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童子
雪山童子
有一位名叫雪山童子的求道者,只要有益於人群的事情,他都肯任勞任怨,犧牲自己,實踐種種苦行。因為他的作風如此,所以他能通情達理,看透人生的里里外外。同時,他深知生死苦惱是怎麼回事?所以,不論地上海底有任何寶物,他都不看在眼內,簡直把它視為塵土,無動於衷。他心目中只為求道,為了這個目的,他決心不惜放棄財產、妻兒、住宅、仆傭和一切身外物,甚至也不在乎拋棄肉身。他拋棄世上的一切,并非希望到得天上的世界,而只希望專心修道、證悟,體會生命的真正樂趣。
不料,帝釋天對雪山童子的求法態(tài)度,與決心的程度,深表懷疑。帝釋天心想∶
「只要佛陀在世間,蕓蕓與生就能解除一切苦惱,就能獲得無限的幸福嗎?事實上,求道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可以說絕無成佛的人。雖然,肯發(fā)善心的人,比比皆是,但通常稍微周到麻煩,善心也立刻消失,而恢復原態(tài)了。正像水中的月亮,隨著水面波動而動搖,也如同難於成為名畫,而易於毀損的情況一樣,善心又何嘗不是?發(fā)心很難,退失容易。世人也常意志堅決,想要發(fā)善心,一旦面臨生死的苦境時,善心也就消失殆盡,這是很常見的例子,F(xiàn)在,雖說雪山童子發(fā)心苦行,暫時沒有苦惱,力求清凈,但是,這還不能令人相信。我何妨試試他的決心,就可知他能不能得悟了。因為車子有雙輪,才能運用自如;鳥類有了翅膀,才能在天空飛翔。行者又何嘗不是呢?持戒是何等嚴謹,如果行者沒有真正的智慧,也雖得有結果。福德與智慧,就如同車輛的兩個輪子。再舉一個譬喻來說,一條雌魚的胎內雖然懷有無數的魚卵,但能真正發(fā)育成長的,都微乎其微。同樣地,肯發(fā)善心的人士,比比皆是,卻極少人能貫徹始終。據說純金要歷經三項考驗,才能判斷真?zhèn)危礋、打、磨,F(xiàn)在,何妨也用這三種大法來考驗雪山童子!
帝釋天化身為一個人見人怕的殺人羅剎,從天上降落到雪山。他走到以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身邊站住,雪山童子心無恐懼,辯才無礙,且能沈著地應付來著。
「諸行無常,就是生滅之法!
恐怖的惡鬼高聲叫喊佛在過去世說的偈文?嘈姓哒犨@半句詩偈,不禁喜不自勝。就像旅客在深山里失去同伴,驚慌之下。找回了同伴;也像在黑暗中迷路時,再度遠到同伴;或像溺海中人,無意間遇到船蘋;或像口渴的人,找到了泉水。總之,苦行者內心非常高興。的確,一切無常,所有生物皆有生滅。這正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真理,他心想∶「這不是天上的聲音嗎?」他立刻起立問道∶「剛才那半句詩偈是誰說的呀?」
他雖然左顧右盼,但除了那個恐怖的羅剎之外,不見任何人影?嘈姓甙底詫に肌玫降渍l為我打開解脫三界苦惱之門呢?我實在感激不盡。蕓蕓眾生在生死界上流轉,不料有一位觸醒的人,說出如此詩偈。蕓蕓眾生之中,有誰能教導我們無上奧妙的佛道呢?誰是生死苦海中的舵手呢?那位名醫(yī)能醫(yī)治世人迷妄的疾病呢?誰能說出半句詩偈,將覺悟之光投射到自己內心,而讓我心中的蓮花盛開呢?舉目四顧,除了羅剎,卻不見其他人影。
然而羅剎不會說出如此令人感激的話。但若退一步想,也許這正是羅剎說出來的話。羅剎過去遇見諸佛,或曾聽過半句詩偈吧?
