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師開示(襄樊鳳林禪寺)
正慈法師開示錄
——2004年7月20日講于襄樊鳳林禪寺
感謝各位居士盛情邀請,今天我很高興與大家一起交流?吹骄邮總儗佛法的熱情向往,我十分歡喜。歷史上的襄樊,曾經是道安法師駐錫的寶地,曾經是佛教文化中心,今天看到襄樊佛教的盛況,看到居士們對佛法的熱情,使我深受感動!拔母锸辍焙平俳Y束后,近二十多年來佛教又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我們這一代人能聞知佛法是很幸運的。只是各地區(qū)佛教發(fā)展不平衡,鄂東較快一些,鄂西北有點差距,但今天我看到了大家的信心,感到充滿了希望。各位發(fā)心學佛是難得的因緣。上午座談中我了解到,襄樊的居士學佛很早,為恢復襄樊佛教事業(yè)付出了很多心血,再一次說明“人能弘道,佛道弘人”的道理,只要有了學佛的人,只要有佛弟子發(fā)心,這就是希望。弘揚佛法,需要有一批人發(fā)心發(fā)愿,今天利用這個機會,我講講四弘誓愿。
我們皈依佛門,要發(fā)誓愿。一是法門無量誓愿學,弘揚佛法,首先要學習佛法,要聽經聞法,讀誦經典,研究經典。佛法若不學,雖慧不能了。佛法好,利益大,但如果不學習,雖有智慧,也不能了解佛法。現(xiàn)在提倡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學佛法也是終身學習的過程,也是終身教育的歷程,而且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歷程。我們常講,盡形壽皈依三寶,就是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佛法。我們還講自度度人,就是首先要自度,自己受益,才能度他人,學習佛法,就是要懂得修行,修身、口、意,修五戒十善,這都是自度。學習佛法要一門深入,越學越覺得不足,同時也要廣學多聞,多聞多思,學習才能明理,佛教是非常重視學習的宗教,經是佛說的,學佛必須看經;律是佛對我們的要求,論是高僧古德習佛的體會。用心學習經律論,才是真的佛弟子,F(xiàn)在佛教界學習是不夠的,出家眾和在家眾都欠缺。興辦佛學教育事業(yè),是很重要的舉辦佛學培訓班,是很必要的。
第二個誓愿是眾生無邊誓愿度,學佛要發(fā)心,發(fā)什么心呢,要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之心,要使佛法留傳,需要默默耕耘,需要廣為弘揚,佛法對佛法對國家、社會有很大利益。這正如古人講的,弘法利生。弘法是四眾弟子的義務和責任,廣度眾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大家都是居士,要真心護持三寶,真心弘揚佛法。據我了解,襄樊目前的常住僧人不多,發(fā)心住下來的更少,所以,居士的責任顯得很重要,責任重大,大家要挑起重擔。弘法,就是要普度眾生,教育眾生,古時候經常講經,現(xiàn)在弘法方式多了,傳播錄像光碟都是很好弘法方式。我們說學佛要發(fā)心,從古到今,仍未過時,發(fā)心即是奉獻,把自己覺悟的人生道理奉獻出來,要為佛教做實事,要樹立護教精神,佛教才能發(fā)揚光大,發(fā)心是個不老的話題,發(fā)心是佛法常駐的動因,只有大家發(fā)心,佛教才能發(fā)展,才能普度眾生。
第三誓愿是煩惱無盡誓愿斷,眾生的煩惱,是從自性中生出來的,《金剛經》專門探討如何降服其心,如何斷煩惱,大家多誦《金剛經》,我們眾生的心,妄念紛飛,生出種種煩惱。學佛就是去除妄心和妄念,顯現(xiàn)真心、清靜心。眾生不煩惱也叫做無明煩惱,什么是無明呢?不明事理即是無明,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無明。眾生的心好比是黑暗的房間,什么也看不見,充滿了怖畏和顛倒夢想,內心充滿了煩惱,而佛法就是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內心,是覺海慈航,幫助我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古人講:“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的智慧之燈點亮,種種煩惱皆可破除,只要我們誠心誠意,從內心生起懺悔心,行持五戒十善,我們就能斷煩惱。這五戒十善,好比是穿上了防彈衣,保護我們的內心不受外界的干撓,保護我們的內心不生煩惱,才是學佛的根本目的。只要斷除煩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人生中的順境逆境,正是磨煉其心,要在逆境中斷煩惱,所以說學佛是做功夫,是磨練自心的功夫。越是逆境,越能磨練功夫。
第四個誓愿,佛道無上誓愿成,學佛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佛道,只有成佛了,明因識果,才能真正了盡煩惱,學佛的人,要有這個遠大的理想,要成佛道,有八萬四千法門。念佛誦經,禮拜懺悔,參禪打坐都是成佛之道。今天我在這里講講凈土宗,講講念佛法門。凈土宗是適合大眾修學的。因為凈宗比較簡單易行,容易普及,說到念佛法門,大家要注意。其一,一定在有正知正見。這非常重要,要以經典為依據,才不會走錯路。沒有經典作依據,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容易走錯路。若是接受了邪知邪見,誤入歧途,回頭很難。出家僧人的責任,是要把正確的道理方法指導眾生。經吉,徑也,指示正確的路徑。
