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女性如何正確運用佛教的智慧
今天在座各位都是都市職業(yè)女性。職場如戰(zhàn)場,相信各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身心方面的困惑與壓力。今天我先教大家打坐,大家的手機盡量都改成靜音。首先,請大家把眼睛閉上,雙腿盤起,盤不了的把腿放下,交叉即可。再將雙手放在交叉的雙腿上,如我所做的一樣。
現(xiàn)在進入禪修時間,請大家把散亂的心收回來,全身放松,斷除妄想,把束縛在身上的所有壓力都卸下來,這樣才會讓你的身體感到舒服。然后你的心靈也會感到舒服,把我們對工作、對家庭、對外在一切東西的掛礙都卸下來。放下!再放下!徹底地放下!直到心無旁騖、心無掛礙。身體坐直,頭身一條直線。
每天堅持打坐十分鐘,就不用吃藥了。文天祥在《遣興》詩之二中曾說:“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斂便神仙。”可見打坐的妙處便在一個“空”字。這個“空”的心境可以使得英雄收斂殺氣,寧心修行,親證無為。歷史上還有關于打坐的神奇?zhèn)髡f,根據(jù)楊暹《西游記·詔餞西行》的記載:“京師大旱,結(jié)壇場祈雨。玄奘打坐片時,大雨三日。”
其實,打坐要求的就是一種心境。生命的長短,取決于我們的呼吸,呼吸沒有訓練好,身上毛病會很多。打坐是把原來急躁的心舒緩下來,這種呼吸的訓練能夠促進身體良性的改善。呼吸急促、短,生命就短。有些動物可以幾百年,呼吸一下停頓一下,動作很慢,比如烏龜就很長壽。所以想要身體健康,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身體不一定要慢下來,但心一定要緩慢。給自己一個舒緩心情的時間,坐下來,做幾次深呼吸,原來的狀態(tài)會產(chǎn)生變化。
職場女性,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如何保持平和的心境去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用佛教思想來看待生活及事業(yè)呢?簡單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大家能來到寺院,能走入這樣一個場所,說明都想來到這里得到一些東西或者改變一些思維,體驗一種境界。說明大家本來也就是生活的有心人。
一、“智慧”概說
智慧是什么?《心經(jīng)》譯作般若,般若不是一種特定的智慧,而是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是世間最普遍的、最究竟的智慧。故用音譯,稱“般若”,也就是要我們超越世間的高度,去看待萬事萬物的變化與發(fā)展。很多人只會追求一己的權(quán)力、地位、金錢,認為這些事才是現(xiàn)世中最重要的東西。實際上,這樣的追求是十分狹隘的。昨天有幾個人在我辦公室跟我聊天,他說要在公司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我告訴他欲得其中,必求其上。要成為公司最優(yōu)秀的人,就要站在行業(yè)的高度去看待公司;如果要在這個行業(yè)里做到最優(yōu)秀,就要站在國家的高度去看待你的行業(yè),清楚地了解國家的政策以及這個行業(yè)在國內(nèi)的定位;要做全國第一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要做到世界第一要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待。也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到比你自己所追求的更加高遠的領域,理解到許多他者的訴求,你才有可能達成自己小小的愿望。佛教的思想為什么是人類最終級的智慧?因為它所講的每一件事情都超出世間的認識,所以很多人看到佛法都覺得很玄乎,是因為沒有一個梯子跟它連接起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要有超越凡俗的思想境界,才能明白你現(xiàn)在處于這個社會的那個位置。這就要求了解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否則我們就不知道人存在的規(guī)律,不明白身邊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也就很難把事情做好。佛教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生、住、異、滅,存在的東西都要經(jīng)過這四個過程,無一例外。所謂“生住異滅”是法之四相:生,又作生相,即有為法從未來位生至現(xiàn)在位。住,又作住相,即有為法安住于現(xiàn)在位。異,又作異相,即有為法于現(xiàn)在位變異、衰損。滅,又作滅相,即有為法從現(xiàn)在位滅轉(zhuǎn)至過去位。
二、智慧是突破我執(zhí)
