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別說

\

  以后談佛法,要避免一個(gè)心理,那就是盡量用現(xiàn)代語言去解釋佛法。為什么呢?學(xué)佛的工夫在于靜觀,聽法需要靜觀,說法也需要靜觀。只要彼此間都在靜靜地觀照,文字中的精義是可以意會的,但卻未必能夠言詮。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達(dá)的通俗化,保持靜觀的狀態(tài)更重要。保持靜觀的狀態(tài),不要理會別人的插話。

  《心經(jīng)》是般若部的精華。般若部判在五時(shí)第四時(shí),是教導(dǎo)菩薩法的。因此,《心經(jīng)》一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蜜多時(shí),照見——”。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菩薩行深般若波蜜多時(shí),必然會涉及到兩件事,一是行菩薩道,二是于四攝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經(jīng)》中“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句是總相。是聲聞菩薩“應(yīng)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課程。這句是《心經(jīng)》的總綱。后面的經(jīng)文,是攝理觀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實(shí)踐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蘊(yùn)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觀凈六根、對六塵而不染,于根塵識妙用中得解脫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句,是如何于緣覺十二因緣法中破立自在。

  菩薩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機(jī),立一切法,用一切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乃至生緣老死”,是菩薩如法安立十二因緣(立法自在)。“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菩薩行深般若,于建立萬法中,如法蕩盡法執(zhí)(破法自在)。破立之中,盡顯菩薩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眾,是“慈悲”;破一切執(zhí),自離法愛,是“智慧”。

  “無苦集滅道”一句,是菩薩如何于聲聞四諦法中破立自在?嗉瘻绲,是聲聞法,遇聲聞根性,必以聲聞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聲聞法以化他。“無苦集滅道”是自離法愛的自行觀照工夫。

  “無智亦無得”一句,是于菩薩日常運(yùn)用的智德斷德中,自離法愛的工夫。智德是菩薩智慧,斷德是菩薩解脫;菩薩要上求下化,終日離不開智斷二法。可以說是終日運(yùn)用,不可暫離。但是“無智亦無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終日運(yùn)用中,不能沾染的觀照工夫。

  《心經(jīng)》從“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開始,是結(jié)論部分。從如來因(菩薩)、如來果(三世諸佛)兩個(gè)端點(diǎn)來說,依般若波羅蜜多,行深般若是過現(xiàn)未來諸佛成就的必經(jīng)之路。

  要知道。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位菩薩化他度人時(shí)叫觀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時(shí),就叫觀自在。因此,佛法有兩個(gè)層面,一個(gè)是自受用,一個(gè)是他受用!缎慕(jīng)》里,稱觀自在菩薩?梢,是從佛法的自受用角度來說的。

  既是菩薩行深般若,那必然也會方便說法啦。說什么法呢?一會兒說聲聞法,一會兒說緣覺法,一會兒說菩薩法,一會兒也可以說世間法。觀自在菩薩嘛,應(yīng)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啊。所以,會說很多很多法的。那么,既然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自己該怎么內(nèi)觀,才可以得大自在,不為所說各種法所影響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