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節(jié) 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第三章_《般若經(jīng)》──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七節(jié) 自性空與無自性空(p.180 ~p.188)
一、概說《般若經(jīng)》「自性空」與「無自性空」意義不同(p.180)
《般若經(jīng)》常說自性空。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經(jīng)論師的大力宏揚(yáng),學(xué)者們似乎覺得《般若經(jīng)》所說的自性空,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空了。
當(dāng)然,《般若經(jīng)》說一切法虛妄無實(shí),但有名字,是可以說是無自性的。如《經(jīng)》說:「我名字,……無自性」1;「但有假名,都無自性」2。但《般若經(jīng)》所說的自性空,與無自性空,意義上是有些不同的。
二、《大智度論》所談的二類自性:世俗自性、勝義自性(p.180~p.181)
【(一)《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6b7~9)說:】
「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中)地堅(jiān)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實(shí)際」。
自性的第一類:
是世間法中所說的,地堅(jiān)性,水濕性等。地以堅(jiān)為自性,水以濕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求堅(jiān)等自性的實(shí)體,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沒有自性──無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類:
是圣人所證的真如,或名法界、實(shí)際等。這是本來如此,可以名之為自性的。
【(二)《大智度論》卷67所說:】
「色性者,……所謂地堅(jiān)性等。復(fù)次、色實(shí)性,名法性」3
,也就是這二類自性的分別。這二類自性:
一是世俗自性:
世間眾生以為自性有的,如地堅(jiān)性等,不符緣起的深義,所以要破斥而論證為沒有自性的。
二是勝義自性:
圣人所證見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實(shí)通達(dá)的,可以說是有的。所以《大智度論》說:「如、法性[界]、實(shí)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4;第一義就是勝義。
三、〈下本般若〉所說的「自性」與「無自性」(p.181~ p.183)
第一義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說到的。
【(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3(大正8,551b10~12)說:】
「色無縛無解,何以故?色真性是色。受、想、行、識(shí)無縛無解,何以故?(……)識(shí)真性是識(shí)」。
「色真性是色」,《道行般若》5與《摩訶般若鈔經(jīng)》6,譯為:「色之自然故為色」,「自然」是「自性」的古譯。
趙宋所譯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也作「色自性是色」7。
一般所知的,是色等五蘊(yùn)的虛妄相,所以說系縛,說解脫。
色等法的勝義(真)自性,是色等真相,這是沒有系縛與解脫可說的。
與之相當(dāng)?shù)摹粗斜景闳簟?如《放光般若經(jīng)》說:
「五陰不縛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識(shí)、識(shí)自有性。六波羅蜜亦不縛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羅蜜所有無所有故」8。
五陰「自有性」,還是〈下本般若〉的自性說,而〈中本〉增廣的六波羅蜜等,卻改作「所有無所有」了。
秦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等,五陰、六度等,一律改為「無所有性」9。
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jīng)》作「以無性為自性」10,或「無所有性為色等自性故」11。
依各本的比較,可知〈下本般若〉是「自性」,〈中本般若〉漸演化為「無所有(之)性」,再演化為「無性為自性」,「無所有性為自性」。意義相同,但這是無性的自性,與〈下本〉的但說「自性」不同了。
【(二)《道行般若經(jīng)》卷3(大正8,441a13~15)說:】
「人無所生;般若波羅蜜與人俱皆自然;人恍惚故;般若波羅蜜(與人)俱不可計(jì);人亦不壞,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摩訶般若鈔經(jīng)》12也如此說。
這二本古譯,說人[眾生]與般若波羅蜜,都是無所生[無生],自然,恍惚[遠(yuǎn)離],不可計(jì)[不可思議],不(滅)壞。所說的自然──自性,《小品般若》等就譯作「無性」13;《大般若經(jīng)》竟改作「無自性」了14。
【(三)《大明度經(jīng)》卷1(大正8,482a21~23)說:】
「眾生自然,念亦自然。……眾生恢廓,念(亦)恢廓。……眾生之不正覺,而念(亦)不正覺」。
自然,恢廓,不正覺──三者,《摩訶般若鈔經(jīng)》15作:自然,恍惚[遠(yuǎn)離],難了知。
自然──自性,《道行般若經(jīng)》作「空」性16;而《小品般若經(jīng)》等,就譯作「無性」17。
《大般若經(jīng)》「第四分」18、「第五分」19,譯為「無自性」。
與之相當(dāng)?shù)摹粗斜景闳簟蹈鞅?都作「無」,「無自然」,「無自性」20。
〈下本般若〉的自然──自性,與無生、遠(yuǎn)離、不可思議為同類,實(shí)在是勝義自性,法性與涅槃的異名,稱之為「無所有性」,「無性為自性」,雖多一轉(zhuǎn)折(近于「正」經(jīng)「反」而到「合」)是可以的;如改為「無自性」,似乎是不適當(dāng)?shù)?
