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對持咒的看法與態(tài)度
二、「咒語」具功效的經(jīng)典引證
印順導師引《銅鍱律》的記載:以咒術可以除鬼害而殺鬼。《五分律》亦載:「隨心遣諸鬼神殺,是名作是心隨,心殺是中犯者。」[59]《四分律》記載:「時有婦人,夫行不在,他邊得娠。即往家常所供養(yǎng)比丘所,語言大德:『我夫行不在,他邊得娠,與我藥墮之!槐惹鸺粗渌幣c令胎墮。比丘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殺心!环鹧裕骸翰_夷!恢浼毮┧帯⒅淙A鬘、咒熏香衣服、咒胎,亦如是。一切波羅夷。」[60]
《僧祇律》載有:「毗陀羅咒者。若比丘欲殺人故,作毗陀羅咒。害心作咒時,得越比尼罪。令彼生恐怖時,得偷蘭罪。彼死者,得波羅夷。是名毗陀羅咒殺!筟61] 在《十誦律》說:「作毗陀羅殺,半毗陀羅殺,斷命殺」[62];「毗陀羅」是「召鬼咒尸令起」,即「起尸咒法」。「半毗陀羅」是「召鬼咒鐵人令起」。「斷命」是「心念口說讀咒術」的種種法。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亦載有「起尸殺」,「起半尸殺」,「咒殺」,與《十誦律》相同,但「起半尸殺」的方法不同。[63]
在《增一阿含經(jīng)》曾記載:「咒術具有『死』與『病』的力量」,茲摘錄如下:
復次,國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緣。是時,人民各生斯念,我等昔日無復疾病,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門咒術所致。……[64]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也曾載有:「咒術具有力量」的故事:「彼獨角仙,以仙之法為葬其父。思戀父喪愁悲憂惱,便證五通。后于異時,因往取水。取得水已,回至中路。遂逢天雨,泥滑倒地。水瓶遂破,掬破瓶水,置其掌中,以口咒向天遙散:『由汝雨下,打破我瓶。從今以后十二年中,勿更雨下!』由此仙咒力,雨便不下!筟65]
總而言之,根據(jù)以上的引經(jīng)所見,各部派之間都已承認咒術是有力量,而且,也承認咒語是具有功效的。
叁、「咒語」的起源
一、古印度《奧義書》思想與古咒法
古印度在《奧義書(Upani?ad)》中,依文法學 upani?ad的「語源」詞構已有「弟子近(upa)坐(ni?ad)師父側領密意」之口傳祈禱(Brahman)[8] 咒法,這是具有無限絕對的神秘力量。而后來的印度教,將《奧義書》解說為「智瑜伽(j?āna-yoga)達解脫」,才從咒法轉向了解脫學的內容。[9] 依近代學者進一步研究,此種咒法思想最初早已潛伏在西元前1200年左右阿利安人作成的《梨俱吠陀(Rg-veda)》之「贊歌」當中,乃至出現(xiàn)于《夜柔吠陀(Yajur-veda)》所集錄的祭儀咒誦文。[10] 其實,最明確是在《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所集成的吉祥增益之咒法、及咒詛調伏之法,其內容本質上就是「咒法」的集成 [11]。[12]
對于言語不滅的「聲常論」,則早在西元前四至三世紀犍陀羅國娑羅阇邏 [13](?alātura)人的文法學家波膩尼(P。縤ni)所創(chuàng)立;他的出生地,根據(jù)近代學者金克木的考證,即屬現(xiàn)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14]。波膩尼創(chuàng)立聲明論(文法學)之后,聲明即成為印度重要的學問之一 [15];包括如:彌曼差派(Mīmāms。、印度文法學派、瑜伽派、吠檀多派(Vedānta)和佛教的真言宗,很多學派都主張言語不滅論 [16]。[17] 而且,聲常住論和彌曼差派,在我國佛教史料中也有不少記載,可以提供吾人參考。[18]
依照彌曼差派的思維方式,《吠陀》中的聲音(文字)是永恒的;因此,這些聲音(文字)所傳達的道理也是永恒的。不但這樣,這些聲音(文字)所傳達的道理:「法(dharma)」,也是「自明」(自量,svatah-prāmānya),而且,沒有錯誤的。也正因為這樣,聲音(文字)才可以作為一種獲得正確知識的方法,稱為「聲量(?abda-prāmāna)」。[19]
總而言之,根據(jù)近代學者們的研究:「聲常論」之所以名為「聲」,應該是由于加上了「真言」的信仰,即「唵(Om)」、「薩婆訶(Svāh。沟壬衩亓Φ摹刚嫜浴龟P系 [20]。[21]
二、「四十二字門」的探索
