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在修行之前先要離蓋。蓋(n?vara?a),是障蓋、障礙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個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礙,諸如荊棘、石塊、樹干、樹枝等擋住了去路,要順利地走這條路的話,先要把這些路障清除掉。同樣地,我們要修習(xí)任何的業(yè)處,特別是修習(xí)止業(yè)處的時候,首先要離蓋。這里的蓋是心的障蓋,內(nèi)心的煩惱

  蓋一共有五種,稱為“五蓋”。它們依次是:

  1、欲貪;

  2、瞋恚;

  3、昏沉睡眠;

  4、掉舉追悔;

  5、疑。

  它們是七種不善心所,即:

  1、貪心所;

  2、瞋心所;

  3、昏沉心所;

  4、睡眠心所;

  5、掉舉心所;

  6、惡作心所;

  7、疑心所。

  如果禪修者有了這五蓋的任何一種,沒有培育起來的定力將不能培育,已經(jīng)培育起來的定力將會退失。因此,禪修必須先排除這些心的障蓋。

  第一種蓋稱為“欲貪蓋”,巴利語叫做kàmacchanda, kàma是欲樂的意思。欲樂通常分為五種,稱為五欲功德:顏色、聲音、氣味(香)、味道(味)、觸(柔軟的、細滑的、舒適的觸覺)。這些能使人產(chǎn)生貪愛、執(zhí)著的所緣稱為kàma,即欲樂的目標。chanda也是欲,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內(nèi)心對欲樂目標的貪著、欲求,稱為欲貪,或者直譯為欲欲。一個人心有愛染,比如兒女情長、沉迷歌舞娛樂、執(zhí)著錢財物品等,這些愛染是禪修的障礙。

  第二種蓋是瞋恚(vyàpàda)。瞋恚是心對所緣的抗拒、排斥與厭惡。從很粗程度的暴怒、憤怒,到很細微程度的煩躁、焦慮、憂愁、擔(dān)心、牽掛,都屬于瞋恚。只要內(nèi)心對任何的人、事、物還有厭惡、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難平靜。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禪修,能夠修得好嗎?如果有人在你禪修的時候講話,讓你起煩惱,你的心能平靜嗎?因此,心對所緣的抗拒、排斥是禪修的一種障礙。

  第三種蓋是昏沉睡眠(th?na-middha),昏沉、睡眠是心與心所的軟弱、無力、遲鈍。如果一位禪修者在禪修的時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處于軟弱無力的狀態(tài),就好像水池充滿了泥漿一樣,心是很鈍的,不堪任作業(yè),不堪任禪修。

  第四種蓋是掉舉、惡作(uddhacca-kukkucca)。掉舉叫做uddhacca, 意為心的散亂、不能專一,好像把石頭丟進灰土堆后所揚起的灰塵一樣。心的散亂、不安,不能夠?qū)W,稱為掉舉。

  Kukkucca,直接翻譯成惡作,但是在這里翻譯為追悔會更加貼切。這種心所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對應(yīng)該做卻沒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第二、對做了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感到懊惱、后悔。

  順便提一下,這里的惡作不同于戒律中的惡作罪,雖然中文一樣,但是它們的巴利語卻不同。這里的kukkucca是后悔的意思,也可以稱為追悔;但是戒律中的惡作是dukka?a,即不好的行為。

  掉舉是禪修中最普遍的障礙。一個人的心沒辦法平靜,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緣,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這兒、一會兒想那兒,一會兒想過去、一會兒想未來、一會兒想現(xiàn)在,一會兒想他人、一會兒想自己……怎么能夠?qū)W⒛??nèi)心散亂,怎么能夠?qū)R荒兀?/p>

  如果一個人感到后悔、悔恨:為什么我剛才這樣做?為什么剛才我不這樣做?為什么我剛才會這樣說?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懊惱和追悔,他的心就忐忑不安,不能平靜下來;不能平靜就不能專注,不能夠很好地禪修。這是第四種蓋,它包括了兩種心所,跟第三種蓋一樣。

  第五種蓋是疑(vicikicchà)。在這里的疑并不是指學(xué)習(xí)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處的疑問,而是對于佛法、對于修行方面的懷疑、不相信。

  在《法聚論》里面提到有八種疑:

  1、疑惑、懷疑導(dǎo)師(satthari ka?khati vicikicchati):

  在這里的導(dǎo)師是指佛陀。對佛陀的身相莊嚴及諸功德的懷疑、不信:“到底有沒有佛陀?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佛陀有沒有一切知智?”

  2、疑惑、懷疑法(dhamme ka?khati vicikicchati):

  “修行佛法是否真的能夠解脫煩惱?這種禪法到底對不對?現(xiàn)在這個時候是否有可能證得禪那啊?”這是對法的懷疑,它可以障礙你不能夠證得禪那、不能得定。

  3、疑惑、懷疑僧(sa?ghe ka?khati vicikicchati):

  “古代的上座長老們是否真的證得了阿拉漢果?現(xiàn)在是否還有圣者?”這是對僧的疑,也是一種障蓋。

  4、疑惑、懷疑學(xué)(sikkhàya ka?khati vicikicchati):

  這里的學(xué)是指戒、定、慧三學(xué)。“修習(xí)戒、定、慧是否能夠斷除煩惱?修習(xí)止觀是否可以證悟涅槃?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是否還能夠證得禪那啊?現(xiàn)在是否還能夠證得圣道、圣果?”對禪修方法、對三學(xué)——戒、定、慧的疑,也是禪修的障礙。

  5、疑惑、懷疑前際(pubb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這里的前際是指過去世。“到底有沒有前世?我是從哪里來的?”

