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普賢行愿品》偈頌 講記 40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愿品》偈頌(40)

  第四講②

  果平法師 講授

  另外,就是對二乘道和菩薩道回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yè)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一句話是大乘無我的回向。不但我要將善法回向眾生,我還希望眾生不愿意承擔的惡業(yè)果報,由我自己一個人來承擔,這當然是一種大丈夫相,是一種無懼勇猛的心態(tài)。一般人很害怕自己招感惡業(yè)果報,但作為菩薩,他是不害怕的,他不但不害怕承擔惡報,還愿意承擔所有眾生的果報。

  當我們有時在接觸到一些大修行者時,就會發(fā)現,他在承擔自己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時候,會把這一切痛苦觀想為一切眾生代受果報。我有一位師公定靜法師,她眼睛不好,因為年青時畫工筆,畫得太多,用眼過度,后來眼睛患上青光眼,看不見了,她也是隆蓮法師的同窗道友。

  那時,我作為侍者經常在兩位老人身邊,我經常聽定靜師公說一句話:“我眼睛看不見,是在代一切眾生受苦!蔽耶敃r覺得很奇怪,您自己眼睛看不見了,怎么能說在代一切眾生受苦呢?

  后來通過菩提心的修學,我知道了這其實就是一種菩薩的發(fā)心。說我自己在承擔我的果報,但是我并不為承擔果報而痛苦,反而把這樣的承擔,當成是一種修菩提心的方便。當然這是教我們的一種修菩提心的善巧。

  其實憑心而論,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會遇到一些違緣,遇到一些障礙,讓自己去承受,讓自己去擔當。但作為一般的人,在擔當違緣時是很不堪接受的,是不愿意忍受的。甚至于我們很多時候,更希望把這個應該自己承擔的惡業(yè),推卸給別人。但作為菩薩,從心量上來講,不應該這樣。菩薩不但要承擔自己的果報,還要希望這種果報,是代所有眾生承擔。如果發(fā)起這種心,那就不一樣了。雖然現在是在承擔自己的果報,但這卻成為菩薩修學菩提心的一種方便。這就是菩薩和凡夫的不一樣。

  所以發(fā)了菩提心的人,當自己在承擔自己的痛苦時,可以這樣想想:我在承擔我的痛苦,也希望我現在的痛苦,是代替所有眾生承擔他們的痛苦,希望他是健康安樂的,所有眾生的痛苦由我一個人來承擔。

  如果修行者能夠再再地發(fā)這樣的心,那么真正哪一天,當有事情需要我們站出來,替眾生抵擋的時候,我們才會有這個勇氣。因為在我們的內心已經再再的薰習過了,我們已經非常熟練勇于替眾生受苦。

  其實承擔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不愿意承擔才是一種痛苦。所以很多時候,作為凡夫總會覺得“我不希望這樣,我不希望那樣”,要想逃避,但在這種逃避的過程中,反而讓自己的內心極其不安,煩惱重重。但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自己能夠安住于當下,不但安住于當下,還愿意替一切眾生遮風擋雨的話,這既是在承擔自己的果報,也是在修學自己的菩提心,這種善巧一定要掌握。我們在歡喜承擔的同時,惡業(yè)不但不會增長,反而讓自己增長善業(yè)。

  因此在作回向時,普賢菩薩就作了這樣的回向,由眾生因造惡業(yè),所感招的惡業(yè)果報,當這種惡報成熟時,希望我來承擔。而“令彼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讓我來承擔眾生的苦,而讓眾生都能成佛。不要說我們能這樣做到,就是聽到這樣的話,能夠照這樣發(fā)心,可以說,也是值得讓人稱頌的。就像世間能被世人所歌頌,能夠名垂千古的偉人,他們肯定也有這樣的心態(tài),自己愿意為別人承擔痛苦,他們也有這樣的心量,愿意把安樂施予眾生。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這也是普賢菩薩的一個誓言。我修這個回向,是無有窮盡的,“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我不是一時一刻的回向,而是永遠的回向,不但是永遠的回向,而且在我的內心永遠都沒有疲厭。

  這是關于回向。我們昨天講到,七支供養(yǎng)在平時修法里,它占的份量很重,每一部修法儀軌,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里面都包括了這七支供養(yǎng)。所以古來印度修行人,就把七支供養(yǎng)單獨提出來,叫做修“七支供”。

  我們回顧一下昨天,除了講完七支供以外,還講到正修菩提愿,《普賢行愿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學次第,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從凡夫趨入到菩薩,可以依次第拾級而登。對每一步臺階只要我們認真去走,最后一定可以從凡夫成為一個真正的發(fā)心菩薩。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