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1)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午三、威力處(即威力品)(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這是第三科「威力處」,就是威力品,這個是從菩薩地那里分來的。這個「別顯持義」那里有「種性持」、有「發(fā)心持」、有「覺分持」。這個「覺分持」里面有「結(jié)前生后」,還有「攝舉綱要」。「攝舉綱要」里分兩科,第一科「總標(biāo)」,第二科是「別廣」!竸e廣」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就是「所學(xué)處」;這個「所學(xué)處」里面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是「自利利他處」,這就是自他利品,第二就是真實義品,就是「真實義處」,現(xiàn)在第三科是「威力處」,就是成就了,見到第一義諦以后就是有大威力的這個意思。但是現(xiàn)在是說佛的境界。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佛菩薩他有大威德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怎么情形呢?這是問。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略三種」,略說三種威力,第一科就是「圣威力」。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略三種(分三科) 酉一、圣威力
當(dāng)知略有三種。一者、圣威力:謂諸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
「當(dāng)知略有三種」,佛菩薩的威力,簡略地說就是有三種,第一個就是「圣威力」,入了圣道以后就是有威力!钢^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他長時期地用功修行,他得到了定的自在。初開始得定,定的功德還不圓滿,當(dāng)然更不能說是自在,現(xiàn)在佛菩薩得到了定,而后常常地入定、出定,這樣子訓(xùn)練,而最后得到自在,就是沒有障礙了。
凡夫得定呢,也有,也能長時期地用功修行,也是得定自在,那就是沒有愛見慢的關(guān)系,他還是凡夫,F(xiàn)在說是圣人,就是不但是得世間的禪定自在,這應(yīng)該是出世間的禪定了。因為滅除去三界的見煩惱、愛煩惱,所以得定自在。
「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因為他得的定有大自在的威德,所以隨其所愿意做的事情,這一切事情都能做成功,那么這就是「圣威力」。
《披尋記》一二一九頁: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薩唯約八地以上為論,由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得十自在故。下皆準(zhǔn)知。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薩唯約八地以上為論」,這《披尋記》的作者也是這么的意見,八地以上的菩薩說的。因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由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得十自在故」,因為這個第八地菩薩得了十自在故,所以他就叫做定自在。這個第八地菩薩就是無加行、無功用、無相;就是心里面任運地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不需要特別地努力,能有這種境界,這個無相就是第一義諦了!傅檬栽凇,第八地菩薩,八不動地就成就了十自在。當(dāng)然這十種自在,第八地菩薩成就了以后,要經(jīng)過九地、十地,到佛的境界究竟圓滿,所以從第八地菩薩開始得十自在,所以這里面說佛菩薩得定自在就是應(yīng)該從這里開始。「下皆準(zhǔn)知」,下文也是這樣子就可以知道的。
心調(diào)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
「心調(diào)柔故」,他得了定自在,他心里面調(diào)柔,不是那么粗暴,這就是沒有煩惱的關(guān)系。前七地的菩薩雖然也斷了很多煩惱,但是還沒有能夠得到調(diào)柔的境界,就是煩惱還沒有清凈。第八地菩薩把三界內(nèi)的一切的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清除了,得到法身的境界!干菩扌墓省,他從善巧地修學(xué)禪定,修學(xué)禪定的關(guān)系,所以他心調(diào)柔,所以能夠得自在!甘敲ネΑ梗ネ褪沁@樣意思。
《披尋記》一二一九頁: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由無染義是善義故。如三摩呬多地中圣智三摩地說。(陵本十二卷十五頁)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這個善這個字,就是表示是圣人的意思,為什么叫做善呢?「由無染義是善義故」,就是沒有煩惱,沒有染污;沒有染污所以名之為圣!溉缛涠嗟刂惺ブ侨Φ卣f」,那里就是這么講的。
酉二、法威力(分二科) 戌一、釋義
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
前面是「圣威力」,這第二是「法威力」!阜ㄍΑ狗謨煽疲谝豢剖恰羔屃x」,第二科「顯體」,第一科先「釋義」。第二種呢,是法的威力,就是得到第八地的菩薩呢,他有了高深的禪定,滅除去三界以內(nèi)所有的煩惱,他成為圣人,他有這種威力。第二個「法威力」是什么呢?「謂諸勝法有廣大果」,就是特別殊勝的功德法,你這樣修行修學(xué)之后,就會有廣大的果實。在這里面就成就了大的勝利,「是名法威力」。這是「釋義」,第二科「顯體」。