  6、疑惑、懷疑后際(a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這里的后際是指未來世。“到底有沒有來世?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嗎?人死不是如燈滅嗎?”懷疑、不信有未來世。

  7、疑惑、懷疑前際及后際(pubbantà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前面的兩種疑是只相信有未來世但不相信有過去世,以及只相信有過去世但不相信有未來世。在這里又特別提出對過去世、未來世兩者都懷疑不信,把它另歸為一種疑。

  8、疑惑、懷疑此緣性、諸緣生法(idappaccayatà pa?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khati vicikicchati)。

  “造了善行是否有善報?造了不善業(yè)是否有苦報?”對十二支緣起、善惡業(yè)報、因果法則的疑惑、不信。(Dhs.1008)

  在禪修實踐中,還必須特別強調(diào)三種疑。禪修者必須去除這三種疑:

  1、疑法:懷疑禪修方法。

  禪修者懷疑說:“這種方法到底能不能夠證得禪那?這種方法到底對不對?現(xiàn)在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可能證得禪那?”這是對法的懷疑,是一種很嚴重的障蓋,它可以障礙你不能證得禪那、不能得定。

  2、疑師:懷疑業(yè)處導(dǎo)師。

  “業(yè)處導(dǎo)師是不是很厲害啊?他有沒有經(jīng)驗。克欠褚呀(jīng)學(xué)完了止觀禪修?他是否了解我的問題啊?”對業(yè)處導(dǎo)師起懷疑,或者對導(dǎo)師所教導(dǎo)的指示只聽一半不聽一半。

  有這么樣的一些禪修者,他們表面上對導(dǎo)師很恭敬、很順從,但是卻不肯老老實實地按照導(dǎo)師所給的指示去做。就好像一個人生了病,跑到醫(yī)生那里去看病,醫(yī)生診斷后給他一定份量的藥,然而他卻只吃了一兩片就把藥丟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進垃圾桶。由于病人的頑固,他的病將很難治好。

  同樣的,想要證得禪那、培育觀智,導(dǎo)師是很重要的。只要肯依照導(dǎo)師的指示,把導(dǎo)師給你們的指示認認真真地落實在禪修實踐上,那么,禪修進步的把握就很大。就猶如佛陀糾正阿難(ananda)尊者的話一樣: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佛陀說:

  “尊者,我認為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知識。”

  佛陀立刻糾正他說:

  “夠了,阿難,夠了,我說善知識是梵行的全部!”

  正是因為有佛陀這樣的善知識,我們才有可能依法修行,正是因為有古代的那些阿拉漢們、有那些維護佛陀正法傳承的上座、長老、善知識們,我們現(xiàn)在才有可能聽聞到佛法,才有可能依法禪修。如果我們的業(yè)處導(dǎo)師精通經(jīng)論、維護傳統(tǒng)、嚴格謹慎,不會標新立異、雜糅百家,他就堪任為眾人師,我們應(yīng)當(dāng)對這樣的業(yè)處導(dǎo)師有信心,不要懷疑。

  3、疑己:懷疑自己。

  “哎,別人修得那么好,我的福德那么淺,資質(zhì)那么差,怎么可能禪修成功呢?”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心,這也是禪修的一種蓋,自己障礙自己。

  因此,我們要禪修的話,必須去除這三種疑,要先去除這五種蓋。去除了這五種蓋,禪修之路才有可能平坦。

  想在這里強調(diào)一下,對于排除禪修障礙,有一種不正確的觀念以為:禪修提升了,有了定力,障礙就自然會消失。事實恰好相反!應(yīng)該先排除禪修的障礙,端正自己的禪修心態(tài),之后才能談禪修!我們要先從端正己身開始,端正自己的身、語、意,守護好根門,盡量減低自己的貪、瞋、癡,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禪修,在禪修的時候才能爭取更好的效果。有問題不要動輒就賴外部原因,很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出在自己。如果自己沒有嘗試去做、去實踐,或者說只是懂得一些理論、道理,卻沒有真正落實到平時的生活當(dāng)中,沒有真正用它來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問題就會很多。

  當(dāng)我們?nèi)コ诉@些對禪修的心理障蓋之后,還應(yīng)當(dāng)注意避免一些外在的干擾。在《清凈道論》中提到十種安止善巧的第一種就是使內(nèi)外的事物清淨(jìng)(vatthu-visadakiriya):頭發(fā)、指甲太長、衣服骯臟、住所污穢等都會干擾禪修。禪修的環(huán)境也很重要,不能嘈雜,在吵雜的地方很難禪修。應(yīng)當(dāng)少事務(wù)、少責(zé)任。假如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天到晚都忙個沒完,哪里還能抽空禪修?!想要禪修,要選擇好的地方、好的環(huán)境,外部條件是禪修的保障。

  除了禪修環(huán)境之外,人際關(guān)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導(dǎo)有五種適合禪修的條件:

  1、青春;

  2、健康;

  3、衣食易得;

  4、國泰民安;

  5、僧團和合。(A.5.54)

  這五個條件是適合禪修、精進的。第四和第五都談到了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人人和睦,歡喜無諍,大家沒有爭斗,沒有攻訐,沒有仇恨,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對抗、互相排斥、互相制造痛苦。大家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禪修氣氛,對我們禪修是很有幫助的。沒必要對別人的言行舉止產(chǎn)生不滿。如果隨喜他人的禪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強的善業(yè)。如果別人禪修有成,或者別人正在精進禪修,你就前去干擾別人;雖然你現(xiàn)在干擾別人可以得逞,但是你所造下的業(yè)以后也將會成為你禪修的障礙。

  禪修的條件準備妥當(dāng)之后,就可以投入禪修了。

  去除五蓋腳注部份:

  8 業(yè)處導(dǎo)師:巴利語kamma??hànàcariya的直譯,即傳授業(yè)處、指導(dǎo)禪修的老師;禪師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