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因果 第七章 命運淺說
第七章 命運淺說
一個人“命運”的形成,是由于過去的“業(yè)力”和今世的“個性”,交織而成。
很多命運(或業(yè)力)上“注定”要發(fā)生的事,常常是藉著個性里的一些特質(zhì)而顯現(xiàn),好的命運,常藉著良好的個性特質(zhì)而顯現(xiàn),不好的命運,常藉著不良的個性特質(zhì)而顯現(xiàn)。
因此,與其說,個性造就一個人的命運,不如說,命運藉著個性的特質(zhì),而顯現(xiàn)出它欲顯現(xiàn)的面貌。
一、基因和環(huán)境
業(yè)力也是一樣,業(yè)力要顯現(xiàn)出來,往往需要“緣”的橋梁,而我們個性里的某些特質(zhì),往往是業(yè)力顯現(xiàn)的最好橋梁和媒介,也就是說,我們的個性特質(zhì),提供了業(yè)力成熟最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是業(yè)力最好的“助緣”!
所以說,我們的個性,不只在宿世以來,制造了不同的業(yè)力因緣,也為業(yè)力的成熟(或命運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
當然,不只我們的個性和習氣,會從今生“遺傳”到來生去,就是我們今生的興趣嗜好、才華、人格特質(zhì)等,也會隨著今生發(fā)展培養(yǎng)的程度而帶到來生去!
而這種興趣嗜好、才華、人格特質(zhì)等等不同的顯現(xiàn),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明顯,但傳統(tǒng)的主流派學者卻認為,在一個人身上所顯現(xiàn)的一切,不管是人格特質(zhì),興趣嗜好等,都完全的可以用“基因”和“環(huán)境”的影響來解釋。
(一)“基因理論”對習性的解釋
基因?qū)W者告訴我們,一個人所顯現(xiàn)的某種獨特的特質(zhì),縱使在家庭中沒有其他人有相同的性質(zhì)或傾向,但仍可把這種獨特的特質(zhì),解釋為是我們極遠的、或甚至“想都想不出來”的祖先的“基因”所遺傳的!
因此,以這種基因理論來看,我們每個人所顯現(xiàn)的某種獨特的特質(zhì),都決定于孕育我們的受精卵,而受精卵卻是由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成的。由此類推,我們的父母所具有的染色體,也是由他們各自的父母在受孕時(或受孕前),其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來的!
所以,依照此種理論,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是由父母的染色體的“隨機配對”所造成的,而父母的獨特性和染色體,也是由他們各自的父母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成的,以此可以類推至無窮遠的世代。
所以,一個人之所以有“獨特性”,按照基因理論,那完全是一種“機運”(Chance),一種“基因重新洗牌的機運”(The chance shuffling of genes),就好像牌局上,重新洗牌后,我們手上所分配到的一組牌!
基因理論,確實精密有條理,但當任何一個“被洗牌洗出來”且有著“獨特性”的個人,當在思索這個問題時,恐怕在理解中還會帶點“惘然”吧!
(二)“環(huán)境理論”對習性的解釋
另一種主流派學者用以解釋人的獨特性,或人格塑成的影響因素的就是“環(huán)境”,長久以來,不管是“精神分析”或“行為主義理論”的擁護者,盡管彼此在理論上有嚴重的沖突或歧異,但他們都一致同意,在一個人出生的前幾年里,所受到的外在環(huán)境影響,將會對一個人的人格塑成或以后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就像發(fā)展心理學者所主張的那樣,他們認為,每一階段的發(fā)展,都將影響次一階段的發(fā)展,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定形”階段,大約在三歲左右就已發(fā)展完成,最遲也不會超過六歲,也就是說,大約在三至六歲時,一個人的“獨特性”,包括氣質(zhì)、體質(zhì)、智慧等就大致發(fā)展塑造完成,往后,只是小幅度的變動或修正而已。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令發(fā)展心理學者極為震驚的是,盡管他們已經(jīng)將人的“定形期”,遠遠的往前推至出生后的幾周或幾天內(nèi)所受的影響,但仍不足以解釋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在剛出生的嬰兒身上,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行為模式,而他們卻無法解釋這些不同行為模式出現(xiàn)的緣由,所以只好再往前推進,甚至現(xiàn)時已將重點放在嬰兒在母體時所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嬰兒出生后行為模式間的關聯(lián)性的研究!
發(fā)展心理學的這種進展是必然的,代表研究方向的正確,但往后的“阻礙”也是必然的,因為只在“今生”上做研究,“今生”就是最大的阻礙!
同樣,以基因理論來解釋人的所有特質(zhì)的來源,是極盡物質(zhì)科學研究的極至,但基因理論就好像一個盾牌,把人類所有可以解釋和所有無法解釋的一切行為,都推向盾牌的背后,那就是基因理論的基礎——“基因重新洗牌”的“假設”理論上,但我們卻不禁要問,是“誰”在讓基因重新洗牌的,或決定基因要洗成什么牌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當然,以前世今生的習性遺傳,來解釋每個人不同于父母或祖先的“獨特性”,并不是要用以否定“基因理論”或“環(huán)境理論”的一無是處,因為基因或環(huán)境理論,在解釋人的行為上,仍有著不可否認與抹煞的“現(xiàn)實”優(yōu)勢。
而我們以前世今生的習性遺傳,來解釋一些此兩種理論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行為或現(xiàn)象,正好是對此兩種理論的一種“超現(xiàn)實”的補充,而不是欲對上述兩種理論的完全否定或代替!