戌二、顯體
此中法者,即是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這看見是,就是八地菩薩以后他繼續(xù)地,他從初歡喜地的時候就修這個六波羅蜜,他要八地以后繼續(xù)修六波羅蜜,由六波羅蜜里面得大威力;布施的威力、持戒的威力、忍辱的威力、精進的威力、禪的波羅蜜的威力,般若波羅蜜的威力。這樣說呢,在八地的時候他已經(jīng)有圣威力,以后繼續(xù)地修六波羅蜜,有六波羅蜜的威力,所以叫做「法威力」。
酉三、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這個「俱生威力」是什么呢?「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就是他在資糧位、加行位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積集了廣大的福德資糧。積集了廣大的福德資糧,沒得圣道的時候,他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時候,他也有些希奇的事情,就是法的威力。等到得無生法忍之后,繼續(xù)地修六波羅蜜,這個時候他也是有甚多的希奇的事情。
到了第八地的時候,棄舍了肉身,得了法身;得了法身的菩薩,他又示現(xiàn)化身,在人間在眾生的世界又有父母,他又得一個化身。這化身一生來的時候,就有甚多希奇的事情,那叫做「俱生威力」,是指這一種說的,不是前邊的事情,都是指八地菩薩以后。他來到人間的時候,他可能是現(xiàn)佛身,也可能是現(xiàn)菩薩身,也可能現(xiàn)個阿羅漢,也可能現(xiàn)個比丘、現(xiàn)個比丘尼,他有這些不思議的,這些希奇的事情,這叫做「俱生威力」,與生俱來的這種大威德力。
這是分這么三種,圣威力和法威力,這個圣威力和法威力是菩薩所修行的真實的功德,俱生的威力就是來示現(xiàn)化身所有的威力,也就是圣威力和法威力所現(xiàn)出來的,應(yīng)該是這樣意思。
申二、廣五種(分二科) 酉一、標(biāo)列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fù)有五種: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fù)有五種」,前面是說三種,略說三種威力。這下面說到「五種」。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有五種不同:第一個是神通的威力,第二是法威力,第三是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的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的威力,分這么五種。這是「標(biāo)列」,下面「隨釋」,隨所標(biāo)列的加以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先解釋神通的威力,先是「征」。
酉二、隨釋(分四科) 戌一、神通威力(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出種類」。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出種類
謂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力。
「謂六神通」,神通威力就是指六種神通說的!敢徽、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力」,這是先列出來,列出來「出種類」,這是六種神通。
《披尋記》一二二○頁:
神境智作證通等者:謂從一種變作多種,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zhuǎn),是名神境;由神境智于此神境領(lǐng)受示現(xiàn),是故說此名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于彼境能領(lǐng)受能示現(xiàn),是故說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xù)隨轉(zhuǎn),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神境智作證通。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頁)如是乃至漏盡智作證通,皆如彼釋應(yīng)知。
「神境智作證通等者:謂從一種變作多種,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zhuǎn),是名神境」,這個「神境」,「神」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那么叫做「神境」。指什么說的呢?「從一種變作多種」,一個身形變作很多的身形,其他各式各樣的事情,由少而多,能變現(xiàn)出來很多的事情!溉缡菑V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zhuǎn)」,就是他現(xiàn)在這個身體不但是在人間,在欲界,能到色界天,到梵的世界去,有大自在的境界出現(xiàn),那么這就叫做「神境」,這個「神境」是這樣意思。
「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這個「神境」這樣講,這個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釋這個「智」這個字,神境智作證通,這個「智」。「若智具大威德」這個智慧,這個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沒有什么威德力,但是思所成慧有一點,但是也不是很大,到修所成慧,與禪定相應(yīng)的時候,這個智慧就有力量了,但是修所成慧通于凡、通于圣,若入圣位的修所成慧,力量才是不可思議。
