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二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二

  下面就開始正式說百法。

  第一是心法,有八種,我們放后邊說。

  第二是心所有法,為什么這些法叫做心所有法呢?因為:A。這些法“恒依心起”,若無八識心王,它們就完蛋了,什么都干不了。B。這些法“與心相應”,就是說它們只能聽命于心王,絕不違背心王的命令。世間事兒若搞不好,還來個政變,而這些法只會聽命。C。這些法“系屬于心”,就是說它們永遠是心王的附庸。用通俗的話來說,心所有法就是指心王派生的各種心理活動。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種,又分六類,一遍行,二別境,三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先說遍行位心所,有五個:

  1、觸。即接觸。比如書本放在桌子上,這時候,我們的心所就是觸。我看見一盆花,這在眼光碰到一盆花的剎那間,心所也是觸。當耳朵聽到聲音的剎那,心所同樣。為什么說這是觸呢?因為當我猛看見書本放在桌子時,眼根、外境、眼識三者相合了呀。觸就是當根、塵、識三者相合的剎那之心態(tài)……

  你說的很對,心識若偏偏不去與根、塵交匯自然就不叫觸了,但心識不去交匯行嗎?比如,我沿地球表面要直直往東走,然而實際上你沒有直直走,而是沿地球表面在走曲線,你擺脫不了地球。有些事情不是我們想怎么就怎么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這也是“求不得”。根塵交接時,心識不去相合也不行。

  2、作意。即注意,留意;蛘哒f“作意”是興起念頭。在九華山,每晚學僧們都要靜坐一柱香。而我呢有點兒特殊,我呆在自己房中。一次,我正在誦經(jīng),猛聽到外邊兒有腳步聲,我馬上分心到腳步聲那兒了:學僧們都在殿堂中靜坐,這是什么人?我雖然口中還是在誦著經(jīng),但耳朵已刻意留神外邊了。腳步聲漸漸上樓,我再也誦不下去了,趕忙跑出來,我怕是陌生人做亂,F(xiàn)在不說結果,只來分析一下這事兒:我誦經(jīng)時猛聽到外邊兒腳步聲,根塵識剎那交匯成觸,我馬上分心留意外邊腳步聲,這即是作意。作意有兩重義:A是警覺,誦經(jīng)時聽到腳步聲怕有壞人做亂,因為前不久我們的功德箱被盜;B是趣境,我現(xiàn)在人在河南卻又口說九華山的那天晚上聽見腳步聲,這就使得心到那晚去了。

  觸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不同的本子,有時觸與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后來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壓桌子,此時有一對力:可以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兩個力是同時起作用。觸與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試后排名次,從高到低排,但出現(xiàn)了并列第一名。我們只有一張口,不能在說觸的同時去說作意,故有了先后。另外,《瑜伽師地論》(作意在前)與《成唯識論》(觸在前),因為各經(jīng)要度化不同根機的眾生,這也是原因。不論哪個在前哪個在后現(xiàn)在關系都不大。

  3、受。感受。這兩天經(jīng)了雨感冒了,鼻子也不通,不舒服得很,心里感到難捱,這就是受,叫做苦受。聽音樂《下?lián)P州》、《百鳥朝鳳》,讓人感到歡暢,聽一遍還要再聽一遍,這也是受,叫樂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幾個小孩兒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這也是一種受,但我無所謂,那么個小孩兒碰一下,不痛不癢,小孩兒也沒摔跤,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漣漪,叫舍受。上邊這苦樂舍叫三受。若是孩子病了,做母親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擔心得厲害,心時時系在孩子身上,這叫憂受。孩子考上大學,父母高興得合不攏嘴,這叫喜受。前邊三受加上憂受喜受就成了五受。前邊三受是與前五識相應,憂喜二受與第六意識相應,這是區(qū)別。