二、“天才”的奧秘
在許多小孩子身上,尤其可以看到一些難以解釋的才華或特質(zhì),而此種似乎“天生”的才華或特質(zhì),如果以“現(xiàn)實”的基因或環(huán)境理論來解釋,是極為牽強或絲毫不通的,因為從這個小孩子的家人或環(huán)境方面來看,都難以找到足以造成此種才華或特質(zhì)的影響因素,但如果以“超現(xiàn)實”的前世今生來看,就可輕而易舉的理解了!
一些杰出偉大的音樂家,如巴哈、莫扎特、貝多芬等,對于他們杰出的才華,不需以“前世今生”來解釋就可理解,因為他們的父親都是音樂家,“基因”與“環(huán)境”加努力的現(xiàn)實解釋,就足以讓他們展露出偉大的才華了。
但也有一些偉大的音樂家,是無法以基因和環(huán)境來解釋的,像德布札克的父親是個屠夫,孟德爾頌的父親是個銀行業(yè)者,至于韓德爾的父親則是一個理發(fā)匠,上述的音樂家不只先天的基因不足,而且后天的環(huán)境也失調(diào),能夠讓他們出人頭地的,光是“努力”一項,實難以解釋他們的成就。
其中,尤其是韓德爾,更具有啟示性,因為韓德爾的父親,不只沒有音樂細胞,而且當韓德爾在兒童時期顯露出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和興趣時,不只沒有加以啟迪,反而百般加以阻撓,至于韓德爾的母親,雖然沒有反對,但也沒有給予太多的協(xié)助,韓德爾身在這么惡劣的啟蒙時期,以后還能成其“偉大”者,其非“天才”,又能如何解釋呢?
而“天才”者,不在今生,是在前世!
宋朝的黃庭堅,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的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為母洗滌溺器,就是后來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由于他的孝行,被后人選入二十四孝中。
相傳黃山谷在中進士后,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他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直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某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萊面,香味飄溢,黃山谷不自覺的端起來便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等一覺醒來,夢境仍甚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里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然納悶,但并不以為意,只覺得是做了一場夢。
等到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齒頰還是留有芹香味,黃山谷不禁甚感訝異,于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門,循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致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樣,最后終于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前去叩門,一位白發(fā)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面之事。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你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jīng)二十六年了!”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于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只有這么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后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當死的時候,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里,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柜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里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哪里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奇怪的是,黃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等打開木柜,在里面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這些文稿里,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親,于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yǎng)余年。
后來黃山谷在衙州后園,建造一座亭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并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發(fā),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從這首像贊,似乎可以證實這個轉(zhuǎn)世故事,可能確有其事。
而明朝的進士袁枚,也在聽聞這個故事后,不禁發(fā)出:“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
當然,袁枚“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技藝、才能、才華,如果培養(yǎng)到某一種強烈或優(yōu)越的程度,在來生,常常能秉持前世的基礎,而能有著較為優(yōu)勢的“延續(xù)”作用,但如果只是秉持前世的基礎,而不再繼續(xù)學習開發(fā)或自我突破,那么,今生大概只有“已遲”的感嘆了!
至于,故事中所說,黃山谷今生所寫的文章,和前世“完全一樣”或“一字不差”的描述,大概是傳聞的言過其實了,只能說,以文章的架構(gòu),或思想、觀念方面來看,可能有著極為高度的類似性而已罷了!
當然,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不只一個人的興趣嗜好、才華,如果培養(yǎng)到某種的程度,會延續(xù)到來生去,就是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特質(zhì)、觀念思想或信仰,如果培養(yǎng)到某種強烈的程度,也同樣的會延續(xù)到來生去,就像黃山谷學佛和孝順的本性,顯然就和他的前生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性。
三、福壽的因果
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有時福報來臨的時候,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涌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唾手可得的財富,卻消失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只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果。古德說:現(xiàn)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F(xiàn)在之福,如點燃燈火,隨點隨竭;將來之福,如添油料,愈點愈久。我們要善于把握現(xiàn)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甜的美果。
過去印度有一位王后,賢慧美貌,篤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養(yǎng)三寶,深得國王的寵愛。有一天,夫婦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國王望著身披錦繡羅衣,頭戴珠鬘寶冠的皇后就說了:“王后!今天你打扮得這般美麗,享受人間至高的殊榮,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所賜給你的恩寵啊!”
王后平心靜氣地回答說:“雖然妻以夫為貴,但是這一切的富貴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來的,每個人有他各人不同的因果業(yè)報,誰也無法更改!
國王聽了王后如此斬釘截鐵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宮中,暗中把王后心愛的鉆石戒子偷偷地丟到江河。第二天,王后醒來,找不到戒子,就問國王說:“國王!你看見我的戒子了嗎?”