「智具大威德」,那就是在禪定里面的時候,得到四禪八定的時候,這個智慧,它的大威德力才顯示出來,這是因修而成,是修果,就是禪定所成就的果報,修所成果,「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這個是神境智,F(xiàn)種種神通,實在也是智慧來決定的,為什么要現(xiàn)這個神通?是由這個智慧;有的時候現(xiàn),有的時候不現(xiàn),由智慧決定,所以里邊有個「智」,名「神境智」。
「由此智于彼境能領(lǐng)受能示現(xiàn),是故說此名神境智」,由于這個智慧,當(dāng)然這個智慧與慈悲相應(yīng)的,這個智慧「于彼境能領(lǐng)受能示現(xiàn)」,對于那個神通的境界,他能夠領(lǐng)受,其實就是它來控制,「能領(lǐng)受」就是能控制!改苁粳F(xiàn)」出來,應(yīng)該這樣顯現(xiàn)出來,這個「能示現(xiàn)」,「是故說此名神境智」。
「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xù)隨轉(zhuǎn),名神境智作證」,說到這個「作證」;這個「作」就是修,由修而證,所以叫做「作證」!讣创酥欠N子」,就是這個智慧的種子,最初修因的時候只是栽培一個種子,還沒有現(xiàn)行。這個智的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就是生起的因緣來所成就的,這一句話說得很簡單,那當(dāng)然你要發(fā)無上菩提心,佛菩薩最初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而后修聞思修三慧,這樣子慢慢地才得圣道,也得了四禪八定,也得到圣道的智慧。
「勢力增長」,最初的時候的栽培,力量還是很薄的,后來逐漸地栽培,力量逐漸增長!赶嗬m(xù)隨轉(zhuǎn)」,相續(xù)不斷地增長,隨順活動!该窬持亲髯C」,最后成功了,就是得到了神境智的神通。
「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神境智作證通」,就是從開始一直到最后成功,總攝為一個,統(tǒng)一起來,叫做「神通智作證通」,「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頁)」!溉缡悄酥谅┍M智作證通,皆如彼釋」,都是六十九卷那里有解釋,「應(yīng)知」。這里邊《披尋記》這么大概地解釋。
天二、別辨相(分六科) 地一、神境智通(分二科) 玄一、征
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
這下面第二科是「別辨相」,前面是「出種類」,就是標(biāo)出來六波羅蜜的類別,下面一樣一樣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先解釋「神境智通」。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諸佛菩薩」的「神境智通」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出種類」。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出種類
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有兩種神境智通!敢徽、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第一個是能變通,能變現(xiàn)。能變現(xiàn)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來有這么一個情形,后來又會轉(zhuǎn)變,那叫做「變通」!富ā鼓,原來沒有,什么事也沒有,但是就無而忽有,就變化,化現(xiàn)出來,所以叫做「化通」!溉缡嵌N品類」是有「差別」的,是「各有多種」,能變通也有很多種,能化通也有很多種不同。這是「出種類」,下面第二科「別辨相」。分兩科,第一科是「能變通」。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黃二、別辨相(分二科) 宇一、能變通(分三科) 宙一、征
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就是「出種類」。
宙二、釋(分二科) 洪一、出種類
謂十八變:一者、震動,二者、熾熱,三者、流布,四者、示現(xiàn),五者、轉(zhuǎn)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謂十八變」,原來這個「十八變」是出在佛法上講的,就是這上說的十八變。那十八變呢?「一者、震動,二者、熾熱,三者、流布,四者、示現(xiàn),五者、轉(zhuǎn)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這是「出種類」,下面第二科是「別辨相」。分十六,第一科是「震動」。
洪二、別辨相(分十六科) 荒一、震動
震動者: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diào)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動寺、館、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國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
這是第一個說到「震動」!钢^佛菩薩得定自在」,佛菩薩得了定自在,還是說從八地菩薩以上!感恼{(diào)柔故」,他心里面沒有煩惱的剛強,煩惱是剛強的,沒有煩惱了,所以心里面調(diào)柔,比較柔和,為什么會調(diào)柔呢?
