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傳《凈土圣賢錄》
僧睿
師俗姓李,字叔同,原籍浙江平湖,先世居北平,遂寄籍焉。父筱樓公,官吏部,與遜清合肥相國李文忠公為同年進士,俱出瑞安孫渠由學士門下。為人樂善好施,風世勵俗,表率一方。師之品格,多秉承乃父。長兄早年見背,次兄長師十二歲,而先天羸弱。為恐夭亡,乃娶師之生母王太夫人,父年六十有八始生師。當誕生時,雀含松枝降其室,此枝至今滅度時猶懸諸床前,其珍貴可知。師生而穎異,讀書過目成誦。志學之年,即知愛國。謂中華老大帝國非變法無以圖存。戊戌政變,與其眷屬奉母南下。初賃居于上海法租界卜鄰里。翌年己亥,與寶山名士袁希濂、儒醫(yī)蔡小香、江陰書家張小樓、婁縣詩人許幼園,本以文會友之旨,設文化社于南市青龍橋之城南草堂,號稱“天涯五友”。時師方弱冠。詩文詞賦冠一社。書法整齊挺秀,深得漢魏六朝之秘,尤工篆書及石刻,氣息古厚,不類少年之作。庚子三月,與常熟烏目山僧,得清湯伯遲,及小樓幻園希濂等,創(chuàng)辦海上書畫公會于福州路之楊柳樓臺。一時名家如高邕之朱夢廬諸先生咸加贊許,并入會焉。既而師入南洋公學肄業(yè),小樓希濂先后東渡留學;脠@入仕途。書畫公會遂以消歇。師于公學畢業(yè),后與海上同志穆恕齋等,設強學會于南市。按期講愛國衛(wèi)生自立之道,以開風氣。并附設學校,以培后進,時論賢之。乙已,師送母暨眷屬北上,而自行東渡。即入東京美術專門學校肄業(yè),并以其余力從事音樂之研究,中國學生之得入東京美專者,以師為破天荒焉。師天資高敏,年考輒冠其曹。曾聯(lián)合留東同學會延年李道衡吳我尊輩,創(chuàng)組春柳劇社。師為領班,設旦角。表演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等新劇,一時名噪中外。同時加入同盟會。畢業(yè)回國,任北洋高等工業(yè)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辛亥后,應先烈陳英士聘,主上海太平洋報筆政,藉書畫文字以宣傳革命。為南社巨子。復應浙江師范學校之聘,主任圖書音樂七載。在校時與夏丐尊姜丹書經享頤諸先生最相得。而吳夢非金咨甫豐子愷曹聚仁劉質平李鴻梁李增庸黃寄慈蔡丐因等,皆其得意門生也。師初好究宋元理學及道書,曾效留候辟谷修養(yǎng)。寒假時獨詣虎跑大慈寺,斷食三星期,據(jù)云并無痛苦,反覺輕快,而心思靈敏逾于常時,自是常來虎跑,一日適該校延某士演講,睹其傲氣凌人,一幅官僚丑態(tài),恥不屑往,拉夏丐尊等游湖消遣,適一僧迎面而來,丐尊云“安得此僧風度。”師頻頻點頭。無何,馬一浮居士介紹一友彭先生至虎跑出家,師當場目擊,大為感動。而出家之念,自此始矣。民國七年,師三十九歲。乘校暑假,將一切書籍字畫衣服等等,分贈各友及學生。復將平生所雕金石封于西冷印社石壁之中,刊字于壁曰“印藏”,獨往虎跑求剃發(fā)出家。遂于七月十三日,禮了悟和尚為師,正式剃染。法名演音。字弘一。晚年號晚晴老人,取李義山詩“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句。又號二一老人,取“一事無成人漸老”與“一錢不值何消說”之古意。當剃度時,天津與上海家屬,悉莫知之。有妾日籍,(按師在俗有一妻一妾二子)聞息,抱兒求見一面。再三哀懇,不得。僅語人代達云,“當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妾無奈,繞房啼悲而去。從此塵緣悉脫,一肩瓶缽,互無定蹤,偶與舊交相值,淡然處之,似隔人世。同年九月,受具靈隱寺。庚申夏,研教于新城貝山。書十善業(yè)道經等贈崔旻飛居士供養(yǎng),為其亡母回向。辛酉,客永寧城下寮,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厘訂戒律,化賾為晰,為經叢新寶典。丙寅春,來甬,掛搭七塔寺。雜僧叢中,為丐尊所識,強挽至上虞白馬湖。與享頤等為筑室湖上,曰“晚晴山房”,擬留師長居。無何,復飄然不知去向。