn)為,才能發(fā)生這樣的功用。許多人高推佛法,佛法也不得利益,我們這個地方審視一下。
禪那,奢摩他,三摩缽提這三種行執(zhí)的法門,佛在結(jié)三期中,先為我們提出來的是奢摩他。奢摩他下手最易、最簡單。我們眾生最怕的是業(yè)習(xí),結(jié)果業(yè)習(xí)越來越熾盛,最想把握業(yè)習(xí),誰知業(yè)習(xí)是虛幻影象,越想把握,越產(chǎn)生疲勞、虛妄的因緣。所以奢摩他是個極簡單、極簡單的修持方法,就是不起思念。
不起,很簡單的,不起,不復(fù)雜,一般人把它看復(fù)雜了,妄想紛飛,那只是過去的慣性,與你現(xiàn)下的不起不相干,不能擾亂你這個不起。實際不起有不隨之意。要不起,你隨了,還是起了,F(xiàn)下就是運用佛性之意,佛性是不動的。
所以說,看妄想就象看戲一樣,你看就對了,也不隨它,也不取它,也不舍它,自然地就溶入這種不動的所謂地平等智,久久地就會至靜,覺就會露出來它的面目。覺性就佛性,這個佛性就會發(fā)露出來它的全體面貌,先充塞一世界,或者一身心,乃至逐漸波及到一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窮的世界,乃至到華藏世界、乃至到不可說、不可言說之種子海世界。
那你說行持有這么厲害?本體是這樣子的,法性無二,這法自然是這樣子的。但是不通過這種所謂地不起思念的方法,徧覺、見覺、用覺的這個因緣不能發(fā)起。這方法極簡單極簡單的。
實際一般念佛是通過一個聲來不起念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參話頭也是如是:念佛的是誰……。它沒有作取也沒有作舍,前念沒有生,后念也沒有滅,久久地不作不起,自然地就會得所謂地覺,這覺就是破除無始的無明。什么無明?業(yè)流,起思念,或者隨思念,不能自止的一種因緣就會扼制住它。
我們現(xiàn)在人管不住自己,活個生命,意識管不住,色身管不住。為什么那么多得三昧的人生命可以隨時住,可以調(diào)整?其實人的這個生命、時空,本來是無意義的,是種幻化的以妄加妄的一種交織的業(yè)流,形成的一種所謂地暫存實體。實際它不是個實體,是個幻化的體,但我們把它當(dāng)真了,被它左右,被它主使,所以人命百歲,不能自止。
象虛云和尚活一百二十歲,不算難事,為什么?他用心念少。少食少欲的人,生命長;喜歡炫耀張揚的人,生命要短一些;生命是可以調(diào)整的。
所以說不起思念,大家可以在這個不起思念上好好運用一下。實際說用觀察的因緣看,基本上可以不用這個,什么事情跟自己不相干系的時候,心里不作取舍,不作愛憎的時候,因緣很容易發(fā)起。包括自己妄想紛飛的時間,也可以不作取舍。
向內(nèi)的因緣叫自種,外面的因緣叫他種,自他二種不作取舍,這個地方就不會起思念,能迅速的得入這種寂念。我們可以試驗一下,靜一靜,不是壓迫自己不思想,也沒有什么壓迫的,人本來沒有思想,這么看,就簡單一些。所謂一切思慮都是勞慮,都是妄想紛飛出來的東西,它是過去痕跡的波濤、波瀾,水本無波,因風(fēng)而生波。你那個心風(fēng)一息,它就無波了。
這個地方可以運用,我們不妨用八分鐘十分鐘試驗試驗,然后三十分鐘五十分鐘試驗,然后一天兩天的試驗,也可能真正的會發(fā)覺,這個地方可以破除根本無明,能得真正的智慧、善巧。
實際修法不出此三路,沒法超越的,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結(jié)手印,還是行般舟,乃至行持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三類,這是決定說。這是諸佛如來,十方菩薩決定的三種業(yè)。你要認(rèn)為這三門之名還有別法,邪見。所以說這三個法可以說是總持法門的一個分別的表述罷了。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這個地方?jīng)Q定沒有什么可懷疑的,也沒有什么信不信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廣播可以通過衛(wèi)星向全世界廣播,全世界也都可以接受,只是一個頻道的調(diào)整接收。
