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是職業(yè)而是責任

\

  圖名謀利的叫職業(yè)

  棄名舍利的叫責任

  和尚承擔著佛陀慈航和社會和諧的責任,所以不是職業(yè)而是責任。

  做母親的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為的是什么呢?是為名?還是為利?恐怕什么都不為,那是出自于內(nèi)心的愛護,這個愛心就叫“母愛”。這種無欲無求無私無己的奉獻叫做“慈悲”。這也是我們?nèi)A夏兒女吧“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老母”的原因吧。佛菩薩就是這樣把眾生看作是自己的兒女。

  佛對于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是沒有什么條件的,這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動著諸佛菩薩,無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富有“教化眾生”之責的和尚,足踏法門即刻遁入空門,空無了了,緣起于性空。

  佛教講“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是修習之化生,福德是化生之實報。

  請注意:諸佛成佛之后,他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為什么?因為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

  一個人會說法,大家看他沒有福,就不會相信他;他要是說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來的,別人見到很羨慕,自然就跟他學(xué)了。

  所以有智慧還要有福德才能度眾生。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xué)是屬于功德。這是佛法真正要教給我們的——修福,修慧;雙修。

  有了;垭p修的福德,和尚才可以去“度眾生”,當然也就沒有了名利私念,這只是說給一生獻給佛教事業(yè)的和尚聽的話。

  話說,文帝天嘉年間,有一位洪偃法師,才重一時,甚為文帝所敬重。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帝感其才情,意欲請法師還俗做官,皇帝的本意是愛才,可是這法師是不為名利所能誘惑的法王之子。堅辭不受,絕食以自誓。

  法師臨死時對弟子們說“世人為貪心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足。至于身死之后,還要高其墳,重其槨,要想在九泉之下,交結(jié)四鄰,以為自己富貴。真是可悲可嘆!我死之后,把我的鄙形布施飛走眾生即可。”

  這就是和尚!

  僧人的職責不僅是修行自利,還肩負了弘法利生的重任,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偉大,但如果沒有僧人一代代的相續(xù)弘傳,佛法慧命則無法長存世間,因此即便僧人在世間也擔當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身為和尚當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為座右銘,時時處處為佛法事業(yè)竭盡全力、無我奉獻,點點滴滴對眾生同體大慈、無緣大悲,不啻是當今時代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時時更須銘刻妙湛老法師選言“勿忘世間苦人多”。要時刻銘記以和為尚的信念,尚者至清的律行。

  改革開放使我國邁入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和東西文化交流融匯的格局之中,除了繼續(xù)貫徹落實宗教政策這一遠未完成的重大任務(wù)之外,佛教界還面臨著新的,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那就是如何做一名以“佛教事業(yè)為己任”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和尚,以和為尚的人是幫助眾生由“生存”過度為“生活”的導(dǎo)航舵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