其二,念佛,要靜下心來,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錄》里所說的,念佛時,要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念佛時,要想到佛是法身父母,父母親思念不在身邊的子女,我們迷失了自己,在六道煩惱中生生死死,流浪在外,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父母,我們一心要回家,回到父母身邊,如此念佛,才能收心,心才能專一,心才能清靜。念佛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六根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凡夫眾生,總是跟著六根走做不了自己的主,眼睛要看好的,生出歡喜,看了不好的,則生出煩惱。耳朵聽好的,滿心歡喜,聽到不好的,則生出煩惱。鼻子聞到花香,就愜意,聞到不好的氣味,則生出煩惱。身體也是一樣,感到舒服,就高興;身體不適,就生煩惱。心也是如此,遇順境就春風得意,遇逆境,悲觀失望,就生出煩惱。古人講病從心起,許多病是由此而生出來的。所以,念佛必須“都攝六根”一心念佛。阿彌陀佛是天上醫(yī)王,專治心病,專治煩惱病。念佛要守住自己的內心,只要時時提起正念,雜念煩惱就會消除。為什么有些人會做蠢事,一時糊涂,因為妄念,雜念支配了他。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要心如止水,守口如瓶,防備如城,守住身口意。學佛的人也會遇到種種煩惱,聽到各種誹謗,生出種種念頭,但只要我們遇到這些事情,馬上提起正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找回自己的內心。其三,念佛、共修也是很重要的,經上說,大眾薰修希勝進,十地頓起無難事,大眾薰修,就是大家一起薰修,大家一起念佛,能生起巨大力量,大家在一起,互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幫助,好比一個人挑著一個重擔子,中途有個人幫一下,就輕松多了。所以說,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是無窮的。若是關門自修,有時難以把握,甚至會出偏差也無人知曉,慧遠大師結蓮社,就是倡導共修共證。其四、念佛,要注意方法,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觀想念佛,默念時,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出聲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梢宰,可以繞念,要動靜結合,特別是老年人,久坐容易氣血不通,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行走坐臥皆可念佛。其五、念佛,要努力破除我執(zhí),未法時期的眾生,我執(zhí)重,法執(zhí)也深,破除我執(zhí),就是要破除小我,成就大我,要有覺悟,人不能自私,要善待自己,不要斤斤計較,要善待周圍的人,要學會寬容別人,要有慈悲心,感化周圍的人,我們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要與眾生結緣,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加強個人修養(yǎng),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安祥,寧靜的人生凈土。一個人充滿善意,才能達到與他人的溝通。“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必須落在個人的實踐行持上,唯人如此,念佛才有長進,才有效用。否則口念心不念,口里“阿彌陀佛”,心里抱著一個“我”字放不下,那是不會有成就的。
因為時間關系,我暫時講到這里,祝各位居士;增長....
- 上一篇:正慈法師在潛江清靈寺的講話
- 下一篇:正慈方丈在慈湖禪院念佛開示錄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正慈法師:林下相逢,只談因果;山中作伴,莫負煙霞的解讀
- 正慈法師:大足石刻,將佛法的真諦講述給一代又一代人
- 正慈法師:愿春雨化解洗卻受傷的心靈
- 正慈法師:不真發(fā)心,不發(fā)真心,禪境好難
- 正慈法師:我這還不是痛,痛還是要堅持練
- 正慈法師:面對生死,要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 正慈法師:一支香一支香的堅持就是修行
- 正慈法師:“不立佛殿,唯樹法堂”禪宗寺廟為何有此格局?
- 正慈法師:“禪”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 正慈法師:最美的風景是一顆純粹的心
- 正慈法師:心靜了,會用心來感知就有辦法了
- 正慈法師:寫字、做人,干干凈凈的
- 正慈法師:黃石的這座山是怎么成為藥師佛道場的?
- 正慈法師:解暑良方:下地干活、誦誦《金剛經》、練練書法
- 正慈法師:稱念圣號后,看到佛菩薩示現(xiàn)加持,該怎么辦?
- 正慈法師:古德講日日是好日,哪天不是好日子呢?
- 正慈法師:什么是禪?整個人安靜下來就是禪
- 正慈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山僧的大紅袍
- 正慈法師:一位居士曾說:禪修時“不讓講話,還挺開心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