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八、救國問題
一八、救國問題
我們?yōu)楹我懻摼葒鴨栴}?因為“國家為民族最高的組織”,生存在國家內的每個人民,其生活上的種種保障,完全是依于國家的。假使國家遭遇他人的侵略而不幸喪失了,則人民的生活也必失其保障,精神、物質上,亦受無窮的影響,乃至演成滅種的悲劇。故凡各個國家之人民,為避免此種慘禍,均有救護其國家之必要。我佛教徒既屬國民,當亦責無旁貸。
(1)土地(民生),(2)人民(民族),(3)保障(民權)。
無土地則不能生活,無人民則成為荒地;有土地、有人民,然必須有一種力量來保障,抵制外界之危害侵略,始成為國家。
國字的寫法,有寫“或”字于口內的,表其國之范圍大小不定。在帝制時代,有寫“王”字于內的,表示為一人專制;在民國時代,有主張寫“民”字于內的,是表示國為人民所共有。我則歡喜在圓圈中寫四萬萬“人”字在(P319)內的,因為國家是人人所有的,是集體的生活,不應你是我非,你爭我殺,演出種種不安的慘劇;而應當圓融無礙,竭力向“分工合作,共同負責”的前途邁進,所以我用人字來表示國為人人所有的意思。
然則救國云者,國有病歟?患傷寒歟?染癆疾歟?非也。當知我們所救者,貴乎尋流溯源,不在乎空談救國,而在乎改善國家原素——人民——之心;蛟:佛教主張不蓄妻子,則無生育,將立肇亡國之禍,何足以言救國?其比量云:
宗 佛教會亡國。
因 不生育故。
喻 如獨身主義者。
駁之曰:毫無理由!何則?信佛者未必盡須獨身主義,立糾正量云:
宗 佛教不會亡國。
因 有在家男女信徒故。
喻 如非佛教之在家男女。(P320)
或曰:我非謂在家信佛者,乃單指僧尼方面言。然則果有其理耶?試問就以現(xiàn)在韶州一地論,究竟守獨身主義者多,抑和尚尼姑多?恐萬中之一尚不足!當知此嚴格之教條,非環(huán)境所迫,乃自甘愿守者,莫非多生歷劫熏習之善根,何克臻此?今請君試想,設由中央下一命令,令全國人民一律斷淫,能否?噫!君所言者,乃君個人理想中之僧尼境界也,非事實上之僧尼境界也!
或又曰:佛教主張慈悲不殺,不能抵抗外侮,不足以言救國。立量云:
宗 佛教會亡國。
因 不抵抗故。
喻 如懦弱者。
駁曰:“君曾研究佛法歟?知佛法有五乘歟?今請示君一圖:(P321)
(圖缺)
乘者,車乘義,謂乘此善法,猶乘輿車象馬,可到達目的地。
甲、人乘法:大略有五,即普通之五戒:
(1)不亂殺……不無辜枉殺他人之類……仁
(2)不亂取……非正當之財利不取之類……義
(3)不亂淫……非正式夫妻之類(即不貪外色)……禮
(4)不亂飲食……不食麻醉毒品之類……智
(5)不亂講話……無益之語莫說之類……信
(圖缺)
此五戒與我國先哲之五常,如同一轍,蓋不亂殺為仁,不亂取為義,不(P322)亂淫為禮,不亂飲食為智,不亂說話為信。如人能守此五戒,即得保全人身,不墮其余苦趣。
乙、諸天乘法:天者,自在義,須勤行十善法。十善者,身不亂殺、盜、淫,意不起無理之貪、瞋、癡,口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十法。
丙、阿羅漢乘者:阿羅漢乃印度語,此云不生——謂已證到不生不滅之理。其宗旨為厭家棄妻,求出世界,所謂“觀三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
丁、辟支乘:宗旨亦與羅漢同,但根性稍利。
戊、佛乘:佛者,此翻云覺,在因地為菩薩,證至究竟萬法唯心之超人地位即名佛。其宗旨為慈悲心切,寧自犧牲,代眾生苦。其出生入死度人方法,有下列四種,即四攝法;攝者,攝受救拔苦難眾生也:
(1)布施……以財法身命等施濟眾生。
(2)愛語……以和善語,調伏眾生。
(3)同事……觀眾生根,隨機說法,現(xiàn)與同事,乃至淫房酒肆,菩薩亦當教化。(P323)
(4)利行……以大悲心,唯施利樂,不惱眾生。
五乘法大略如是。今可依人乘法立一糾正量云:
宗 佛教不會亡國。
因 依人乘法不亂殺之建立,可作有理之抵抗故。
喻 如革命軍之自衛(wèi)。
或又曰:如君所云,有在家之男女佛教信徒,民族不致滅種;依人乘法可作合理抵抗,民權不致失其保障。然而佛教徒類多不事生產,實屬妨害民生,奚足以言救國?立量云:
宗 佛教徒會亡國。
因 不生產故。
喻 如無業(yè)游民。
果然歟?佛教在時間上已流傳二千余年,空間上將漸布兩半球。當代要人,如前國府主席林森氏、戴季陶院長、廣東主席黃慕松氏等,固皆信佛者也。(P324)
謂為無所盡力于社會可乎?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碑斨a范圍屬于“心”、“力”二者,二者缺一不可。茲為立糾正量云:
宗 佛教不會亡國。
喻 如其他未入佛教服務者。
或曰:余非泛指佛教徒,乃單指僧尼而言。立量云:
宗 僧尼會亡國。
因 不生產故。
喻 如無業(yè)游民。
應之曰:君知國家組織文明進步之原素歟?君知僧尼所負為何等之責任歟?國家文明進步之要素為“文化”、“教育”、“道德”三者,此即僧人所負之重擔。假使一個國家無此三者,還成其為國家否?請靜默深思!
