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4)
玄三、釋難(分二科) 黃一、問
離言法性這一科,分三大科:第一科是理成,第二科是教證;現(xiàn)在是第三科釋難,解釋這個問題,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若如是者」,若是像前面所說的,這勝義法性是離言的,是沒有言說的。「何因緣故」,什么理由「于一切法離言自性而起言說」呢?它沒有言說嘛,為什么又建立很多的言說呢?這是問,這個問就是個「難」,下邊就回答解釋這個難。
黃二、答
答: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他亦不能聞如是義。若無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
「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你說的有道理,離言自性沒有言說,就不應該起言說;但是若是不建立這么多的言語,就不能為眾生宣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了,就不能去講解這件事!杆嗖荒苈勅缡橇x」,若是不言說,那么眾生也就不會聽聞這樣的勝義自性!溉魺o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佛菩薩沒有這樣開示,眾生也就不會聽聞了,不聽聞就不會通達一切法離言自性的道理。
「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眾生若不能夠通達離言自性,也就不能修學圣道了;不能修學圣道,也就不能夠得大涅槃無上菩提了。所以「為欲令他」,佛菩薩的慈悲心,為欲令眾生聽聞、通達「諸法離言自性」的道理,「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所以建立了這么多的文句;這是回答這個問題。離言法性這一科,已經(jīng)講完了。
天二、凈障門(分四科) 地一、障因緣(分三科) 玄一、總標
又諸愚夫,由于如是所顯真如,不了知故,從是因緣,八分別轉(zhuǎn)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這是第二科!杆蟽糁撬姓鎸崱惯@一大科里邊,有略標、有廣辨,廣辨這一科里邊呢,分兩大科,第一科是智行門,已經(jīng)圓滿了,F(xiàn)在是第二科凈障門,就是清凈障礙,把障礙清除,叫做凈障門;分四科,第一科是障的因緣,分三科,第一科是總標。前面這個智行這一大科呢,已經(jīng)說出來什么叫做離言自性、什么叫做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它的大意已經(jīng)說完了,這以下又提到清凈的緣起的事情。
「又諸愚夫」,就是很多的沒有智慧的人,「由于如是所顯真如」,因為對于前文所說的這個勝義法性,里邊所顯示的這個真如的道理,就是法無我的道理!覆涣酥省,不明白這個真如的體相,真如的道理的原因,就是無明、就是糊涂!笍氖且蚓,八分別轉(zhuǎn)」,由于不了知真如的道理的關系,就有八種虛妄分別現(xiàn)起來,這八種分別現(xiàn)起來,「能生三事」,能生起三種事情。不了知真如這是無明;由無明生出來八種分別;由八種分別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就是由無明、八種分別和三事,能現(xiàn)起一切有情世間,能現(xiàn)起有情所居住的世間,就是器世間。這個染污的緣起,就是這樣子。
《披尋記》一二○六頁:
有情世間器世間者:自業(yè)所感內(nèi)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間。共業(yè)所感外分壞成,名器世間。由此二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是故建立二種世間。
「有情世間器世間者:自業(yè)所感內(nèi)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間」,這個有情世間,就是每一個眾生自己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你自己的業(yè)力造成的,你自己所造的,或者是善業(yè),或者是惡業(yè),或者是不動業(yè),你造的這個業(yè)力所感,所招集來的,是「內(nèi)分死生」,就是不是外邊,你里邊,你自家的生命體里邊,是死或者是生,就是果報的開始就是生,果報的結(jié)束就是死了,它不是永久的,所以有死生,它是自業(yè)所感!甘敲星槭篱g」,就是這里邊它有心理作用、有精神作用,所以叫做有情世間!腹矘I(yè)所感外分壞成」,就是,不是一個眾生的業(yè)力,是很多的眾生共同的業(yè)力所造成的,這是外分,就是生命體以外的這一部份,這一部份也是無常的,也有壞也有成,這就叫做器世間。
「由此二法」,由于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這兩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能包括所有這一切的戲論的事情;這個戲論,就表示是沒有真實性,只是虛妄分別,它沒有真實的體性,叫做戲論!刚摗挂灿斜硎狙哉f的意思,就是一句虛妄分別的語言,有分別才有語言,有語言也就是有分別。也就是這個假立言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叫做戲論事。究竟是什么叫做戲論事呢?「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這個「取」在這里就是執(zhí)著的意思。能執(zhí)著的法,能執(zhí)著的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主要是第六識。能執(zhí)的心法「及彼所依」,及彼心法所依止的,就是六根。能取就是六識,「及彼所依」就是六根,所取就是六塵;這是十八界。說到阿賴耶識,那就包括在第六意識里面。「是故建立二種世間」,所以就建立這兩種世間,就包括一切法了。這樣說呢,這個能取法是六識,所依就是六根,六根、六識就是我們的內(nèi)分的生命、這個生命體;所取的六種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那就是器世間了。這是總標,是標出來它的大意,下邊再詳細解釋。
玄二、列釋(分二科) 黃一、列八分別(分二科) 宇一、征
云何名為八種分別?
