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二十講之:塵剎構成的世界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二十講之:塵剎構成的世界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塵剎構成的世界

  《大毗婆沙論》的這些觀念,《俱舍論》總結為:“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虱麥指節(jié),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逾繕那。”這是對《大毗婆沙論》里介紹的長度、寬度、時間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世間知識的一個大致歸納。

  極微塵是最小的單位。七個極微就是一個微塵量(他們說得非常具體,如果說到極微是實有的,就具體指出它到底有多大),七個微塵就是一個金塵,七個金塵就是一個水塵,七個水塵加起來就相當于一個兔毛塵,七個兔毛塵就有一個羊毛塵那么大,七個羊毛塵就有一個牛毛塵那么大,七個牛毛塵就有一個隙游塵那么大。

  隙游塵就是能在空氣的縫隙中游來游去的塵土。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就是可以在牛毛、羊毛、兔毛尖上停住的塵土。水塵是指能在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自由出入的塵土。金塵是指可以從黃金的縫隙中穿越的塵土。

  隙游塵飛散到空中,我們的眼睛基本是看不到的,而且一個隙游塵相當于個極微。這是現(xiàn)在的《大毗婆沙論》可以提供給我們計算的,它說的是實數(shù),不是虛數(shù),而且它向我們提供計算的具體比例。,這是我通過兩卷的《大毗婆沙論》論文從頭到尾計算出的一個數(shù)字。一個隙游塵相當于個極微,可想而知極微有多小。

  若從時間方面,也能得到一些相關的結論。《俱舍論》總結了《大毗婆沙論》中關于時間的說法:“百二十剎那,為恒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笔裁匆馑寄?這里有一個新的時間量詞匯:“臘縛”。

  這里首先成立的是剎那。剎那是時間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單位。時間的最小單位是剎那,相當于一個壯士用力彈一下手指時間的六十五分之一。

  一百二十個剎那為一個恒剎那,六十個恒剎那為一個臘縛,三十個臘縛為一個牟呼栗多,三十個牟呼栗多是一晝夜,三十晝夜是一個月,十二個月是一年。

  如此推算,一個剎那的時間約為0.0133秒,這個數(shù)字不是約數(shù),是一個算出的確定數(shù)字。

  一個恒剎那是1.6秒,一個臘縛是1分36秒,一個牟呼栗多是48分鐘,一晝夜是24小時(這與現(xiàn)在的時間單位差不多了),一個月是30日,一年是12個月(這與現(xiàn)在時間單位是一致的)。

  這里確定了兩件事情:極微和剎那。

  雖然由如上的分析方法好像可以得到,但它們本身究竟是什么樣子?《大毗婆沙論》中說,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更為科學的方法,來讓一個凡夫也直觀地知道這么短的時間是什么感覺,這么小的微塵看起來是一個什么形象,也無法讓你看到。

  但極微就提供了一個說法。極微就是常規(guī)所說的“至小無內”,小到你無法找到它的里面,這種小就是最小的實有。短,短到你無法再找到它內部的瞬間,叫做“至暫無瞬”,短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要知道的結論。

  第二個,一切事物的存在,總超不出時間和空間的這兩個形式,而且時間和空間是絕然不能分開的。所以在佛經(jīng)中,常常把“塵”和“剎”放在一起來說,“塵”就是指微塵,“剎”就是指時間的剎那。觀察事物時,方便起見,或者從時間的方向入手,或者從空間的方向著手了解,都可以。

  《大毗婆沙論》還有一個觀點:無為法沒有剎那性。也就是說,所有的無為法沒有時間軸上從第一到第二推動的間接作用。無為法既找不到時間方面的剎那性,也找不到空間方面的極微性,無為法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一種成果、概念。一個人若得到了無為法,他就得到了至暫無瞬的瞬間,得到了至小無內的內在空間,這是無為法的確定說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