  4、想。即讓某個境界在頭腦中轉了幾圈,稍微可以區(qū)別此境與彼境的明顯不同,對境界有了最淺的基本觀念。比如一個嬰兒,生下來后第一次睜開眼睛,他可以看到墻與媽媽,他知道兩種境界不一樣,墻不會動而媽媽會動。他發(fā)覺這不同就是把墻與媽媽等外境在頭腦中轉了圈,即取像。當然剎那間他不知道這叫墻那叫媽媽,到以后,他絕不會把媽媽和墻混淆。再比如,我聽到外邊兒有車子聲,我絕不會把車子與麻雀混淆,這就是小孩的心識緣外邊的墻后在阿賴耶留下了影像。

  5、思。思考。這個思心所最厲害,它促使我們做事兒。小瓦特有一次看見茶壺中的水燒開后熱氣沖得壺蓋直響(觸),他的心就注意到這件事兒(作意),他感到奇怪(受),這是怎么回事兒呢(想)?于是他為這件事兒困擾,反復想(思),并動手做實驗(這是以后造業(yè)),直使得后來有了蒸汽機。比如明天十五,我準備去買點兒蘋果來上供(作意),去看見蘋果(觸),這家的蘋果又大又紅,一定不錯(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他的比較一下吧(思),結果我走了,去看別家的,惹得這家賣蘋果的輕罵:“臭和尚,挑個鬼子名堂!

  這思分三個步驟:我恨極了一個人,決定殺了他,這是第一步叫審慮思。但前思后想,我若殺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么辦,這后果太可怕了,我決定改變主意,不殺他了,這是第二步叫決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殺他就罵他一通算了,而且還不敢當面罵,罵起性還不要打架,人家那么棒打不贏他,在背后罵他一通,這是第三步叫發(fā)動思。

  遍行這五個心所是一連串的,一個動其他四個跟著就動,此五心所都動起來叫一個念頭,觸、作意、受、想四心所不會發(fā)動善惡,到思心所,才會引發(fā)我們造善惡業(yè)。

  為什么這五個心所叫遍行呢?

  A。昨天我有這五個心所活動,今天有,到明天也還有。如此推,今生我有觸、作意、受、想、思。前世雖然已記不得了,但想來不差,也是有的。后世呢同樣。這叫“一切時”。

  B。在路上見一個小孩兒摔倒了,我扶起他,做此事時五遍行心所都有。現(xiàn)今報紙上案件不斷,犯人做壞事時此五個心所也有。做無記業(yè)也是。即善、惡、無記三性五遍行心所都有,這叫“一切性”。

  C。我們生在這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五個遍行心所在活動,佛經(jīng)上告訴我們說,即使我們生到色界四地或無色界四地,在那兒仍然有這五遍行心所活動,這叫做“一切地”。

  D。我們眼睛看到一個境界會引發(fā)這五個心所,耳朵聽到一個境界,會引發(fā)五遍行心所,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都如此,這叫做“一切俱”。因了這四一切,故稱遍行。

  再說別境位五個心所,別境位的心所也通于善、惡、無記三性。

  1、欲:希望。希望什么呢?當然是歡喜的事物了,小孩子為了吃糖而吵鬧是欲。張三要結婚可還沒有房子,就整日里想得到一套房子也是欲。電視中放《臨時家庭》,我今天看過,明天還要接著看也是欲。我念佛,為什么要念佛呢?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這還是欲。

  2、勝解。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動搖,認定了。我看見一盆花,知是菊花。甲說:“假如說先人最早把這種花叫牡丹,那不是也行嗎?你何苦要執(zhí)著于菊花這個名字呢?”我說:“不管你再說,我只叫它菊花,因為先人畢竟叫它菊花而沒叫牡丹!庇腥诵凈土念佛,甲說:“參禪好啊。開悟賊快!彼f:“對,參禪很好,但我不是大根器,我先念佛!庇钟腥藖碚f:“修密好啊,即身成佛。”他說:“對,修密很好。我若有能力一定修密,現(xiàn)在先念佛!辈还軇e人說什么,他一門心思不動搖地念佛,這就是勝解。板上釘釘!為什么呢,因為他對凈土法門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很難做到。曾子的母親極了解兒子,一天正在織布,有人來說:“你家曾子殺人了!痹冈诳棛C上動也沒動:“不會的,我兒子我了解!边^一會兒,又有一人來說:“你家曾子殺人了!痹感木筒惶嵙。又一會兒,又來一人說:“你家曾子殺人了!痹附K于從織機上下來了。一個小偷認定了自己若用某種手段作案,一定可以得手而不被發(fā)覺,這也是勝解。

