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佛經文章 >

五經一論指什么?佛教凈宗的五經一論

五經一論指什么?佛教凈宗的五經一論

  凈土五經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凈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并稱五經一論,為凈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凈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亦與凈土密切相關。

五經編法之緣起

  《無量壽經》是凈宗的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補充的內容有理論與方法兩方面,即更詳細更深入地為我們解釋!栋浲咏洝返慕浳牟婚L,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導我們修學凈土法門,最后還舉出六方諸佛贊嘆(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贊嘆,《無量壽經》也是講十方佛贊嘆)。因此,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求生凈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懇切地勸導我們!這是凈宗三經。如果在一般經里附帶介紹凈土的,在《大藏經》里至少有一百多種。

  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附在三經之后,即《四十華嚴》最后一卷,稱為「凈土四經」。他這個做法非常正確,因為《無量壽經》一展開,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才曉得凈土法門與普賢菩薩的關系非常密切。西方極樂世界諸善上人修什么法門?統(tǒng)統(tǒng)是修「普賢大士之德」。乾隆年間,彭紹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與《華嚴經》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內容多少不同而已,《無量壽經》是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廣說、是細說。所以,將《普賢菩薩行愿品》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之后很圓滿,也很有必要。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凈土四經后面,成了「凈土五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二百四十四個字,這一章經文是凈土宗的心經,功德之殊勝決不在《般若心經》之下!栋闳粜慕洝肥恰洞蟀闳艚洝返男慕洝⒕A!《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凈土宗五經一論的精華,不要看它字少,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它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锻摗肥翘煊H菩薩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天親菩薩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宗修學依據的經論,到此地可以說是大圓滿,不必再附帶其他經典了。

  有人認為,印光老法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的確很像大勢至菩薩,他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他把原來的凈土三經加上《楞嚴經》、《華嚴經》中的兩個章節(jié),變成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

  首先,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fā)四十八大愿普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的依愿修行,終于;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共贊嘆。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yè)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

  其次,佛宣講觀無量壽佛經,重點有三:

  凈業(yè)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須具備的條件。

  十六妙觀: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的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若「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則眾生的煩惱業(yè)海,也是從心想生。果然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回?當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

  九品因果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

《阿彌陀經》

  最后,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fā)愿、執(zhí)持佛名,求生凈土。信、愿、行(執(zhí)持名號),是凈土法門的綱領宗旨。具此三資糧,不論是畢生執(zhí)持而現(xiàn)生就得「一心不亂」(非常深的禪定境界,已達生死自在,能自行決定何時往生),或臨終方聞而只稱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彌陀經攝受力甚廣,因此連佛教其他七宗派(天臺、華嚴、法相、三論、禪、密、律),也奉為日課。以上三經,專門講述凈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與《普賢菩薩行愿品》

  其他大乘經,有帶說凈土的,不勝枚舉。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在是念佛法門的最妙開示:果然能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那「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是故此章列于三經之后,為第四經。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導歸極樂,乃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故殿后為第五經。

《往生論》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佛滅后九百年頃,生于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修學凈土法門的心得著述。對于凈宗不可思議的事理、因果、性相,與佛境界的狀態(tài),和盤托出。從此論,可以窺見古印度純正的凈土教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