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為什么能夠大慈大悲有求必應?

宗舜法師:觀音菩薩為什么能夠大慈大悲有求必應?

為什么觀音菩薩能夠大慈大悲有求必應?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堪稱“普門大士”,這位菩薩能夠得大自在的一個原因就是善入普門!妙法蓮華經(jīng)》的《普門品》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開“周遍法界”之門而濟度眾生。由于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了達一切法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在空性中又能夠現(xiàn)出無量的妙用,所以他能開普門。所謂普門就是普及一切之門,也就是無量的方便。菩薩通達了中道、實相之理,所以他可以示現(xiàn)種種身份、運用種種方法拔濟眾生的苦難,成就菩提。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xiàn)何身說法。觀音菩薩的示現(xiàn)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通往究竟解脫的法門都是好法門。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堪稱“普門大士”,這位菩薩能夠得大自在的一個原因就是善入普門。《妙法蓮華經(jīng)》的《普門品》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開“周遍法界”之門而濟度眾生。由于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了達一切法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在空性中又能夠現(xiàn)出無量的妙用,所以他能開普門。所謂普門就是普及一切之門,也就是無量的方便。菩薩通達了中道、實相之理,所以他可以示現(xiàn)種種身份、運用種種方法拔濟眾生的苦難,成就菩提。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xiàn)何身說法。觀音菩薩的示現(xiàn)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通往究竟解脫的法門都是好法門。

  有些人喜歡比較,經(jīng)常說自己修行的法門是最高的、最好的、最快的,由此否定其他的法門——這種做法與普門精神相違背。世間有沒有一個法是最好的?以《心經(jīng)》的觀點來看,涅槃尚不可得,哪有什么最高的法?但是從普門救度的角度來說,眾生有無量的煩惱,就需要有無量的方便。這個眾生現(xiàn)在肚子餓,度他的方法是先給他吃一碗飯;那個眾生因為家里錢財太多導致?lián)]霍浪費,度他的方法是勸他修行布施。法門并沒有一定,菩薩應機設教。

  概括起來,修行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增加的法門,一種是減少的法門。

  讓大家生活簡單、少欲知足,從紅塵的貪欲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減的方法,這樣的法門對于擁有很多財富的人來說往往效果明顯,現(xiàn)在有個最典型的例子,比爾蓋茨就愿意把財富都捐贈出去。擁有很多的人,最終會發(fā)現(xiàn)錢財并不能帶來幸福,而且執(zhí)著過多是非常疲憊的事情,放下是解脫之道。

  但是有些人的情況不同,他們深深感到自己擁有的的財富還不足,比如那些房奴、車奴、卡奴,整天捉襟見肘,如果你告訴他們:“世間錢財猶如夢幻泡影,生死迫在眼前,你今天追求這些財富,明天終歸一場空。不要再忙于掙錢了,應該放下萬緣,好好修行,了生脫死。”他們很可能回答:“我可以去放下一切去修行……但是有一個條件:我家里的房貸,還有我欠銀行的信用卡債務,你幫我還上吧。”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怎么辦呢?

宗舜法師:觀音菩薩為什么能夠大慈大悲有求必應?

  針對這樣的人,觀音菩薩有“加法”:有求必應。你求當官,好,滿足你。你求發(fā)財,也行。你求生兒女,保佑你生福德智慧之男或者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指相貌端莊,“有相”指具有德行。菩薩不但可以保佑你生男生女,而且讓你的孩子受到大家的愛敬。這個法門的特點不是讓你“空”,而是讓你“有”。

  如此說來,有人貪求無厭,那怎么辦呢?沒關系。菩薩的有求必應也是有原則的。菩薩肯定不會幫你干壞事,否則他就成了幫兇。至于貪得多一點,那并不是很要緊。為什么?在這個世間,快樂的感覺都是無常的。講了這么久關于空性的話題,大家應該有所領悟了吧?你以為快樂是永恒的嗎?不是的。一個人特別饑餓的時候,恨不得把一鍋飯都吃掉,但如果真讓他吃一鍋,他吃不吃得下去呀?吃不下去。你口渴了,喝一杯水,解渴了,快樂了。再喝第二杯,喝飽了。接著再讓你喝三杯五杯,你就撐得受不了啦,哪里還有一點快樂可言?所以,菩薩可以在一定階段先滿足你的貪欲,最后讓你以欲止欲。這是大乘菩薩的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鳩摩羅什三藏譯的《維摩詰經(jīng)》中說:“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

  菩薩也絕不會單純滿足你的物欲,菩薩要幫助你修行善法、增長智慧。你求菩薩加持,至少要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你想要得到真正的感應,則必須與觀音菩薩的大悲心、大智慧相應。你不證得空性,你執(zhí)著于有,你的貧窮永遠只是固定的貧窮。你證得空性,就會了知一切都是假有,窮與富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當然可以互相轉變。因緣既然是空的,空中可以有色而生。今天沒有財富,明天可能變得有財富;今天有財富,明天也可能敗壞散失。色即使空,空即是色,財富當下就是空的,就是符合因緣法的,觀音菩薩的妙用即在于此。我們不要害怕欲望,而是要對欲望善于引導。

  在當今社會,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空”和“放下”,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他們沒有醫(yī)療的保障、養(yǎng)老的保障,我們勸這些人放下,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任。修學佛法的人,擁有一定的財富和智慧,如果只是很小資地享受著學佛的情調,淡漠了社會的責任、家庭的責任以及其它應盡的義務,那是不對的。觀音菩薩有求必應,他也在提醒我們,同樣要給予別人方便救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幫助大家。我們學習了《心經(jīng)》之后,就要照著觀音菩薩的行為去做,學習觀音菩薩的普門示現(xiàn)、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的手眼并用是最值得我們體會的。他有一種法相是千手觀音,千手千眼,每一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這表示什么呢?手代表慈悲,眼代表智慧,只有用智慧指導慈悲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否則,不修智慧,只修慈悲,就會給予眾生寵愛甚至溺愛;不修慈悲,只修智慧,就會成為一個獨善其身的孤家寡人。我們學習了大乘經(jīng)典,應該發(fā)大乘心,悲智雙運,如同觀音菩薩一樣修成千手千眼,在人世間實踐菩薩道。

  大乘的般若系經(jīng)典講述的是空性,但我們不可墮于頑空!《心經(jīng)》的學習就要結束了。我寫了一首打油詩,表達學習《心經(jīng)》的體驗,概括我所理解的《心經(jīng)》的內容:“色空不二斷妄想,擔起放下兩承當。善入普門真自在,浩浩紅塵一覺場。”詩意我不解釋了,希望大家自己體會。感恩大家。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無盡傳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