四、〈中本般若〉所說的「自性」與「無自性」(p.183)
【(一)〈中本般若〉也說到自性,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0(大正8,292b24~27)說:
「云何名無為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凈,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21
諸法自性,唐譯本作:「謂一切法無性自性」22,意義相同。
又《摩訶般若經(jīng)》說:
「諸法實(shí)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故」23。
實(shí)性,唐譯本也作「自性」24。
「無性」與「無自性」說,是〈中本般若〉的一致傾向,而唐譯本增入了更多的「無自性」,更多的「無性為性」,「以無性而為自性」。
【(二)印順法師之評(píng)論】
我以為:般若法門本是直觀深法性的,空(性)是涅槃的異名,所以自性也約勝義自性說。然般若法門的開展,不但為久行說,為鄰近不退者說,也為初學(xué)說;不但為利根說,也為鈍根說。
這一甚深法,在分別、思惟、觀察,非勘破現(xiàn)前事相的虛妄不實(shí),從虛妄不實(shí)去求突破不可。這所以多說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自性」了。以無自性為自性,與空的空虛性及涅槃的雙層意義25,是非常契合的。
五、「本性空」與「自性空」(p.183~p.184)
【(一)圣智所證知的「本性空」】
《般若經(jīng)》廣說種種空,而定義都是:「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26。經(jīng)說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種種法義來顯示空,而一切都是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說的。本性空是圣智證知的,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5(大正8,402c4~9)說:
「須菩提!若內(nèi)空性不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則壞空性。是(本)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本)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是為諸法相」。
「是為諸法相」,唐譯本作:「是一切法本所住性」27。
本性(prakṛti),在說一切有部中,與自性(svabhāva)同一內(nèi)容,如《大毗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亦爾」28。
【(二)「自性空」之意義】
A、勝義自性空
《般若經(jīng)》中處處說本性空,也處處說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意義也大致相同。自性空,本是勝義自性空,如說:「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29。這是以空、離來表示自性;自性空并非沒有自性。
B、世俗自性空(無世俗自性)(p.184)
由于「假名無實(shí)」,「虛妄無實(shí)」,與空的空虛義相關(guān)聯(lián),而自性空有了無世俗自性的意義,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4(大正8,398b25~27)說:
「是名,但有空名,虛妄憶想分別中生!耸卤灸┙詿o,自性空故」。
「自性空故」,唐譯本作「自性皆空」30,更顯出都無世俗自性的意味。如說:
「但有假名,都無自性。……以色處等與名,俱自性空故」31。
六、「勝義自性空」?jié)u演化為「世俗的無自性空」(p.184~ p.186)
「勝義的自性空」,漸演化為「世俗的無自性空」,還可以從空的類集中得到證明。
【(一)〈中本般若〉十六空中,不包含「自性空」】
〈中本般若〉立十六空,是在十四空以下,增列「無性空」(abhāva-śūnyatā)與「無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十六空是沒有「自性空」的。
【(二)十六空或十八空之后再立的「四空」中,提到「自性由自性空」(勝義自性空)】
然〈中本般若〉,無論為十六空,或十八空(〈上本〉立二十空),在說十六或十八空后,都更說四種空:
「復(fù)次,須菩提!法[有性]法相空,無法[無性]無法相空,自法[自性]自法相空,他法[他性]他法相空」32。
自法自法相空,就是「自性由自性空」。所說的自性空,是:「是(自性)空,非知作,非見作」33。非知所作,非見所作,也非余人所作的自性空,正是本來如此的勝義自性空。
【(三)成立「十八空」時(shí),增列了「自性空」(世俗自性空)】
一直到成立十八空(與《大般若經(jīng)》〈第二分〉相當(dāng)),才在無性空與無性自性空間,增列自性空。34這三種空,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250c21~27)說:
「何等為無法[無性]空?若法無,是(無法)亦空,非常非滅故」。
「何等為有法[自性]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
「何等為無法有法[無性自性]空?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35
無法有法空,依經(jīng)文說,是無法[無性]與有法[自性]的合觀為空。所以《大智度論》以為:與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初三空一樣:「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36。
又如《光贊般若經(jīng)》說:「一切諸法皆無所有,悉為自然[自性]」,37是以一切法無性而顯自性。