  勝解與想的不同:我聽見外邊有車聲,我知道是汽車,但是紅旗,還是尼桑、桑塔那就不清楚了,這是想心所。我聽見一支曲子,一聽我馬上叫出其名字:“是《高山流水》”。有人言:“不像是《高山流水》吧~~”我肯定地說:“絕對是的,這曲子我熟悉得很!边@就是勝解。

  3、念。對于過去的事情,在心中明記不忘。比如夏天時打閃,一個閃電剛過去的瞬間,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還能夠清楚地記得閃電的模樣,這個心理叫念。過一會兒竹子被狂風吹斷,這件事沖擊了我心中閃電的模樣,上個念心所方才結束。

  在九華山我給說百法時,曾把這個念心所講錯了,我當時舉例子說:老年人動不動提起自己年輕時如何如何;阿Q說我當年也闊極了;我有一次拋了個面包,被校長看見,他罵道,非讓你過下六零年才會不做孽。我現(xiàn)在發(fā)覺這些例子不對,這只是記憶力,是回憶往事而不是念心所。有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中間對于這念心所講的也不確切。《玄奘研究》(馬佩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中把“念”也解釋錯了。其實,這本《玄奘研究》,對于唯識教理那一部分可以說是錯誤百出,對唯識的基本定義也搞錯了。

  4、定。有的本子上寫作三摩地。精神集中,專注一境而不動。但這不是禪定的定,不是戒定慧的定。比如我看小說看得天昏地暗,忘了饑渴,不顧得睡覺,隨主人公的命運遭遇而悲喜,看得只有了主人公,不知道我自己到哪兒了。有位紅樓迷,沉溺其間不得出來,他說:“自林黛玉一死,我活著也無意思了!迸nD請客,備好菜客人還未到時,他忽兒想到點兒東西,就到實驗室去了,客人等不到他,就自己吃了后離去,牛頓做好實驗后出來,一看見桌子上的骨頭,“噢,我已經(jīng)吃過飯了!边@些都是定心所。

  5、慧。有能力辨別,有能力選擇。數(shù)學考試,發(fā)下卷子后稍一瀏覽馬上就做,就是“慧”。若不會做干脆就要咬筆桿寫不到紙上,寫不上就不是“慧”,能寫上即“慧”,寫的時候自心中總認為對,老師判我做錯也罷,不影響我做時是慧心所。

  再比如打電話,學校鎖起來了電話機,但不管怎么鎖,我都有辦法打出去,這也是“慧”。有個米尼克,是個著名的電腦黑客,你再高級的電腦,不管你采取何種保護手段,他總有辦法破壞你的電腦系統(tǒng),他認為:“我破壞你的高技能電腦,說明我比你高明!彼踔粮愕搅嗣绹赶蚯疤K聯(lián)核彈頭的資料。他這也是“慧”。下村都富是個電腦專家,他專門保護電腦,最后抓住了米尼克,這也是“慧”。如此,“慧”有善慧與惡慧之別。

  慧與勝解有何區(qū)別呢?一個傻子,他認為香蕉樹就是芭蕉樹,你告訴他這二者是不同的東西,他就不聽,就認個死理兒,自以為正確,這是勝解。他認為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正常人不如此,你告訴他芭蕉與香蕉的具體區(qū)別后,他就可以分清,這個是慧。

  上邊兒這遍行與別境較細微,后邊兒的心所就很容易了解了。

  下邊兒該是善心所,共十一個。我們要想成就道業(yè),心中就只能動這十一種心念,后邊還有煩惱法是絕對不能動的。有些是沒有辦法禁止的,現(xiàn)在還對他們無能為力,象遍行五心所,但可以不理他,對這十一個善努力做。

