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名人軼事 >

誠信藝術家李苦禪,為老友焚畫

誠信藝術家李苦禪,為老友焚畫

  李苦禪(1899-1983),男,出身貧寒,F(xiàn)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勵公。山東高唐人。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曾任杭州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擅畫花鳥和鷹,晚年常作巨幅通屏,代表作品:《盛荷》《群鷹圖》《松鷹圖》《蘭竹》《晴雪圖》《水禽圖》。1978年出版《李苦禪畫輯》。

  畫家李苦禪年輕時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不僅畫藝精湛,而且人格質樸。他長于畫鷹、竹、蓮、梅等題材。鷹是陽剛的傾向,竹是剛正不阿的象征,蓮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梅則表現(xiàn)了堅貞不屈的品格。畫品如人品,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實寫照。他常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心地寬厚,待人誠摯,尤重信義,言出必行,不計得失。

  有一次,李苦禪在家中正忙著作畫,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來訪,他趕緊放下畫筆,請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倆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舊事,甚是歡娛。末了,老友將要起身告辭,才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你作畫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啟齒……”不待老友說完,李苦禪爽朗地笑了起來,“老兄何必這樣客氣呢?憑你我的交情,一幅畫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還請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興得連聲道謝,揖手而別。

  可是隨著李苦禪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也越來越多,因為事務纏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淚流滿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禪驚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傷之中又禁不住滿懷愧疚。應人之事未了,而所應之人已去,如何能讓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靜之時,李苦禪在書房里神情凝重,他緩緩地鋪展開一張潔白的宣紙,細細地研好墨,然后揮毫作畫,時而運筆如風,時而精雕細琢,整整畫了一百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又鄭重地題上了老友慧鑒的跋款,并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之后,李苦禪攜畫來到后院中,滿上兩杯水酒,點燃一支高香,灑一杯酒在地,雙手舉畫。對天遙祭道:“吾友見諒,苦禪疏懶,未得一了心愿卻驚聞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蓮圖》,焚之以追償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禪豈敢無信?”拜完后,劃著火柴,將精心制作的畫作,化作了一團鮮紅的火焰。

  李苦禪的奇怪舉止驚動了他的兒子,他跑出來問父親發(fā)生了什么事,李苦禪嘆了口氣,詳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兒子聽后有些不解地問:“您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給他畫。再說,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畫了畫給他,他也無從知曉了?”聽兒子這樣說,李苦禪抬起頭,正色道:“過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無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禪一再囑咐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

  在苦禪大師看來,“誠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誠”字,就是強調對信的遵守關鍵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這種誠信能夠超越時空與生死的界限,應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釋然。

  誠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