《摩訶般若經(jīng)》說:「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38
唐譯《大般若經(jīng)》作:「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39。
諸法和合生,所以沒有自性,這是無自性的自性空;也與眾緣和合生故無自性,緣起的無自性空相同。
但在《般若經(jīng)》中,這還是十八空的一空,把握這一原則而徹底發(fā)揮的,那是龍樹的緣起(無自性故)即空了。
注解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
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大正8,269a22~24)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20: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者,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諸法亦爾,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大正7,112a13~16)
^3《大智度論》卷67:
若菩薩摩訶薩,了了知般若波羅蜜相,不分別一切法,所謂不分別色,四大若四大造色;不分別色相者,不分別色是可見,聲是可聞;是色若好若丑,若短若長(zhǎng),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等;不分別色性者,不見色常法,所謂地堅(jiān)性等。復(fù)次、色實(shí)性,名法性,畢竟空故;是菩薩不分別法性,法性不壞相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大正25,528b16~24)
^4《大智度論》卷1(大正25,59b18~60a3):
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duì)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
云何名世界悉檀?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也。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也。……
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shí)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眾因緣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觸因緣有故有;若乳實(shí)無,乳因緣亦應(yīng)無。今乳因緣實(shí)有故,乳亦應(yīng)有;非如一人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為世界悉檀相。
^5后漢支婁迦讖譯的《道行般若經(jīng)》卷3(大正8,441c25-27):
佛語須菩提:色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色之自然故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shí)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識(shí)之自然故為識(shí)。
^6 傳說為前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其實(shí)是西晉竺法護(hù)譯的《摩訶般若鈔經(jīng)》卷3(大正8,523b18-20):佛語須菩提:色無著無縛無解,何以故?色之自然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shí)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識(shí)之自然為識(shí)。
^7趙宋施護(hù)譯的《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8(大正8,616a14-16):
佛言:須菩提!色、受、想、行、識(shí)無縛無解,何以故?色自性是色故無縛無解,受、想、行、識(shí)自性是識(shí)故無縛無解。
^8《放光般若經(jīng)》卷9(大正8,63c19-24):
須菩提復(fù)白佛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羅蜜難了難知?
佛報(bào)言:須菩提,五陰不縛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痛、痛自有性,想、想自有性,行、行自有性,識(shí)、識(shí)自有性。六波羅蜜亦不縛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羅蜜所有無所有故。
^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1(大正8,305c4-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須菩提!色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識(shí)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受、想、行、識(shí)。
檀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
^1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五分〉)卷559(大正7,885a25-b2):
具壽善現(xiàn)復(fù)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云何甚深極難信解?