  1、信。即相信,相信什么呢?相信事實。我說:我們九華山佛學院開設有廣論、金剛經(jīng)、戒律學等課程,這是事實,你信嗎?有一些東西,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證明,但絕對也是事實,我們就得憑信心所法來相信,它有不可思議的效用。東趙在八十年代末期,只有三個老太太信佛,大部分人都信一種民間什么教,我一時忘了名字。這三個老太太拜佛別人就嘲笑。老太太挺苦惱,就找到我大師兄。我大師兄告訴說:“現(xiàn)在人都想眼前得利,你們那兒有沒有什么奇怪的病或什么!崩咸牒笳f:“有一個人禿頂,吃了好多藥不見效”。大師兄說:“行,你們?nèi)グ阉魏谩。告訴老太太:“你們?nèi)幻刻煸缟嫌靡槐?三人都念大悲咒,有空多念幾遍,沒空少念幾遍,用這水讓他在頭上涂擦、洗臉”。如此過了一年半不足兩年,這人百藥無效的禿頂竟真的長出了頭發(fā),于是信佛的人就多了。我們廟里翻修西樓,東趙人包了,不讓別處人添一磚一瓦。這三個老太太就憑一腔虔心,相信我大師兄的話。事情就這么不可思議,信心所就如此難思議。經(jīng)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還有信德(三寶的真凈德)、信能(能力)。

  2、精進。什么是精進心所呢?有的人說精進心所又叫勤,這不太妥當,因為我們常說的勤呢就是很努力地做事兒,F(xiàn)在有些留學生,到外國后,初到國外,舉目無親,為生活所困,還要掙錢交學費,于是就要打工,到餐館洗盤子呀干什么的。要說的,丟下自己家的盤子不洗,去外國給別人洗。極其努力地工作,這就是勤。名震世界的石油大王叫什么呀,我一時忘了名字,在他還沒成大亨的時候,也是很努力的,這也是勤。難道能說這叫精進嗎?因為他們勤的出發(fā)點只是為了自己,甚至是貪欲。大概是太虛大師吧,我記不準了,他說,精是精神,進是不退。而于凌波居士說,精是不雜。我們不管他們。現(xiàn)在這么說,我們努力地做事兒(這叫勤),做什么事兒呢,做四種事兒:A、未生惡心,未做惡事兒,一定別做。B、已經(jīng)生起了惡心,做了惡事兒,趕緊停止,以后一定不做。C、未起善心,未做善事兒,從現(xiàn)在起,當下馬上做。D、已經(jīng)起了善心,做了善事兒,一定堅持不懈。我們就做這四種事兒(這叫四正勤),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努力地斷惡修善,這個才是精進。

  3、慚。因為自己不好,當然了,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總會做些不好的事兒,這時呢,在自己的內(nèi)心中一定會生起一種內(nèi)疚的心態(tài),一定會的。比如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有一次宿舍中沒有外人,只我一個,那大概是個星期天吧,我睡懶覺,起來時可能已經(jīng)十點多或十一點了,我就洗臉,洗過以后,我拿毛巾時,心中一個閃念,就沒拿自己的毛巾,而用了同屋人的毛巾。用過后我不一會兒即哎喲一聲,有點兒不自在,但馬上就不往心中去了,因這事兒太小。大家分析一下,我用了別人的毛巾,別人也沒看見,只我一個人在,但馬上有些不自在,這個就是慚!对鴩視肥且槐竞苤臅,不妨看看。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可能看不下去,因為沒什么趣味,假如說你能硬著頭皮看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慚”,他可是“狠斗私字一閃念”,值得我們學習。這慚就是:憑良心對自己的行為反省。你可以騙別人,但總騙不了自己?鬃娱T下有一個學生,家境富有,他叫什么名字呀?下去想一下吧,他經(jīng)常反省:我們同拜孔老師,而且以我的名門望族富有地位怎么卻比不上那個窮小子顏回呢?覺得對不起自己,時時以顏回為榜樣,還不同列七十二賢嗎?有慚就行。

