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怎么面對世間的事務呢?

智隨法師:學佛人怎么面對世間的事務呢?

  每個人都避免不了要做事,而且事情很多,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一點,是很多人比較關心的。關于“做事”,大體分兩個方面:第一是個人之事,第二是團體之事。

  個人的事,就是每個人行住坐臥日常生活的事,有世間事,也有佛法的事。世間之事重在敦倫盡分,佛法的事則在報謝佛恩。世間事,當然就包括家庭、工作、兒女等世俗事務,學佛人怎么面對這些事務呢?

  印光大師講過一句話,生在世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要“敦倫盡分”。本分事要自己去做,不能指望別人來做。自己有父母,不能交給別人來孝養(yǎng);自己有子女,不能指望單靠老師、靠社會來教育。

  “敦倫盡分”,就是敦守倫常,做好本分。“倫”是倫常道德,“分”是本分事務。倫常道德是什么呢?古人歸結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關系。這五倫關系要盡量處理好。

  在單位里面,就有“君臣”關系。“君臣”實質上就是上下級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如果你是下級,人家是上級,那要處理好這個關系,不然就要下崗。如果你是上級,人家是下級,也要處理好關系,不然下級不聽你的,就要造反。

  同樣的道理,其他四倫——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都要去好好處理。

  學佛法的人,不需要離開這個世間去另找地方修行;把世間五倫道德處理好,把本分事做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不是要脫離這個世間去追求佛法,佛法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

  有很多人去找善事、做功德,到哪里去找呢?離開家庭、離開生活去找善事。有些人工作不想干,但是聽說哪里放生卻很積極;或者哪里有救災需要義工,他愿意去。應該做的事不做,而另外去找事情做。

  其實很多善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孝養(yǎng)父母,是本分,是應該做的事;還有教育子女,乃至工作的事,都是善事,都應該好好去做。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本分事、該做的事都沒有做好,怎么可能沒有煩惱呢?當煩惱來了、人家找上門來了,又開始抱怨人家業(yè)障現(xiàn)前。那不叫業(yè)障現(xiàn)前,是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

  如果把本分事做好,沒有人來找麻煩,就可以安心念佛。學佛法,做善事,做功德,做對眾生有利的事,不是非要離開家庭、離開工作到外面去找。

  我們先要從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過好,這樣學佛也就順暢多了。如果家庭、工作的事都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還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資金,那就可以做更大的善事。

  世間有一句話,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很多人天天都在念經(jīng),但是家里這部“經(jīng)”不會念,家里這部經(jīng)比佛經(jīng)還難念。念佛經(jīng)的人,坐在那里一兩個小時就念完了;但是家里這部經(jīng),念了一輩子都沒有念好。我們要把家里這部經(jīng)念好,如果家里面老是吵鬧打斗,還能安心做事、念佛嗎?家里這部“經(jīng)”要好好地學。

  佛經(jīng)是來引導我們生活的,佛經(jīng)念會了要運用到生活當中來。佛法經(jīng)常講要忍辱,要行善,要積德。結果家里面該忍辱、該行善、該積德的時候,不愿意忍辱、不愿意積德、不愿意關心家人,把家人當作仇人一樣來面對,這就是沒有把佛法學活,沒有把佛經(jīng)念活。

  佛法的理論不僅僅只是在經(jīng)典上,經(jīng)典是給我們一個指導原則,念完經(jīng)之后,要善于運用。經(jīng)典的理論很多、很深,凡夫不可能都做得到,那怎么辦呢?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敦倫盡分。”會做的地方先做,把它做好;不會做的,通過念經(jīng)、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認識高了,做事就會變得更好一點。

  印光大師這句“敦倫盡分”就是告訴我們:學佛法求往生的人,不舍棄世間法。并不是要舍棄世間法來追求佛法,而是要在世間法當中來追求解脫。世間事只是外在上去做,心里面不牽掛它,不執(zhí)著它,隨心所欲、隨緣隨分、力所能及地把世間事做好,內心則來安心念佛求生西方,這樣就兩不妨礙。

  如果學佛的人都逃離這個世間,那世間人看學佛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個個都跑掉了,都跑到廟里去,只顧廟不顧家了,好像廟就是家。當然廟也是我們的家,但是你還有一個世俗的家,家里還有很多人在指望你,你不能舍掉他們。外在不舍,內心放下,這就是佛法高明的地方。

  該做的事,力所能及去做,實在做不到,那是我們的能力及因緣的問題。能力小一點,就少做一點,做得不好,也沒關系,只要盡到心力就可以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