每個人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得失。我跟別人講的最多的就是當個一個人內(nèi)心有知見、貪執(zhí)、掛礙的時候,身心就會被各種各樣的繩子綁住,就沒辦法放開手腳,不能用更高遠的思維去經(jīng)營你的人生,很多事情就會做不好。所以要破我執(zhí)、我見、我貪、我慢,從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每一件事情。
人存在于世間,從自身角度看,是看不清楚的,不知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容易迷失了自我。如果能夠站在超越自我的角度,才最終有可能有所小成。如果你所屬的行業(yè)能跟著這個世間運轉(zhuǎn),能推動世界的某一部分良性運轉(zhuǎn)的時候,你和你所從事的行業(yè)就非常地有意義。有些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名人,是因為他所做的是普澤萬物的事情。觀世音菩薩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歡和敬仰?因為他所感念的是眾生的痛苦與歡樂。當我們把原初主客二元對立的“自我”修行成為“真我”時,就不至于把我與他人對立起來,把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對立起來,也就能夠達到“心物不二”的境界,做到“無心”、“無念”了。我所說的“無心”、“無念”絕不是悲觀郁悒的,卻實在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只不過由于心境開闊了,你就不會再去計較一些本來就是微末的東西,不會再因為一己的名利而與人爭執(zhí)了。這時候的心是非實體的,因而是廣闊的,“我”與“眾生”無二,所以普度眾生與自我的修行實際上也就是同一件事情了。許多偉人先哲,他具有這樣的胸次,所以他容易成功?鬃右暩毁F如浮云,莊子寧可老死于荒野而不求位于廟堂,他們的內(nèi)心飽滿,參透了“真我”的意義。
學會自我超越,不要使自己被困在某處走不出來。佛教的思想就是超越世間普通人的意識界,地藏菩薩發(fā)愿“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好人要度,壞人也要度,這就是佛教的慈悲。毛主席就具有這樣的境界,因為說出“為人民服務”的人,他的心中必有大我。“為人民服務”就是要不斷利于別人,這其實跟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存在的使命就是為每一個人服務的,你想不成功都難。當你把別人所有的夢想都實現(xiàn)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夢想也就實現(xiàn)了,這才是水到渠成的智慧。在乎自己得到多少的,那是小聰明,不是智慧。如果我們做每件事都想著自己得到多少利益,你的腳步就邁不開,格局就打不開,就不能用高遠的境界去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學會把心打開,打開一米有一米的寬度,打開一丈就有一丈的高度,給你多大的平臺你就能成就多輝煌的人生,這都是由自己的心量決定的。自我設定就等于是自我局限,自己應當適時反思,在我內(nèi)心當中還有多少私欲在作祟。當你以一輛名車、一座豪宅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時,即使你最終得到了這些物質(zhì),你的內(nèi)心也不會得到滿足,不能夠“住下”,越是不能“住下”,就越是不安,越是想要變化,也就是“異”,殊不知這個變化的下一步也就是必然的“滅”了。因為不具有大胸次的人,他是不具有“住下”的能力的,他生不知為何而活,死不知何路可歸,最后只能淪為外物的奴隸,在尋找小我的同時迷失了自我,這是非?膳碌摹
佛教講布施,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的。什么是三輪體空?也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施者不求回報,受者不生妄想,施物視為空無,以此達到清凈的境界。我今天布施了就在此刻放下,不要感覺自己做了什么好事。我今天幫助了你,明天就盼望著你要對我回報,這不叫布施,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格局就很小,而格局會決定你的人生。我也無時無刻不在自我觀照,如果我的心態(tài)有局限也會影響香海寺的將來。因此就要學會“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就要把我們的心打開到?jīng)]有邊界,像虛空一樣。這樣,自我設定的局限就放下了。
做不好事情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也不是這個社會,而是自己的我見、我執(zhí)、我想。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心停在當下,在這里聽課,就把心安在這里,開車回去的時候就好好去開車,把心放在做每件事情的當下,心就不會疲倦。這樣,做每件事都會有收獲。如果人坐在這里心想著家里,想著自己還有一個電話沒回等等,這樣你就會坐立不安,于是你坐在這里就是煎熬,就感覺不到快樂。不管什么事,都要學會去面對,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三、智慧是尊重規(guī)律