  4、愧。這個愧呢,我們一般總與慚連起來,我們不是總說“慚愧,慚愧”嗎。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我們剛才說了,“慚”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愧”呢,就是“我做了一些事兒,對不起別人”,“我做的事兒使我無臉見人”。西楚霸王項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東拼西殺,然而呢最后卻是一敗涂地,八千江東子弟幾近死絕,于是在逃到烏江邊兒上時,覺得愧對江東父老,就拔劍自刎,這個就是愧。一般在圖書館看書時,會發(fā)現(xiàn)些自己很喜歡的書,總想自己占有,比如說我就偷拿過。假如說偷拿走后,自己覺得:我這是盜竊呀,我怎么能這么做呢,趕緊送回去,這是自責,是良心上難安,叫慚。但若我偷書后想:我偷書若是帶不出圖書館,被管理員發(fā)現(xiàn)了(偷書者可能不怕被同看書者發(fā)現(xiàn)),我這么大的個子,臉往哪兒放,就打消了偷的念頭,這是愧。若你想:偷書沒關系,偷書是雅賊,讀書人的事,竊書不算偷,這是無慚無愧。

  慚與愧的區(qū)別是什么呢?慚的做主是一個人──我,我的良心。而愧呢,則有外人參與。

  5、無貪。真正的無貪我們是做不到的,必須是阿羅漢位之后才完全無貪。但我們得知道什么叫無貪。比如我有些錢,那么我拿這些錢廣行布施,有人需要我就給他,我這個所為叫布施,我布施時的心理則可稱為無貪,當然了,在布施時得清心布施,如《地藏經(jīng)》上的“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雖然我們不能做得徹底,但只要有一分清凈,則可以有一分無貪。

  6、無嗔。不發(fā)怒,仁慈,不記恨。對待逆境,不怨天尤人,泰然處之。他打我左臉,我把右臉也迎上去(若強壓住心頭的怒火則不算)!对偈狼榫墶分,珍格格病得厲害,喜春要去請玉琳,王爺怒沖沖地說:“吳總管,給我掌嘴!”于是吳成對著喜春左右開弓打,這時喜春的內(nèi)心若是泰然則叫無嗔?珊髞硭f:“我哪兒敢恨呢?”這說明無嗔真難做到。主子打奴才,奴才也不能泰然。若有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就讓風自然把它吹干。有人罵我,我想:我總有對不住人家的地方,也可能是有誤會。這只是說說,你若真往我臉上吐唾沫、罵我,我能泰然嗎?若真能,那我豈不是修行棒極了。當然,雖然我們做不好,但我們要盡量往好處做。

  7、無癡。什么叫無癡呢,就是明白事理,不愚癡。明白什么事理呢?假如說我要吃西瓜,那我就種下西瓜籽,想要花生,就得種花生顆。你說“1+1=10”,我說那你這是二進位。我明白這些道理,這是什么道理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呀。這就叫無癡。我可以明辯你的所為是是還是非。嚴格來說,我們還在六道輪回,就是因為我們“無明”。我們到須陀洹果位時,才有真正的無癡心所現(xiàn)起。我們現(xiàn)在整日里在說因果呀什么的,是在鸚鵡學舌,不是我們親自體證到的。我們現(xiàn)在的是無癡的皮毛,不是嚴格的無癡心所。

  這無貪、無嗔、無癡叫做三善根。

  8、輕安。我們要修禪,最初的入手處該是靜坐。但是剛坐下來時,心中一團亂糟。老和尚可能會教你一些方法,比如數(shù)息法,或者干脆讓念佛,以數(shù)息或念佛來使心不到處亂跑。當然,這不是參禪,在禪堂中自有一套,要盤腿子,參話頭。現(xiàn)在只說入門的靜坐。過一段時間后,你的心不亂跑了,可以做到專一的數(shù)息或念佛了,這時候,你的內(nèi)心會感到寧靜,覺得很舒服適然,這就是輕安心所。注意:輕安心所必須與別境的定心所相互配合,不能單獨作用。那么我們看定與輕安。若我保持定心所很長時間,那么一定有輕安。但若定心所只是剎那即逝,則沒有輕安。故二者的關系是:有“輕安”一定有“定”,但有“定”未必有“輕安”。還有種說法,是“煩惱過后得自在”,當然這是做事的過程。我舉個例子,我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篇短文,叫《專業(yè)外的學問》。在寫的時候,要引用一句話:“專門家的話多悖,博識家的話多淺”。我記得這句話好象是魯迅說的,但記不準了,寫文章引文當然一定得準確,于是我就翻《魯迅全集》,這時我就想:這個死魯迅,怎么寫這么多文章,讓我難找。這是煩惱法吧。然而我最后真找著了,那就放下心來。做這的始終是為了寫那短文,這煩惱(找引文出處)過后得自在,大家看是不是輕安呢?慈航菩薩說:“……脫離煩惱的重擔,得身輕心安(名為輕安)”。

