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的形態(tài)——以《高僧傳》為中心

  論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的形態(tài)——以《高僧傳》為中心

  圣凱法師

  彌陀凈土信仰是漢地歷史上乃至現(xiàn)在最為流行的信仰,探討彌陀凈土信仰的形態(tài)變化,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彌陀凈土信仰傳人中國初期的形態(tài),是后來凈土宗的發(fā)展源頭,所以研究漢地早期的彌陀凈土信仰,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的凈土宗,以及凈土信仰中國化的歷程。

  關于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的有關記載,現(xiàn)存文獻不多,只有÷些零散資料保存在《法苑珠林》、《出三藏記集》、《廣弘明集》、《高僧傳》、《比丘尼傳》中,而其中以《高僧傳》所保存的最為翔實、豐富。所以,筆者以《高僧傳》中所保存下來的有關記載為中心,以其他資料為輔助,以《高僧傳》成書年代——梁天監(jiān)十八年(519年)為下限年代,探討有關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的形態(tài)。

  在后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讖所譯出《般舟三昧經》為彌陀凈土信仰傳來的嚆矢。隨著《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凈土經典的譯出,道俗之間漸次產生信奉者。最初發(fā)愿求生西方者如西晉的闕公則,其后追隨發(fā)愿往生者相續(xù)不絕。此中最有名者是東晉慧遠大師,他在廬山結白蓮社,與大眾共同精修念佛三昧,依《般舟三昧經》為主,以見佛往生為要期,被后世尊為中國凈土宗的初祖。

  通過對《高僧傳》的檢索,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大批彌陀凈土信仰者,他們大都以禪觀為主修,或以持戒、禮懺、或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法華經》、《普門晶》為往生的助緣。這樣也就說明了在漢地早期彌陀信仰與觀世音信仰同時流行的現(xiàn)象。而且,在早期的凈土經典翻譯中,如《般舟三昧經》與《無量壽經》都是注重心念的念佛,并非口頭的稱名。在《高僧傳》中記載法顯、慧芬“一心念佛”,但并沒有明顯地如后世所說“專念阿彌陀佛”,而且都是在危難中念佛而得救。

  同時,在《高僧傳》中對西方彌陀世界有一個共通的用語:稱西方極樂世界為“安養(yǎng)國”或“西方”,阿彌陀佛則為“無量壽佛”,從譯語上可以推斷初期彌陀凈土信仰者所誦持的經典應該是康僧鎧所譯的《無量壽經》。而且,在《高僧傳曠法琳傳”與“曇弘傳”中都講到“誦無量壽及觀經”,《觀經》應該指哪一部經呢?筆者認為應該是指《觀無量壽經》,而不是《普門品》。

  從這些彌陀凈土信仰者所弘傳的區(qū)域,我們可以看出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流行的地方,而且還顯示出當時南方比北方更為流行。這是因為慧遠大師融合禪定、智慧、和彌陀凈土信仰三者的念佛思想,對南北朝時代的彌陀凈土信仰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晉末以來,凈土信仰流行的同時,阿彌陀佛像亦相繼造立,北地造像多為石佛,南方則以鑄造金像為主。當初造像的本意,原在速成三昧,因為依般舟三昧的方法,若期見佛,先要造立佛像;而后來造像逐漸成為造福、修功德的事情,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而且通過對造像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彌陀凈土的流行程度。

  探索漢地早期彌陀凈土信仰的形態(tài),是理解中國佛教教理史及信仰史的重要途徑,并由此觀察凈土信仰的中國特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