「善修心故」,因為他善巧地用止觀來修這個心,來訓(xùn)練它,所以最后它調(diào)柔了!敢蓝ㄗ栽凇,成就了定自在的關(guān)系,他就依據(jù)這個定自在,「普能震動寺館」,就有這種力量,能震動這個寺、館。這個「寺」這個字,原來是在漢朝的時候,是政府招待外賓的地方,叫做「寺」,這里邊應(yīng)該還是這個意思。還有這個「館」,旅館,各式各樣的館!干嵴,還有「村邑、聚落、城郭國土」,都能夠感覺到震動!改锹溴仁澜纭咕褪地獄的世界,「傍生世界」就是畜生的世界,「祖父世界」就是鬼,鬼的世界。
在這個劫初的時候,人心都是敦厚,劫初的時候,人心敦厚,地獄里面沒有人,也沒有餓鬼,也沒有這些三惡道,就是人逐漸地逐漸地道德墮落了,最初就有人做偷盜的事業(yè),偷盜別人的財富,于是乎這個人死了就變成鬼了。變成鬼了的時候,他最初做鬼就立名為「祖父」,以后來的鬼,也就名為「祖父」,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傍生的世界和祖父的世界。佛菩薩得定自在能震動地獄、畜生、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天的世界,都能夠感覺到震動。
《披尋記》一二二○頁:
祖父世界者:謂餓鬼趣應(yīng)知。
這是在《大毗婆沙論》有解釋,《大智度論》也有解釋。
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動,是名震動。
「一四大洲」,就是南閻浮提、東勝身洲、西牛貸洲、北俱盧洲,四大洲!敢磺澜纭⒍澜纭,「一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四大部洲,乃至一個須彌山,還有一個六欲天,乃至到初禪,初禪在一個小千世界的最上,這就是「一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付澜纭梗褪堑诙䝼;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上邊有個……,就是三禪,一千個初禪上面有一個二禪,這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上面有個三禪。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最上邊就是有一個四禪天。
「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動」,佛菩薩這個威力可真是很大,這么多的世界都震動了。「是名震動」,佛菩薩這個威力的震動,應(yīng)該是說對于眾生沒有傷害的意思,沒有傷害的情形。這是第一個是「震動」。
古德的解釋,佛菩薩現(xiàn)這種威力,使令大地震動,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若來到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時候,就是能動搖眾生的無明的關(guān)系,動搖眾生的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從來也沒有人能動過的,佛菩薩來教化眾生的時候,眾生的無明有可能會被消滅了,是這個意思。除了佛法之外,其他的世間上的智者,不能斷眾生的無明的,所以無明不動,只有佛菩薩有這種威力,能夠動搖。
荒二、熾然
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發(fā)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從其身下發(fā)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舉身洞然,遍諸身分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
「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發(fā)猛焰火」,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熾然」。熾然是什么呢?「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從他的身體上面發(fā)出來很猛的火,其實就是光明,發(fā)出很猛焰的火!赣谄渖硐伦⑶謇渌,這個身的上部分,看出是有猛焰的火,而身下邊,還是流注很清涼的水。「從其身下發(fā)猛焰火」,前面的一上一下是這樣,第二段呢,這個「神境通」又變化了,身下發(fā)出來猛焰的火,從其身上注清冷水,又改變成這樣子。
「入火界定,舉然洞然」,等到佛菩薩入「火三昧」的時候,「舉身」就是全身,全身都是洞然的,就是都有猛火!副橹T身分,出種種焰」,普遍身的各部分,都發(fā)出來種種的光焰,光明。什么光焰呢?「青光焰」,青色的光明,「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就是從他的全身放出來各式各樣的光明,這叫做「熾然」。
放出光明來,實在就是表示佛菩薩的大智慧,放大智慧光明的時候,那么眾生就破除無明了,是這樣意思。
荒三、流布
流布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滿一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shù)世界無不充滿,如前震動,是名流布。