  9、不放逸。也就是守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那就要亂套。活在世上會有好多規(guī)矩,不能殺人、偷盜、貪污,這些都是犯罪,若犯了這些規(guī)矩,國家就要制裁你。有些是不成文的規(guī)矩,比如對父母要孝順,你若不孝(當然不是虐待),法律沒辦法制裁你,但眾人的唾沫可以淹死你。對于修道者來說,象我們,剛出家,去求戒時先受的沙彌十戒,接著二百五十大戒,最后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這就是我們的規(guī)矩。你最好按這個做,若你飲酒,別人沒辦法管你,但別人內(nèi)心中會鄙棄你,別人還怕說你時惹麻煩哩~~

  在一般人,容易把精進和不放逸搞不清楚,現(xiàn)在我們得明白:一個是努力做事兒(精進),當然得是正當?shù)氖聝骸R粋是守規(guī)矩(不放逸)。

  10、行舍。一般解釋,都說行是行蘊,舍是舍棄。本來在說遍行受的時候,說到一種舍受,現(xiàn)在這行舍不指那個舍。現(xiàn)在我們來這么說這行舍,把行做“修行”,舍還做舍棄,在修行時舍棄不如法的東西。本來修行就是“修改行為”,因為我們的日常行為有許多不好的地方,所以要修改,在修改的時候就需要舍棄一些比如執(zhí)著、貪欲這些;蛘哂懈叩木辰缃猩釛壭扌,比如一坐下來,就先在心中想:我現(xiàn)在要修行了,這端起架子,也是一種執(zhí)著!对偈狼榫墶分杏窳找蝗牖蕦m,當時還沒舉行大典,玉嵐還如平時一般瘋癲,玉琳說:“師兄,這里是皇宮!”玉嵐說:“哎~~師弟,還沒當國師你倒先端起來了!本褪钦f玉琳你應該“令心平等,無功用行”。這個境界太高了,我們只要修行時舍棄那些不如法的,而不要舍棄修行。在上執(zhí)事進修班時,有人提出寺院以后不要上早晚殿了,我們呢應該在上早晚殿(修行)時不要打妄想(舍棄不如法的東西),而不能不上殿(舍棄修行)。

  11、不害。有悲憫心,不令對方在精神上、生活上、身體上痛苦。有一次單位中有一個人丟了一千元錢,一個知識份子,可不比富豪,丟一千元錢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張中行(這是中國現(xiàn)在的文化名人)拿出五百元:“就當是你丟了五百,我丟了五百,一人的不快我們兩個人負擔!睆埨线@是解除了同事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害。這個例子不懂?!那我再舉個你可以懂的,《再世情緣》中,天仁見兩只動物被獵后圈在籠子里要殺,就放了兩動物,這是不害,這個懂了吧;菽茉讷C人隊中的時候,也放過掉進陷阱中的老虎,這也是不害。

  現(xiàn)在把不害與不嗔放在一起比較,甲以為乙對不起自己,要揍乙,打乙的左臉,乙把右臉也遞給甲,這時乙想:甲的心被煩恨惱亂了,打我后就可以平靜。這時乙的心態(tài)是不嗔──乙給甲了“快樂”(即與樂)。若甲現(xiàn)在病了,痛苦難耐,乙給他送去藥,乙這叫不害──乙解除了甲的痛苦(即拔苦)。知道了這,就可以明白張中行的行為為什么該叫不害。

  問:“與樂”“拔苦”不是慈悲嗎?

  在《百法明門論》中沒有慈悲這兩法。

  善心所也就說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