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在有所需所求的時候去做的善事,是做功德嗎?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8-12-13 作者:仁清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在有所需所求的時候去做的善事,是做功德嗎?

善士問:

  有的居士,家里有事啦,比如有所需所求的時候,就去放生燒香或者拿出幾百元錢去做善事,希望希望所做這些事情能夠滿愿,并且認為是有很大的功德,請問法師這是在做功德嗎?

仁清法師答:

  這是在做善行!嚴格的講,善行和功德還是有不同的,這個不同在哪里?在發(fā)心,比如放生,放生分為善行和功德,她的差別在哪里,差別在發(fā)心!如果你有所求,我就為了某一個事,而且這個事,是現(xiàn)世的一種所謂的善愿,如果是這個事,為了你這個事去發(fā)心放生,那么這個放生可能會在你滿愿的這個目的上達到啦。

  剛才我們講的那個回向,把某種東西,指向某種目的就這個意思,那么我們放生就是為了孩子考上大學啦,比方說我就是為了孩子考上大學而放生,因緣和合的時候,孩子就會考上大學,那么你那個放生就會在孩子考上大學上顯現(xiàn)啦,這種善行,因為你是一種善愿,最后得到的是善果。所以你現(xiàn)在這個所為叫善行。

  那么如果我們無所求,或者是以究竟成佛利益廣大眾生為目的而去放生,這就是一種功德,功德是無形無相的,為什么叫他無形無相,因為他的滿愿會在了脫和在圓滿佛果那上面開顯,這是出世間的一種東西,不能以有相的福報來代替他來比喻他,所以以自已成就,也要讓眾生成就,為目的的發(fā)心放生,這才是一種功德,這個放生是個比喻啊!我舉了個例子,這才叫做功德。

  所以以有求世間善愿的心去做善行,這個放生是有漏的是暫時的,所以說呢,他主要看發(fā)心,我們不能說這種放生等等不好,不能說他不好,是說我們的發(fā)心沒到位,沒正確理解佛教的真實含義,沒有正確理解佛教的真實含義,所以我們一旦遇到問題,首先我們?nèi)ハ氲接梅鸾痰姆椒ㄈプ,燒香啊、拿出幾百元錢做善事啊、放生啊等等,這些都是可行的一種方法,但是我們一定要正確理解,發(fā)心,我們這個發(fā)心究竟目的,不能是去這種愿,不能是去我們最終的目的,當初的發(fā)心,就是為了自己成就和讓眾生成就,這個愿心不失去的前提下,你再去善行放生,然后再去祈求,相當于我們剛才講的大回向、小回向知道嗎?

  大回向不能失去,也就是說你的一切一切,都產(chǎn)生一種功德,小回向可以祈求,在功德不失的前提下,你的善愿也會圓滿,前提是因緣果報和合的時候,因緣和合的時候,如果你所做的這一切一切,都沒有滿愿,為了你一個善愿,你做了很多很多善事,但是你都沒達到目的,這也不能說你所付出的白付出啦,只能說因緣不和合,因果還沒成熟。就象剛才我舉的那個例子,你割麥子的時候吃的那個饅頭的那個面,是去年乃至前年的,這個能懂嗎?哈哈…,這樣能懂嗎?

  所以契入一切因緣去修行,這是對的,不離當初的發(fā)心和究竟的發(fā)心,和究竟的目的去修行,那也是應該的,是必須的,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祈求一下你在這個世間的小小善愿,這是大悲經(jīng)是講的,何況世間小小求愿,世間的所有的事都是小小的,他比我們最終成佛,相比起來的話,那都是小事情,何況世間小小心愿,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一切的善行都不離開我們的本心,都不離開我們的最終目的,在這個理念之內(nèi),再去祈求一下,這是我們的方法,即便如此,如果一旦當時你的善愿未滿,也不能說明你的付出白付出,只能說因緣不具足,善愿即使未滿,也不能對佛教失去信心,這是一個理念。這是一個佛教徒必須應該知道,這個能懂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