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因果 第六章 防范意業(yè)
第六章 防范意業(yè)
意有三種惡業(yè),即是心里對于外境,起貪,起嗔,起癡。看見人家的好東西,動了覬覦的念頭想占有它,榨取它,據(jù)為已有,以填欲壑,這叫做貪;如果貪求不得,妄想不成,惱羞成怒,大動肝火,妒恨他人,這叫做嗔:我們研究一個人的心理,到底他怎么會起貪起嗔呢?原因是在于愚癡。愚癡的別名是“無明”,便是不夠智慧,對于事物的真理,沒有看得清楚和透徹,不知宇宙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才會生起無理的貪求,無理的嗔怒,而造諸惡業(yè)了。
在佛教的戒條里,身口意三種惡業(yè),最重要的應(yīng)是意業(yè)。由于內(nèi)心意欲的思想不正,因而形諸于外的口業(yè)和身業(yè),也成為犯罪的行為,所以佛教先注重治心,認為治心是治本的工作,治口治身是治標的工作。這是佛教的戒律和普通的法律不同的地方。普通法律的判罪,最重的“殺人者死”,但在未殺人之先的陰謀,反而不大注意,意犯陰謀的罪,要比身去殺人的罪為輕,不致于判他的死刑。殊不知身去殺人,完全是受了意的指揮,預(yù)先防意,才是根治犯罪的徹底辦法。
在人的情緒中,怨恨或仇恨,是最最強烈的一種負面情緒,也是最可怕的一種意念,這種情緒或意念,就像是一種“導向”,常常將我們導向不可測度的痛苦深淵,不只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別人!
(一)老婦人的毒誓
在佛陀時代,有一天,有一個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給牛觸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這條惡牛,以后將帶給他更多的麻煩,因此就賤價的將牛出售。
當牛的新主人買;丶,走到半途中,來到一河邊,想給牛飲水,哪知牛不但不飲水,而且突然兇性大發(fā),又把新主人給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將這條牛殺死,然后挑到市場販售。
有一個農(nóng)夫,貪著便宜,買下了牛頭。用繩子系著牛角擔回家,半途中,因天氣炎熱, 就將牛頭掛在樹枝上,然后坐在樹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時,系牛頭的繩子不知何故突然斷裂,牛頭從樹枝上掉落,剛好打在農(nóng)失的頭上,可憐的農(nóng)夫,當場被打得傷重而死。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意然害死三個人,這件不尋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紛紛議論著,后來消息也傳到了頻婆娑羅王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想其中必有緣故,因此親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陀解釋說,在過去世,有三個商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為了省錢不住旅館,特地到一個老婦人家借住,本來雙方約定,要付老婦人租金。但到了第二天,這三個商人,趁著老婦人外出時,竟偷偷溜走了。等老婦人回來后,發(fā)覺了,非常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們索取欠款。
三個商人,因擔負著沉重的行李,所以在不遠的地方,就被老婦人給追上了?墒沁@三個商人,以為她年老可欺,不只賴帳不還,還用惡言惡語侮辱她,老婦人對他們無可奈何,只得憤恨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無賴漢,欺負我年老孤單,你們以后一定會有報應(yīng)的,今生我雖然奈何不了你們,等來生無論是否為人,我一定要報復(fù),要殺害你們,以泄我心頭的憤恨!”
佛陀繼續(xù)說道:“那條兇牛,就是這老婦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個人,就是欺負老婦人的那三個商人!”