這第二科是列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列八分別,這八種分別是什么呢?把它標列出來。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為八種分別?」若不明白真如理的關系,就生出來八種分別,什么叫做八種分別呢?這是征,下邊第二科就是列出來。
宇二、列
一者、自性分別,二者、差別分別,三者、總執(zhí)分別,四者、我分別,五者、我所分別,六者、愛分別,七者、非愛分別,八者、彼俱相違分別。
這八種分別列出來了,下文有解釋。
黃二、釋生三事(分二科) 宇一、能生差別(分三科) 宙一、征
云何如是八種分別能生三事?
前面第一科是列八分別,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八種分別能生三種事。分兩科,第一科是能生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如是八種分別能生三事呢?這是征。下邊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釋八種分別的前三種分別,分兩科,第一科,能生依緣。
宙二、釋(分三科) 洪一、前三分別(分二科) 荒一、能生依緣
謂若自性分別、若差別分別、若總執(zhí)分別、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
「分別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就是生這個依緣,一個依、一個緣;八種分別里邊,前三種分別,就是自性分別、差別分別和總執(zhí)分別!复巳謩e」能引生出來,能建立「分別戲論所依」,這個分別戲論所依,就是六根,分別戲論所緣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阜謩e戲論所依」六根,這個根和境,六根、六境(塵),這都是因緣生法,都是依他起,所以稱之為事。
《披尋記》一二○七頁:
此三分別至分別戲論所緣事者:不如理思,是名分別。無義言論,是名戲論。如是分別戲論要有依緣方得生起,是名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此依緣事三分別生, 謂由過去世自性等三分別為因緣故,能生現(xiàn)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
「此三分別至分別戲論所緣事者:不如理思,是名分別」,就是不合乎道理的分別、不合乎道理的思惟叫做分別;合乎道理的分別是圣人的境界,不合乎道理的思惟就是凡夫的境界,這樣就包括三界內(nèi)所有的心心所法,都包括在內(nèi)了,那么都叫做分別,就連阿賴耶識也是在內(nèi)了。「無義言論,是名戲論」,沒有道理的言論,那就叫做戲論,或者說這個義是個境界,所分別的境界,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境界的,但是我們就認為有境界,加以分別,這就叫做戲論,這個所分別的境界是空無所有的,但是我們就認為是有,作種種分別,那么這就叫做戲論。
「如是分別戲論要有依緣方得生起」,這個不如理思的分別,無義的言論,這個分別戲論「要有依緣」,它也不能憑空就有分別戲論的,它要有依和緣才能現(xiàn)起,依和緣,剛才說「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若是眼識,要依眼根、以眼根為依止,耳識要以耳根為依止,乃至第六意識要以意根為依止。若是根壞了呢,這個虛妄分別就不動了,就不能動,比如說,這個眼根壞了,眼識就不起作用了,乃至意根壞了,意識也是不行,要有所依,還要有所緣的境界,也要有色聲香味觸法的所緣的境界,你這個分別,才能發(fā)生作用,才能分別的。那么這個所緣就是所緣緣,根就是增上緣,當然還要因緣、等無間緣,就是要有因緣才能現(xiàn)起,所以是「如是分別戲論要有依緣方得生起,是名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
「此依緣事三分別生」,這個所依、所緣,這件事,從什么地方來的呢?「三分別生」,就是這個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zhí)分別來的,從這里來的。我們有自性分別、有差別分別、有總執(zhí)分別呢,我們就熏習了種子;熏習了種子,將來這個種子,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生命體,終究有一天它壞了,它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以后,由這個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zhí)分別熏習的種子,又現(xiàn)出來一個眼耳鼻舌身意,又現(xiàn)出來一個色聲香味觸法。
《楞嚴經(jīng)》說:「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個句子非常好,現(xiàn)在這《瑜伽師地論》就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由你內(nèi)心的虛妄分別生出來的,是這么意思!复艘谰壥氯謩e生,謂由過去世自性等三分別為因緣故,能生現(xiàn)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這說的很明白,我們現(xiàn)在有這三種分別,熏習了種子,就會生起將來的所依所緣事;現(xiàn)在的所依所緣事,是由過去的三種分別熏習的種子所生,就是這么回事!這是能生依緣,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由依緣生。
