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有幾種類型?僧人的四種分類

智隨法師:出家人有幾種類型?僧人的四種分類

  今天來講有關出家人的類型。每個人出家對自己的定位是跟類型有關的。出家人的目標都一樣的,在大環(huán)境中,修學的內(nèi)容也都差不多,尤其同一個法門的更是都一樣。

  但是出家人的差距很大。從凈土來講,只要信仰凈土念佛往生,方法、目標、結局都一致,差距好像不大。但其實差距還是很大的,F(xiàn)實生活里每個人的根機不同,發(fā)揮的作用也不一樣,這就涉及到僧人對自己的要求。

  先從經(jīng)典里面來看。《大智度論》把僧人分成了四類:

  第一個叫有羞僧,第二個是無羞僧,第三個是啞羊僧,第四個是實僧,實就是真實的實。

第一種:有羞僧

  這四類當中有羞僧比較少,可能還有一點點。什么叫有羞?羞是羞愧的羞,我們知道印光大師講自己是常慚愧僧。跟這個是不是一樣的?不是一樣的,有點類似,心態(tài)上相似,但意義不一樣。

  有羞,羞愧,就是他能夠持戒,能夠身口清凈,身業(yè)口業(yè)都很清凈了,也能夠分辨好壞,辨明是非,但是沒有證道,標準就是他沒有證得道果,沒有成為圣人。

  道果指的是最初的最低級的小乘四果羅漢,最起碼要證須陀洹。沒有證道的人,雖然持戒清凈,身口都清凈,就是意業(yè)還沒清凈,這種就叫有羞,自己有羞愧,不能證道果。

第二種:無羞僧

  無羞僧,破戒,身口不凈,無惡不作的人。破戒就算是作惡了,破戒有輕重、有大小、有多少。出家人要完全持好戒,在末法時代幾乎不太可能。印光大師提倡粗持重戒,起碼重戒要守,250條做不到,做到50條也算是守戒。重戒、根本戒,大的內(nèi)容,涉及到因果,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戒要守。

  戒律里面有很多是威儀,一些行為細則跟印度當時的生活習慣有關,像化緣;壘蜕婕暗胶枚嘟錀l。我們現(xiàn)在沒有這種方式,這些戒律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

  學戒法要會學,要看當時的環(huán)境,有些戒是根本戒。性戒,就是以持、不持(犯),守、不守(破)這個戒律為準。只要犯了都是錯誤,都是有因果的,跟因果、業(yè)障有關。

  有些是遮戒、方便戒。還有種叫雜粹戒。雜粹戒是很小的戒,現(xiàn)在人把很小的戒看得很重。比如:上廁所要換鞋呀,要換長褂等等。這就是很細微的雜粹戒律了。根本戒涉及到個人的行果——殺盜淫妄,這是根本的東西。

  持戒應該抓根本,不是抓枝節(jié)。枝節(jié)并不能增長什么,它只是一個行為方式。像居士到寺院進門上大殿,到底是出左腳還是出右腳,很多人為這個煩惱,對吧?出了左腳也不增長功德,出了右腳也不犯什么過失,它只是一個規(guī)定而已,是為了統(tǒng)一。行為上的統(tǒng)一是為了莊嚴道場的需要,不涉及原則問題。

  戒律有很多是屬于行為上的規(guī)定,不是原則問題。佛陀在世的生活習慣,現(xiàn)在人已經(jīng)不使用了,這條戒就已經(jīng)失去意義了。能守當然也可以,不能守也不算犯過。

  比如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這是頭陀行的要求,對出家人沒這種要求,出家人只要求過午不食。過午不食這一條現(xiàn)在也行不通了,大家都吃,那就也跟著吃。如果為此成為一個心理負擔,就很煩惱,認為自己犯戒了,用心會偏重在事務上。

  末法時代的眾生對戒律要從大的地方要求自我,不要在細節(jié)上過于用心,這是針對不能持戒的人。

  “三福”里面有一條戒叫“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這都是指的有羞僧,戒福,能持戒的人。

  下品中生的人是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那就犯重戒、嚴重的過失了,那就是無羞僧。

第三種:啞羊僧

  還有一種啞羊僧,這在中國的古寺院里面提得比較多。啞羊,啞是啞巴的啞,不能說話了,它是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能持戒,但卻沒有智慧,根機比較差。很多人守戒很嚴格、很規(guī)矩,只要佛說了哪一條戒,他就嚴格去做,哪怕做得很艱難他都愿意。但是他沒有智慧,不能夠分辨好丑,不知道輕重,也不知道有罪無罪。辦了一件事情,這個事情對錯好壞,他分辨不了,也不知道這個事情有沒有因果,有沒有罪過。缺少智慧分辨,沒有理論基礎,這種人就稱為啞羊僧。

  為什么稱啞羊僧?就是他不能辨別對錯,遇到兩個人爭執(zhí)了,只好閉口不語,他無法來判斷誰對誰錯。這在末法時期比較多。

第四種:實僧

  實僧,就是真實的出家人。這是出家人的目標,雖然做不到,但大家的目標都是如此,都想解脫,真實證果位,成為從凡夫轉成圣人的出家人。

  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稱為實僧呢?就是小乘里面的四果羅漢,行四向道,住四果中,稱為四向四果。比如:初果之前有初向,二果之前有二向,二果之后,向三果繼續(xù)修行,叫“三向”,然后三果向四果進修有四向,這四向四果可以稱為實僧。

  證果的人很少,現(xiàn)在眾生都做不到。

  這是從古代的經(jīng)論當中提到的四類僧人,現(xiàn)代人不能按這個標準來衡量,F(xiàn)在若是按這個標準來衡量,絕大多數(shù)都歸到無羞僧、啞羊僧,有羞僧人都很少了。

來源:僧之意義及守則2

原文標題:僧人的差距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法寶之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