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xì)w >

佛七講話[第一期]-一九八零年第三天

  佛七講話[第一期]-一九八零年第三天

  這支香又要和大家講幾句話,希望大家靜心地注意聽。

  說來說去,念佛法門總是要對治煩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對治煩惱。只有這樣才能往生。

  不管什么煩惱來,總是盡量地念阿彌陀佛,用一聲佛號系心。這樣,任何煩惱都會慢慢地消逝。

  經(jīng)上說,其它的三昧,只能對治一種煩惱。對治貪的,不能對治慎。對治慎的不能對治貪。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一切煩惱,一切罪障。

  假使能把佛號念的純熟,念得好像銅墻鐵壁一樣,便不會被任何煩惱所破,而能破盡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就好比金剛一樣了。所以念佛三昧,以叫做金剛?cè)。它的功?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做般若波羅蜜。

  因此,各位有煩惱的時候,盡管一心念佛,不管什么煩惱,都會被消滅的,所謂“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會,小孩子了也會,這要比金剛?cè)?般若波羅蜜,方便得多了。

  不過煩惱來時,要至誠懇切念佛才行。如果念佛不誠不切,不但破不了煩惱,勢將被煩惱所轉(zhuǎn)。

  至誠念佛時,人家罵,我聽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給不好樣子看,我看不見,心空空中樓的。所謂裝聾裝瞎。(其實并不是“裝”,而是真的見如不見,聞如不聞。)

  雖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始終不離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離心叫不空法?蘸跣,可以轉(zhuǎn)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則我見生,但空法,則三寶來滅。有人說:“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顛倒執(zhí)著。

  你說:“不念佛,心就是佛。”那么我也可以說:“你不念餓鬼,心就是餓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這種說法是撥無因果的,是不承認(rèn)因果律的存在的。他不知道心凈則佛土凈。心若念惡,則地獄餓鬼畜生相現(xiàn);心若念善,則人天相現(xiàn)。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現(xiàn)。如果說:“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獄,心就是地獄,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那么法界緣起,勢被破盡,三世因果都?xì)w斷滅。

  由此可見,心要是不空,就增長我見;要是片面地空法,輕者會落入無記,重者就墮入斷滅。徹底說起來,空法的人,也是“我見”作崇;若是不起我見,必不見于空,也不見于不空。

  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或者說是和一面鏡子一樣。你罵你打,鏡子都能照出來。你走了以后,鏡子里一點影相不留,還是清清凈凈的。這叫作大圓鏡智。

  你不要認(rèn)為人家罵,你聽不到,人家作臉色你看不見,就是傻瓜。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如果人家罵,你也相對罵,人家作臉色,你也擺樣子,那叫識心造業(yè)。這樣,你會被業(yè)所系,受苦無窮。你把苦因當(dāng)作適意,豈不是傻瓜嗎?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一樣,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不能污染它。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人的心,要以這種境界為標(biāo)的。

  大家看到太虛空嗎?劫末的時候,大火燒到初禪天,太虛空雖然容納了這樣大的火,卻一點沒被燒著,大水淹到二禪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水,但一絲沒被濕著。大風(fēng)吹垮了須彌山,一直吹壞到三禪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風(fēng),卻絲毫沒被吹動搖。要是念佛人也念到這種地步,若來容苦,樂來容樂,如意不如意來都能容納,卻不被其所動,這就是和太虛空一樣了。象這種境界,老祖師有一句話,就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fēng)吹不透,雨打不濕。”

  這種境界太高了,這是所謂“用大圓鏡智導(dǎo)發(fā)境智”,不是凡夫一時能辦到的,不過凡夫也可從淺近處修學(xué)。怎么修學(xué)呢?就是不看外境,不聽外境,不為外境所轉(zhuǎn),裝聾裝瞎,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為什么說這種境界太高了呢?因為念“阿彌陀佛”是“境”,也名為“法”,我們能念佛的“念”,叫做“智”,也叫作“心”。就心和法來說,便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種道理,因為今天時間不多,暫且不談。我們今天談?wù)劸澈椭恰?/p>

  我們能念佛的那一念,叫做智,所念的阿彌陀佛,稱之為境。佛本是無,心念故有;心本是無,佛起才有。所以我們的念佛“心” ,是阿彌陀佛佛號所起的,如果“佛”不起心,那么,這心必是殺盜淫等惡緣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時“佛”也不是獨立的,是因為心念才有的。要是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現(xiàn)其他各種業(yè)道。所以“心不孤起,佛緣起心;佛不孤起,心緣起佛。”我們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因此,欲求往生,就絕對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稱作為智境,佛起心稱作為境智?墒钱(dāng)我們用智去照境的時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dāng)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正是阿彌陀佛起我們這一念的時候。