荒二、由依緣生
謂色等想事,為依緣故,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即于此事分別計度非一眾多品類差別。
前面是說這個依緣是怎么來的,現(xiàn)在有了依緣以后,又會有什么事情?所以這樣講!钢^色等想事,為依緣故」,這個色(等),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事情,這個「想事」,前面我們是解釋過,這個想,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想」即是名,就是這個名言的名,因為你若沒有想,就不能有名,要有想才有名,可也是有名也就會有想,所以說「想」也就是說名,說名也就是說「想」。這些「色等想事」,深一點講呢,這個色是想所現(xiàn)的影像,所以叫「色等」就是想事,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別,所以一切法皆是想事,這一切法都是有名言的事情,都是名言而已。
「為依緣故」,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依,色聲香味觸法是緣,這些都是名言的事情,都是想事。眼耳鼻舌身這是色,色聲香味觸也是色,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就是想,是心法了;那么色聲香味觸法的「法」是包括了一切法,所以這個想事就是「依緣故」,依緣的緣故!该胙哉f」,為依緣故,所以也就會又發(fā)出來「名想言說」,由于名想,又會發(fā)出來言說,又會發(fā)出來名想,「名想言說」;這里或者這么解釋,由于有名,有各式各樣的名句,所以你內(nèi)心里面可以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會發(fā)出來各式各樣的言說,你若沒有名,你心里面不能思想,你心里面不能思想,就不會說話,「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就是名、想、言說,都是因為有依緣的關系,就會有這件事,也可以這么說。
「名想言說所攝」,這是一句,「名想言說所顯」,這是又一句,這兩句話意思不一樣,但彼此有關系;但還是不一樣,就是「名想言說所攝」,是屬于這一類的事情,《披尋記》有解釋!该胙哉f所顯」,就是你有了名想言說的時候呢,就會顯示你內(nèi)心的思想,就能顯示出來,就是可以和其他的人溝通。這是兩句話,「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阜謩e戲論」,就是因為你有名想言說,你內(nèi)心里面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分別,也會發(fā)出來各式各樣的戲論。
「即于此事分別計度」,這個名想言說顯示的各式各樣的分別,各式各樣的戲論,我們這個愚夫,沒有智慧的眾生,就在這些事上分別計度、執(zhí)著,各式各樣的執(zhí)著,「非一眾多品類差別」,不是很少的,是很多很多的,「品」就是類,各式各樣的類別不同,或者是人間的事情、或者是天上的事情、或者是三惡道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現(xiàn)在的事情,或者是善、或者是惡、或者是非善非惡,各式各樣的差別的這些戲論、執(zhí)著,就是因為有了依緣,就會有這么多事情。
《披尋記》一二○七頁:
謂色等想事至品類差別者:此中更釋三種分別因緣道理,謂依緣事,從分別生,分別亦由依緣事生,展轉(zhuǎn)為因而生起故,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分別戲論生起次第。然有二別:若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攝,謂由言說隨眠之所攝故。若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顯,謂由言說隨覺所顯了故。由彼種種分別戲論,即于此依緣事分別計度,或執(zhí)自性,或執(zhí)差別,或總執(zhí)我及余假法,各有非一眾多品類差別,如下自釋。
「謂色等想事至品類差別者」,這是把這一段文,重把它標出來!复酥懈屓N分別因緣道理」,就解釋這三種分別彼此互為因緣的道理、互相有關涉的道理!钢^依緣事,從分別生」,這就是由三種分別生出來這個依緣的事情!阜謩e亦由依緣事生」,而我們這三種分別呢,也是由依緣的事情生起的,你也生我、我也生你,就是互相生起!刚罐D(zhuǎn)為因而生起故」,就是互相的為因緣,我為你作因緣,你生起了;你為我作因緣,我生起了!刚罐D(zhuǎn)為因而生起故」,就是過去世的分別為現(xiàn)在世的依緣作因緣,現(xiàn)在的依緣又為分別作因緣,又會生起分別。
「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分別戲論生起次第」,這句話,在唯識的著作里面常常提到;「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這句話「是名分別戲論」生起的次第,生起的次第就是這樣子。就是先要有名,而后才有思想,先要有思想而后才能說話,這也是一個次第。前面說呢,有過去世三種分別,才有現(xiàn)在的依緣;現(xiàn)在的依緣現(xiàn)起了,才會有各式各樣分別,這都是生起的次第。說什么是最初的那個因緣呢?沒有最初這件事,就是你向前推,永久就是這樣子!溉挥卸⻊e」,但是這里邊有兩種分別。
