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1)
佛經(jīng)上將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為欲界,欲界的顯著特征就在一個“欲”字上。那么何為欲呢?欲就是生命內在的希求。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體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欲望。
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在《柳河東集》中寫過一個寓言《蝂傳》,揭示了欲望過多,必定會遭受無限苦果的道理:
蝂形體比蝸牛要小,自己沒有殼,是一種天生喜愛背東西的小黑蟲子。它在爬行時不管遇到什么東西,如吃剩下的食物或沙粒、草葉等雜物,總是抓取過來放在背上,繼續(xù)前行。于是,東西愈壓愈重,即使非常疲憊它也不會放棄。它的背很粗糙,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有時候背上的東西太重,越積越沉疲勞到了極點,也不肯放下,兩只后腿就摟著背上的東西,走路時一搖一晃的,累得半死。
有一天,它在爬行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蝸牛的殼,覺得可以用來作為自己的房子,以后不用擔心風吹日曬了,就背在了背上。
爬了沒多遠,又發(fā)現(xiàn)一個更大更漂亮的蝸牛殼,又舍不得丟下原來的,怎么辦呢?就兩個一塊背著。但兩個又不好背,就用了很多唾液、鼻涕、眼淚黏合在了一起,繼續(xù)走路。沒走出多遠,又看到一個更好的,又舍不得喜新厭舊,于是又用眼淚、唾液將它黏合在一起,繼續(xù)前進,如此一來它被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有人見它如此辛苦的樣子,心生憐憫,就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墒俏l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導致跌倒,最后摔死在地上。
無獨有偶,在泰國有“壓死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故事,身大力不虧的大象過去是泰國運輸?shù)闹饕ぞ撸Υ鬅o窮,背負千斤而輕松自如,給它馱物時常常一開始成百上千斤它不在乎,只要未到它的生理極限,它就能釋放壓力,也就是它有休息的機會,能健康長壽地活下去。但一旦它已經(jīng)不堪重負,馱物超過了它可以承受的壓力極限的臨界點,這個時候只要在它身上再放一根稻草都有可能使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地而死亡。
人是萬物之靈,按理說,不會犯下像蝜蝂這類低等動物所犯的錯誤,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扮演著蝜蝂的悲劇角色,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每個人從出生起,從赤身**,從一無所有,從不知自己姓甚名誰,就開始了加法的人生,各式各樣的東西、各式各樣的名號開始添綴我們的生命。似乎身上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富有、越幸福,到頭來呢,卻把自己弄得不堪重負、身心俱疲。
人們常說“貪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心永遠不能滿足,貪心太重,就像蛇一樣,想把一頭大象吞掉。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么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于忙忙碌碌、患得患失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
有一個居住在窮鄉(xiāng)僻壤間的農夫,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平淡的生活,雖然日子不算富裕,但卻過得逍遙自在。
有一天,他在地頭勞作時偶然挖到一個價值連城的金羅漢,發(fā)了大財,鄉(xiāng)親們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他當然十分得意?墒沁^了不久,這個農夫卻變得郁郁寡歡,整天心事重重,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原來,他總是擔心有人覬覦他的寶貝,睡覺時也把它抱在懷里。而且,他還想:“羅漢應該是十八尊,我只挖到一尊,還有十七尊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尊羅漢也能歸我所有,那該多好!”
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2)
在沒有得到金羅漢時,這個農夫雖不富有,但過得悠閑自得,其樂融融。可是在挖到金羅漢后,如獲至寶的他反倒吃飯沒胃口、睡覺也不安穩(wěn)了,生活也沒有以前快樂了。這就是欲望膨脹造成的痛苦。
現(xiàn)在有很多人都在上演著類似的悲劇,似乎以往任何時候都沒有像今天的人們這樣物欲膨脹。他們并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huán)境而感到滿足,而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要豪宅、要名車、要穿金戴銀、要年入百萬,權位高點再高點,俸祿多點再多點,事業(yè)更盛,愛情更美,家產更厚,加,加,加……貪得無厭、永不滿足。這些無盡的欲望就像一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一點點吞噬著人們的心靈,舊的欲望填滿了緊接著新的欲望又產生了,直到有一天這些身外之物成為他們的沉重負擔、吃盡苦頭,以致為此而鋃鐺入獄或累死在追求“物”的病床上。這正是現(xiàn)代人覺得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所在。
欲望強的人表現(xiàn)之一就在于擁有強烈的占有欲。欲壑難填的人,總是忘記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而去追求未有的:擠公交太累了,還是打的省事;開QQ車太沒檔次了,明兒換輛寶馬;臺式電腦太笨重,還是換個筆記本電腦好;有了點小錢,給家里的電視更新?lián)Q代,最好還是大屏幕液晶的……總之,不管別人有沒有,我得有。如果一個人擁有過多的欲望,就會貪心地去攫取、占有和掠奪,一旦不能隨心所愿,就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欲望過多,痛苦也越多,當不堪重負、心力交瘁時,就有可能會在悵惘、憤懣和失落中沉淪下去。
欲望強的人除了占有,還愛慕虛榮,喜歡比較攀比。豪華紅白喜事生日宴,企業(yè)舉債買車充門面,看著人家紅火鬧“紅眼”……如今虛榮攀比成了“社會病”。為面子,為炫富,怕人瞧不起,怕人說閑話,總要挖空心思把自己打扮得風風光光:你一個月掙五千,我得掙一萬,我得比你有本事;你烤田,我就得開阿爾法,我胰你顯得有身份;你結婚花十萬,我就得花二十萬,不能讓人家說小氣;房子你買兩室兩廳的,我得買三室的,我不能落后于你……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消費水平經(jīng)常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自己的購買或者支付能力,把自己弄得負債累累,家里天天開戰(zhàn),還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被浪費。
盲目攀比、比較的社會風氣又會導致激烈的競爭。競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潛在的力量,可以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嚴酷的競爭又使人們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例如為權者費盡心機弄了個科長的位子,往往會想如何再高攀一層,從無名小卒一直競爭到副職到正職……為了自己的權力欲望上躥下跳,左請右送,前遮后擋,絞盡腦汁讓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他是痛苦的!
人們不斷地占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但有得必有失。你可能財富得到了,事業(yè)得到了,名聲得到了,享樂得到了,但輕松的心態(tài)卻失去了,相應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最后孜孜求得的幸福也失去了。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