前面這個「熾然」是說他全身放光,現(xiàn)在這是說「流布」!钢^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就是原來身體放的光明,這光明流布,普遍到各地方去了,遍滿到一切的寺,一切的館,一切的舍宅,「乃至無量無數(shù)世界,無不充滿」佛菩薩的光明,如前面的「震動」那樣子,是名叫做「流布」。
荒四、示現(xiàn)(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示現(xiàn)五趣
示現(xiàn)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xiàn)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
「亦現(xiàn)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婆羅門」,這時候「示現(xiàn)」,示現(xiàn)也就是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什么呢?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示現(xiàn)五趣」。
謂佛菩薩依據(jù)這定的自在力,「如其所樂」,隨他所歡喜的!甘颈艘磺兄T來會眾」,就是出現(xiàn),示彼一切諸來的會眾,就是來到佛邊聽法的人,或者是「沙門」,或者是「婆羅門」。沙門和婆羅門的不同;婆羅門就是在家人,沙門就是出家人了。
「聲聞、菩薩」,聲聞、菩薩是佛教徒;發(fā)出離心的是聲聞眾,發(fā)大菩提心的是菩薩。還有「天」,天上的人,還有「龍」,還有「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落、牟呼洛伽、人、非人等」,這是天龍八部。
「令悉現(xiàn)見下諸惡趣」,前面說是示現(xiàn),就是「示彼一切諸來會眾」,前面「人、非人等」以上就是來到佛這里來參加法會的人,現(xiàn)在佛示這些人,為這些人示現(xiàn)什么呢?「令悉現(xiàn)見下諸惡趣」,下邊的三惡道諸趣,上面的「諸人天」,這就叫做「示現(xiàn)」,是這樣子。
下面第二科,前面「示現(xiàn)五趣」,三惡道是三,加上人、天二,就是五趣。第二科是「示現(xiàn)佛土」。
月二、示現(xiàn)佛土
復(fù)令現(xiàn)見諸余佛土,及于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xiàn)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齊彼至此,若復(fù)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xiàn)見,亦為宣說。
「復(fù)令現(xiàn)見諸余佛土」,佛這個示現(xiàn)就是為法會大眾,示現(xiàn)十方「諸余佛土」,使令法會眾生能「現(xiàn)見」,現(xiàn)前就看見了其它的佛世界。「及于其中諸佛菩薩」,能看見佛的世界,同時也看見了世界里邊的佛,世界里邊的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示現(xiàn)諸余佛土」,示現(xiàn)一個、兩個佛土,不是,超過了「殑伽沙」;「殑伽沙」就是恒河沙,這個「殑」也說個「恒」,原來這個恒河這個「恒」,其實是殑伽的「殑」這個字,不是中國話,「殑伽」是印度話,印度話翻到中國話是天堂來,從天堂來的這個河,天堂來,那么多的諸佛的國土。
「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xiàn)見」,種種的名聲所表示的佛土,這個「種種名聲」或者種種的名字,種種的聲音所表示的佛世界,及彼世界中的「某名如來」,某某名:阿粊佛,阿粊佛世界、阿彌陀佛世界,「某名如來」!赶ち瞵F(xiàn)見」,悉令法會大眾能現(xiàn)見無量的佛土!敢酁樾f彼佛土名及如來名」,佛也為這么多的法會大眾宣說彼世界的名稱及彼世界佛的名稱。
「齊彼至此,若復(fù)過彼」,就是或者恒河沙數(shù)佛世界也有個邊際,就是到此為止!溉魪(fù)過彼」,或者是超過恒河沙數(shù)以外,還有也在內(nèi)!钢T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xiàn)見」,及諸如來,隨佛的心意,乃至到所欲現(xiàn)出來的佛土,皆令法會大眾現(xiàn)見!敢酁樾f」,佛也加以說明。
日二、結(jié)
是名示現(xiàn)。
是名叫做「示現(xiàn)」。這是佛的威力不可思議,能看見其他的無量無邊的世界的佛。
荒五、轉(zhuǎn)變(分二科) 日一、釋(分三科) 月一、于四大種(分二科)
盈一、于隨一
轉(zhuǎn)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勝解,即令成水,如實非余,火風(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若于其水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余,火風(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若于其火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余,水風(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若于其風(fēng)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余,水火勝解亦復(fù)如是。