「若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攝」,這兩句話還是各有所指的,這個第一句話是指誰說的呢?是嬰兒等,這樣的人「不善名言」,他不善于、他不能,善者能也,就是不能夠說話,他不知道名,也不知言!杆蟹謩e戲論」,但是不能說沒有分別戲論,他還是有分別戲論,但是這個時候,分別戲論是潛藏在那里不動。「是名名想言說所攝」,那個嬰兒他沒有名言,心里面不知道怎么分別,但是他還是有名言的,所以叫做「名想言說所攝」,還是屬于這一類的。
「謂由言說隨眠之所攝故」,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這個小孩子,這個嬰兒等,他有言說的隨眠,就是內(nèi)心說話,這個名言的種子,在他的心里面伏藏著,所以還是屬于「名想言說所攝」,還屬于這一類的,他有這樣的種子!鸽S眠」,隨逐不舍叫做隨。眠就是在那里不動,就是像人睡著覺了不動,他若睡醒了呢,他就要動了;就是你這個種子,沒有活動、不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像人睡著覺似的,就在那里休息沒有動,就是名言種子在那里睡覺、不動,叫做眠。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名想言說所攝」。
「若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顯」,「若諸根成熟」,若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了,若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養(yǎng)育、長成,這時候能發(fā)生作用了,所以叫做成熟!干泼哉摺,他能說話,當然就是要學習,這個嬰兒漸漸長大了,他能學習,逐漸學習、逐漸學習,他就會說話了!杆蟹謩e戲論」,他會說話了、內(nèi)心里面也能分別、能說出種種話,那這就叫作「名想言說所顯」,顯示出來!钢^由言說隨覺所顯了故」,什么叫做所顯?就是他由各式各樣的語言,就是隨順他內(nèi)心的分別有所覺悟,他因為有名言,有各式各樣的名句,他就會覺、會明白,各式各樣的…。∵@是青,這是黃、這是赤、白、這是父親、這是母親,由名言的學習,他內(nèi)心里面有所覺悟,所以叫做顯了!若不覺你就沒有名言,沒有名言就不能顯了。
「由彼種種分別戲論」,由于這個人學會了文句,學會了名言,他內(nèi)心里面假借這個名言,就會作種種的分別,種種的戲論。「即于此依緣事分別計度」,這個時候他不只是分別戲論,他內(nèi)心里面還有執(zhí)著,「即于此依緣」,就是六根和六境,「分別計度」,在這些因緣事里面分別、執(zhí)著,就開始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了。這個「煩惱」本來也是有種子,不是今天才有煩惱,久遠以來都有煩惱,但是他若懂得名言的時候呢,他煩惱就動起來。有的眾生呢,這個生得慧──過去所學習的名言,他沒有完全忘掉,帶到今生來,那他就隨時可以有煩惱,他會有這個分別的。有的人呢,過去的事情完全忘記了,要現(xiàn)在重新學習,有人呢從前一生帶過來的,也是不完全一樣的,「即于此依緣事分別計度」。
「或執(zhí)自性,或執(zhí)差別,或總執(zhí)我及余假法,各有非一眾多品類差別,如下自釋」,這個執(zhí)著、分別計度;執(zhí)著什么呢?或者執(zhí)著自性、或者執(zhí)著差別;這個差別,就在自性上,列出來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況,叫做差別,所以那個自性等于是總說的,差別就是別說的!富蚩倛(zhí)我及余假法」,說是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生命,里邊有各式各樣的因素,現(xiàn)在總起來是個我,那么叫做總執(zhí)我!讣坝嗉俜ā,及其他的各式各樣的假名字的事情!父饔蟹且槐姸嗥奉悺,每一樣都有很多的事情,眾多的差別,如下邊自釋。
洪二、次二分別
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此二分別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前邊這是說「能生依緣」,依緣又生種種分別這兩件事,就是由前三種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zhí)分別;這三種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的事。現(xiàn)在這底下嘛,解釋其次的兩種分別,其次兩種分別是什么呢?「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就是由分別而有我執(zhí),由分別而有我所執(zhí);就是這個分別,是執(zhí)著的前方便,有我分別、有我所分別,而才有我執(zhí)、有我所的執(zhí)著。
「此二分別」,這兩種分別,一個我分別、一個我所分別;這個我所有的,叫做我所。這兩種分別呢,「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其余的一切見的根本,也是慢的根本,若是沒有我的時候呢,其余的一切見也都沒有了,我慢也不會有,所以這個薩迦耶見,就是我見;我見能生一切余見,是一切其他的見的根本,及慢的本根。這個薩迦耶見呢,就是「我分別」所生的。「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我慢是其余的高慢的根本,這個有我分別,也就有我所的分別,它們也是不能分開的。這是說到這兩種分別,生出來我見、我慢的這件事。
《披尋記》一二○七頁:
若我分別至所有我慢者:謂我我所二種分別,能生二法,謂薩迦耶見及與我慢,此薩迦耶見能生邊執(zhí)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及與我慢,此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說名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又復我慢能生慢、過慢等一切余慢,此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說名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若我分別至所有我慢者:謂我我所二種分別」,這個我分別、我所的分別,這兩種分別能生出來兩種事情「謂薩迦耶見及與我慢」,這個薩迦耶,中國話翻成「壞聚見」,就是壞聚;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是敗壞的所以叫做壞,但是它是積聚,色也是一大堆,我們這個生理的色法,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都是物質(zhì)所積聚成的,所以也是一大堆。受也是各式各樣的受;想行識都是一大堆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一大堆,所以叫做聚、叫做壞聚。壞聚上不應該執(zhí)著有我,但是他就是在壞聚上執(zhí)著有我,所以叫做壞聚見。這上面說「能生二法」,這我的分別、我所的分別,這兩種分別能生出兩件事,什么呢?「謂薩迦耶見」就是我見,執(zhí)著有我;「及與我慢」,有了我以后,就感覺我是很優(yōu)秀的,所以心就高起來,所以叫做我慢。
前面那個論文上說「能生一切余見根本」,我見是其余的一切見的根本;就是其余的一切見呢,都是由我見生出來的,所以叫做根本。但是什么叫做其余的見呢?「見」這個字實在是有智慧的意思,他有這樣的見地,那就是表示他有這樣的智慧;但是稱之為見,有一個特別的意思,就是不容易動搖,他有這樣的思想,你想改變他是很難的,所以叫做見。
「此薩迦耶見能生邊執(zhí)見」,邊就是兩邊,是那兩邊呢?一個常邊、一個斷邊。常住不壞,是常邊,還有一邊是斷,就是不常,中斷了就是不常,這叫做邊執(zhí)見,執(zhí)著兩邊,執(zhí)著常見和執(zhí)著斷見。這兩個見呢,是由我見生出來的,由薩迦耶見生出來,你執(zhí)著有我的時候,就會演變成這兩種見地,一個是執(zhí)著「我是常住不壞」,就是常見;一個是「我是中斷」人若死了就完了,那么就是斷見了,這個常見和斷見叫做邊見,是由我見生出來的,「能生邊執(zhí)見」。還有一個邪見,邪見呢就是撥無因果,不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有報,不承認這件事,所以叫做邪見。
「見取」,這個見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愛著自己的思想,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我的思想是最優(yōu)秀、最優(yōu)勝,你們都不如我,這叫做見取;蛘咚谐R,或者他有斷見,或者他有我見,他認為他的見解特別的高深。當然這種事情,一般在欲里面生活的人,就去求這個世間上的欲,他心里面不注意這個哲學的思想,他不注意這個事。那么有這種哲學思想的人呢,就是有大智慧,我們姑且這樣說,他有大智慧,他不歡喜這個欲,他感覺到欲是苦,他要解脫這個欲,為什么會這樣子呢?他說生命體里面有一個我,這個我是常住不壞的,可以解脫世間上一切苦,使令這個我清凈、常恒住得大般涅槃,那他有這個思想呢,他就生了高慢心,所以叫做見取。
我們中國佛教,很久以來對這個《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兩部分的佛法不大學習,很久以來就不大學習,就是學《起信論》和《楞嚴經(jīng)》,很久以來就是這樣子,對于「什么叫做我見?」不大明白!我們通?催@注解也看出來,說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這個身體是我,就是簡單這么一說就過去了,但是在《阿毗達磨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它就把這個我的相貌詳細說出來;這些就是印度的外道,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呢,一般的苦行的外道,他是那樣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內(nèi)心里面有一個思想的,就是有個我,他修苦行干什么?就是要把這個我解脫出來,從眾多的苦惱里邊把這個我解脫出來,他有這樣的思想。
我們?nèi)羰沁@么講呢,現(xiàn)在這個《瑜伽師地論》里面,我們前邊已經(jīng)學過了,那個不如理作意那個地方說到這個我、說到無我論,無我論和有我論的辯論,那里有一大段!洞笾嵌日摗防锩嬉灿刑岬剑有其他的《阿毗達磨論》也有提到這件事情,就不像我們一般的這個…。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一般的這個…我都不好意思說…。把那個我說的不那么明白,為什么不能說那么明白呢?因為他也感覺到這和《楞嚴經(jīng)》的思想,有那么一點沖突,其實呢還是有分別的,這們現(xiàn)在學《瑜伽師地論》呢,就把那個沖突的問題解決了;這外道的「有我論」和佛教說的「如來藏」是有分別的,但是你若不去學這個唯識的道理和《大智度論》這些佛法,你自己不能辨別這個問題。不能辨別了呢就說的不清楚了,這個我是怎么回事就說的不清楚;說的不清楚,也就表示我們佛教徒對于佛法的認識不夠,也就有問題!