  阿彌陀佛起我們的這一念,叫做“境智”。我們至誠懇切念佛,必能引發(fā)境智。如果引發(fā)境智,那便是阿彌陀佛和我的念佛心,起相應(yīng)了。相感則通,佛和我心相應(yīng),才能往生凈土。

  怎樣才是阿彌陀佛和我相應(yīng)呢?當(dāng)阿彌陀佛和我相應(yīng)的時候,就可以看見阿彌陀佛了,可以現(xiàn)前見佛,也可以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臨終時見佛,或命終以后生到西方見佛,這都叫作修成功了念佛三昧。

  因此,我們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啟發(fā)這種境智。十方世界的眾生,可以用四種智導(dǎo)發(fā)這種境智。

  第一輩的眾生,就象我們前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如文殊、龍樹等)。這輩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生常寂光土。隨其大悲心愿,也可生到實報莊嚴(yán)土。他們是以大圓鏡智,導(dǎo)發(fā)境智,所以說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

  第二輩眾生,在十方世界的國土中,以平等性智,導(dǎo)發(fā)境智往生西方。他們生到西方,生在實報莊嚴(yán)土,也可分證寂光土。(無時間解說,只可從略)

  第三輩眾生,于十方世界的國土中,以妙觀察智導(dǎo)發(fā)境智,往生西方。他們到了西方生在方便圣居土。(也從略)

  第四輩眾生,就是我們大家了。一切愚癡凡夫,甚至五逆十惡,只要真心念佛,至誠懇切,都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我們是怎樣導(dǎo)發(fā)境智的呢?我們是以成所作智導(dǎo)發(fā)境智,往生西方。

  什么是成所作智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僅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摻雜別心和邪念。

  例如,眼見色,只分清楚紅的黃的,沒有僧愛二心;雖分別色而不起憎愛二心,叫作“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這樣,眼識便轉(zhuǎn)名為成所作智。所以念佛人,就得裝瞎,見一切色不生憎愛二心。耳鼻舌身,也如此。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僧愛二心,就轉(zhuǎn)識心而為成所作智了。這種成所作智,雖然是凡夫所修習(xí)的,但是它的功德與大圓鏡智是相同的。

  這是我們念佛用功的要緊處,大家應(yīng)特別注意。在這七天中一定要五根清凈,用成所作智導(dǎo)發(fā)境智,定可往生。

  用成所作智導(dǎo)發(fā)境智,說起來似乎很深,但是作起來卻很容易。眼睛不亂看嘛;耳朵不亂聽,只聽佛號嘛;鼻子不亂嗅,只聞旃檀香嘛;嘴巴不亂說話,只念佛號嘛;身子不亂其他觸念嘛。這還辦不到嗎?

  這樣念去,叫做“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不要說七天如此臨終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不要說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與也得往生!栋浲佛經(jīng)》不是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嗎?

  不過,所謂一念,是指臨命終時,最后一念而言,不是我們現(xiàn)在這一念。因為臨命終時最后那一念,再沒有后念了,所以能往生;假使還有后念,便要隨著后念走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縱然念出清凈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后念,后念一起,便又隨著后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由此可知,成所作智導(dǎo)發(fā)境智,就是要守護(hù)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只有和五欲不發(fā)生關(guān)系,才能導(dǎo)發(fā)境智,導(dǎo)發(fā)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極樂。如果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裟婆受苦了;要是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轉(zhuǎn)識成智了。我們念佛到這種地步,往生西方極樂,就沒問題了,便可生到凡圣同居士中去了。

  初果以前的圣人,和我們一樣都生在凡圣同居士。二果圣人也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是三果圣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功德力高的,才可生到方便圣居土了。可是我們雖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可參與常寂光土。為什么呢?經(jīng)中不是說么,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嘛。這是因為你裝聾裝瞎的時候,正和大圓鏡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的地方呀。

  因此,不要認(rèn)為裝聾裝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若愚”,是大智慧者呢。既然裝聾裝瞎和大圓鏡有一分相似,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就不用說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攝起來,不要它落入五欲。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導(dǎo)發(fā)境智。這樣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fēng)吹不透,雨打不濕”。若是念不到這一地步,那只怪你沒有誠愿,自己討閑岔,不能怪別人。

  現(xiàn)在大家用功念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