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xí)的經(jīng)典。..[詳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后,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唯愿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們這些同學(xu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即是前面所闡述的二十五種清凈定輪,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開悟,如果佛入滅后,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一、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應(yīng)如何建設(shè)道場,安置凈居,來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才是合法?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以那種為首?唯愿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后,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秘密大圓覺心”即是一切法都是圓覺遍滿的微妙法界心,“大”來表示此法最殊勝。佛不輕易為眾生開示此大圓覺心法門,所以稱為秘密!坝行者”,即發(fā)心的大乘根性、相信佛的秘密大圓覺心,要修行此法門的人。
或佛住世,或佛入滅后,或末法時期,一切大乘根性的眾生,信佛的秘密大圓覺心而欲修此法門者。若在和合僧眾同住的伽藍——即今的寺廟叢林,因為有徒弟、信眾等,有很多雜務(wù)要處理,不能專心修習(xí),當時就隨各人本分,在做事情的時候,小心地思惟觀察我(佛)已闡明的佛法。
若復(fù)無有它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
以下正示怎樣安居,修圓覺行。如果沒有其他的雜事因緣,設(shè)法安排修行的場所,當立專修期限:長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安排清凈的住所。
若佛現(xiàn)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后,施設(shè)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jīng)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如果佛住世,當一心想佛。如果佛滅后,即應(yīng)安置佛像, “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以所安置的佛像來憶念佛的功德及相好,有如佛還住世的情形。
“懸諸幡花”,懸幡懸花作供養(yǎng),布置莊嚴道場。“經(jīng)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初修的人,恐怕持戒的基礎(chǔ)未鞏固,心未清凈,不能馬上修定、慧,所以開始進入道場的二十一天,禮佛懺悔,即是一心禮佛、拜佛,專心念佛的名號,求佛哀憫加被我此懺悔之心。“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遇到好的境界,比方說見到佛,或聞到香味,或者身心輕安等!斑^三七日,一向攝念”,經(jīng)過此二十一日懺悔以后,就一直保持正念。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在印度出家人的“安居”分為雨安居和夏安居。雨安居是從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現(xiàn)在南傳佛教的出家眾是以此時期為其安居期;夏安居是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佛教傳到中國,出家眾是以此時期為其安居期。由于出家眾居無定所,尋求居士供養(yǎng)不易,佛制出家眾每年安居三個月,集合安居不出外,精進辦道,而在家信眾則從事供養(yǎng)。三個月滿,大眾出而聚會,各人有過,自行發(fā)露,也應(yīng)接受僧眾指出自己之過,重在懺悔,不可包藏。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此修習(xí)圓覺法門的修行人,在結(jié)夏安居的夏首——開始結(jié)夏的十五天內(nèi),參加結(jié)夏安居,夏首過后就不可以參加了!爱敒榍鍍羝兴_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在安居期間,要以清凈菩薩的方式來約束自己,心要離聲聞法,不要再依靠徒眾。
在《決定毗尼經(jīng)》中說,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破聲聞戒。圓覺法門的修行人要修清凈的菩薩戒,不以自己的解脫為重,要以利益眾生為重,所以心要遠離聲聞戒,因為菩薩戒與聲聞戒中有某幾條戒是不可同存的。比方說,聲聞戒中不可以持錢,一分錢都不可以收;在菩薩戒中,菩薩可以擁有很多錢財,以布施給眾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佛制出家眾在安居的時候,要做安居的羯磨,修圓覺法門的菩薩到安居日也應(yīng)對佛陳詞:“我比丘——男出家眾,比丘尼——女出家眾,優(yōu)婆塞——男居士,優(yōu)婆夷——女居士,某甲(自稱法名),即是若已出家,男眾則應(yīng)稱比丘某甲,女眾則應(yīng)稱比丘尼某甲,在家男居士則應(yīng)稱優(yōu)婆塞某甲,在家女居士則應(yīng)稱優(yōu)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清凈的安居,不同小乘,所以允許在家二眾參與!熬崞兴_乘,修寂滅行”,我今依大乘菩薩之法,來修解脫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同佛一樣,證入清凈實相,“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以佛的大圓覺妙心,當成修行的道場,“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身心安居在沒有分別、無差別的平等性智之中!澳鶚勛孕詿o系屬故”,因為心系屬大圓覺妙心,不再系屬小乘人所系屬的涅槃!敖裎揖凑垺,今我很尊敬地向佛請示,“不依聲聞,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為了要修菩薩無上妙覺的大因緣,不依靠聲聞的安居方式,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所以我不讓徒弟和信眾跟隨。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xiàn)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佛制比丘每年安居三個月,出家眾在安居期間,不可以到處去,如果有非常緊急的事情,要向僧團提出申請,僧團允許才可外出。如果自立安居一百二十天,期限未滿,即使只提前一天離開,也是破了安居,如此修道就會有障礙。