「轉(zhuǎn)變者」,這是第五科,叫做「轉(zhuǎn)變」。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又分三科,第一科「于四大種」。「于四大種」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于隨一」。
「轉(zhuǎn)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勝解」,佛有定的自在力,「若于其地起水勝解」,因為這個大地不是水,也不是火、也不是風(fēng),但是佛若是對這個大地觀想它是水,叫做「起水勝解」,當(dāng)然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觀想。「即令成水」,就使令這個大地就變成水了,「即令成水」!溉鐚嵎怯唷,把大地變成水,就真實變成水了,不會變成其它的諸事。「火風(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如果對于這個大地作火的勝解,或者是做風(fēng)的勝解!敢鄰(fù)如是」,也是一樣,就真實地就變成火了、變成風(fēng)了,是這樣子。
「若于其水起地勝解」,如果是佛菩薩對于那個水,這個大海是水,但是佛觀想這個水是大地,作這樣的勝解!讣戳畛傻亍梗莻水就變成大地了,「即令成地」!溉鐚嵎怯唷梗兂傻倪@個大地是如真實大地一樣,而不會有變成其它的!富痫L(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就是把那個水變成火,作如是觀,或是把這個水變成風(fēng),作風(fēng)的觀想。「亦復(fù)如是」,也是一樣就變成風(fēng),也就把它變成了火,就是能這樣子。
「若于其火起地勝解」,說是這個大地這里有火,佛菩薩觀想這個火是地,就是大地。「即令成地,如實非余,水風(fēng)勝解亦復(fù)如是。若于其風(fēng)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余,水火勝解亦復(fù)如是」,也是這樣子。佛得了定的自在的時候,這個地水火風(fēng)可以隨意地變現(xiàn),就有這個境界。
《披尋記》一二二一頁:
即令成水如實非余者:謂所變水堪為受用,非唯顯現(xiàn)令可睹見,是名如實。即于此事所作成辦,故名非余。如說于水如是,于余一切皆應(yīng)準(zhǔn)知。
「即令成水如實非余者:謂所變水堪為受用」,你可以飲用,用它來做飯、做菜都可以,可以受用!阜俏@現(xiàn)令可睹見」,不只是顯現(xiàn)出來像個水,令你看見而已,不是的,你也可以受用,和水一樣,「是名」叫做「如實」。
「即于此事所作成辦,故名非余」,就是這件事能夠做成功,所以叫做「非余」!溉缯f于水如是,于余一切皆應(yīng)準(zhǔn)知」,也都是準(zhǔn)照這個可以知道。
這叫做「轉(zhuǎn)變」,這「轉(zhuǎn)變」第一科是「于隨一」,隨那一個,隨那一樣,地水火風(fēng)里面隨那一樣都能變現(xiàn)。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于一切」。
盈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前面是說指其中的一個可以變現(xiàn),現(xiàn)在說「一切」,都包括在內(nèi)。「起余」,起其它的觀想;地水火這三個都把它變成風(fēng)也可以,水火風(fēng)都變成大地也是可以,就是「于一切起余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都能真實地轉(zhuǎn)變了。
月二、于所造色(分二科) 盈一、例大種
如于大種互相轉(zhuǎn)變,色香味觸,當(dāng)知亦爾。
現(xiàn)在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于四大種」,現(xiàn)在是「于所造色」,就是四大種所創(chuàng)造的這些物質(zhì)。分兩科,第一科「例大種」!溉缬诖蠓N互相轉(zhuǎn)變」,佛菩薩這種定的力量,對于地水火風(fēng)大種可以互相轉(zhuǎn)變。那么「色香味觸,當(dāng)知亦爾」,這個四大種所創(chuàng)造的色香味觸的這些色法也是一樣,也是隨意可以轉(zhuǎn)變的。
《披尋記》一二二二頁:
若于一切起余勝解者:此中一切,謂即地水火風(fēng),于是一切起空勝解,名余勝解。
這樣意思。
盈二、舉所攝(分二科) 昃一、于種種(分二科) 辰一、資具攝
若于草、葉、牛糞、泥等,起于其飲食、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涂香、華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前面是「例大種」,這第二科是「舉所攝」。分兩科,第一科是「于種種」。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資具攝」。「若于草、葉、牛糞、泥等」,假設(shè)佛菩薩這個觀想的力量,說是一枝草,或者一個樹葉、或者一團牛糞、或者是泥等!钙鹩谄滹嬍、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涂香、華鬘勝解」,佛做這樣的觀想!讣措S勝解如實,非余」,就隨順佛的勝解,這件事就出現(xiàn)了,和真實的一樣。「非余」,而不會搞錯了的,不會變化。
