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惠能禪師的禪宗思想

惠能禪師的禪宗思想

一、佛性本清凈

  佛性是人人本來具足的清凈自性,通俗地說就是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能夠通過修道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最終達(dá)到明心見性,成就佛道的目的;菽芏U師認(rèn)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眾生的佛性本自清凈。所謂“眾生是佛,煩惱菩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只是由于迷悟之不同。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眾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眾生與佛一樣,本自具足清凈佛性,但因眾生被貪嗔癡等各種妄想煩惱所束縛,本自具足的清凈心被蒙蔽了,因而,與佛同等的智慧不得顯現(xiàn)。如果眾生能脫離妄想執(zhí)著,則清凈自性即會現(xiàn)前。在《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中,惠能禪師告訴眾人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清凈自性人人具足,眾生若能以清凈心來修道,自能見性成佛。

  惠能禪師提出“佛性本清凈”的目的,是讓眾生樹立見性成佛的信心。既然眾生都有清凈佛性,就能夠從迷茫中看到去除妄想,恢復(fù)清凈自性的希望,從而能夠通過主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心,來達(dá)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二、佛性平等

  平等觀念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平等不僅體現(xiàn)在眾生之間的平等,還體現(xiàn)在佛性的平等。所渭佛性的平等,是指人與入之間不分地域、種族、受教育程度等差別影響,都具有佛性,都能夠修道成佛。

  惠能禪師從嶺南到湖北黃梅親近五祖弘忍禪師。見面之后,弘忍問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回答:“弟子嶺南新州百姓,遠(yuǎn)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稿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獨(dú)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揭獠”是當(dāng)時北方人對南方蠻荒主人的蔑稱。弘忍之所以這么說,是想考驗一下這位求法弟子的根性如何,以及是否能夠忍辱。出乎弘忍意料的是,惠能“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的回答令弘忍大為驚嘆。他想不到這位其貌不揚(yáng)的參訪者,竟然有如此高的悟性,說出了不同凡響的禪語。弘忍十分器重這位初來乍到的弟子,為了防止其他弟子的妒忌加害,便命惠能到后院中從事破柴踏碓的粗活。

  在惠能看來,人人都有佛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佛性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北方人能見性成佛,南方人同樣也能;和尚身能夠成佛,猖獠身也同樣能成佛。惠能佛性平等的觀念,給那些下層沒有文化的學(xué)佛者以極大的鼓勵,使他們在修禪過程中對悟道成佛生起足夠的信心。他們知道,雖然自己根性陋劣,但同樣也能通過修學(xué)破迷開悟,見性成佛。

三、識心見性

  惠能在向僧俗弟子開示時,特別強(qiáng)調(diào)修禪者要注重識心見性。所謂識心見性,即令眾生的內(nèi)心歸于清凈,當(dāng)眾生見到自己的清凈心之后,心中就沒有任何貪嗔癡等染污。此時,以清凈心來修學(xué)禪法,就能夠很方便地開啟智慧,從而見自本性。在《六祖壇經(jīng)》中,惠能禪師特別強(qiáng)調(diào)清凈心在明心見性中的作用。弘忍禪師在密室傳法給惠能時,為其講說《金剛經(jīng)》。當(dāng)講至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便于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惠能啟告弘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惠能這幾句關(guān)于自性的論說,指出了人人具足自性,且自性本來清凈,閂性能生萬法;菽艿倪@些見解,是他識自本心之后的感悟,只有識自本心,才能最終明心見性。

  惠能在開悟之后,向弘忍講述了識心見性的重要意義。惠能說:“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惠能認(rèn)為,修學(xué)者若不能識自本心,便難以獲得學(xué)佛的利益。不識本心的人雖然修學(xué),也不過是個生死凡夫。如果修學(xué)者能夠識自本心,見到自己本自具足的清凈自性,當(dāng)下就能見性成佛了。

  惠能在結(jié)束十五年獵人隊伍中的隱居之后,來到廣州法性寺。當(dāng)時,方丈印宗法師正講《涅槃經(jīng)》。當(dāng)時風(fēng)吹幡動,其中一個僧人說足風(fēng)動,一個說是幡動。兩人爭論不休;菽懿非罢f:“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惠能“仁者心動”的觀點,說明了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苯教義。“仁者心動”,也說明了兩位僧人內(nèi)心不清凈,不能識心見性。因而,在他們心中才會有風(fēng)幡之動的不同見解。

  在《六祖壇經(jīng)·般若品》中,也有對識心見性的論述。經(jīng)云:“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惠能又說:“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惠能禪師認(rèn)為,人人都有清凈的自性本心,若人以智慧觀照本心,就能夠識心見性,得到解脫智慧,最終成就佛道。

