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超度法會生亡兩利

  超度法會生亡兩利
 
  農(nóng)歷七月,參加超度法會,
 
  除了透過自己至誠的心與往生者相應,
 
  希望將功德回向他們,
 
  讓他們聽聞佛法往生凈土,
 
  同時,透過法會的共修,
 
  也讓自己保持恭敬莊嚴的心念,
 
  感應有緣眷屬一起來共修。
 
  每到農(nóng)歷七月,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舉辦各種超度亡靈的法會,不管是民間的中元普度,或是佛教寺院的超度法會,「超度」的觀念和行為,已成為中國社會文化中的一項集體宗教活動,更是華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景象,因為多數(shù)人相信如果沒有進行普度,將無法平安渡過被稱為「鬼月」的農(nóng)歷七月。
 
  宗教學者王見川指出,中國人如此重視亡靈的超度,是由于一般人的觀念認為,人死后為鬼,若無人祭祀,這類的鬼魂會危害人間,而舉辦超度法會即有安撫孤魂的功能,不但希求自身的安寧,也為社會祈求平靜。
 
  但是在佛教,不但沒有「鬼月」之說,反而稱七月為「歡喜月」。典故來自于佛陀時代,弟子們在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圓滿之時,由于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行,因此往往有很多弟子證悟,所以令佛陀歡喜,故稱為「歡喜日」,演變到后來,中國佛教稱整個農(nóng)歷七月變成「歡喜月」。至于佛教之所以也會在農(nóng)歷七月舉行以超亡為主的法會,來自于目犍連救母的典故。
 
  根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中記載,目犍連為救度墮于餓鬼道的母親,佛陀開示他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結夏安居「解夏日」當天,布施、供養(yǎng)僧眾,有可能供養(yǎng)到得道、開悟或是解脫了的僧人,功德就很大,而此功德可以使得在地獄道的母親得以度脫惡道,更可救濟其它地獄道眾生。因此,除了過世的父母,我們亦可在法會中,為過去生累劫有緣的怨親眷屬超度,可說是一種孝親的表現(xiàn)。
 
  以至誠心邀請眾生來聽法
 
  佛教的這種孝親的表現(xiàn),可說是來自人類血親的情感。社會學者吳就君指出,親情不會因親人的過世而斷絕,反而在親人往生后,總覺得會有一些遺憾,或因對親人種種的思念,而害怕他們在未知的世界中受苦,因此想要做一些什么,來彌補在一起時沒有做到的事。
 
  至于該為過世的親人做些什么呢?佛教認為,給予往生者最好的祝福,就是讓往生者聽聞佛法,向往佛國凈土,解脫生死苦惱。讓往生者前來聽經(jīng)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至誠懇切的心,來參與法會。因為親情之間,最容易產(chǎn)生感應,只要至誠,即能感應他們前來聽經(jīng)。
 
  而這也正是佛教的超度觀。圣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的〈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一文中指出:「所謂超度,乃是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屬親友們?yōu)槠渌奚茦I(yè)力量的感應,并不是僧尼誦經(jīng)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
 
  而這種超度的功能和感應,在許多經(jīng)典都有記載,除了《佛說盂蘭盆經(jīng)》的記載之外,在《地藏經(jīng)》中。講述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曾為孝女?光目女和婆羅門女,他為救度已墮惡道的母親,而做種種的功德,恭敬供養(yǎng),以誠孝的力量,救拔母親離地獄苦。
 
  超度的主體是亡者家屬
 
  而佛教在中國,超度法會的濫觴始自梁武帝,最有名的超薦懺法即為《梁皇寶懺》。相傳武帝皇后郗氏因生前生性好忌,死后墮為蟒蛇身,一日在宮中出現(xiàn)請求武帝的幫忙。武帝即請寶志公大師幫忙,寶公因而制定《梁皇寶懺》,并舉辦法會,最后救度郗氏脫離畜生道而轉為天人。另外,悟達國師所做的《慈悲三昧水懺》,都是歷代感應相當多的超度懺法。
 
  然而,經(jīng)懺佛事轉變到后來,卻成了金錢買賣的風氣,因此我們看到有人到寺院為往生眷屬或累結怨親債主寫超薦牌位,卻不來參加法會,把超薦之事交給僧眾。
 
  這樣能達到為往生者超度的效果嗎?如果根據(jù)《地藏經(jīng)》中的例子可知,對于已墮地獄的眾生,只要兒女至誠懇切的孝心,加上念佛恭敬虔敬,兒女與父母是血性相關的,仗三寶威德神力,可使得父母得到解脫。因此,圣嚴法師也強調「超度工作的主體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屬!
 