這個故事,不只顯示了因果的絲毫不爽,更顯示了怨恨的可怕,三個商人的行徑,固然可惡,但還不至于遭受殺身之禍的報應(yīng),而老婦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個毒咒,不止將自己咒進了因果報應(yīng)的羅網(wǎng),而且催促惡化了彼此本來還不算嚴重的因果關(guān)系。
因為怨恨,彼此注定了,將展開一場長期而難以止息的“冤冤相報”悲劇,而在這場悲劇,或即將接著上演的悲劇中,注定了將沒有人是贏家,因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別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二)含輝和尚的故事
從前在浙江某寺,有一法號叫“含輝”的和尚,年約四十多歲,平日守戒律尚稱精嚴。有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剛好經(jīng)過一家賣狗肉的鋪子前,想不到平日精守戒律的他,竟也經(jīng)不起陣陣狗肉香味的誘惑,因而垂涎欲滴,頗有一吃為快之感。
等他回寺后不久,突然全身發(fā)熱,身上長起了十八個碩大的毒瘡,痛徹入骨,奇異的是,如果被別人看到他身上的毒瘡,痛苦還可稍止,如果遮蔽不給人看,那么更覺痛入骨髓,好像要他以毒瘡來警戒世人似的,他雖遍請各方名醫(yī),但皆束手無策。到這地步,含輝和尚自知必是前世冤孽做祟,于是忍痛跪在佛前,以求懺悔,并虔誦金剛經(jīng)。有一天,午睡醒來,在恍惚中看到十八個沒有頭的軍人,對著他說:“你還認得我們嗎”和尚答說不認識,那群無頭的軍人接著對他說道:“你在前世曾做金朝帶兵的統(tǒng)領(lǐng),而我們都是你的屬下。你曾命令我們固守某山頭的隘口,但其中有兩士兵不守軍律,在山下遇到一少婦踽踽獨行,就予以強暴。少婦哭告其夫,其夫因此向你怒告,但你沒有詳查是誰犯法,竟將我們共同守山的二十個人,全部予以軍法處斬。他們兩人強奸犯法,固然應(yīng)該處死,但他們兩人所做的,完全與我們無關(guān)啊!但你不分青紅皂白,竟將我們無辜的十八人,也一起枉殺了,這樣的冤屈怎能不報呢?我們找你已找了二百年,到今世才讓我們找著,因你出家守戒,又有護法神護衛(wèi)著你,所以我們不敢對你有所侵犯。但因你聞到狗肉香味就強烈的動念想吃,心戒已經(jīng)破了,因此護法神也不再保護你了,所以我們才可以靠近你來尋仇。現(xiàn)在因你懺悔誦經(jīng)要求解冤,就姑且饒你三年,以后再來向你索討!”從此,含輝和尚的毒瘡,果然暫時停止發(fā)作,直到三年后,才復(fù)發(fā)潰爛而亡。
巧合的是,這個故事和另一個故事極為類似。
(三)悟達國師的故事
在唐朝時,有位高僧叫悟達國師,在他尚未顯達被封為國師前,有一天在某寺遇到一位病僧,那病僧身上長瘡,臭穢難聞,因此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唯有悟達國師,常憐憫地照顧他,那病僧的病也就漸漸的好起來了,后來臨別時,那僧人感激地對他說:“以后如果你有難,可到四川彭州九龍山來找我,那山上有兩棵松樹并連為標志!闭f完就離去了。
悟達國師后來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尊崇他,就封他為國師,對他寵渥有加?墒怯幸惶,悟達國師的膝蓋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來,眉目口齒俱備,每次用飲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樣的開口吞啖,即便遍請各地名醫(yī)醫(yī)治,但皆束手無策。
有一天,悟達國師突然記起昔日那病僧臨別時所說的話,因此就啟程入山去尋找,到了傍晚時分,果然找到兩棵并連的松樹,高聳入云,而那僧人已經(jīng)站在金碧輝煌,廣闊的大殿門前等他,那僧人殷勤地接待,并留他住下。
悟達國師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那僧人對他說:“不要緊的,我這兒山巖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濯就會痊的!
到了第二天清晨,等悟達國師來到清泉旁,正要掬水洗濯時,突然聽到那人面瘡竟然開口大叫說:“你且慢洗!你的知識廣博,通達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的故事?”悟達國師回答說:“曾經(jīng)讀過!”
人面瘡說:“你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殺晁錯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錯就是我,當時就因為你向景帝進言,害我在東市被腰斬,這個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fù)的機會。但因為十世以來,你都是身為高僧,且奉持戒律嚴謹,使我沒有報仇的機會,這次你因為受到皇帝過分的寵遇,動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虧損,所以我能夠靠近你來尋仇,現(xiàn)在既蒙迦諾迦尊者(化身為病僧)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悟達國師聽了之后,不禁膽戰(zhàn)心驚,連忙掬水洗滌,洗時痛徹骨髓,一時暈絕在地。醒來后,發(fā)覺人面瘡已經(jīng)不見了,回頭看那金碧輝煌的大殿,也已杳然無蹤。后來悟達國師就在那個地方修行,從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懺”,就是悟達國師后來傳下來的。
含輝和尚和悟達國師故事,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含輝和尚因聞狗肉香味而動心,使得護法神遠離,悟達國師則因名利心起,而在德性上有所虧損,兩者皆因心性上的疏失,而予久已窺伺在旁的“冤親債主”,有了合理“討債”的理由和機會。
而這兩個故事給我們的另一個警惕和啟示是,含輝和尚的“冤親債主”對他說:“我們找你已找了二百年,到今世才讓我們找著!倍叭嗣姣彙睂ξ蜻_國師說:“這個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fù)的機會!睆倪@些話,可以想見,他們的怨恨是如何的深,如何的重啊!