蔣委員長于新生活運動中,竭力提倡“禮義廉恥”,國父亦云:“要使中國民族強盛,必須恢復固有道德。”蓋皆由歷年身歷世界各國之經(jīng)驗,(P325)深思達慮中所流出,決非一般“人云亦云”者可比。茲為欲人明了吾人生存此世界“分工合作”、“共同負責”之意義。示圖如左:
(圖缺)
養(yǎng)者……解決生活……家庭教育
教者……促進生活……學校教育
衛(wèi)者……保護生活……社會教育
僧人對于文化、教育、道德之供獻,稍有知識者,類皆知之,毋庸贅述?v近日發(fā)現(xiàn)有不良現(xiàn)象,然僧人來自社會,乃由于大家共同組織之不健全,不能單獨遷怪于任何一部份。今為立糾正量云:
宗 僧尼不會亡國。
因 精神生產供給社會故。
喻 如牧師神父等。
茲欲使人對于佛教能救國之意義易于明了,特依因明學立數(shù)量如下:(P326)
宗 佛教可以救國。
因 具足智仁勇故。
喻 如《三民主義》。
佛教中大乘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仁)、精進(勇)、禪定、智慧(智),包含“智仁勇”三者無余!度裰髁x》具足“智仁勇”可以救國,故佛教具足“智仁勇”亦可以救國。
宗 佛教可以救國。
因 有智、德、體三育故(同上)。
喻 如新教育等。
新教育有智、德、體三育可以救國,故佛教有智育、德育、體育亦可以救國。
茲再以大乘佛教決定可以救國建立三比量:
宗 大乘佛教是決定可以救國。
喻 如東西各圣哲。
又:
宗 大乘佛教是決定可以救國。
因 菩薩發(fā)心犧牲自我為救眾生故。
喻 如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先烈等。
又:
宗 大乘佛教是決定可以救國。
因 同事攝化分工服務故。
喻 如林主席、戴院長等。
國父孫中山先生有云:“我們只要中國四萬萬同胞一心,任何列強都不足畏!比欢娦臑橐,必須各個人忘去私我;欲個人忘去私我,必須作洗心的工夫。洗心之法維何?則余敢斷言曰:“非研究明白佛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無我義理不可!
現(xiàn)在我將日前在廣州浴室中一段談話,作為本文的一個結論。(P328)
“凡屬有佛教之國家,都會亡國!”聲浪發(fā)于我浴室之間壁。我和一位朋友在對座談話,我故意質問于彼:“日本現(xiàn)在亡國否?”“未!薄板吡_現(xiàn)在亡國否?”“未!薄叭毡惧吡_現(xiàn)在有佛教否?”“有!庇嘀^:“可見‘凡有佛教會亡國\’,此種理論,絕對不能成立。”吁!世界上有堅強不移之意志者很少,類多人云亦云,無深刻之眼光,國之不強,實基于此!所望同胞今后勿輕言,惟實踐。盡我心力,對國家能盡一分義務,即盡一分;能盡一寸一尺,即盡一寸一尺,能盡一丈,即盡一丈,又何患乎大公無我,禮義廉恥之國家不實現(xiàn)也。
今以西洋邏輯學推之:
(1)凡屬佛教之國不定亡國。(大前提)
(2)暹羅日本是佛教國。(小前提)
(3)故暹羅日本不亡國。(斷案)
反之:
(1)凡非佛教國家亦可以亡國。(大前提)(P329)
(2)羅馬猶太非佛教。(小前提)
(3)故羅馬猶太亦亡國。(斷案)
今人不知印度亡國,實亡于婆羅門教,緬甸亡國實亡于政治腐敗,而冤謂亡于佛教,觀上邏輯可見一斑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三、隨機設化的佛教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四、佛教是正信積極而生利的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五、正信佛教徒應有的認識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六、研究宇宙人生觀的結論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七、怎樣才可達到自由平等博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八、救國問題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九、怎樣轉凡成圣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為什么要聞法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一、為甚么要皈依三寶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二、我們?yōu)樯趺匆獙W佛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三、佛法怎樣到民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