我們每天都要學會觀想,假如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該如何去面對?假如明天最親的人,先生、孩子、父母、朋友都離開了,我如何孤零零地活下去?把自己內(nèi)在貪執(zhí)的事情全部都觀想一遍,看看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對面的,即使哪一天真的碰到這些問題了,我也能夠知道該如何解決,是不是能灑脫地離開。智慧的人生要學會減法,用舍棄的方法去面對我們的生活。當你放不下的東西越多,面子放不下、美貌放不下、金錢放不下、親情放不下等等,你就像蝜蝂一樣,一直在給自己的背上增加負擔,看見什么美好的都想要得到,永遠不放手,最后只能等著背上的負擔把你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這樣活著是非常非常辛苦而疲憊的。有一個非常喜歡收藏玉器的老人家經(jīng)常來到我們的寺院,他說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收藏的所有玉器全部布施出去,或者拍賣以后捐給社會的慈善機構(gòu)。他說以前很喜歡,現(xiàn)在也并不是不喜歡了,對于玉器,他始終是充滿感情的。但是年紀大了就要學會舍法,不然到死的時候眼睛閉不上,擔心自己的那些玉器,放不下就死不瞑目。
著名的企業(yè)家稻盛和夫說,當他到了六十歲就要學會去反思自己的生命,為以后離開這個世界做準備。平常我們很少去想這些問題,總覺得未來還有很長,可隨便浪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明天這個世界沒有你了呢?你再也看不到新的日出了呢?再也聽不到夏蟲婉轉(zhuǎn)了呢?又或者遇到車禍半身不遂了呢?這些事情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不一定不會發(fā)生。
我們對世間的認識跟盲人沒有多大區(qū)別。很多人在猜想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靈魂?很多都覺得似有非有,可見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認識真的很缺乏,以為看不見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你在中國,見不到美國所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就沒有美國嗎?世界上,一些事物被認識,但是更多的還沒有被認識,不知道的就只是不知道而已,它不等于無。而且每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也不相同,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看不到的、不能理解的,別人也不能夠。詩人伯萊克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這是他的感知,許多人不能夠領悟這樣的境界,就認為只是文人無謂的夸張罷了,又哪里能夠領悟詩人微妙的心靈呢?
我們的生命可以延續(xù),下一期生命的質(zhì)量就要靠今天的因,它會影響后面的果。我們修行要修什么?修的是觀念、思想,把思想轉(zhuǎn)變了,自然而然的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出錯。佛教里有個果位叫菩薩,終極果位叫佛。菩薩為因眾生為果,菩薩每個念頭都是好的時候,他的行為也都是好的,所以菩薩不讓自己生起壞念頭!論語》里說“思無邪”,“思”原來只做語音助詞講,但孔子在講《詩經(jīng)》的時候,把它引申為“思想沒有邪念”的意思,教人要中正平和。生活在世間,很容易被外界的思想左右。如果經(jīng)常做一個被外物所左右的人,生活、事業(yè)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正邪也不能分清。學會思考和看待問題時要把握正和邪,然后才能通達、順暢、持續(xù)長久,違背正道就走不長久,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如何養(yǎng)心,分別正邪呢?每天要學會看一些好書,不斷地把各種信息消化成為變成自己的血液,好的成為營養(yǎng),不好的排除掉,然后運用到人生當中。人往往會受到欲望、貪婪、名望、地位的吸引而失去了正見,所以要智慧地去處理這些問題。事物有自身的存在的道理,它自身沒有好壞,好壞在于你自己怎樣去用度它們。
家庭幸福也要具備幸福的條件,違背幸福存在的規(guī)律它就不會出現(xiàn)。佛教講“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沒有了解到這一層,只想通過捷徑得到,即使獲得也是不長久的。吃西瓜,種南瓜,種的因與期待的果就不一致。
佛學思想不能違背因果法則,佛學的智慧,就是要求順著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去運作。
四、智慧是清靜之心
