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34節(jié):第五章 不拋棄,不放棄!(5)

  在高昌停留了十幾天后,玄奘就向麴文泰辭行。麴文泰當然不會輕易放玄奘離開,就提出了希望他留在高昌國的要求。玄奘的回答干脆利落:

  "留住實是王恩,但于來心不可。"

  意思是說:能夠留在這里是大王您對我的恩德,但是這不是我來到西域的初衷,我不能留下。麹文泰見狀,也拋出了自己的誠意:

  "朕與先王游大國,從隋帝歷東西二京及燕、代、汾、晉之間,多見名僧,心無所慕。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手舞足蹈,擬師至止,受弟子供養(yǎng)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望師講授,僧徒雖少,亦有數(shù)千,并使執(zhí)經(jīng)充師聽眾。伏愿察納微心,不以西游為念。"

  意思是說,我曾經(jīng)跟隨先王前往上國(中原),跟著隋朝的皇帝游歷過長安、洛陽及河北、山西一帶的名勝大城,見過不少名僧大德,沒一個能讓我真心傾慕。自從聽到法師您的大名,我就滿心歡喜,日日夜夜盼著您能夠到這里來,一輩子接受弟子我的供養(yǎng)。我不但可以讓整個高昌國的人都做您的弟子,還能讓全國幾千名僧人全都手捧經(jīng)卷聆聽您的教誨!希望法師能夠體察我的苦心,別再惦記西行取經(jīng)了。

  這段話說得很是客氣,麴文泰可能也是真心仰慕玄奘,希望他能留下來,但文中一個"令"字,一個"使"字,卻流露出麹文泰身為一國之主的霸氣與強硬--他可以讓整個高昌都當玄奘的弟子,可以讓高昌所有的僧人都去聆聽玄奘的教誨,當然也能把玄奘強留不走!

  那么,玄奘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王之厚意,豈貧道寡德所當。但此行不為供養(yǎng)而來,所悲本國法義未周,經(jīng)教少闕,懷疑蘊惑,啟訪莫從,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獨灑于迦維,抉擇微言庶得盡沾于東國,波侖問道之志,善財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堅強,豈使中途而止。愿王收意,勿以泛養(yǎng)為懷。"

  麹文泰說得客氣,玄奘回得也很客氣,但意思很清楚:

  第一,您的好意我心領了--我會記得您的恩德,回來的時候還會來看望您;

  第二,此行只為求法,不為供養(yǎng)--您就不要拿那些好吃的好用的東西來打動我了;

  第三,西行求法的志向決不會半途而廢--國王您就省省想讓我留下來的心思吧!

  一來一回,一個要留人一個要走人,雙方的態(tài)度都很明確,這算是玄奘和麹文泰在去留問題上的第一回合的過招--試探性的攻擊后,摸清了對方的意圖,未分勝負。

  第一撥攻擊無效,身為國王的麴文泰又會做何反應呢?

  "弟子慕樂法師,必留供養(yǎng),雖蔥山可轉(zhuǎn),此意無移。乞信愚誠,勿疑不實。"

  這段話說得非常有意思,麹文泰大概在游歷中原的時候聽說過"三顧茅廬"的故事,覺得像玄奘這樣有學問有堅持的人,怎么可能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樣一下子就答應自己的請求?他就像當年前秦天王苻堅一樣,周飏越是破口大罵,就越是敬重對方,覺得那才是名士風骨;玄奘的推辭無非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誠心,于是麹文泰再次斬釘截鐵的說弟子我是如何如何的敬仰法師,希望您留下的心也絕對不會有任何改變,請法師不要懷疑我的誠意。豈料玄奘根本不想留下,依舊是硬梆梆的一句:

  "王之深心,豈待屢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來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辭,愿王相體。大王曩修勝福,位為人主,非唯蒼生恃仰,固亦釋教悠憑,理在助揚,豈宜為礙。"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到玄奘出色的說話技巧:前半句防守,意思是大王您的心意我早就明白了,不用再三發(fā)誓;但是我西行就是為了求法,現(xiàn)在佛法還沒有求得,豈能中途停下?所以您的要求我無法接受,還請大王能夠體諒。后半句反擊,意思是正因為大王您前世修福,所以今天才當上國王。然而不僅僅是百姓生計要依靠您,就連弘揚佛法都要仰仗您!所以您理該支持我西行求法,怎么能阻礙我呢?

  在第二回合的過招中,玄奘措詞得當、立場鮮明,成功的守住了自己的陣地,而且根據(jù)實際找準機會加以反擊,直接掌握了第三回合較量的主動權,給看似虔誠、實則霸道的麴文泰當頭一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