丁卯春,杭州政局初變。青年銳氣用事,倡議滅佛。師在吳山常寂光寺聞訊,去函主政諸君,(皆其舊友及門生)嚴詞正告,惡風遂寢。是冬與尤惜陰謝國梁結伴赴暹羅。道經廈門,為緇素所留,遂止焉。己巳夏四月,赴永嘉。戊辰之滬,訪城南草堂,秋重至廈門,豐子愷寫護生畫祝師壽,冬赴晉江。庚午正月,至承天寺。居三月,赴永嘉。秋在白湖講五戒相經箋要。辛未春,朱子橋將軍請師在慈溪五磊山,創(chuàng)辦南山律學院,無何停辦。壬申冬,自來廈居妙釋寺。癸酉正月,在寺講含注戒本。二月,萬壽巖請講隨機羯磨。四月,來泉開元寺,結會講律。臘月,詣城南草庵度歲。甲戌元旦,住庵講含注戒本。春末,常惺會泉諸法師聘,赴南普陀講大盜戒。囑瑞今法師創(chuàng)辦養(yǎng)正院,栽培青年佛徒,并訓示青年應注意四項,即“惜福、習勞、持戒、自尊”。請扶桑藏經,校對南山三大部。四月至七月,結夏安居,日食一餐。是冬萬壽巖請講彌陀經,編彌陀義疏擷錄一卷。乙亥春,蒞泉開元寺講一夢漫言。入惠安凈峰過夏。十月應承天戒期,講律學要略。不久大病,往草庵休養(yǎng)。丙子春,飛錫南普陀。夏詣鼓浪嶼日光巖閉關。向海外請藏經萬余卷,冬來萬石度歲。丁丑春,應倓虛法師請,遠涉青島,寓湛山寺講律,編羯磨隨講別錄等書。過滬,丐尊居士苦留一談。秋返廈駐萬石,時廈戰(zhàn)云緊張,各方勸師內避。師為護法故,不去。題其室曰“殉教”。戊寅二月,在鼓浪嶼了閑別墅講經華,轉赴漳州南山寺及尊元經樓,講彌陀普門等經。適廈島淪陷,乃經同安梵天寺,折回安海水心亭。住匝月,為民眾演講佛法,成安海法音錄一冊。至承天過冬。特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句,以分贈各方。己巳春,赴永春普濟寺閉關,著在家便覽。己卯秋,為師六秩大壽,子愷居士畫護生續(xù)集再祝,諸弟子為印金剛經及九華垂蹤圖,覺音與佛學半月刊均出?瘧c祝。冬赴南安靈應寺,修補經律,過水云洞度歲。庚辰夏,來泉福林閉關念佛。壬午春(一九四二年),應惠安石縣長請赴靈瑞山講經。四月回百原,旋應葉青眼居士等延住溫陵養(yǎng)老院(即古小山書院)。七月廿一日,教眾演出家剃度儀式,并開示出家要自尊人格,爭佛體面。農歷八月十五十六兩日,為眾講八大人覺經后。即感精神不振,同時為晉江中學學生寫中堂百余幅。農歷八月廿三日漸示微疾,然力拒醫(yī)藥及探問,一心念佛。廿七日完全斷食。只飲開水。猶勉強為人作書(因約期已至)。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云:“余于未命終前,臨命終時,終命終后,皆托妙蓮師一人負責,他人無論何人不得干預”,并蓋私章。九月初一下午,書“悲欣交集”一紙交蓮師,此為法師最后之墨寶。至初四晚七時三刻安詳西逝。初六日送龕于承天。十一日荼毗。距生于清光緒六年(一八八零年)農歷九月二日,世壽六十有三,僧臘廿四。律宗自唐南山宣祖重興,至南宋靈芝照祖繼興,歷元明清計七百余年,雖代有提倡,然已失南山真脈。緣此時三大部已亡于扶桑。至清末徐蔚如居士復自扶桑請歸,重刊于天津刻經處,然錯誤遺漏特多,令研者皆望涯而退。師發(fā)愿畢生精研戒法,誓護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叢。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二十年來,幾無日不在律藏中探討精微,發(fā)揚深顯,務期戒律一藏,大著僧海,普及四眾。宏法遍海內,而以閩南為最久。著作等身,而以寫字結緣為最廣。生平以德勝威,克己復禮。利人無微不至,處事一毫不茍。儉樸惜福,世罕其匹,每對學者談及佛法式微,世風日下,未嘗不痛哭流涕而不自己。常抱殉教之志,發(fā)愿重來度生。一生最崇拜靈巖印光大師,故亦效大師之風,不收徒眾,不主寺剎。一領破衲,落落自處,仍與初出家時無以異也。嗚呼,寶筏西去,群倫失依矣。
- 上一篇:民國蕭俞氏《凈土圣賢錄》
- 下一篇:慈舟大師傳《凈土圣賢錄》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