佛告善現(xiàn):色非縛非脫。何以故?色以無性為自性故,受想行識(shí)非縛非脫。何以故?受想行識(shí),皆以無性為自性故。復(fù)次,善現(xiàn)!色前、后、中際非縛非脫。何以故?色前、后、中際皆以無性為自性故。受想行識(shí)前、后、中際非縛非脫。何以故?受想行識(shí)前、后、中際皆以無性為自性故。
另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四分〉)卷545(大正7,801c19~802a2)。
^11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三分〉)卷506(大正7,581a24-27):
具壽善現(xiàn),復(fù)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佛告善現(xiàn):色乃至識(shí)非縛非脫,何以故?以色乃至識(shí),無所有性為色等自性故。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35(大正7,189c14-18):
具壽善現(xiàn)復(fù)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佛言:善現(xiàn)!色無縛無解。何以故?以色無所有性,為色自性故。受想行識(shí)無縛無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識(shí)無所有性,為受想行識(shí)自性故。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初分〉)卷182(大正5,979a23-27):
具壽善現(xiàn)復(fù)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佛言:善現(xiàn)!色無縛無解。何以故?以色無所有性,為色自性故。受想行識(shí)無縛無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識(shí)無所有性,為受想行識(shí)自性故。
^12《摩訶般若鈔經(jīng)》卷3(大正8,522c9~12):
人無所生;般若波羅蜜與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羅蜜俱不可計(jì);人亦不壞,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13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3(大正8,550b18~26):
世尊!菩薩如是亦分別,則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如是相,我當(dāng)度若干眾生,即是菩薩計(jì)有所得,所以者何?
眾生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不生。眾生無性故,般若波羅蜜無性。眾生離相故,般若波羅蜜離相。眾生不滅故,般若波羅蜜不滅。眾生不可思議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眾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知。眾生力集故,如來力亦集。
(2)《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7(大正8,614b18-c2):
若菩薩于一切法,有所分別,而作是念:我得具足一切智果,我為眾生說諸法門,能度若干眾生令至涅槃。而彼菩薩作是念者,即不名行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多無如是相,不見眾生有所度者有所得者,以眾生無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性。眾生離相故,般若波羅蜜多亦離相。眾生不生故,般若波羅蜜多亦不生。眾生不滅故,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滅。眾生不思議故,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眾生無覺了故,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覺了。眾生如實(shí)知?jiǎng)倭x故,般若波羅蜜多亦如實(shí)知?jiǎng)倭x。眾生力集故,如來力亦集。世尊!我以如是因緣,謂大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
^14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五分〉)卷559(大正7,884a18~21):
世尊!有情無生故,當(dāng)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生。有情無自性故、遠(yuǎn)離故、不可思議故、無滅壞故、無覺知故,當(dāng)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自性,廣說乃至亦無覺知。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四分〉)卷544(大正7,799c19~21):
有情無生故,當(dāng)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生。有情無自性故,當(dāng)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自性。
^15《摩訶般若鈔經(jīng)》卷1(大正8,511c11-13):
人之自然;當(dāng)念知人之恍忽;當(dāng)念知恍忽;人身難了知當(dāng)念知之。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法當(dāng)作是守當(dāng)作是行。
^16 《道行般若經(jīng)》卷1(大正8,429a7-9): 人身當(dāng)諦念,當(dāng)作是了知,人身若干種空,其念亦若干種空當(dāng)了。知是人身難了知,所念難了知,舍利弗菩薩當(dāng)作是學(xué)當(dāng)作是行。
^17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40a3-6):
眾生無性故,當(dāng)知念亦無性。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薩,以是念行般若波羅蜜。
(2)《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2(大正8,592a11-15):
眾生無性故,當(dāng)知念亦無性。眾生離故,當(dāng)知念亦離。眾生無心故,當(dāng)知念亦無心。眾生無覺了故,當(dāng)知念亦無覺了。眾生知如實(shí)義故,念亦知如實(shí)義。舍利子,我欲令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四分〉)卷539(大正7,769b9-11):
舍利子!有情無自性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自性。有情無所有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所有。
^1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五分〉)卷556(大正7,870a19~21):
舍利子,一切有情無自性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自性。
^20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273a4~7):
眾生無故念亦無,眾生性無故念亦性無,眾生法無故念亦法無,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空故念亦空,眾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
(2)《光贊經(jīng)》卷9(大正8,210a9~13):
吾今贊嘆賢者所說為真為諦,人無所有,其所念者亦無所有。人無自然,其所念者亦無自然。人為空,為念亦空。為人恍忽,念亦恍忽。人身空無,念亦空無。人無所覺,念亦無覺。
(3)《放光般若經(jīng)》卷5(大正8,37c17-20):
如眾生無所有,念亦無所有,有無亦無所有。如眾生寂,念亦復(fù)寂。如眾生空,念亦復(fù)空。如眾生無所覺,念亦無所覺。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 卷424(大正7,131c4-10):
舍利子,有情非有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無實(shí)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實(shí)。有情無性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性。有情空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遠(yuǎn)離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遠(yuǎn)離。有情寂靜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靜。有情無覺知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覺知。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三分〉)卷498(大正7,535c22-536a2):