下雨過后用手攪小水池,水就會變得混濁,沉淀一段時間水就會變得透澈。內(nèi)心的智慧與水是一樣的,不斷受到外在沖擊的時候內(nèi)心就像那渾濁的水,靠什么讓自己的內(nèi)心沉淀下來呢?答案是“定”。打坐就能讓自己的心定下來,當你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以后,想問題就會透徹,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我們的心時刻處在清凈、平和、包容的狀態(tài)里,那么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但是,很多人都由于壓力太大,因而身心疲憊,生活在煎熬的狀態(tài)里,這時身體便如同不斷接受烈火煎熬的水,一直燃燒。記住,火旺的時候水很快燒完,慢慢燒,時間就會長一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降火和加一些涼水的方法,把溫度降下來。這就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所以平時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斷地給自己加一些涼水,暗示自己,要放松,不要因為壓力而感到苦惱。
一個人做不了那么多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讓別人分擔呢?那你就必須要用你有的東西來滿足他的需求,就要把自己的金錢、價值施舍出去,讓他們幫你承擔,那你自然而然就不用那么忙了,人往往就是被這些東西累垮的。
生活中加一些涼水就好比修禪定,當我們內(nèi)心煩躁就坐坐禪,這樣身心就平衡了,才有更大的力量往前走。一個好的管理者不應該是最忙的人,如果他最忙,說明他沒有找到方法,沒有找到正確的管理模式。
五、智慧是和而不同
我們家庭中會出現(xiàn)很多矛盾,同事之間有時不能和平相處,人和人之間常常會有爭執(zhí),就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沒有包容,不能尊重對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也是與人相處的黃金法則。要信任自己周圍的人,凡事包容,凡事尊重,要有大格局、大心量,不能怪別人,要怪的永遠是自己,不斷修正自己內(nèi)心的缺陷。
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子不僅以“和諧”的政治理念犯顏直諫,不斷批評齊景公,幫他改掉種種不利于國家的言行,而且要求別人也得這樣對待自己。他有個老相識叫高繚,晏子很信任他,請他當自己的大管家。高繚工作踏實認真,勤勤懇懇,可三年之后,卻被晏子炒了魷魚。晏子左右的人認為高繚沒什么過錯,罷免他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晏子解釋說:“我是個毛病很多的人,得有大家隨時批評指正才干得好?墒歉呖澰谖疑磉叴巳,卻從來不批評我,幫我彌補過失,這樣的人我沒法用,只得辭退了他。”
后來齊景公要讓高繚到朝廷來做官,晏子不同意,說:“高繚做事,只是為了那頂官帽和那份工錢,連對我都不敢批評,一味唯唯諾諾,怎么可能指出您的過失,又怎么能用他治理好國家呢?”可見,我們所追求的和諧、包容,應當是“和而不同”的,這才是“君子之和”。我們身邊存在不同見解和認識的人,他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不斷照映出我們自身的問題。指出問題我們每天才會成長,人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再學習。
我收到一封郵件,關于哈佛大學的精英零晨四點的時候都在干什么?那個人拍到好多照片,發(fā)現(xiàn)百分七十的人都圍在圖書館里面讀書、寫計劃、寫報告。想想我我們凌晨四點在干什么?很多人一個月都沒碰過書,更何況向身邊的人謙和低下地學習!所以,今天在座的都是企業(yè)家和精英們,你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這種能力會使你從各方面去學習。
我經(jīng)常跟佛教界的朋友講一句話,如果我們的佛教徒,現(xiàn)在開始不學習了,那我們的佛教不到一百年就將在這個世界消失。我經(jīng)常講佛教徒不僅要學佛教的知識,也要學社會的知識,以及各種宗教優(yōu)秀的理念,除了學習還要有自己的思考、認識和獨特的見解。交大讓我去讀EMBA,我說去!我去就是為了學習。
有個人問我寺院里為什么要買《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我說是因為我看了很有感觸才推薦給別人。我們香海寺是社會的樞紐之一,很多家庭主婦、企業(yè)家來找我們給他們答疑解惑,如果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不了解他們?nèi)绾谓逃⒆,不了解如何?jīng)營企業(yè),我們?nèi)绾文芙o他們做心靈導師呢?所以,我們的學習能力要比任何人都強,這樣才能幫助別人,才能不愧做一個“師父”。我跟寺里的每一個同修講,每天你們都要看書,要思考,這樣才能進步。在這個平臺上,每天才能得到成長。