在他們的意念里,“報復(fù)”似乎成了他們唯一存在的目的,也成為他們的全部,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報復(fù)更重要的了,也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報復(fù)更急迫的了,為了復(fù)仇,不管時空如何遞嬗,他們可以等二百年,十世,或甚至更長久的時間,也必定要找到他們的“仇家”雪恨,只因他們的“冤深似海恨難平”!
(四)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對于已經(jīng)實實在在做過了懺悔和超度,卻仍難以擺脫的冤親債主,可以通過修護法來解決。就如同世間責任人對受害人已作了力所能及的補償后,他仍是糾纏不休,一定要我們死掉才罷休,天天來鬧,此時可以撥打110報警,交由警方處理。誠然,我們每個人在學佛前因無明顛倒,都曾經(jīng)造下了無數(shù)的殺業(yè),按因果律來說,確實罪該萬死。但為成道業(yè)故,這一期生命也是不可隨便了斷的,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決非賴帳不還,但卻可以請求暫時凍結(jié)債務(wù),待成就正果后度化它以做補償。
佛教的警察就是護法。護法又稱護法神,是佛教的護法者,擁護佛陀的正法。佛陀為顧慮末世會有誹謗正法、破壞寺塔者,就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聽聞佛陀說法后,都誓愿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眾神被稱為護法善神。每尊佛菩薩都有無量的護法眷屬,護法神不僅充當守護佛教的職責,還負責保護佛子,具有息災(zāi)、增益、敬愛、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在這些護法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
1、韋馱菩薩:現(xiàn)天大將軍身時,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他在賢劫千佛中,為最后一尊佛,名號為樓至佛。漢地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nèi),面向寺院,以守護道場。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韋駝菩薩現(xiàn)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qū)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
禮拜供養(yǎng)韋馱菩薩可以增加福德,解決生活中的靈障和苦惱,讓修行人有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其加持力不可思議。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三拜)
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zhèn)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堅持每日誦念)
2、伽藍菩薩:俗稱關(guān)公,于三國時期,為一名聞天下之大將。其威武正氣,忠勇義德,誠信質(zhì)樸之風范流傳千古。尤以桃園結(jié)義,千里尋兄等智勇雙全之事跡,最為后世津津樂道。乃具備了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義待人、以德服眾的高尚品格。關(guān)羽雖于人道之品格高風亮節(jié),卻因生前殺業(yè)太重,死于瞋恨。其英魂游蕩至玉泉山,受普慶大師指點迷津。幾百年后,天臺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云游至此,為其開示解脫之理,并為其授皈依戒,遂成為佛教護法。(節(jié)自第十七世DB法王噶mb所造關(guān)公供奉儀軌《神州鐘鳴》)
關(guān)公在格魯巴被章嘉國師認定為智慧護法,并有其廣的儀軌修持方法,收集在土觀洛桑曲吉尼瑪著作中,名為《三界伏魔大帝關(guān)云長之歷史和祈供法·激勵事業(yè)雨流之雷聲》。在其歷史中講,關(guān)公曾是密宗本尊馬頭明王之眷屬紅面獄主,又稱紅司命主;也曾做過藏地護法“尚論多杰東都”等很多護法形象。
一九九九年亞青寺法王阿秋仁波切為寧瑪派及漢族弟子開示:此護法與漢地眾生具備極大因緣與愿力,此處之關(guān)公,大家不可單純理解為三國之關(guān)圣帝君,因為此菩薩于釋佛在世時即已是一位成就極大的大士了。他曾對釋迦佛前發(fā)愿護持一切守擴及振興佛法、實修實證的佛陀弟子,并為其驅(qū)除一切魔障遠離身心,護佑一切眾生滿足愿望,速成佛道(此大士于世間眾生示現(xiàn)忠義之相,并以此忠義教化眾生時,曾以關(guān)公的形象與漢地眾生建立了極大的因緣,故為導化方便,此處仍稱此護法菩薩為“關(guān)圣帝君”)。故關(guān)公為守護漢地之殊勝護法,在遣除違緣增上福報對漢族弟子有不共的加持,應(yīng)經(jīng)常修持之!并講關(guān)公為古佛之再來,將來會以護法形象度化眾生,并示現(xiàn)過多種護法的形象其中之一為關(guān)公。
南無伽藍圣眾菩薩(三稱三拜)
伽藍主者,合寺威靈,親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堅持每日誦念)
- 上一篇:認識因果 第五章 善護口業(yè)
- 下一篇:認識因果 第七章 命運淺說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