依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所說:「在陀羅尼中,最根本的是四十二字門,成為大乘的重要法門!筟22]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記載:「當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字門!」[23] 由此可見「四十二字門」的重要性。[24]
然而,由于當時歷史考古學及碑銘文獻資料的缺乏,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46,僅由《大智度論》及《般若經(jīng)》等漢譯文獻的記載 [25],即推論:
現(xiàn)在的印度,沒有四十二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決定的,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類方言。[26]
依于筆者近來的研究,認為這樣的「決定」說明,是稍有問題的!缸钤缬《任淖制鹪础沟奶接,可以參看筆者編著的《梵字悉曇入門》之介紹 [27];另外,關于「四十二字門」的研究,在該書pp.341-9中,筆者依據(jù):「1. 基本梵字字母(收錄九部經(jīng)典史料)」、及「2. 華嚴字母(收錄九部漢譯經(jīng)典)」區(qū)分成兩大部分。并且,將這兩部分的梵字字母與不同譯者所使用的漢文音譯,作了詳細的「音譯對照表」。[28]
另外,John Brough 教授也研究「四十二字門」。他指出:漢譯《佛本行集經(jīng)》及《方廣大莊嚴經(jīng)》內容中的「四十二字門」與 Lalv 的梵文抄本是一致的;然而,漢譯《普曜經(jīng)》中的「四十二字門」,卻未采用此音節(jié)文字的字母表達,而是直接從印度字「意譯」成漢文的。[29]
茲依漢譯《普曜經(jīng)》,摘錄一段已經(jīng)「意譯」的中文片段,試制表如下:[30]
根據(jù)學者徐真友的研究,此 A-Ra-Pa-Ca-Na音節(jié)字母與「佉留文字(Kharostī《佛本行集經(jīng)》漢譯為「驢唇」)」[31] 有關。依據(jù)考古學證明,更顯示古代「佉留文字」的確使用了A-Ra-Pa-Ca-Na的音節(jié)順序。且古犍陀羅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些佛典故事的石雕,清楚地書寫A-Ra-Pa-Ca-Na音節(jié)字母寫成的佉留文字;另外,S.Lévi 在七十年前,也提到「四十二字門」中的第三十九字 Yas,發(fā) Za音,這個音不是一般印度文所用,而是中亞地區(qū) Iranian(伊朗的)語系,以及犍陀羅語言的發(fā)音。[32]
若依據(jù)這些石雕、碑文等的證據(jù),以及學者們近來的研究成果,或可推論「四十二字門」可能的發(fā)源地,應該離中亞 Iranian 語系或西北印不遠 [33],而且,應該不是印順導師所推論的「南印度方言」。[34]
三、咒語的引入佛法
依據(jù)漢譯佛教經(jīng)典的記載,將咒語引入佛法之中,「治蛇毒咒」該算是最早的!峨s阿含經(jīng)》提到:「優(yōu)波先那 Upasena為毒蛇所傷而死,臨死而面色如常,并沒有什么變異!筟35] 因此,佛曾為比丘們說防治毒蛇的咒語,茲摘錄如下:
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常住蛇頭巖,眾惡不來集,兇害惡毒蛇,能害眾生命。如此真諦言,無上大師說,我今誦習此,大師真實語,一切諸惡毒,不能害我身。……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塢。耽婆隸。耽婆隸。耽陸。波婆耽陸。抖渧肅。抖渧。枳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苻。塢隸。塢娛隸。悉波訶!筟36]……
依據(jù)印順導師的看法:將世俗咒術引入佛法的緣由,不外乎是受到印度習俗的影響。[37] 由《雜阿含經(jīng)》(大2,p.61a-b)的記載,可以看出:「優(yōu)波先那為毒蛇所傷而死,面色如!故桥c編入南傳《相應部》「處相應」同。[38] 因為南傳《相應部》「處相應」沒有伽陀(gāth。┡c咒語,所以導師推論本段經(jīng)文:以諦語防治毒蛇,原先應該是沒有伽陀與咒語。并提出: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師們在防護諦語之下,附入世俗治毒蛇的咒語,之后,才又附入于《雜阿含經(jīng)》中。[39]
- 上一篇:受持般若 攝伏湖神
- 下一篇:持咒可治眾病 得滅苦益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