此是菩薩示現(xiàn)安居,只以前面所安立的長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三期中自立的期限為準,過此期限,就可以隨意他往,哪里都可以去。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如果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要修安居期的人,“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修圓覺法門的菩薩道修行者,不關(guān)圓覺法門的種種事情、修法,都不可以執(zhí)取,只能根據(jù)原本的修法來修。即是安居期間只專修所要修的法門,不可以涉及其他的法門。譬如當你一心修圓覺的禪那法門,忽然動念想念佛號,或者見到佛菩薩,這些不關(guān)禪那法門及非禪那應(yīng)有的境界,都不應(yīng)執(zhí)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fù)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止。如果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先靜下來入定。聲聞人入定是心遠離六根中的各種境界,只取其中一根的境界把心安住修法上,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來入定;在圓覺法門中修奢摩他的菩薩,先決的條件是必須知道:一切法本來就在圓覺之中,要以此為出發(fā)點來修奢摩他!安黄鹚寄,靜極便覺”,不起思維妄念,入定很深很清凈的時候,知覺心自然擴大,對境界的覺察慢慢就擴大;“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能知覺的作用就從一個身體慢慢擴大到一個世界,覺亦如是。即是心進入極靜的時候,覺得整個身體靜下來(比如呼吸停了),接著覺得整個世間也靜下來,最后覺得知覺心遍滿整個寧靜世間。
當此菩薩的覺知心能夠遍滿整個世界,進一步在這個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個念頭,他都能夠知道。如果此菩薩能夠覺知心擴大到百千個世界,在百千個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個念頭,他也能夠知道!胺潜怂勔磺芯辰,終不可取”,當此菩薩修圓覺法門中的奢摩他,除此圓覺法門的奢摩他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zhí)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觀。這好像密宗觀想本尊、十方佛,或顯教的《普賢行愿品》以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以此訓(xùn)練念力,從念力中得到心清凈,得到定力。
如果諸眾生修圓覺法門中的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依種種方便法門、利生事業(yè),他都去觀修!皾u次修行勤苦三昧”,漸次修行,生起三摩地(定),“廣發(fā)大愿”,并須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自己熏習(xí)自心,通過心念的憶想,久久熏習(xí),方能自熏成種!胺N”是指種性,佛法中說,眾生因累劫修行而成就各種種性,如:凡夫種性、聲聞種性、菩薩種性。聲聞又分為: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果;菩薩又分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此處是自熏成菩薩種性!胺潜怂勔磺芯辰,終不可取”,當此菩薩修圓覺的三摩缽提法門,除圓覺的三摩缽提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zhí)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于禪那,先取數(shù)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shù)。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禪那。禪那是指靜靜地思惟修習(xí);在圓覺法門中所修的禪那,不是在定里,也不在念想中,是在行、住、坐、臥一切動止之中觀察圓覺妙心本來寂滅。
“如果諸眾生修于禪那,先取數(shù)門”,數(shù)門即數(shù)息法門,就是調(diào)和呼吸的出、入息而明記其數(shù),心是要專注在呼吸次數(shù)!靶闹辛酥⒆、滅念分劑頭數(shù)”,進一步心中了了分明,知道心念的生、住、滅過程與生滅次數(shù)。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動止之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對自己心念的生、住、滅,及其前后念次數(shù),念念分明知曉,沒有不知道的時候!皾u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如此修觀心念次數(shù),慢慢增進明了,最后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水,都能夠知道,猶如眼前看到所用的東西。“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當此菩薩修圓覺法門中的禪那,除禪那的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zhí)取。