我們?nèi)诉@個覺,至靜達(dá)到某種狀態(tài),全世界任何眾生舉心動念,都能收到這種信號,這是一種物理的比喻。是不是呢?大家要去實踐,不實踐,佛說、我們說都沒有意義。若實踐,真正成法了,有意義了,就有功用了。
有人把神通看得很了不起,作為一種資本,其實神通不過是佛法的下腳料。在做正品的時候自然會產(chǎn)生這種下腳料、邊角料的,它不是正用,的確是這樣。我們不這么淡的看法,就會被一些妖魔鬼怪所左右,這樣的人還張狂,嗔恨心還大,危害人還厲害,使很多人感到自己特別下劣,使許多人喪失學(xué)法的信心,使許多人認(rèn)為佛法就是怪異,貽誤無量的眾生,瞎卻眾生的清凈眼目。末法時代就是這些東西猖狂,就是這些東西能吸引人。
佛法為什么能長久的住世呢?因它是正教,它能利人、利社會,能給社會帶來安穩(wěn),能給人類帶來安穩(wěn),能給人帶來自尊,給社會帶來莊嚴(yán),帶來清凈的善法。要不然都是掠奪性的,殺雞取蛋性的,這都不是佛法,大多是妖魔鬼怪、天魔外道的因緣。
佛法決定不是這樣的。佛法是極平和、真實、安穩(wěn)、安詳、柔和、隨順、利益、光明、自利利他,佛法都是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F(xiàn)在的人不是這樣,利己必害人,跟佛法的確不是一個路子,要看得清它的。
什么叫神通?象大目犍連,他能到地獄中去尋找其母,你沒有這個本事不要說你有神通,欺騙自己。他能帶領(lǐng)弟子到他方世界打坐,到忉利天去打坐,到四大天王的園林中去打坐,那叫神通,四大隨意自在,叫如意通、神足通。
佛法告訴我們是真實,不搞虛假,也不搞相似,如天眼,能隨時得見無量的世界,能見諸佛世界之莊嚴(yán),這是佛教所講的神通。象密勒日巴大師能隨時到十方佛國去聽法,這叫神通。
現(xiàn)在我們世上人胡亂說的比較多一些,都是沒有傳承的因緣,自以為是的因緣,妄自發(fā)明,自己編的故事,把許多人的思想搞的很混亂,混亂到極處,擾亂視聽,使許多人沒有所依,迷茫,也不知道什么是法。我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我的天眼開了、慧眼開了,能看見別人的心肝了、心跳了,這與佛教中的神通根本不相干,可憐得很,自己愚昧還要把這種愚昧傳播給別人、壓迫別人,還要把這些東西發(fā)揚光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學(xué)佛,不學(xué)佛太可憐了。
百千世界,亦復(fù)如是
大目犍連證得神通以后,他往那一坐,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下雨的頭數(shù)他可以都知道……,他可以看到帝釋天和修羅界打戰(zhàn),別人聽見的是雷聲,他看見的是胳膊、腿亂飛。在經(jīng)典上記載的這些故事多得很。
一定不要未證言證,一定不要去自欺欺人。我遇到一些出家?guī)煾敢彩沁@樣,說自己怎么樣了。我在家的時間,遇到一些真正有善德的人、有方便的人、有神變的人,反而一語不發(fā),沒有人知道。我說這真是可怪,感覺這些整天跳來跳去的人特別可憐,就象幼兒園的孩子在大學(xué)教授面前夸張自己、炫耀自己那一點兒學(xué)問一樣,特別地可憐、無知、可笑,但又特別地欺惑人。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審思。釋迦佛所說的這個地方是真實的,人人都能做得到。靜下心來都能做得到。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不是你想象的,也不是你聽別人說的。以前我看過幾本經(jīng)書,我對經(jīng)書是深信不疑的,看到那些連佛法的邊際都不沾的話,感覺特別可憐,我也感覺自己可憐?蓱z什么呢?我感覺到我生活在這個末世,相互欺騙的末世,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的末世。我經(jīng)常在世間上走動,看見一些人欺騙人,大家崇拜啊!特別可憐。被欺者,欺騙者,都很可憐。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jī)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