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課、三十七道品 (一)

  第三十四課 三十七道品 (一)

  行人的最后目的,為成佛道,證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遠(yuǎn),這中間若不假資糧 (1),就不能得效果。資糧雖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無過于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正道分。此七科三十七品,能助道業(yè)增進(jìn),故稱道品,或助道品。

  小乘行人,既修五停心觀 (2),以遏止亂心,當(dāng)更修四念處觀,以開朗智照,是為定慧雙運(yùn),以期契合于奢摩他 (3) 與毗缽舍那 (4)。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或四念處觀。即一、身念處,觀身不凈。當(dāng)觀我及眾生之身,上下內(nèi)外,悉皆穢惡不凈,此觀成已,則能厭棄色身,而得涅槃之凈。二、受念處,觀受是苦。當(dāng)觀樂受則有壞苦 (5),苦受則有苦苦,舍受 (6) 則有行苦 (7)。此觀成已,則能厭棄世間,而得涅槃之樂。三、心念處,觀心無當(dāng)。當(dāng)觀妄心,念念生滅,無常之極。此觀成已,則能生無住心,而得涅槃之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當(dāng)觀諸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我及我所,悉非實(shí)有。此觀成已,則能厭棄假我,而得涅槃之我。

  四正勤,謂正心勤力,斷惡修善也。又稱四意斷,謂此四事,應(yīng)由意中決定,而斷行之。又稱四正斷,謂能正斷懈怠也。又稱四正勝,謂于正策勵(lì)身語意中,此為最勝也。即一、已生的惡心惡行,急念斷除。二、未生的惡心惡行,勿令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長(zhǎng)。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如意足,原系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發(fā)通也 (8)。前四念處,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進(jìn),今此是修定靜。在修道的過程中,慧與勤雖多,但若定力弱少,亦不能得神通,所以必須修定,以為配合。又稱四神足,神是靈妙之德,足為所依之義,言妙德依定而生,如身依足而立也。即一、欲如意足,言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jìn)也。二、念如意足,言念念一也,住于正理也。三、進(jìn)如意足,言精進(jìn)直前,功無間斷也。四、慧如意足,言真照離妄,心不散亂也。

  【注釋】

  (1) 資為資助,糧為糧食,修道亦如遠(yuǎn)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糧食資助之,才能到達(dá),故稱資糧。

  (2) 即五種停止心念,觀察事相之法以為對(duì)治者。一、多貪眾生不凈觀。系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凈,以對(duì)治貪欲者。二、多嗔眾生慈悲觀。系觀察一切有情痛苦可憐之相,以對(duì)治嗔恚者。三、多疑眾生因緣觀。系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后果,歷歷分明,以對(duì)治愚疑者。四、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系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shù)自一至十,以對(duì)治散亂心者。五、多障眾生念佛觀。系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yán),以對(duì)治業(yè)障者。

  (3) 譯為止,或寂靜,謂于染凈等境,心不妄緣也。

  (4) 譯為觀,謂以正慧觀察事理也。

  (5) 三苦之一,樂境變壞而生苦故。

  (6) 五受之一。不違不順,無苦無樂之境,名為舍。

  (7) 三苦之一。行是遷流之義,謂心身雖感受憂喜苦樂,然而念念遷流,無剎那安住,是為苦也。

  (8) 謂開發(fā)神通也。

  【習(xí)題】

  (一)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這七科是何名目?

  (二) 五停心觀,是何名目?對(duì)治甚么?

  (三) 解釋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四) 何謂四念處?每一念處,是觀甚么?觀成已,能得甚么效果?

  (五) 四正勤是做那四種工作?

  (六) 試述四如意足的名目,并解釋之。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