如果修圓覺法門的菩薩有善根,修行上了軌道,必定要覺悟到圓覺的心遍滿世間,這樣的心就有能力知道他方世界的事情,這就是修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差別。此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境界逐漸擴大,隨著所知境界擴大而一分一分地破除了所知障。凡夫?qū)ψ约旱纳眢w比較清楚,身體以外的事物就不太清楚了,更何況其他的世界,這是因為我們迷惑在所知的境界中,F(xiàn)在此菩薩破除所知障,其所知的范圍就慢慢地越來越廣,所知境界越廣大則所知障越少。如在威德自在菩薩章中所說“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yè)。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币馑际钦f無量無邊的菩薩法門,都不出這三大種類:一、修奢摩他:先完成定心清凈,然后觀察覺知的心,覺知的心就慢慢擴大,此是在定中修;二、修三摩缽提:用念力變化,成就菩薩的各種功德;此菩薩明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是心的幻化而完成萬法的因果;最后以心幻化而成就眾生、國土等菩薩事業(yè),此修法是在動念中修;三、修禪那:圓覺法門中的禪那是在平時的生活四威儀——行、住、坐、臥中修;此即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心,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最后完成知道百千世界的一滴雨水,這也就是要打破所知障。關(guān)于所知道境界的廣大,在經(jīng)典中記載,佛的阿羅漢弟子所知是有限的,比方說,阿那律尊者的天眼通能夠看娑婆世界,不能看到娑婆世界以外的事物。修圓覺法門的菩薩的功德力要做到看到他方世界的事物,這就是關(guān)于覺知的心念有多大的范圍。若以世間人來說,有些人則比較敏感,坐在這里,周圍有什么動靜,他都能夠知道,他的知覺力比一般人廣大。如果一個人在很專心地想東西,就不知道周圍發(fā)生的事物。修圓覺法門的菩薩內(nèi)心要很清凈,雖然什么都不想,然而心念廣大遍十方,覺悟原來圓覺妙心能知一切法。如果什么都不想又不知,就會入無想定而修錯了。就是說,此菩薩覺悟到現(xiàn)前的境界里就有圓覺妙心,而此圓覺妙心一向來就能知一切法。因此,修圓覺法門的菩薩的出發(fā)點要先肯定:一切法都在覺中,迷惑的當下也在覺中,如此在修行的過程中,一直觀察心本來覺悟圓滿。
是名三觀首初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xiàn)于世。
是名三觀首初入門方便,即是總結(jié)上面所講的三觀。
此明以何為首的問題,如果諸眾生三觀都能圓修,勤行精進,即是佛在世間出現(xiàn)了。就是說,這三種法門都能夠修的菩薩,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利根菩薩!
若后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yè)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凈觀,隨學(xué)一事。此觀不得,復(fù)習(xí)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如果后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沒辦法成就,是因為過去世的種種業(yè)障,就應(yīng)當先勤修懺悔;經(jīng)常生起希望修道的心,“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憎、愛、嫉妒、諂曲,妨道最甚,所以應(yīng)當先斷!扒髣偕闲摹,先斷以上的種種煩惱,才求勝進增上的心!叭N凈觀,隨學(xué)一事”,障道因緣既除,希求心愿復(fù)切,即可于三觀之中,隨其樂欲修習(xí)一觀。換句話說,鈍根眾生還是要按照解脫道的修習(xí)次第,先斷除以上的煩惱!按擞^不得,復(fù)習(xí)彼觀”,如果修自己樂欲的凈觀不成,應(yīng)再修習(xí)其他的凈觀,即在前面所講的二十五種清凈定輪,任選一種來修,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jié)三期,
懺悔無始業(yè)。 經(jīng)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shù)門,
是名三凈觀。 若能勤修習(xí),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xiàn)前。
圓覺菩薩你應(yīng)當知道,一切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限期安居,懺悔無始以來的業(yè)障!敖(jīng)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經(jīng)過二十一天懺悔后,然后正思惟,凡是與修行無關(guān)的境界,都不可以執(zhí)取。其修法有:奢摩他——至靜,以定來修;三摩缽提——正憶持,用心憶想,以念力來修;禪那——明數(shù)門,觀心念;就叫做三種凈觀。如果能夠勤奮修習(xí),就如同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經(jīng)中常說:因為有種種的障礙,所以境界不能現(xiàn)前,所以修習(xí)不成就的鈍根人,當常勤修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罪障。“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只要諸障礙消滅了,佛的境界就現(xiàn)前。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涅槃”不可用語言來闡釋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大疏
- 圓覺經(jīng)道場修證儀
- 圓覺經(jīng)略疏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二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一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九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七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六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五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四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三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一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二
- 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卷第十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