現(xiàn)在《瑜伽師地論》可不是,就是明明白白的說清楚了。我剛才說,執(zhí)著這個生命體里面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我,這個我到天上去了、到地獄去了;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只是身體有變化,這樣子。我們這樣講的時候就是和外道講的一樣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件事,你若不深入的學習,你不知道這件事。這上面說,「此薩迦耶見能生邊執(zhí)見」,能生「邪見」,能生「見取」,就是愛著這個見,這個見很高尚,「見取」。
「戒禁取」就是持戒,你想要把這個真常的我解脫出來,你需要持戒;這件事不可以做、這件事不可以做、這件事不可以做,所以叫做戒禁取。戒禁取,就是外道的這些儀軌,都屬于這個。它與禪定還有關系,因為你若想得禪定非要持戒不可,外道也有這種思想的,這叫戒禁取!讣芭c我慢」,就是生高慢心;就是執(zhí)著有我時候,自然的總感覺自己很好,所以叫做我慢!复藶楦居喾降蒙梗褪谴宋乙姙楦,其余的見才能夠生起!甘枪收f名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所以這么講,薩迦耶見是一切見的根本;也是慢的根本。
「又復我慢能生慢過慢等一切余慢」,你有了我、我所的慢,執(zhí)著有我、我所就會有慢,也能生出來慢、過慢等的一切余慢。前面也講過這個慢、過慢、慢過慢。慢就是與相等的人認為是相等的,你不如我我就說我比你強,這都是叫做慢。過慢就是他比你強,你認為是相等,那就是過了一點。慢過慢是他比你強,你認為你比他還強,就是太過、過的太多了!敢磺杏嗦,那里一共有七種慢!复藶楦尽梗褪且晕衣秊楦,「余方得生」其余的慢才會生起!甘枪收f名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這個我慢是其余的慢的根本。
洪三、后三分別
若愛分別、若非愛分別、若彼俱相違分別,如其所應能生貪欲瞋恚愚癡。
這是第三科,后三分別,一共八種分別,后邊這三個分別,就是若愛分別、若非愛的分別、若彼俱相違的分別!溉缙渌鶓苌澯_恚愚癡」,就是愛的分別能令人生貪欲心;若非愛的分別呢,能生瞋恚心;若彼俱相違的分別,與愛也相違,與非愛也相違,就是非愛非不愛的分別,那就生出來愚癡的分別。其實貪欲、瞋恚也是愚癡,這是說后三分別,下面就是結(jié)。
宙三、結(jié)
是名八種分別、能生如是三事。謂分別戲論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瞋癡事。
這三種事情由八種分別生出來,這樣解釋了!钢^分別戲論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瞋癡事」,這三種事,是那三種事呢?就是「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的事,也就是六根和六境這些事!敢娢衣隆,就是前面說我見、我慢的這個事情,這是第二種;還有「貪瞋癡事」,由八種分別生出來這三種事。下面第二科,總顯流轉(zhuǎn)。
宇二、總顯流轉(zhuǎn)
當知此中,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為所依止,生薩迦耶見及以我慢;薩迦耶見我慢為依、生貪瞋癡。由此三事、普能顯現(xiàn)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
「當知此中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為所依止」,這三種事彼此間的關系是怎么樣呢?這個分別戲論所依所緣的事情「為所依止」,就是為薩迦耶見的所依止。當然,說這分別,也是薩迦耶見的依止,但是同時呢這個所依所緣,也是所依止,比如說六根是我,那么六境就是我所了,會有這樣的分別!干_迦耶見及以我慢」,這所依、所緣能生薩迦耶見、能生我慢,有這樣關系。
「薩迦耶見我慢為依,生貪瞋癡」,這兩種煩惱為依止,會生出來貪瞋癡,要保護這個我就會有貪心;有違背了這個意愿的,那就是瞋了;有貪、瞋也就有愚癡!赣纱巳、普能顯現(xiàn)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由這三種事情,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瞋癡事,這三種事,普遍能顯示出來,一切世間流轉(zhuǎn)生死的各式各樣的品類的事情,都包括在這三種事情里面的。
《披尋記》一二○八頁:
由此三事普能顯現(xiàn)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者:謂八分別是流轉(zhuǎn)因,微隱難了;所生三事是流轉(zhuǎn)果,顯現(xiàn)易知。果能酬因,名能顯現(xiàn)。展轉(zhuǎn)相續(xù),是名流轉(zhuǎn)。如是諸法,能攝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因果性故,名為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
