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中有觀(上)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中有觀(上)
釋悟殷
壹、前言
從有情死后,到轉(zhuǎn)世投胎前的一剎那心,這段時間,一般稱為“中有”身,或說是“中陰身”。換句話說,中有是死有和生有之間的橋梁。有情死后,由前生所作善惡業(yè)力的牽引,化生為中有身,再藉由中有去投生母腹。如此說來,有情死后豈不是都有中有身了?不然,有情如何轉(zhuǎn)世投生呢?這個問題,在部派佛教中,是有諍議性的。
《異部宗輪論》說:大眾部、化地部主張“都無中有”,化地部末宗則改口說“亦有中有”,而有部則一向主張“唯欲、色界定有中有”(大正49.16上,16中)。
據(jù)《成實論》記載,“中有”,是部派學者對論的焦點議題之一。無怪乎部派論書中,大都涉及這個論題[注1]。從論書的記載中,也透露出一個訊息:主張“三世實有”的學派,傾向于有“中有”;而說“過未體無、現(xiàn)在實有”的學派,則大都否認“中有”的存在。如《大毗婆沙論》——“三世實有”派的有部論師,主張:“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然有部論師在此一共同看法的基礎(chǔ)上,又有“異見”出現(xiàn)。面對其他學派的不同意見,以及自宗的異師異說,論主即把“中有”納為論題,展開了一連串立自破他的論議,用以彰顯自宗的學說。如《大毗婆沙論》說:
問:何故作此論?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三界死生皆無中有!睘橹贡俗,顯欲、色界定有中有,無色界無;驈陀姓f:“無色界中亦有色故,亦有中有,如欲、色界。”為止彼宗,顯無色界無諸色故,亦無中有;驈陀袌(zhí):“欲、色界中業(yè)猛利者,即無中有;業(yè)遲鈍者,即有中有!睘橹贡俗,顯欲、色界皆有中有,故作斯論。(大正27.352中)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無有中有。或復有說:雖有中有,而生惡趣者無;驈陀姓f:生惡趣者雖有中有,而生地獄者無;驈陀姓f:生地獄者雖有中有,而先造無間業(yè)者無;驈陀姓f:先造無間業(yè)者雖有中有,而中有中不受無間異熟;驈陀姓f:雖住中有亦受無間異熟,而但受四蘊,不受色蘊。欲遮此等種種僻執(zhí),顯有中有,于有色界一切生處,無不皆有;于中亦受色蘊異熟。由是因緣,故作斯論。(大正27.618上)
筆者以為:“中有”的論題之所以成為當時論師們關(guān)心而一再論辯的焦點,實因牽涉到有情最感迫切的“業(yè)果相續(xù)、生命緣起”等問題。是以筆者特以〈論師的中有觀〉為題,藉以探討論師們對中有身的異見,以及背后所含藏的意趣。本文分三節(jié)來說明:
第一節(jié):中有名義的確定。中有的名稱,隨其彰顯的特性不同,而有多種異名;蛘f“健達縛”,或說“求有”,或名“意成”,或名“起”。他們各自的含義如何?這是探討中有論題時,應(yīng)先予以確立的。
第二節(jié):中有的諍議。中有,是有情“死有”后的剎那,至“生有”前的剎那,兩有之間的生命自體。然而有情死后,是否一定先得化生為中有身,再去托生母胎呢?學派間有不同意見。大眾部、化地部等認為“都無中有”,而有部(以及化地部末宗)則主張“唯欲、色界定有中有”。一主有中有,一主無中有,彼此最主要的癥結(jié)在那里呢?若將兩派的對論,加以抽絲剝繭,則彼此背后隱藏的意趣,及其學理上的困境,就可清晰浮現(xiàn)了!