有情乃至見者非有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乃至見者無實(shí)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實(shí)。有情乃至見者無性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性。有情乃至見者空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乃至見者遠(yuǎn)離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遠(yuǎn)離。有情乃至見者寂靜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靜。有情乃至見者無覺知故,當(dāng)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無覺知。
^21《大智度論》卷59(大正25,480c4~15):
問曰:何因緣故說是有為法、無為法相?
答曰:帝釋贊嘆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法,此中欲說因緣。有為法相,所謂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說善不善等,乃至世間出世間,是名有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與上相違,即是無為法相。是二法相,皆般若波羅蜜中攝。有為善法是行處,無為法是依止處;余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fā)意菩薩所學(xué)。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yīng)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為法而有無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2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30(大正7,164c3-6):
此中何謂無為法性?謂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染無凈,無增無減,無相無為,諸法自性。
云何名為諸法自性?謂一切法無性自性,如是說名無為法性。
^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221c3~5):
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shí)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故。
《空之探究》p.187,注17:羅什譯作「實(shí)性」,前引《小品經(jīng)》作「真性」,都表示勝義自性,免得與世俗自性的混同。
^2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02 (大正7,11c7~6):
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薩,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shí)。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凈,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見滅,不見染,不見凈。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別于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zhí)著。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shí),于如是等,一切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zhí)著。
^25 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節(jié)〈空之雙關(guān)意義〉p.178。
^2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5~c21):
復(fù)次,善現(xiàn)!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云何內(nèi)空?內(nèi)謂內(nèi)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dāng)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xiàn)!是為內(nèi)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謂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聲聞、獨(dú)覺、菩薩、如來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當(dāng)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xiàn)!是為本性空。 ……
云何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當(dāng)知此中無性自性由無性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xiàn)!是為無性自性空。
^2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73:
復(fù)次,善現(xiàn)!若內(nèi)空性本性不空,若外空、內(nèi)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性亦本性不空者,則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shí),不應(yīng)為諸有情說一切法皆本性空,若作是說,壞本性空。然本性空理不可壞,非常非斷。所以者何?本性空理無方無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是空理,亦名法住,此中無法,無聚無散,無減無增,無生無滅,無凈無不凈,是一切法本所住性。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其中,求趣無上正等菩提,不見有法有所求趣,不見有法無所求趣,以一切法都無所住,故名法住。(大正7,398a13~26)
^28 《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6 (大正27,29c23)。
^29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大正8,228b1~1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shí),修神通波羅蜜,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能動(dòng)大地;變一身為無數(shù)身,無數(shù)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山壁樹木,皆過無礙,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虛如鳥,出沒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天德,威力難當(dāng),而能摩捫;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著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為薩婆若心。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shí),得如意神通智證。是菩薩以天耳凈,過于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亦不著是天耳神通,天耳與聲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為薩婆若心。
(2)《光贊經(jīng)》卷2(大正8,159b23~c14):
佛告舍利弗:或有開士大士,修于神通至度無極,無央數(shù)神通因緣之事!渖褡阋酂o所得亦無憍逸,起亦無所想亦無念者。興自然空,自然空者則為寂寞,其自然者亦無所起。又如斯者,不發(fā)神足及神足行。唯以專思諸通慧事,是開士智度無極神足證慧神足所由。
佛告舍利弗:其開士大士,凈于天耳越天人耳。得聞一一音諸天人聲,亦不想念天耳之種。不作是念我聞其聲,亦無所得。自然之空,自然寂寞,其自然者,則無所起,亦無所得,亦無所念。亦不自念我得天耳,唯以志于諸通事。開士大士,是為行智慧度無極天耳證慧神通之行。
^3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71(大正7,386a11~17):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悲愿熏心方便善巧,教令遠(yuǎn)離作如是言:「名」是分別妄想所起,亦是眾緣和合假立,汝等于中不應(yīng)執(zhí)著,「名」無實(shí)事,自性皆空,誰有智者執(zhí)著空法?如是善現(xiàn)!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說遣「名法」。
^3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22(大正7,119c2~11):
復(fù)次,舍利子!尊者所問『何緣故說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者,舍利子!以諸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攝故。
時(shí)舍利子問善現(xiàn)言:何緣故說以諸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
