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十【二】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zhuǎn)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堅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從他身上討到便宜。此時他窮盡眾生十二類之深本,深本既現(xiàn),觀其幽而不顯,清而不濁,常時清擾,為諸動之根元,自他身心皆依之而建立,于是于自他法中,妄起計度,則這人便墜入四種顛倒見中,一分無常,一分常論。第一種是,這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這里則妄計我遍在十方界,凝明不動,湛然以為真常。而一切眾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我凝明不動的心體之性,乃是恒常的,那些自生自死的則是真無常性的。第二種是,這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到那些歷劫而壞處,稱之為究竟無常性,見那些歷劫而不壞處,稱之為究竟常。第三種是,這人別觀我心,精密微細得如同微塵一樣,依此運用,起惑造業(yè),流轉(zhuǎn)十方世界,性雖然并沒有改變移動,但業(yè)運常遷,卻能令此身,剎那變壞,因此一切死生,從我流出,稱之為無常性。第四種是,這人知道想蘊盡,見行蘊常流,行蘊常流不斷,故而妄計為常性,色受想等蘊,現(xiàn)已滅盡,故而計度為無常性。由此計度認為,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從而墮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做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xù)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xiàn)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堅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從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時窮盡眾生十二類的深本,深本既現(xiàn),觀其幽而不顯,清因不濁,常時清擾,為諸動之根元。于時分方位中,生起妄計,那么,這人便墜入四種有邊論。第一種是,這人欲窮究行蘊,窮至初生心相,于是計為生滅之元,自此以來,直至一報終盡,中間遷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盡后,曾不見遷流之用,于是妄計過去未來無相續(xù)之用者,稱之為有邊,現(xiàn)在有相續(xù)之心,便稱之為無邊。第二種是,這人觀八萬劫,觀彼以為生滅之元,自此則見眾生滅生,至八萬劫前,則寂無所聞見,遂稱之為無邊之性,又見有眾生處,生滅滅生,遂稱之為有邊之性。第三種是,這人自覺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稱我得無邊之性,又見彼一切人,現(xiàn)于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無方位之知性,故而稱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況且見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為有邊。第四種是,這人想蘊已盡,覺行蘊流,以三昧力,窮之欲空,以其所見,用妄想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認為其全都是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皆一半有邊,一半無邊。因此而計度有邊無邊,從而墮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做第四種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xù)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xù)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xù)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セネ鎏。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セo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笃刑嵝浴J莿t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堅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從他身上討得便宜。此時,窮盡眾生十二類的深本,觀其幽清,常擾動之根元,于知見中妄生計度者,那么,這人便墜入四種顛倒不死遍計虛論。第一種是,這人觀行蘊為變化之元,既為變化之元,其體即是遷流,有遷流即有變更,故稱之為變。雖有變更,但卻前后相續(xù),有相續(xù)則無斷絕,因因見相續(xù)處,即稱之為恒。此變與恒相對,于八萬劫內(nèi),能見所見之處,似有眾生生,故稱之為生,八萬劫外,不見所見之處,似是眾生滅,故稱之為滅。此即生滅相對也,前之行蘊與后之行蘊,其中間必有相繼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蘊之外,別有識蘊,只見其性不斷之處,似多出一法,故名之為增。中間相續(xù)之中,尚有細微行蘊,由于心粗不見,只見其中所離之處,似少一行,故名之為減,此增減相對也。各各生處,有眾生便有差別,并且各有生處之計,故名之為有。又于眾生互互亡處,稱之為無,此有與無相對。以理都觀,用心別見。這時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來問其所證之義;卮鹫f:我現(xiàn)在亦生亦滅,亦增亦減,亦有亦無。在任何時候,他的話語都是混亂不清的,使得別人弄不清他到底說的是什么。第二種是,這人于十二類生中,諦觀其行蘊之心,互互無處,因無因得證。當有人來問時,只回答一個字,只言其無,除此因外,不再說其它。第三種是,這人諦觀十二類生的行蘊之心,各各有處,因而得證。有人來問時,只問答一字,只言其是,除此之外,不說別的。第四種是,這人諦觀十二類眾生行蘊之心,觀見眾生行蘊之中互為流轉(zhuǎn)有無。其境枝岐,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時,答說,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理可據(jù),無義可憑,因而無法應別人的窮追詰問。由此而計度,矯亂虛,從而墮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做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