  就如禪修多年的科技人施炳煌認為,「超度應從自心的懺悔開始,因為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愿意用謙虛的心在佛前求懺悔,以自己的清凈來感動眾生,愿意一起來修學佛法,脫離苦趣!挂虼嗣慨斔趨⒓臃〞䲡r,向佛頂禮時,總會觀想是代替累劫的親亡眷屬禮拜,希望他們也一起前來聽聞佛法。
 
  自利利人的超薦法會
 
  如果回歸到祖師大德創(chuàng)立經(jīng)懺佛事的原意,是來自于自修精進,而不是用來超度亡靈的,但中國大德們廣修經(jīng)懺佛事,也是基于自利利他的慈悲情懷,希望以此利益法界的所有眾生、一切有情,同得解脫。所以,超度法會的對象,不只是亡者,更是現(xiàn)世活著的人。因此,印順導師在〈地藏菩薩之圣德及其法門〉一文中指出,「為亡者念經(jīng)禮懺時,要看作自己做功德才能生效。」如《地藏經(jīng)》中所說:「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亡者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力。」也就是說,若由活著的人超度亡者,亡者得到其中七分之一的功德,其余的六分功德,仍是由做佛事的人所得。
 
  圣嚴法師指出,法會的舉行,必須要有教育的功能、修行的作用,是要以佛法的觀念來調整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如果參加超度法會,只是順應習俗而為,頂多只是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而已。
 
  其實,佛教對于消災的原理,在于懺悔及發(fā)愿!兜夭亟(jīng)》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在日常生活中或累劫以來,有意無意之中可能都對人造成傷害,須在佛菩薩面前懺悔,讓自己身口意的行為清凈,發(fā)愿不再犯過,對于以往造的惡業(yè),一定會負責任,請佛菩薩證明。而用佛事的誦經(jīng)、拜懺、布施、供養(yǎng),對淪于鬼神道中的宿世怨親債主,用佛法開導,使之心開意解,脫離苦趣。當宿世的怨親,超生離苦之后,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怨報怨了。
 
  法鼓山禪修推廣中心監(jiān)院果醒法師,說明法會中的儀文都是高僧大德之于修行的體會,化為文字,讓初機學佛的人看到眾生種種苦趣的描述,而已入佛門修行的人,則更升起精進修行的心。他并舉施食焰口法會為例:「……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說的是人本具有佛性,從禪定而出,不是從外在而來,而是在本心原來就有的。
 
  長年參加梁皇寶懺法會的施炳煌,說出了每年都固定參加法會的感受:「梁皇寶懺的儀文,將人世間無常寫得十分清楚,反應了世間種種無奈和痛苦,讓人生起出離心,而更能堅定修學佛法的心念!构逊◣熞仓赋,施食焰口法會十二段的召請文,涵蓋了世間所有亡者之魂,不但使人心生警惕,也讓超薦亡者的人們感知自己的眷屬被召請來,與自己一同參加法會。
 
  集合眾人心力的法會
 
  擔任農(nóng)禪寺維那師多年的果奘法師,形容農(nóng)歷七月的各種法會,總是人潮眾多,除了大殿、各佛堂,甚至是走廊、庭園中,都站滿了人。在這講求科技的時代,參加農(nóng)歷七月法會的人不減反增,這個現(xiàn)象除了表現(xiàn)出一般人民求自心平安、家庭平安的心態(tài)外,在失業(yè)率增高、國際戰(zhàn)爭頻仍、疾病疫情擴大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人們更迫切尋求身心的平靜。而在宗教的儀式中,大眾凝聚出安靜的氣氛、梵唄音聲共振、禮拜諸佛菩薩、經(jīng)文的意義、法師的開示,都有讓人心安定沉穩(wěn)的功能。身心安定,面對問題即容易用冷靜的態(tài)度來處理,化解煩惱。
 
  尤其,透過法會共修,可說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就能產(chǎn)生共鳴,形成更大的力量,就如同只有一盞燈時,再亮也是一盞燈,但當有更多盞燈時,光度就強了,彼此也會沾光。
 
  佛在成佛之前,看見眾生都是與自己有緣的,故發(fā)愿要度盡眾生。因此,眾生也是與每一個人都有緣分的,無論是現(xiàn)世的父母親屬,乃至累劫的眷屬,眾生無一不和自己有關系,在農(nóng)歷七月的法會中,要祝福的不只是已往生的親人,也是為所有與自己有緣的眾生祝福。
 
  保持恭敬莊嚴的心念,讓參加超度法會成為修行的一個法門;用愿意提升自己的心念,感動眾生一起來修行;用誠摯的心,為累世造的惡業(yè)懺悔;用感恩的心,為逝去的親人祝福。炎炎夏日,參加一場殊勝的超度法會,就是在心里開辟一畝清涼的法田,而能利益眾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