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布施的果報

  布施果報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攝法之一(布施攝),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

  布施破慳吝,乃六度菩薩行之首。布施有種種利益,諸大小經(jīng)典廣贊布施功德開示人天之善道,布施為福業(yè)善人之相,破貧窮斷三惡道,能全獲幸?鞓分,并為涅槃之初緣。

  茲有一例,大月氏國弗迦羅城中,有一寒微的畫師,名叫千那,到東方多利陀羅國作畫十二年,得到了三十兩金的報酬,回到本國,到達弗迦羅城,恰聞?chuàng)艄淖?a href="/remen/fa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法會的聲音,便循聲前往觀看,見到眾僧法相莊嚴(yán),生起清凈信心,即問維那師:“給大眾僧作一日食需要多少金?” ,維那師回答:“有三十兩金,足夠得一日食。”畫師聽后,即以身上攜帶的三十兩金全數(shù)交付給維那說:“為我作一日食供僧,我明天再來。”這樣便空手回到家。其妻問:“你在外面作畫十二年,得了多少報酬?”答言:“我得了三十兩金。”妻又問:“三十兩金在何處?”答言:“三十兩金已種在福田中。”妻追問:“種什么樣的福田?”答言“布施給眾僧。”其妻聞言大怒,用繩將其夫綁起來,押送到官府治罪。

  到達官府,大官問:“以何事綁夫送官?”其妻答:“我丈夫精神有問題,十二年作工得三十兩金,不憐憫妻兒,全數(shù)送給他人,依照官制法令,便將他捆綁送來,請大人明察治其罪。”大官問畫師:“你為什么不將錢供給妻兒而送給他人呢?”畫師答言:“我先世不行布施功德,今世貧窮,遭受諸多辛苦。今幸遇僧寶福田,若不及時種福,后世還會貧窮,貧貧相續(xù),永無脫免之時。我今希望頓舍貧窮。所以將三十兩金全都布施眾僧。”大官是敬信佛教的優(yōu)婆塞,聽到這答語后,大加贊嘆:“難能可貴,辛苦多年得此微薄的報酬,全都布施眾僧,你是真善人。”說后,大官即脫下身上的瓔珞贈給畫師并將所乘之馬與一個莊園,捐給畫師說:“你發(fā)心施金給眾僧,眾僧還未食,所施金已為谷子之種。尚未種植,然根芽已得生長(喻現(xiàn)在的華報),豐碩的果實還在后面(表后世的果報)。所以說以艱難獲得的財物,真心全部布施,所獲得福報最多。”(譯自《大智度論》)

  這個公案,予人啟迪良多。貧窮布施難,因宿世的慳吝,導(dǎo)致貧窮。欲把這種慣性扭轉(zhuǎn)回來,是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力與意志力呀!這位寒微畫師的行為,令人感佩。所得到的現(xiàn)世被賜財富的華報及后世的富貴乃至修道成就的果報甚豐,真可謂因小而果碩。而環(huán)視我國現(xiàn)實社會的國民,尤其是那些富豪們,對社會慈善事業(yè)以及對供佛齋僧的普遍冷淡,足證國民素質(zhì)的低迷,我執(zhí)慳貪煩惱的厚重。

  敬希有緣同仁,以同體的恭敬心,在敬田(父母,三寶)與悲田(苦難弱勢人群)中深植善種,化解慳貪,開啟智慧,獲得幸?鞓返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