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誦】-什么是佛教課誦
課頌(佛教解釋)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于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形成
按瑜伽有四種念誦: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談第一種,即所謂“清凈在音聞”。追溯古代,先是經咒和梵唄等簡單的念誦,晉代以后發(fā)展出懺法,再后又有《水陸》、《焰口》等,唱念趨于復雜。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guī)》。
趙宋以后,特別是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二課”
或“早晚課”)制,與經、懺等法事相并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風尚。
關于課誦的最早記載,見于《吳書·劉繇傳》附記后漢笮融的事跡里,該記說:“笮融者,丹陽人,初聚眾數(shù)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
發(fā)展
遂“坐斷三群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這種課讀,當是隨著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譯家們傳來的。在《法華經·法師品》里有:受持法師、讀經法師和誦經法師就是明證。唐玄奘譯的《大唐西域記》里也說到卑缽羅石室[草-早+必]蒭設壇念誦的故事。在東晉《高僧法顯傳》中,記述古代斯里蘭卡佛牙出行禮拜念誦(法事)的盛況云:“獅子國(斯里蘭卡)……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國內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嚴飾巷陌,……然后佛齒乃出中道而行,隨路供養(yǎng)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燒香燃燈,種種法事,晝夜不息,滿九十日,乃還城內精舍。”以禮拜念誦為主的種種法事,晝夜不停,同我國宋代以來叢林下的九旬勝會和一些地區(qū)的佛誕等節(jié)日有類似之處。唐玄宗曾經詔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百沙門于禁中念誦謂之內道場”,又敕“灌頂?shù)缊觯x沙門二十七員,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tǒng)紀·祈禱災異》)。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當可想見!斗鹱娼y(tǒng)紀》卷五十三在《持誦功深》條下,列舉了從東晉安帝(397—419)到趙宋光宗(1190—1195)歷七百余年道俗念誦佛經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見,提倡課誦,歷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國佛教流行的地區(qū),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他們認為該詩字少義多,能使“讀者心悅忘倦”(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贊詠之禮》)。這相當于我國的贊唄念誦。
梵唄, 即印度五明之聲明,三學的“定”學法門。隨佛教傳入中國。三國時期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嘗游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梵響,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jié),感魚山之神制;在魚山依《太子瑞應本起經》“制轉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創(chuàng)制“撰文制音,傳為后式”的六章漢語梵唄.《魚山梵》出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即后世所稱《魚山梵》或《魚山唄》”。(《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贊篇》)。簡稱“梵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傳到韓國稱之“魚山”,稱名至今。現(xiàn)在全稱“魚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復,漢語單奇”之予盾,自此,中國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聲佛事。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于漢語詠唱。故歷史上曹植被尊稱為漢傳佛教音樂--梵唄始祖。
早在隋唐,梵唄隨著佛教的興盛傳播,另一方面,梵唄演化音樂藝術的“佛曲”也在宮廷和民間盛行,現(xiàn)在人們把“梵唄”和“佛曲”統(tǒng)稱之為佛教音樂(范疇)。
古印度諷誦佛經是奉行的“三啟”儀制,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然后陳述回向發(fā)愿。全過程是“節(jié)段三開”,所以叫做三啟。“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贊詠之禮》)。這種“三啟”式的念誦法,就是我國漢地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制。舉行任何一堂法事,總是安排先贊(或《香贊》,或《贊偈》等),次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末了回向發(fā)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這種基本形式。只是后綴的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索婆度,在漢地念誦儀里少見,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稱“善”
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蘇譯為妙,婆師多譯為語,意思是贊嘆經文為微妙語。
我國的念誦儀制始創(chuàng)于東晉道安,他制僧尼軌范三則:一曰行香定座上講之法(即講經儀);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課誦齋粥儀);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這三條對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廣,為后來各種法事議制的開端。宋明以來寺院逐漸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當亦導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到舍宅為寺“別營小室,朝夕從僧徒禮誦”的記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釋教部》)。唐百丈懷海“別立禪居”,“閤院大眾朝參夕聚”
(見《景德傳燈錄》卷六附《禪門規(guī)式》)!洞笏紊仿浴肪砩稀秳e立禪居》
條下更引伸說:百丈懷海“有朝參暮請之禮,隨石磐魚為節(jié)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輝編訂《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殿鐘》條下載明:“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鐘七下。同書《磬》條下又載:“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值殿者鳴磬,“大眾看誦經咒時”鳴磬。可見禪僧修行,此時已具備朝暮課誦的雛形。在北宋《崇寧清規(guī)》和南宋《咸淳清規(guī)》中還屬闕如。不過,后來《朝暮課誦》所定的內容,包括晚課《蒙山施食》在內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別集、撰而成,這可說明當時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區(qū)實行早晚課,只是還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規(guī)》里還沒有明確的反映。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奉行的范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例如,明通容編《叢林兩序須知》規(guī)定: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眾課誦”和監(jiān)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等等。蓮池的《云棲共住規(guī)約》上集末規(guī)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同書附集《學經號次》條下又有“晨昏”
