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
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泛愛慈柔;蚍抢硐喔深伱膊粍。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余杭人也。姓王氏?偨侵畾q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jīng)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屬翠巖永明大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禮翠巖為師。執(zhí)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于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密受記。初住明州雪竇山學侶臻湊(咸平元年賜額曰資圣寺)師上堂曰。雪竇遮里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么處進步。時有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建隆元年忠懿王請入居靈隱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復請住永明大道場為第二世。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勿交涉。師有偈曰。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問學人久在永明。為什么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什么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承教有言。一切諸佛及佛法皆從此經(jīng)出。如何是此經(jīng)。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用眼聽。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道場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臺山度戒約萬余人。常與七眾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華。行道余力念法華經(jīng)一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前后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壽七十二。臘四十二。太宗皇帝賜額曰壽寧禪院。
(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六)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
余杭王氏子。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jīng)。七行俱下。纔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屬翠巖參禪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遂禮翠巖為師。執(zhí)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烏類斥鷃。巢于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上堂。雪竇這里。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甚么處進步。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師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云深處坐禪僧。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聽取一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么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甚么處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教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jīng)出。如何是此經(jīng)。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臺山度戒約萬余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華行道。余力念法華經(jīng)。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覧師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珠.金藻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前后歸本國。各化一方。開寶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
(五燈會元卷第十)
永明壽禪師
師名延壽。字沖玄。號抱一子。丹陽人。父王氏生而早異父母有諍。即從高榻奮身于地。二親息諍。長為儒十六歲獻吳越王齊天賦。眾推間世之才。欲出家父母不聽。遂刺心血濡毫斷葷終期副心。三十四歲依龍冊寺永明大師落發(fā)受具。朝供眾夜習禪。因覽智度論云。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許。佛觀此人曩劫采樵。為虎所逼上樹失聲念南無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獲羅漢果。師念世間業(yè)系眾生不能解脫。惟念佛可以誘化。乃印彌陀塔四十萬本。勸人禮念一日懺堂繞旋次。忽普賢像前蓮華在手。因思宿愿進退未決遂作二紙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善生凈土。中夜冥心自期曰。于此二途功行成者須七度拈起。并得萬善生凈土鬮。一無間隔。于是每日誦經(jīng)禮佛念佛說戒施食放生。日行利益事一百八件未嘗暫怠。越王剏凈慈寺命住持。賜智覺禪師號。會三宗師德。制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神棲安養(yǎng)賦等九十七卷并行于世。師志誠殷重專以念佛勸人同生凈土。世稱宗門之標準。凈業(yè)之白眉臨終預知時至。殊勝甚多荼毗舍利鱗砌于身。嘗有僧死入冥。見閻王殿左供養(yǎng)畫僧一[巾*(穴/登)]。禮拜勤致云是永明壽禪師。此人生西方上品故禮敬之。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派卷第四)
永明壽禪師
錢氏吳越延壽。杭州余杭人。依四明翠巖禪師出家。參天臺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行法華懺。中夜見普賢。蓮花忽然在手。因思宿愿未決。登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修凈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凈土。于是一意專修。后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專切者也。乃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放諸生命。皆悉回向莊嚴凈土。時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后有僧來自臨川。經(jīng)年繞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禮敬。密詢其人則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凡死者皆經(jīng)冥府。此師已徑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往生集卷一)
永明壽禪師傳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余杭王氏子?偨菤w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惟一食。持法華經(jīng)。六旬能誦。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遂禮龍冊寺翠巖為師。執(zhí)勞忘身從事。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山。九旬習定。有鳥巢于衣襵中。既謁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花結。言言徹底冰。師有偈曰。孤猿呌落中宵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云深處坐禪僧。錢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明年遷永明。眾盈二千。居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入天臺山。度戒約萬人。放諸生類。不可稱計。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余力。持法華經(jīng)。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百卷。詩偈賦凡千萬言。海外高麗王。遣書。敘弟子禮。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青原下十世。贊曰。
乘大愿輪出為法瑞總持門開眾行畢備
懸一心鏡朗照萬物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八十八祖?zhèn)髻澗碇?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