六、職場女性的智慧法則
(一)做為職場女性,大事情、大方向要非常清晰,小事情要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去做。作為一個企業(yè)的總負責人,你要有大格局、大方向,這樣才能知道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我經(jīng)常跟大家講要思考“我是誰?我在哪里?走向哪里去?”我們做事情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不明白的時候,就不知道往哪里走。我過去做了什么?現(xiàn)在處于什么位置?未來要往哪里走?這是每個人時刻要思考的問題。
(二)對同事要學會理解,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佛教里有“四攝法”, 指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攝即攝受,意思是菩薩想要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后導以大乘正道。四攝法中有一攝受是“同事”, 指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因此做出與眾生所求相同的樣子,給眾生他們想要的東西,使其各沾利益,因此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這就像孔子講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能面對的就不要讓別人去面對,要將心比心才會使別人接受。用同事、同理、同心去面對身邊的人,經(jīng)常學會換位思考。我把這件事情交給他去做,他為什么不去做?找出那個為什么,然后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不是讓他一個人承擔,而是你跟他一起來完成,這樣他的壓力減少了,就會樂意去做。
(三)堅守承諾,盡量誠懇、認真。答應了別人就一定要兌現(xiàn),不能做到就千萬不要承諾。誠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用心跟別人交換,自然而然得到別人的認可?肆诸D與人交談,從始至終,看著你的眼睛,非常真誠。如果一個領導的人格魅力沒達到這一點,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
(四)善于學習,富于創(chuàng)新。我有一次給奧康集團講課,底下有四萬員工,他們老總叫王政濤,他很有學習能力。有一次香海寺舉辦亞布力論壇,邀請他來作為嘉賓演講,但是不巧那一次他因事沒有成行。我把他加入飛信,每天發(fā)分享的信息給他。一年以后他的秘書打電話給我,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思考周,邀請我做他們的演講嘉賓,我有時間就去了。我到了以后人力資源總監(jiān)跟我講,我們每天給他發(fā)的信息他全部記錄下來,編成了一本書,這次的思考周也要學習我們寺院發(fā)給他的短息,還有我們寄給他的光盤。為什么呢?他說一個寺院都有這么多創(chuàng)新,作為企業(yè)高管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創(chuàng)新呢?幾百個高管在一起聽我們介紹寺院的經(jīng)營理念,我當時真正地為這個領導的行為所折服。我們的光盤和書寄給很多人,可能很多人不會看,我有時候打電話問他們,有人說我不知道啊,我讓秘書找找等等。而他親自看了兩遍,還在整個公司高管思考周當中專門去討論,這是什么樣的學習能力呢?任何好的東西,只要能幫助學習成長的他一點都不遺漏。所以,我覺得奧康以后的成長會更好。這么小小的事情他都能很重視,用以激發(fā)員工,我很受感動。雖然講課只是次要的事情,但可貴的是他們能把我們香海的東西這么認真地去對待。
我們說學無止境,老師、同事、朋友哪里都可以學習,有心學習,時刻都能學習到東西。清代文學家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中說:“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學習是沒有難易之分的,愿意學習的,難的也是容易,反之亦然。所以學習,實際上需要的就是一顆謙和的心和支持以恒的精神。
我很喜歡讀書,到車站去買車票要排隊,有10分鐘時間我都會看書,那怕看一頁也行,等車也可以學習,在等車的半個小時內(nèi)我可以看完多少頁書,坐火車半個小時到嘉興我還可以看多少頁書。主動學習,自然不會受到干擾。學習像海綿擠水,比如我每天晚上堅持讀完20頁書再休息,給自己布置任務,然后每天一點點積累起來。時間像水,不擠很快會揮發(fā)、消失。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注意不要完全浸淫于作者的思想,誠然他所說有理,但是我們?nèi)绻灰勒账姆椒ㄈプ鼍陀肋h沒辦法超越他。思維不要被局限,學得再透也還是在他的思想框架里,所以要學會超越他的格局。