日常課頌的方法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yǎng)、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fā) 愿、回向等。
所謂供養(yǎng),是在佛前擺設香、花、燈、果、凈水和食物。如果條件許可,應當每日換新,保持鮮度;否則亦不當有腐爛、污染、凋謝等的現(xiàn)象發(fā)生,以維持佛前的整齊、清潔和莊嚴為原則。
所謂定時做定課,是指在每天的同樣時段,做同樣的功課。最好是選擇頭腦清楚、身心舒暢的時段做課誦。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后,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后,休息一段時間,就寢之前,為最好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加起來,每天至少需要一至兩小時;但也不需 要超過四小時,否則課誦時間太多,會影響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況特殊,也可以 選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個時段,來做定時的課誦。
課誦叫做恒課,又叫日課,就是每天必須有的修持活動,不能間斷。它的作用相同于每 晨起床后要漱口、洗臉、飲食、灑掃庭院、大小便利一樣,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養(yǎng)性、警策精進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練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zhí)斓募颖慌c護持。
課誦的項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內容可依時間的長短及個人的喜好而有所選擇;但是供水、獻香、禮拜則不能缺少。個人課誦,不一定要用魚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會梵唄。若不致打擾他人,可用小木魚。在獻供及頂禮三拜之后,早上誦「大悲咒」三遍至七遍,「心經」一遍,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后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賢菩薩十大愿或四弘誓愿,最后是三皈依,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 智慧真明了,普愿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谷缓箜敹Y三拜,課誦完畢。
晚課應該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后,同樣供養(yǎng)、禮拜,然后誦《阿彌陀經》或「懺悔文」 一遍,也可以只誦「大悲咒」七遍,念「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和觀世 音菩薩圣號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愿,普賢警眾偈,三皈依,回向偈:「愿以此 功德,回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fā)菩提心!鬼敹Y三拜,晚課即結束。 因為課誦的人,進度有快有慢,有的會唱,有的不會唱,除非環(huán)境許可使用法器唱誦, 否則不用法器,念誦即可。經咒的遍數(shù)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減,以配合時間為宜。
如果時間允許,可酌量延長至四十五分鐘或一小時。在早課之前,晚課之后,亦可增加 靜坐時間二十五到三十分鐘。最好能夠向正統(tǒng)的佛教靜坐老師學習安全的靜坐方法;否則也得把姿勢坐正,身心放松,默念佛菩薩圣號,一心專注,不急不緩。如果不習慣靜坐,也可采用禮拜的方式,以定時或定數(shù)禮拜佛菩薩。以無所求之心禮誦和靜坐,是最正確和安全 的;否則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覺,而引發(fā)身心的障礙。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僅愿把課誦時間加長,而無意靜坐或增加禮拜的次數(shù),則可以在早課的供養(yǎng)、禮拜之后,加誦「楞嚴咒」及十小咒;晚課的供養(yǎng)、禮拜之后,加誦《普門品》或者增加「大悲咒」的持誦遍數(shù)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yǎng),然后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法華經》時,每拜一拜,當念 「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 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如拜《普門品》,可有兩種念法:第一因為它是《法華經》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 華經》的念法;第二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如拜《地藏經》及《藥師經》,即可以此類推。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 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xù)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后,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xù)拜同一部經,乃至發(fā)愿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越多越好。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fā)愿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xiàn)實或來世的 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么功德;做完課誦之后,也可以發(fā)愿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愿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于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tài)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tài)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 上一篇:誦咒(佛教名詞)
- 下一篇:【隨喜】隨喜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隨喜功德?
- 什么是課誦?在家居士的課誦選擇 - 未知
- 寺院通行的日常課誦包括哪些? - 網絡
- 在家學佛者如何課誦? - 未知
- 早課誦楞嚴咒是否限制在早上六點前? - 妙祥法師
- 把早晚課誦的內容合在一起,在早晨念可以嗎? - 寬見法師
- 什么是佛教的課誦,有哪些講究? -
- 妙舍法師答:居士早晚課該如何做?可否打法器? - 妙舍法師
- 朝時課誦諸經咒的功德利益 - 網絡
- 課誦 - 未知
-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居士應該如何在家課誦? - 網絡
- 在家堅持做定課的三個訣竅 - 未知
- 早晚課誦完回向,是否給門中先祖也回向,給故去人回向? - 妙祥法師
- 叢林早晚課誦的修訂與流行 - 圣凱法師
- 惟賢法師答:慈宗的朝暮課誦與其他寺院有何不同? - 惟賢法師
- 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 - 未知
- 在家修行之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 未知
- 圣嚴法師《課誦與拜佛》 - 圣嚴法師
- 圣嚴法師答: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 圣嚴法師
-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 圣嚴法師
- 朝暮課誦的真實義 - 仁德上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