第三節(jié):中有的特質(zhì)。有部主張有情死后轉(zhuǎn)為中有身,而《大毗婆沙論》是有部的論著,故論主以相當大的篇幅,羅列了諸多問題,分別了中有的種種特質(zhì),詳盡地介紹中有。本節(jié)的內(nèi)容,是筆者從《大毗婆沙論》中,搜尋有關(guān)中有的特殊議題,歸納整理而成。透過論師的抉擇與思辨,對于“中有”的特質(zhì),應(yīng)可得到某種程度的認識。
貳、中有名義的確定
有情一期生命結(jié)束后,至投生前的一剎那,這段期間,稱為中有或中陰身。這中陰身,據(jù)《大毗婆沙論》的說法,或名為“中有”,或名“健達縛”,或說“求有”,或稱“意成”(大正27.363上)。而《俱舍論》中,除了以上四者外,另有“起”(大正29.55中)的名稱。這些名稱的內(nèi)涵與定義如何?以下依次討論之。
一、中有
有部論師將有情輪回生死的過程,分為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四有!氨居小,是生有與死有間的生命體。有情從入胎的剎那(生有)起,一直到生命結(jié)束的剎那(死有)為止,這期間的生命體,稱為本有!八烙小,是命終的剎那,可說是介于本有與中有間的剎那存在!吧小,是結(jié)生的剎那,也可說是中有后與本有前的剎那存在(大正27.959上)。而“中有”則是在有情生命結(jié)束(死有)后,至投胎(生有)前的剎那。在這死有、生有的二有中間,有情化生為欲、色界所攝的自體。所以,有部論師說:在死有與生有的“二有中間,有自體起”,稱為中有(大正27.363上)。既然如是,本有、死有、生有等三有,也都是在二有之間,何故不稱為中有呢?論師說:
若有居在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立中有名;余有雖在二有中間,粗重、易見、易明、易了,不名中有。復次,若有居在二有中間,是界、是生、非趣所攝,名為中有;余有雖在二有中間,界、生、趣攝,故非中有。復次,若有居在二有中間,已舍前趣,未至后趣,說為中有;余有雖在二有中間,而未舍前趣,或已至后趣,故非中有。(大正27.363上)
歸納上文,中有立名的由來有二:一、中有“在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所以名為中有。其余本有、生有、死有等三有,雖然也是在二有中間,但粗重、易明了,故不名為中有。不過,《大毗婆沙論》一九二說:有情的本有,是異熟報體,是由過去世所造的業(yè)因招感而生。這異熟報體(本有)是粗顯、易覺、明了現(xiàn)見的;其余諸有,雖然也是過去的業(yè)力所生,但微隱、難覺、非明了現(xiàn)見。所以,不名本有(大正27.959上)。由此說來,以輕細、難明了等特質(zhì),安立中有名,尚不能適切的標顯中有的特性。因為死有、生有,也有輕細、難見、難明、難了的特質(zhì)。
因此,有部論師又說:二、中有“是界、是生、非趣所攝”。界所攝者,有部說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無色界無,故中有唯是欲、色界所攝(358下)。生所攝者,胎、卵、濕、化四生中,中有是化生所攝,因為有情死后剎那,化生為中有,“生無所托,諸根無缺,支體圓具,依處頓生、頓起、頓出”(626中),而且一切中有在四生中,都是化生(627中),所以,中有必是化生所攝。非趣所攝者,中有在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中,不隸屬于那一趣[注2]。何故五趣都不攝中有?論師說:有情在死亡的剎那(死有),就舍去五陰身,由業(yè)力的牽引,化生為中有,因緣和合再去投胎。中有已舍去前趣,但又還未去投生(生有),只是存在于死有與生有間的生命體而已,所以也不隸屬于后趣。其余三有方面,本有是異熟報體,可以確定它是屬于五趣中的那一趣,故定是趣所攝;死有是命終的一剎那心,可以說還是隸屬本有時的趣類所攝。生有也只是投生的一剎那心,要說趣類,可以說隨他托生的趣類,即彼趣類所攝。由此可知:安立中有名稱的由來,還以中有是“非趣所攝”,才是中有不共其余三有的特殊標志。
二、健達縛
健達縛,是鼓等樂器(大正27.357中),中有何以又名健達縛呢?有部論師說:這“健達縛”,是欲界中有專屬的名稱(不包括色界中有)。因為中有身微細柔軟,不堪食用粗長食物,須藉由香氣以資養(yǎng)生存,故名為健達縛(大正27.363上)。這是說,欲界中有(健達縛)以香氣滋養(yǎng)生命體,所以,健達縛有時也名為“食香”(《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譯名,如大正23.631下,691中。但有時仍譯為中有,724上)。
三、求有
何故中有名為求有?論主說:中有于六處門,求生有故。住中有時,求后有心相續(xù)猛利,住余位則不爾,故獨中有立名為求有(大正27.363上,677上)。
四、意成
何故中有復名意成?有部論師說:“中有從意生”故。諸有情類,或從意生,或從業(yè)生,或從異熟生,或從淫欲生[注3]。意生者,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并變化身。諸中有身,從意生故,乘意行故,名為意成(大正27.363上)。這意思是說:意生者,非經(jīng)父精母血等所有外緣而生,是由“意”識所化成之身。
五、起
中有的名稱,除了上來四種外,據(jù)《俱舍論》說:又名為“起”,因中有是“對向當生暫時起”故。如契經(jīng)說:“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贝擞袎淖泽w起的“起”,就是中有(大正29.55中)。亦即中有是有情死后,在投生前,暫時化生而“起”的自體,所以稱為“起”。
以上,有部論主按照中有自體的特性,給予中有五個不同的名稱。這五種名稱中,中有、健達縛、意成三者,是一般最熟知的名稱。
- 佛教的醫(yī)療保健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下)
- 修證篇概論(上)
- 修證篇概論(下)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輪回觀
-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部派佛教中有關(guān)“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jié)錄版)
- 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時間”觀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上)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