若行者一想到此,決心要向恐怖的羅剎問個明白。
「大士呵!你曾在那里得到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句詩偈呢?這半句偈文的意思是,前世、現(xiàn)世和來世是一貫,才是諸佛世尊的正確道理。世上所有眾生,常常被束縛在心識里,終身在邪惡中渡過,根本不肯聽過去諸佛所說的佛道。大士呵!你曾在那里聽到這樣寶貴的半偈呢?」
「婆羅門呵!你問我這些事,有什麼用呢?我好幾天都沒東西吃,正處在斷食狀態(tài)裹。每天不分晝夜到處覓食,至今仍一無所獲,F(xiàn)在正是饑渴交加,在心煩意亂下,才說出那無聊的句子。你口口聲聲要那半偈,我那里懂得什麼意思?你不必再與我談論這些問題了,我只有盼望食物到手哩!」
「大士呵!倘若你能說出詩偈的全文,我將終身皈依你為師父。大士呵!你剛才所說的話,字句不全,道理也不夠充份。且只說半偈,為什麼呢?施予世人財產是有限的,惟獨教授佛道的利益無窮。我雖然只聽到半句詩偈,卻足以令我感激不盡。請你再說出下半偈好嗎?請你說那後半偈..」
「婆羅門,你的明智令人敬畏。不過,只想到自己的事,未免太自私,我對你說過,目前,我又饑餓又疲倦,沒有力氣再說出下半偈了」
「大士,你想吃什麼呢?請你快說。」
「你最好不要問這件事。難道一定要從我口里說出來嗎?這樣可怕的事也許會嚇壞你哩!」
「你說會嚇死人,其實,這里除了我以外,也沒有其他人在場。而且,我什麼也不畏懼,你說說看,到底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體的烤肉,想喝人的鮮血。我的道德很淺薄,只知吃人肉、喝人血。無奈,世上的眾生除了兼?zhèn)涓5,還能得到上天的各種護衛(wèi)。所以,我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去殺死他們,我今天終日找尋食物,才漫步到這里來,到目前為止,一無所獲,饑渴交加!
「大士,我明白了。倘若我能聽到那下半偈,我愿意呈獻自己的肉體給你吃?v使暫時保全性命,但死後的肉體,也會任由狼虎和鳥鷹等吞食。結果也得不到任何福報。倘若我能夠求法悟道,我愿意舍棄這污穢的身體,換得潔凈之身!
「難道你真想舍棄自已的肉體,換得僅有八個字的下半偈嗎?肯舍棄自己的肉體,說出來任誰也不相信!
「你真是孤陋寡聞。如果舍棄瓦器,能夠獲得七寶,那誰都樂意舍棄瓦器。我一直想舍棄污穢的身體,以換得佛身。不料,你都不肯相信我所說的話。我就舉出偉大的證人來讓你瞧瞧。大梵天王、帝釋天和四天王大概能給我做個見證吧?此外,兼?zhèn)涮煅鄣谋娖兴_也能給我保證吧?利益眾生的諸佛也能給我保證吧?」
「既然你這麼說,我就姑且相信你了。倘若片你肯把自己的肉體呈獻給我,我就說出那後半偈來。」
雪山童子聽到羅剎的話,內心又燃起求道的希望。接著,他脫下身上的鹿皮衣服,鋪成一個法座,恭恭敬敬地對羅剎說∶「請您坐在這要吧!」然後,自己合掌跪下,求他說出後半句詩偈∶
「現(xiàn)在就請您說出那後半偈!
這時候,羅剎很嚴肅地說出了那後半偈∶
「滅了生滅,才能享受寂滅!
接著,羅剎反而催促雪山童子∶
「婆羅門,你已經聽到詩偈的全文了,你算是如愿以嘗了。那你就得守約,快把肉體獻給我了!
雪山童子聽到那後半偈,更是無限歡喜。
「在生滅無常的世上,只要飄泊於生與滅的對立上,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安心與滿足。只有超越生滅兩者,處在沒有生與滅等煩惱的絕對泣境界里,才有真正的快樂,和真正的覺悟。」
雖然,雪山童子恍然覺悟,也不惜要獻出自己的肉體,但他稍後一想,這樣一死,即使自己毫無怨言,但對世人卻沒有好處。於是,他想把這首詩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永遠流傳世上。不論身遠的石頭或墻壁,樹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寫下這首詩偈,再著衣爬到樹上。樹神不懂他為什麼爬樹?就問他∶
「你要干嘛?」
「我拋棄自己的肉體。已經獲得一偈。」
「只為了一首十六個字的詩偈嗎?這首詩偈真有如此價值?」
「那是相當寶貴的詩偈。雖僅十六個字,卻是貫通前世、現(xiàn)世和來世等三世的諸佛教理。我為這個法而死,既不為名聲、利欲和財產,也不想做轉輪圣王、帝釋天或大梵大王。惟一期待的是,利益世上的一切眾生,僅此一念,而舍身於此。」
他果然守約,為了這半偈,不顧一切從樹上蹤身跳下來了。
但是,他的身體尚未著地以前,突然覺得有個柔軟的東西,在半空中捧住他。
原來,那個恐怖的羅剎恢復帝釋天的本來面目,本著佛心接住他,并將他輕輕放在地上,然後恭恭敬敬地站在面前合掌,衷心贊嘆∶
「你才是真正的菩薩。對於世上的蕓蕓眾生,以及在迷妄中不能得悟者來說,正需要佛陀的正確教義,我所以敬愛佛的教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請您聽我由衷的贊嘆。將來開悟時,請您度我!
當時為了這半句詩偈,而不惜舍棄生命,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正是現(xiàn)在的釋尊。這種為了半偈而奉獻生命的態(tài)度,正是學佛者的最佳典范。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