“你的福報力量不是很大嗎?怎么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子呢?”國王不懷好意的譏諷她。
“如果這個戒子屬于我應得的福份的話,是絕對不會丟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強求也是沒有用的!蓖鹾笥崎e自在的回答。
事情過了數(shù)日之后,有一天,御廚買回一條大魚回宮烹煮,不可思議地,當他剖開魚肚一看,竟然在魚肚中發(fā)現(xiàn)王后失去的那顆閃亮晶瑩的戒子。國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報要靠各人去培養(yǎng),種了一分,收獲十分,絲毫也不會缺失。
既然福壽的得失與否有它一定的因果關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植福壽的善因善緣,才能感得福壽的美果好報呢?
如何才能多福多壽?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六點,必能福報增廣,壽命延長。
1、少貪多舍:一般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事實上,貪饜并不能得到福報,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來擁有的福報丟失盡凈。貪取的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舍的心增長一分,福報不求自生,自然會降臨我們身上。喜舍好比播種,懂得播種,必然能有收成;貪婪仿佛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實累樹呢?因此,唯有知道施舍,才能得到福報。
2、少聚多散:有的人一生就活在屯積之中,屯積金錢、屯積物品,慳吝守財,最后做了錢財?shù)呐`,不能享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放曠灑脫。對金錢應該視如流水行云,流動的江水才不會發(fā)出臭味,飄蕩的浮云才不會拘泥一方,金錢應善加運用,充分發(fā)揮它的功效,而不是積聚執(zhí)取,成為日后子孫紛爭的根源。有錢固然是一種福報,懂得如何散金用錢,更是一種智慧,有錢而不知有意義地使用,金錢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3、少憂多喜: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常常拿憂愁的事情來煩惱自己,讓自己活在愁云慘霧之中;縱然遇到不幸打擊,也要抱持豁達的心胸,轉(zhuǎn)痛苦為快樂,化郁悶為開朗。譬如辛辛苦苦積蓄的錢被人詐騙了,可以如此觀想:也許自己前世虧欠對方,這輩子有力量償還你,算了,破財消災。聽到別人毀謗中傷自己,可以如此運思:如果自己有過失,別人的指責正可以為自己消除業(yè)障,應該聞過則喜;如果自己沒有瑕疵,毀謗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應該感激對方。如此一個回心,天地多么的遼闊,任我徜徉;如此一個轉(zhuǎn)念,再嚴重的困局,沒有不迎刃而解。
4、少拒多容:常人總有一種習慣,當別人向我們請教問題,或者求助困難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先加以否定,“不是啦!” “不過” “然而”的口頭禪,不知造成人與人之間多大的距離?別人有求于我們的時候,不能輕率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包容對方,給予信心激勵。大海能成其深廣,因為它不揀擇細流;高山所以能成其峻偉,因為它不拒絕寸土。有容乃大,無別則廣,我們應該培養(yǎng)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納世間難容之事”。能夠如此,何處不能隨遇而安呢?
5、少殺多放:少殺生,多放生才能長壽。社會上有一種怪現(xiàn)象,每逢婚喪喜慶的時候,宰殺動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為老人祝壽,往往以殺豬宰羊享宴天神來求得長壽。求長壽應多放生,夭折其他眾生的生機,只會招致短命果報,如此緣木求魚的愚行,智者不為。小孩彌月,母親要吃多少的雞湯補品,人類只想到自己骨肉天倫生命誕生的喜悅,而不顧其他生命骨肉乖違,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其自私!親友病逝,生命的殞滅已經(jīng)是讓人傷感的事了,但是無知的子孫卻殺害牲畜來祭拜亡靈,增加亡者的罪業(yè),能不戒懼!因此婚喪喜慶的時候應該以放生來代殺生,增加民福民壽,讓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多福多壽。
6、少欲多施:把愛欲心去除一分,少貪取、少企求;把施舍心增加一分,多給予、多慈悲。過去日本有一個貧女阿照,由于布施一盞油燈供佛,終于和失散多年的老父親團圓。這盞貧女的一燈,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供奉在高野山上,常明不滅。后來,日本的幾位佛教徒專程包機,把這盞千年長明燈送到了佛光山,少欲多施的功德可見一斑。
如何增福添壽?試舉幾首古德高僧的詩偈,讓大家從中得到幾分的啟示:
三寶門中福好修,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chǎn)總非真,急早將他施于貧,
水火盜官并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富貴要自己去耕耘,福壽要自己去播種,不知勤奮耕種而冀望有成,猶如守株待兔,終歸幻滅。世間的財富虛妄不實,熊熊烈火、洶涌洪水、強盜貪官、不肖子孫,都可能奪去我們辛辛苦苦、血汗相濡攢聚的錢財,不如把它施舍出去,讓窮困的人現(xiàn)世受益,并且德澤庇蔭子孫于來生,享無盡福報,何樂而不為呢?怎樣才有福壽?“能善行禮節(jié),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求得福壽之道并不困難,就看我們努力多少,實踐幾分。
- 上一篇:認識因果 第六章 防范意業(yè)
- 下一篇:認識因果 第八章 虔誠祈禱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