辰二、財寶攝
若于沙石瓦礫等物,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蠡貝、璧玉、珊瑚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若于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若于沙石瓦礫等物」,這是第二科「財寶攝」。若于這個沙、石這些東西呢,「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蠡貝、璧玉、珊瑚勝解」,作如是觀的話呢,「即隨勝解如實,非余」,也就能變現(xiàn)。
「若于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若是佛菩薩對于這個諸山、雪山王等這些山起黃金的勝解,說這個山是土石頭,現(xiàn)在說是黃金的,起如是勝解!讣措S勝解如實,非余」,也就能這樣變現(xiàn),成功了。
昃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這是第二科「于一切」,就是一切的不同的這些境界,做其余勝解的觀想,「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披尋記》一二二二頁:
若于草葉牛糞泥等者:自下為顯八勝處中所觀資具等色,若劣若勝,隨欲轉(zhuǎn)變,故作是說。言劣色者: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dāng)知勝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此所舉事,隨應(yīng)當(dāng)知。
「若于草葉牛糞泥等者:自下為顯八勝處中所觀資具等色」,八勝處就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fēng),八勝處。所觀察的這個資具等色「若劣若勝」,或者是劣的資具,或者是殊勝的資具!鸽S欲轉(zhuǎn)變」,隨你心里面想要怎么轉(zhuǎn)變,就可以怎么轉(zhuǎn)變!腹首魇钦f」,所以這么講!秆粤由撸褐^聲香味觸不可意色」,叫劣色!概c此相違,當(dāng)知」是「勝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此所舉事,隨應(yīng)當(dāng)知」。
這是「于一切」。
月三、于有情類(分二科) 盈一、舉顯色
若于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于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于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
「若于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于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這是第三科「于有情類」。前面都是無情物,現(xiàn)在是說這有情類。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顯色」。
「若于好色有情」,佛菩薩這個勝解,假設(shè)對于一個顏色非常好的有情!钙饜荷珓俳狻梗^想你是惡色。
優(yōu)婆鵋多尊者在說法的時候,這魔王來搗亂。搗亂的時候呢,就是魔王現(xiàn)了很多的美女的身形,優(yōu)婆鵋多尊者說法,來了很多的聽眾,聽優(yōu)婆鵋多尊者說法。但是魔王現(xiàn)了很多的女身,來這跳舞唱歌,很多人都不聽法了,就去看跳舞去,聽歌去了。優(yōu)婆鵋多尊者現(xiàn)了神通,把這些女人都變成老太婆了,都變成丑八怪了,于是乎聽法的人修不凈觀,得圣道了,說這個事。
「若于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于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于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余」,佛菩薩這種勝解的力量是太大了,即隨勝解就這樣子轉(zhuǎn)變了。這可見這個禪定是不可以不修,當(dāng)然是要修到圣人的禪定才可以,凡夫的禪定還是不行,這樣子。
盈二、例形色
如于好色惡色,于具支節(jié)不具支節(jié),及肥瘦等,當(dāng)知亦爾。
這底下第二科「例形色」。前面是「舉顯色」,青黃赤白的顯色,現(xiàn)在說這個形色。
「如于好色惡色」,是這樣子可以隨意變現(xiàn)!赣诰咧Ч(jié)不具支節(jié)」,說這一個人,他支節(jié)具足,或者是不具足、或者這個人是肥、或者這個人是瘦等,佛菩薩可以隨意地作種種的勝解,也可以隨意變現(xiàn),「當(dāng)知亦爾」。
日二、結(jié)
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余勝解,皆隨勝解一切轉(zhuǎn)變?nèi)鐚,非余,是名轉(zhuǎn)變。
