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 綜合指要

  1.看了十善業(yè)的因果,就可以知道:一、有因必有果,有善因必有善果,決不落空。二、果之所得,超過于因甚多,有如經(jīng)商,一本萬利。三、若不回向,皆得人天福報,若回向無上菩提,皆成為作佛的條件。四、世間一切富貴享樂人,他們皆于過去生中,作過十善中的某善,而未曾回向佛法界者。五、佛法是以十善作基礎(chǔ),基礎(chǔ)若壞,必將傾坍。六、作十善,得各種善報,這皆是就正面說,但若說到反面,當然造作與這相反的十惡業(yè),也必有種種惡報,這些惡報,多在三惡道中尋求,要等到報滿,重新為人時,才得到與這相反的苦報。

  2.有許多人,認身體為實,縱使有少數(shù)人,能了解它是空的,也是指死后為空,并不知道當其生時,只是兩種因素所和合而成:一是肉體,二是知識。肉體只是若干種原質(zhì)的集合,若把它用化學(xué)分析法,分析了一下,則從頭至腳,只是若干種原質(zhì)而已,此身既成右干種原質(zhì),那么,一個人也就沒有了。色法比較真實點,尚且如此,心法并無物質(zhì),只是妄想,更屬渺茫了,這便是五蘊當體即空的道理。圓覺經(jīng)說:「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曖氣歸火,動轉(zhuǎn)歸風(fēng),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惯@是說身空,也就是色法空。其下又說:「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惯@是說識空也就是心法空?傊,色心皆屬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因緣合即生,因緣散即滅,故似有非實,但同幻象了。

  3.十業(yè)的分類,雖然是心三、身三、口四,但是:身和口只是一種器官,器官的作善作惡,非器官的功過,而是指揮器官者的功過。指揮者要行善,則器官之所作,不得不善;指揮者要行惡,則器官之所作,不得不惡。因此雖然說是心三、身三、口四,實際上十善和十惡,全是心作的,與身口無關(guān),這樣三業(yè)只是一業(yè),行者但須正心,則身口自然皆就范矣。例如前期的周處,橫行鄉(xiāng)里,為三害之魁,但后期的周處,射虎斬蛟,折節(jié)向?qū)W,而三害皆除,身和口前后并無兩樣,所關(guān)鍵處,是心改變了,萬法唯心造,于此益信。

  4.身口意的每一舉動,皆經(jīng)過第六識分別依,第七識染凈依,第八識種子依,然后種下種子,作將來受報之因。所以外面的一舉一動,皆與里面的識田,息息相關(guān)。三業(yè)的為善利人,結(jié)果亦能利己,為惡害人,結(jié)果亦能害己。故因果之理愈明,則惡業(yè)必然愈少,蓋深知有惡果在后,而不敢作也。善業(yè)必然愈多,蓋深知有善果在后,而勇于向前也。舉凡修身、齊家、處世、學(xué)佛,皆須先明因果,就是這個緣故。

  5.有人疑及:妻及眷屬之是否貞良,是出于妻及眷屬的業(yè),與主人之曾否邪淫或兩舌,不相關(guān)涉。若論這一事,與祖宗為善,子孫騰達相同,就表面說:任何人的思想行動,乃至運命,若受他人所影響,則變成因果是由他人所操縱。而不由自己,揆之于理,顯有不合。殊不知:不良的婦女,和不良的兒孫,世間多有,其所以不良者,確是由于彼自身惡業(yè)果所致。倘男人前生或今世不邪淫,則在果報上,不應(yīng)配得不貞的妻室,自然論婚時,以夙業(yè)故,必不會與之結(jié)合,而另與貞淑的女性結(jié)合,所以妻及眷屬貞良,此是一說。又世間惡子孫甚多,若祖宗行善,其后代必昌,則此輩惡子孫,因自業(yè)與榮通的家運不符,必不會投生其家,而改由行善享受福報之人投入,并非祖宗積德,能改造子孫的業(yè)力,此又是一說。萬事因雖成熟,必待外緣湊泊,乃起現(xiàn)行,若有因無緣,亦不成辦。所此縱使與某不貞的婦女結(jié)合,但以夫網(wǎng)嚴正,門庭雍肅,身修家齊,邪淫種子雖熟,必須藏伏待緣,待至蓋棺時,此生即成貞婦,雖有淫種,只好留待他生,再看機遇矣。經(jīng)中所言「得不壞眷屬」「妻莫能侵」等,其道理即在于此,非他人能操縱因果,此又是一說?v使因他轉(zhuǎn)業(yè),也是因外境感動自心,使心改,而影響識田中邪惡種子,今之或伏或滅,自心若不改變,他力雖大,亦無辦法,此又是一說。以上各說,理由皆甚充份,此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

  6.看了十善業(yè)因果事,就可知:一切善行,做了之后,若不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則將來將通成世福,報盡仍墮。若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則將來皆當作佛,化為佛的果德,所以行者在身口意三業(yè)上,若有微善,皆當回向無上菩提,或求生極樂世界,大善更不用說矣。因生彼世界,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直至證得無上菩提為止,經(jīng)有明訓(xùn)也。

  7.據(jù)五蘊中受想行識四心法看來,可知環(huán)境與心理大有關(guān)系,此即孟子所謂:「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然而許多人住在同樣環(huán)境中,因為德學(xué)造詣的不同,其所生的感覺和思想,也就各有不同。例如一個極樂世界,就有四種凈土:在一般往生者,名凡圣同居土,在二乘名方便有余土,在菩薩名實報無障礙土,在佛名常寂光土,此皆隨工夫深淺,發(fā)生不同的感覺也。又如顏回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他不改其樂;文天祥說:「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提婆達多,墮大地獄中,如住天宮,情形也是這樣。這都可以證實:不同的德學(xué),處于同樣的境界,而所發(fā)生的受想行識,則確有天壤之別也。

  8.口說壞話,名口惡業(yè),果報在三惡道中;蛞烧f話是空的,不應(yīng)發(fā)生果報,這是只知心法,不知心法的過誤。請問:心若無斯騙之念,口中安有妄語?心若無邪淫之念,口中安有綺語?心若無嗔毒之念,口中安有惡語?心若無幸災(zāi)樂禍之念,口中安有兩舌挑唆語?觀此便知:每說一句話,都是先發(fā)之于心,然后才宣之于口,這樣若造口四惡業(yè),第八識田中,如何不會種下惡性種子呢?何況言語之禍,尚會害人造孽,焉可不慎?鬃尤胫芴珡R中,見有銅人,三緘其口,乃為文銘其背,其中有云:「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害,勿多事,多事多敗,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涓涓不塞,將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說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禍事,安得無果報呢?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