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素書白話淺釋

  譯序

  原序淺釋

  一、事物緣起[原始章第一]

  二、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三、修身養(yǎng)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四、堅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五、奉行仁義[遵義章第五]

  六、安于禮儀[安禮章第六]

  譯序

  譚威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有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xiàn)。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茲簡介于下。

  一 、闡明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二、 闡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則。作者依據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杰三類。是故其無異儒家的理性意識道德水平的準則。作者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來自生活的總結,有著指導性意義。

  三、作者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意見。‘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識;‘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羅萬象。

  四、作者總結安邦治國的經驗。作者認為‘短莫短于茍得’(反對短期行為)‘后令繆前者毀’(政策必須備有連續(xù)性)‘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識和非神觀念)。這些,對于后人參政有一定的啟發(fā)。

  五、作者闡述了他自己的處世之道。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是事業(yè)能否亨通的關鍵。作者提出‘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都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系提出了借鑒。

  大凡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都和個人的修養(yǎng),能否協(xié)調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古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亂的,因此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國人認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xù),政治是軍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種高層次的軍事。‘敗莫敗于多私’、‘陰計外泄者敗’、‘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等,對于指導政治或軍事行動,有著同樣的意義。

  綜上所述,《素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的價值,很值得一讀。

  限于水平,錯誤在所難免。不足之處,乞望方家教正,以益后學。

  張商英〈原序〉淺釋

  黃石公《素書》共六篇,按《前漢列傳》《史記.留候世家》記載了黃石公于圯橋授張良的《素書》,世人多以為那就是坊間流傳的《三略》《古兵書》,(舊傳為黃石公所著),這實際上是傳之者誤傳。

  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有盜墓賊打開了張良的墳墓,于玉枕中獲得此《素書》。

  《素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書有秘戒:‘此書不許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如所傳非人,一定會受到禍殃,遇到合適的人不傳,也將受到禍殃。’嗚呼!黃石公竟如此地慎重!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杰,便將此書傳給了他;而張良未遇到合適的人選,便把此書陪葬在墳墓中了。

  五百多年后(晉末),此書由盜墓賊得到了,從此,《素書》才流傳于人間。然而,所傳播的也只僅僅是黃石公的文字而已,至于他備極深邃精湛的含意,哪里是語言所能完全表達的!

  我個人曾有這樣的看法: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未嘗不是互相作用的,古來圣賢對這個問題都會竭盡一己的心力,唐堯非常敬畏地尊循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將天體七政(日、月、五行)運行的道理運用在政治上;夏禹理順了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即《洪范九疇》—一為五行,二為敬用五專,三為農用八政,四為協(xié)用五紀,五為建用皇極,六為又用三德,七為明用稽疑,八為念用庶征,九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傅說(商王武丁的宰相,政績卓著,與伊尹齊名)常陳述自然規(guī)律;文王將《八卦》演為六十四卦;周公設立天地四時之官,又設立三公,調和治理各種政事;孔子欲行無言之政;老子以常有、常無作為立議的開端。

  《陰符經》說:‘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其哲學思想、理論認識發(fā)展到了這個地步,鬼神莫測的變化,尚且都逃不了吾人的學說,何況是講究上下級關系的刑名之學、爵位大小的度數之說一類的問題?

  黃石公是秦朝的隱士高人,他的《素書》文字簡略,含意精湛,就是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說、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學術思想也沒有超過他的這個范圍。黃石公知道秦國將亡漢朝將興,因此把《素書》授予張良,張良又怎么能了解到這部書的全部含意呢?張良之所以是豪杰的張良,而不是圣人,是故他僅能使用這書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書中說:‘陰計外泄者敗。’張良曾使用這一條,勸漢高祖封韓信為齊王,奠立楚漢相爭的成功基礎。

  書中說:‘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張良曾使用這條計謀,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安撫了開國的功臣。

  書中說:‘決策于不仁者險。’張良使用這一條,勸說漢高祖取消分封六國后裔為侯。

  書中說:‘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張良使用這條計謀,招來商山四皓(西漢初隱居商山的四位賢人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路)里先生,因避戰(zhàn)亂,而遁跡隱居于商山,四人年皆八十余歲,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漢高祖即位,欲延致為官而不得;后高祖欲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呂后用張良計策,以厚禮迎四人到朝廷,隨太子見高祖,高祖見太子得此四人說:‘羽翼成矣。’于是打消廢太子之意。見《史記》留侯世家。),使高祖決心立太子劉盈為帝。

  書中說:‘吉莫吉于知足。’張良使用這條計謀,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問世事。

  書中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使用了這條計謀,拋棄了人世間一切享受,跟從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赤松子,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仙人,相傳為帝嚳之師!漢書張良傳》愿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耳。顏師古注:“神農時為雨師。能入火,自燒昆侖山上。隨風雨上下也。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想想看,運用黃石公的幾句遺粕棄滓,尚且能夠滅掉秦國和項羽,而使劉邦開國稱帝,更何況是對《素書》能夠全然掌握、確實理解的人呢?

  自從漢朝以來,研究文學、辭章的學者甚多,真正懂得造化大道的人極少,像諸葛亮、王猛(十六國時前秦大臣,有政績)、房玄齡(字喬,有政績),裴度(中唐大臣,有政績)等人,雖然號稱一代賢明的宰相,他們對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全然加以理解,這就是此書之所以不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的原因。

  我認為:‘有’為萬物之母體,‘無’為天地之原始。“能超越‘有’、‘無’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夠大道用之于‘非有非無’之間的就是神異之人 (此兩句言道無一定,在人變而已)。從‘有’入手,達到‘無’的境界者為圣明之人;由‘無’啟步,達到‘有’的境界為賢能之人”。(此兩句言圣人之大而化,賢人之造其深。)

  黃石公素書六章淺釋

  譚威

  一、事物緣起[原始章第一]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guī)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愿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yè)。

  禮、是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的總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guī)范,兢兢業(yè)業(yè),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系所排列的順序行事。

  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yè)成敗的規(guī)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yè)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二、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此人之杰也。

  德足以懷遠,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國。圣德明君,賢能良相;禮賢愛士,屈己舍人。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信足以一異,誠實不欺,可以統(tǒng)一不同的意見。義足以得眾,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足鑒古,才識杰出,可以借鑒歷史。明足以照下,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足以為儀表,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智足以決嫌疑,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信可以使守約,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可以使分財,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見嫌而不茍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三、修身養(yǎng)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yǎng)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jié)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于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盡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tài),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采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yè);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四、堅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深思多謀;

  最安全的方式,莫過于安于忍辱;

  最優(yōu)先的要務,莫過于進德修業(yè);

  最快樂的態(tài)度,莫過于樂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于用心至誠;

  最高明的做法,莫過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點,莫過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于心神離散;

  最麻煩的病態(tài),莫過于反覆無常;

  最無聊的妄念,莫過于不勞而獲;

  最愚昧的觀念,莫過于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于目空一切;

  最危險的舉措,莫過于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于自私自利;

  五、奉行仁義[遵義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會失敗。發(fā)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系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于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xiàn)亂相。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系疏遠。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于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兌現(xiàn)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于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后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兇。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yōu)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征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奮勇征戰(zhàn)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別人的優(yōu)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于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tǒng)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欲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六、安于禮儀[安禮章第六]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怨恨產生于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于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于積善累德;災難在于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yè),必招致饑饉;惰于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

  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系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于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賢才,樂得于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

  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游;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山勢過于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

  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于矯飾。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梁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干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fā)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fā)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兇。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并不是什么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guī)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