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六祖慧能的曹溪禪

六祖慧能的曹溪禪

  惠能歸嶺南后,于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nèi)講《涅盤經(jīng)》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zhèn)鳎彀轂閹,并為之剃度?/p>

  次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nèi)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菽芤跃锰幧搅郑赀~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yǎng)。并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并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中,也可體會禪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占胖。“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禪宗從達摩始百余年間皆以《楞伽經(jīng)》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jīng)為典據(jù),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jīng)》義代替了《楞伽經(jīng)》,其目的在于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惠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菽芤院,禪宗廣為流傳,于唐末五代達于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