善現(xiàn)對(duì)曰:舍利子!如色名,唯客所攝,受想行識(shí)名亦唯客所攝。所以者何?色非名,名非色;受想識(shí)非名,名非受想行識(shí)。色等中無名,名中無色等,非合非散,但假施設(shè)。何以故?以色等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等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名亦復(fù)如是,唯客所攝,由斯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都無自性。
^3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
復(fù)次,須菩提!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眾,五眾空,是名法法相空。
何等名無法無法相空?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相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相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實(shí)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相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正8,250c28~251a8)
^33 同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250c28~251a8)。
^34 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四節(jié)〈空之發(fā)展與類集〉p.161~p.162「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對(duì)照表」。
^35《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6a10~b2):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無法空者,有人言: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復(fù)次,觀無法有法空,故名無法有法空。復(fù)次,行者觀諸法:生、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
復(fù)次,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shí)、住時(shí);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shí);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shí)俱破。
復(fù)次,有人言: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xiàn)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xiàn)在法及無為法現(xiàn)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
復(fù)次,有人言: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無法;有為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是為菩薩欲住內(nèi)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
^36《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6a19~22):
復(fù)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shí)、住時(shí);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shí);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shí)俱破。
^37《光贊經(jīng)》卷9(大正8,206c5~12):
是故舍利弗,所言吾我悉無所有,一切諸法亦無所有,悉為自然。所以者何?自然無合無散。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謂自然無合無散?
答曰:色、痛癢、思、想、生死識(shí)者,用自然故無合無散。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受所生痛癢所合,悉為自然無合無散,六波羅蜜亦無合無散悉為自然。是故舍利弗,一切諸法皆無所有悉為自然。
^3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269a22~b3):
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無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無自性,受、想、行、識(shí)和合生無自性。眼和合生無自性,乃至意和合生無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種乃至識(shí)種,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和合生無自性。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和合生無自性,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無自性。
^3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22(大正7,121c2~5):
復(fù)次,舍利子!尊者所問『何緣故說諸法亦爾,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者,舍利子!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bào)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jī)單
- 佛教對(duì)「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duì)「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shí),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duì)「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shí)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shí)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duì)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duì)世界的認(rèn)識(shí)——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duì)佛最好的報(bào)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gè)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duì)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gè)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duì)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hào)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bào)是什么意思?業(yè)報(bào)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bào)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文章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節(jié) 法空性是涅槃的異名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節(jié)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jīng)》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節(jié) 空之發(fā)展與類集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節(jié) 空之解說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節(jié) 空之雙關(guān)意義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節(jié) 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節(jié) 空與一切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節(jié) 法空如幻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節(jié) 龍樹與龍樹論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jié)《中論》與《阿含經(jīng)》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節(jié)《中論》之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