要有自己創(chuàng)新的思維,超越別人更要超越自己,這樣每天才會進步,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我以前在普陀山教書的時候認識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她擁有十幾個學位,還在繼續(xù)攻讀學位。在加拿大,每讀一個科目政府都會有一定的津貼,他們的整個國家的人都熱愛學習。我有時候就在想,如果我們嘉興要成為一個文化城市,就應該在文化這一塊不斷地推進,否則文化城市永遠只是一句口號罷了。我在杭州參加一些咖啡吧的講座,他們每周都會定一些時間請各種各樣的人來講座,講藝術(shù)、家庭,高考等等。把各種各樣的講座架接到這樣的場所,受眾可能就幾十個人,但總是有益的。比如,吳總對電梯行業(yè)很了解就講這方面的事情,王市長對市政管理方面很了解就講市政方面的信息,匯集社會各方面的知識來增長自己的知識。打造一個文化城市就要從這樣的點滴做起,這些事情也需要的大家共同努力。
(五)寸陰是競,做一個智慧的時間管理者。我們的時間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管理,首先要把握四個字,就是輕、重、緩、急。每天早上起來想一下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安排時間解決它。先把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接著去做次要或者不是很重要的事。有一些手機也可以安排時間,比如A是最重要,詳細分出A1,A2,A3;次要的就設定為B,再分出B1,B2,B3,一次解決掉重要的事,再用多余時間處理其它的事情。有時候我在講課,有人打我電話,那就等我講完課有時間了再給他們回過去。
還有就是要把時間做一個劃分,有禪修的時間,運動的時間,看書的時間等等。平時再忙也要注意呵護身體、關照家庭;與孩子的溝通,一個星期最好要有一次,運動也是。
(六)善于正確利用女性的優(yōu)勢。女性做事細膩,穩(wěn)妥;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溝通的技巧;女性的耐受力要遠遠強于一般的男性。那么久把女性優(yōu)秀的一面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劣勢的一面就要學會如何去克制,這一點我想在座的諸位都很了解。
(七)微笑是最好的彩妝。微笑,說明我們的心打開了。當一個人微笑的時候內(nèi)心就很柔和、善良、寬容,當你內(nèi)心急躁、充滿憎恨的時候,我們身上負面的能量就會成比例地增加。有個醫(yī)學家說,我們每個人每天身上都會產(chǎn)生2000多個癌細胞,當你負面的情緒增長的時候,癌細胞就會增加;當你樂觀向上的時候,正面的能量就會在你身上增加,那些癌細胞會被吃掉。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顆寬容、喜悅的心。
(八)用心打扮你自己。別以為自己已經(jīng)是總裁了,著裝就可以很隨便,一個人站在別人面前就是一個品牌、一個形象。你們適當?shù)臅r候也可以做一些面膜、一些護理,還要學會色彩的搭配,一些基本的禮儀。上一次,我們“和基金”在上海啟動時舉辦了一個晚會,所有來參加的女士都穿晚禮服,化了妝,所有來參加的先生都是西裝革履。這是給舉辦晚會的人的一種尊重,也同時尊重自己。在不同場合,要學會如何打扮。比如今天王會長就告訴大家來寺院不能穿高跟鞋,在寺院里要注意兩點,不能穿領子太低的衣服,還有褲子不能太短。所以當你要去某一些場合的時候,就應該選擇適合的裝束。
今天因為時間有限,我隨意講了一些,還有很多未盡之處,以后在嘉興還有很多機會,大家會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最后我把話筒交給王市長,讓他跟大家講幾句。
王市長:非常感謝賢崇師父給我們講了很多人生道理,再次表示感謝。在座的一些女士都是愛心俱樂部的成員,本身我們就是奉獻愛心,但是我們自己也要修煉內(nèi)心,所以我說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我想今天大家聽了以后都有很大的收獲,我們以后還要請賢崇師父進一步給我們講解佛教以及做人的一些哲理。謝謝師父的講座,也謝謝后面的師父及義工為這次講座提供服務,謝謝!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見”?修“世智情見”能了脫生死嗎?
- 凈界法師: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見性不著相
- 仁德上人:靜中見性動中起用,達到動靜一如才是智慧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靜波法師:要舍得同別人一起來分享慈悲和智慧
- 仁德上人:悟到圓覺大智慧的人既不住有更不住空
- 仁德上人:道德慧德歌
- 靜波法師:智慧才是力量 涇渭應該分明
- 仁德上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钦嬲娜瞬?/a>
- 本源法師: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辯才?十種修持方式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