  在《六祖壇經(jīng)·咐囑品》中,法海請教惠能,今后將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見佛性。惠能接著向大眾開示后世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如何識心見性;菽荛_示云:“汝等諦聽,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四、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說是禪宗所提倡的主要修行方式。在惠能禪師之前,雖然也有很多高僧提出了頓悟成佛的觀點,但并不成系統(tǒng)的理論;菽芏U師從五祖弘忍處接法之后,提出了系統(tǒng)的頓悟成佛理論;菽芏U師宿具慧根,在北上湖北黃梅參謁弘忍禪師時,弘忍一問便知其有慧根。弘忍在密室內(nèi)向惠能傳法,當(dāng)講到《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便于言下見性。弘忍于是傳頓教和衣缽給他,惠能因此成為第六代祖師;菽艿难韵乱娦,就是禪宗的頓悟。如《六祖壇經(jīng)·般若品》云:“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足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惠能認(rèn)為,佛法本來并沒有所謂的頓悟、漸悟的分別,只是因為人的根性有利根與鈍根的不同,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才有了頓悟與漸悟的分別施設(shè)。《六祖壇經(jīng)·定慧品》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在《六祖壇經(jīng)·頓漸品》中也有相似的論述。經(jīng)云:“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惠能禪師反對如枯木一般的靜坐,提出了坐禪是為了對善惡之境,心念不起。內(nèi)心不被外境所惑,本性自然清凈無染。修禪者若能不被外境所動,心即不散亂,自可于當(dāng)下識心見性,成就佛道。如《六祖壇經(jīng)·坐禪品》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nèi)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惠能禪師認(rèn)為,坐禪并不是枯坐,而是為了令修禪者當(dāng)下識心見性,頓悟成佛。在《六祖壇經(jīng)·護(hù)法品》中,內(nèi)侍薛簡請教惠能:“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xí)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惠能回答:“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jīng)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惠能指出,只注重形式上的坐禪,并不能使人快速明心見性。真正悟道是從內(nèi)心證悟,而不在于坐禪的形式。若只是枯坐,心不清凈,則坐久成癆,離悟道有千里之遙。

  在《六祖壇經(jīng)·懺悔品》中,惠能講述了頓悟成佛的修行方法。經(jīng)云:“于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當(dāng)修禪者在一切時中,專注于自凈其心。當(dāng)心清凈了,再加以自我修行,即能見性成佛。

五、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是惠能頓悟法門的修行方法。在《六祖壇經(jīng)·定慧品》中,惠能禪師示眾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xué)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jīng),所以立無念為宗。”

  惠能禪法以“無念為宗”作為宗旨,所謂“無念”,就是對于修禪者所接觸的一切外境,心不染著。也就是說,雖然接觸很多外境,于自念中常能于境而離境,不于外境生染污心,心中常存正念,是為“無念”。

  對于立“無念為宗”的緣由,惠能禪師也在《六祖壇經(jīng)》中作了解說。經(jīng)云:“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設(shè)立無念為宗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修禪者對所遭遇的各種外境生起妄想邪見。修禪之人若對外境有了塵勞邪見,則與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相違背。若不能對所接觸之境心生正念,修禪者便不能識心達(dá)本,明見自性。

  惠能在《六祖壇經(jīng)》中,還對“無念”的意義作了專門的解釋。經(jīng)云:“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dāng)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無念”中的“無”是指無塵勞之心,這里的塵勞是指煩惱妄想。“念”指念真如本性。當(dāng)一個修行者沒有了煩惱妄想心,只一心念真如本性時,就能識自本心,離成佛不遠(yuǎn)了;菽苷J(rèn)為,念與真如之間是體用的關(guān)系,真如是念的本體,念是真如之用。如果于真如自性常生正念,雖然人的六根接觸一切外境,但卻不會被外境所染污,因而,清凈自性即能,F(xiàn),常得自在。當(dāng)修禪者能夠善于分別諸法相,就能于第一義而不動。

  在《六祖壇經(jīng)·般若品》中,惠能對“無念”的含義也有解說。經(jīng)云:“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對于所遭遇的外境,心不染著,常懷正念,就是無念。如果能清凈本心,使六根不受任何染污,就能萬法盡通,見到諸佛境界,最終達(dá)到佛地。

  從以上論述可知,佛性本清凈、佛性平等、識心見性、頓悟成佛和無念為宗等思想共同組成了惠能的禪宗思想體系。修習(xí)禪法的人若能在修行過程中認(rèn)真品味這些禪宗理論的內(nèi)涵,則不僅對惠能禪宗思想有正確的體悟,而且還能自覺地運(yùn)用這些理論指導(dǎo)自己的修學(xué)實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