「由此三事普能顯現(xiàn)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者:謂八分別是流轉(zhuǎn)因」,這八種分別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因;為什么流轉(zhuǎn)生死?有這八種分別的關系!肝㈦[難了」,這八種分別比較微細,比較含蓄、隱藏,不是那么容易明白!杆率橇鬓D(zhuǎn)果」,八種分別生出來的三種事呢,是流轉(zhuǎn)生死的一個果,就是由那八種分別生出來的果「顯現(xiàn)易知」,為什么稱之為果呢?就是它的相貌顯現(xiàn)出來以后,很容易明了,譬如六根、六境,這很容易明白有這么一回事;內(nèi)心里有見、慢、我慢的事情,也很明了;有貪瞋癡的煩惱,也很明了;「由此三事普能顯現(xiàn)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
「果能酬因」,這個果是來酬謝那個因的,八種分別的因,不是白分別的,結(jié)果就有這三種事情出現(xiàn),來酬謝它;「名能顯現(xiàn)」,這個顯現(xiàn)就是這個意思。「展轉(zhuǎn)相續(xù),是名流轉(zhuǎn)」,這八種分別生出來三種事;三種事也能生出來八種分別,有因就有果、有果有因,這樣子展轉(zhuǎn)的相續(xù)下去,叫做流轉(zhuǎn)。「如是諸法,能攝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因果性故」,這八種分別和三事,就能夠包括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的因果的體性,都包括在內(nèi)了,「名為一切世間流轉(zhuǎn)品法」,是這樣意思。這八種分別生三種事,在一般流行的佛法里邊,很少講到的、很少講到這里。
玄三、廣顯(分二科) 黃一、釋八分別(分七科) 宇一、自性分別
云何名為自性分別?謂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如是名為自性分別。
這是第三科廣顯;廣顯前面所說的這件事,這八種分別。分兩科,第一科釋八種分別,分七科,第一科,解釋自性分別!冈坪蚊麨樽孕苑謩e」,八種分別的第一種分別叫做自性分別,自性分別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征!钢^于一切色等想事」,就是說我們凡夫,對于一切色等想事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法。「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分別這是色、這是受、這是想、這是行、這是識,這是眼、這是耳鼻舌身意,各式各樣的體性的尋思,你尋思各式各樣的事情,那么這就叫做自性分別,「如是名為自性分別」。這個自性分別,或者說是概略的分別,不是那么微細的分別,但是它有個定義,就只限于此法有這種事情,就叫做自性,它不同于其他的法。比如說色法,就限于色法有這想的相貌,聲音就不是了,聲音就是另一法,聲音和色就不一樣,香、味、觸、法都不同,各有它本身的相貌,叫做自性;本身概略的相貌,叫做自性。比如說:色法以變礙為性,它有質(zhì)礙,但是它也有變化,那這是色法的變礙性。受以領納為性,那就和色法也不同;想以取相為性;行以造作為性;識以了別為性,就是各有各的差別的相貌。只限于它本身有這樣的相貌,所以叫做「自」,這個自是這樣意思。
宇二、差別分別
云何名為差別分別?謂即于彼色等想事、謂此有色、謂此無色。謂此有見、謂此無見。謂此有對、謂此無對,謂此有漏、謂此無漏,謂此有為,謂此無為,謂此是善、謂此不善、謂此無記,謂此過去、謂此未來、謂此現(xiàn)在。由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即于自性分別依處、分別種種彼差別義。如是名為差別分別。
「云何名為差別分別?」,第二個分別叫做差別,就是不一樣,有種種不同的相貌,這是問!钢^即于彼色等想事、謂此有色、謂此無色」,這講差別的分別!钢^即于彼色等想事」,就是說你在那么多的色等法的那些事情上面「謂此有色、謂此無色」,這件事是有色,那件事是無色的,比如說有色,若拿我們?nèi)藖碚f呢,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都是有色。
但是這個色呢,比如說我們的眼根,我們所看見所看見的眼叫做扶根塵,扶根塵是什么呢?就是保護根的一個物質(zhì),這個物質(zhì)是保護根的。我們看不見的那個眼根是清凈、精微的四大組織成的,我們所看見的這個不是根,根有發(fā)識的作用;扶根塵這個物質(zhì),它沒有發(fā)識的作用,但是它有保護能發(fā)識的根的作用,所以叫做扶根塵。有的人把「根」念在后邊,「扶塵根」,這樣念,那就是它也變成根了。眼根也好、耳鼻舌身,這五根都是清凈四大組成的;清凈四大組成呢,那清凈的色,都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那么有四大種、四大種所造,就變成了我們的五根,那么這個清凈色就是它的一個自相、它的自性,但是若有各式各樣的分別,就不同了。