「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余勝解」,這是第二科,這是結(jié)束這段文!溉缡恰,就是像前面這樣說的。「于余所有自相可變色物」,這個草葉,它的自相是這樣子,這個樹,它的自相是這樣子,可以轉(zhuǎn)變的這些色物起余的勝解!附噪S勝解一切轉(zhuǎn)變?nèi)鐚,非余,是名轉(zhuǎn)變」,這個轉(zhuǎn)變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二二二頁:
若于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等者:此顯八勝處中所觀有情,好色惡色隨欲轉(zhuǎn)變,故作是說。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凈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
「若于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等者:此顯八勝處中所觀有情好色、惡色,隨欲轉(zhuǎn)變故作是說。言好色者:謂美妙」的,很新「顯」的顏「色」,「一向凈妙故」!概c此相違,名為惡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
這是前面,是這個「轉(zhuǎn)變」。這是第五是「轉(zhuǎn)變」,下面第六科是「往來」。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別列三種」。
荒六、往來(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別列三種
往來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其所樂,于諸墻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廣說乃至往于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來無礙;驈(fù)傍于無量無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
「往來者」,這個神境通!竿鶃碚撸褐^佛菩薩依定自在」,依定的自在,也就是神通自在!鸽S其所樂」,隨他所歡喜的!赣谥T墻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佛菩薩他有這個神通的自在,對于這個墻,或這個壁、或者是高山、或者一個大石頭里邊,「縱身往來」,可以放縱這個身體,從這個有障礙物這里面,可以往來!笩o有滯礙」,就是沒有障礙。我們凡夫認為有障礙的東西,佛菩薩可以自由地來去,「無有障礙」。
「廣說乃至往于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來無礙」,再廣多地說呢,乃至到往梵世,就是梵天世界去。梵天距離我們這是非常遠,就是欲界天,離我們也是很遠的!改酥辽现辽烤固臁,色究竟天就是梵世界的最高的一層天!高來無礙」,一往一還,佛菩薩都是無障礙的。這是上下來說,色究竟天是在高處。
「或復(fù)傍于無量無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或者是「傍」,就是東西南北,在傍邊,而不是上下。無量無數(shù)的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或者是往,或者是還來,都是沒有障礙的。這是第一科,列出來三種,F(xiàn)在底下第二科「隨應(yīng)配釋」。
月二、隨應(yīng)配釋
或運粗重四大種身,或于遠處作近勝解,或如意勢速疾往來。
「或運粗重四大種身」,這個四大種合成的身非常地粗重,能把它運動它!富蛴谶h處作近勝解」,運動的時候,距離的地方非常地遠,但是佛菩薩作近的勝解,就是觀想它是距離得很近,這樣觀想。
「或如意勢速疾往來」,或者是觀想就像心那樣子。心說是,你在這里說:「到紐約了!」心就到紐約了,像那個意的那個力量,往來得非常快的,就是那個身體,像意那樣的那么快,往來得那么快。
日二、結(jié)
是名往來。
是名叫作「往來」。
《披尋記》一二二三頁:
或如意勢速疾往來者:身心符順,名如意勢。如說中有,身往趣生,非心緣往;此亦如是,以意為依,身往來故。
「或如意勢速疾往來者:身心符順」,這個身能順于心,心也順于身,它們兩個是合作的,而不沖突!该缫鈩荨梗@就叫如意勢!溉缯f中有,身往趣生,非心緣往」,說個例子,說是那個中有,它去投胎的時候呢,它是身體去了,到那邊去了。「非心緣往」,不是只是身體不去,心去了,不是這樣子,不是這個意思!复艘嗳缡恰,現(xiàn)在這里說往來也是,是身體到了!敢砸鉃橐,身往來故」,當(dāng)然這身和意是以意為主的;意說去,身就去了。意觀想去了,身體也就隨著去了,是這樣意思。
荒七、卷舒
卷舒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卷舒者」,這是第七科!妇硎嬲撸褐^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就是把這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那個山是很高大的,可以把它收縮變成一個微塵!甘嬉粯O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極微」是很微細、很微小的,但是把它放大呢,就像一個高山似的,是名叫作「卷舒」。
佛的這個神境智通是不可思議。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