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jīng)的《眾經(jīng)目錄》,列在“失譯經(jīng)”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首次記載本經(jīng)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jù)《寶唱錄》.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八大人覺經(jīng)》的殊勝地位與內(nèi)容

為何說《八大人覺經(jīng)》是日常實修反省的座右銘?

一、殊勝地位

  正如該經(jīng)所云,“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清代同治年間(1863年),吳坤修居士精選的《釋氏十三經(jīng)》即有此經(jīng)。

二、說法緣起

  本師釋迦牟尼佛提醒佛弟子,應該經(jīng)常至心誦念實行諸佛菩薩覺悟體會的八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三、核心內(nèi)容

  該經(jīng)雖歸納于小乘部,實際上含有深刻的大乘思想。后漢高僧安世高翻譯。該經(jīng)較短,只有一卷,不足500字,但內(nèi)容豐富,說明了菩薩行者應覺知并實踐的八種正念正行:覺無常、覺多欲、覺貪求、覺懈怠、覺愚癡、覺貧怨、覺欲患、覺生死。

四、經(jīng)典語錄

  1、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2、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3、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

  4、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5、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6、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