「謂此有色」,這個色本身,剛才說過,它有質(zhì)礙,它不能容受其他的物質(zhì)在這里來往、它就障礙,所以叫做有質(zhì)礙,那么這就是有色!钢^此無色」,比如說這個聲音,聲音就和前面的不同,這是另一個情形,或者我們這個心法,這個了別性,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識就是沒有四大,這就是無色了,和色不同。它沒有質(zhì)礙性,這是無色。
也曾經(jīng)提到:三摩地所行色。比如說得到色界定,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個大威德的禪定里邊,能變現(xiàn)出來各式各樣的色,能變現(xiàn)出來,而這個色呢,沒有障礙,其他的色法可以在那里來往,不障礙!你雖然從那里來往,你不能破壞它的,所以它不像我們的這個果報體上,所有的色可以破壞,有這些問題;但是那種三摩地所行境色呢,我們看不見,除非有那樣的禪定的人才可以,不然你看不見。「謂此無色」,那就是心法、是沒有色的。
「謂此有見、謂此無見」,其實這個前面也是講過,這個有見呢,就是,比如說我們的眼根或者眼識,它對于色法就有見。比如說耳根、耳識,就沒有見,它不能見色法。那么眼根、眼識,它不能去聽聲音,各有各的一個范圍。現(xiàn)在從眼根這一方面來說呢,眼根有見,眼識也有見,它有這個作用!钢^此無見」,其他的耳鼻舌身就不行了,就是沒有見了,就沒有這個作用!钢^此有對、謂此無對」,這個對就是有障礙,有障礙叫做對;沒有障礙,就是無對。
「謂此有漏、謂此無漏」,這個漏實在是煩惱,就是我們心里面有煩惱。煩惱有兩種:一個是煩惱的種子,也叫隨眠、也叫做粗重;一個是煩惱的現(xiàn)行。說是有煩惱,煩惱還沒有動,但是你是有煩惱,表面上煩惱沒有動,但是內(nèi)心里面有煩惱種子,那還叫做有漏。說我煩惱動了,隨著心去攀緣一切法的時候,這也叫做有漏。煩惱現(xiàn)行的時候叫做有漏;煩惱不現(xiàn)行,還有煩惱種子也叫做有漏。這里面有一點分別,就是煩惱和心相應的時候,那也叫做有漏;煩惱和心相應,攀緣一切法的時候,也叫做有漏;一共有五種的不同(參:《瑜伽》卷六五)。那當然你斷除去煩惱的現(xiàn)行、斷除煩惱的種子,你內(nèi)心清凈,沒有煩惱的污染一切法,就是無漏了。
「謂此有為、謂此無為」,這個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生也有滅,那么就叫做有為,無生無滅就是無為了。有生有滅,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有滅的;無為呢,就是沒有一切有為法的時候,那是無為的境界,叫做無為。
「謂此是善、謂此不善」,這個善就是現(xiàn)在對你有利益,將來還對你有利益,那就叫做善,F(xiàn)在有利益,將來會有大患,那是惡法,而不是善了!钢^此無記」,就是它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記者說也;就是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不善,那么就叫做無記。
「謂此過去」就是這件事出現(xiàn)過,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已生已滅;就是你已經(jīng)受用過,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在了,那么就叫做過去!钢^此未來」,未來的事情就是將來的事情,這件事已經(jīng)有因,但是還沒有出現(xiàn)果,那么就叫未來,你還沒有享受這件事,那么就叫做未來!钢^此現(xiàn)在」,就是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你正在受用它,它或者是污染的,或者是清凈的,已經(jīng)出現(xiàn)、還沒有滅,那么就叫做現(xiàn)在。
「由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即于自性分別依處、分別種種彼差別義。如是名為差別分別」,這是總結(jié)前面這一段!赣扇缡堑葻o量品類差別道理」,由于前面所說的如是等無量的品類的差別,就是各式各樣的不同的事情「差別道理」!讣从谧孕苑謩e依處」,前面有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所以就叫做差別的分別,而這件事呢「即于自性分別依處」,你這個差別的分別,在什么地方分別?就在自性那個地方;在自性分別那個地方作你的依止處,你就是分別那個自性,分別每一法的體性!阜謩e種種彼差別義」,分別出來各式各樣的不同的事情「如是名為差別分別」。
《披尋記》一二○八頁:
謂此有色至謂此現(xiàn)在者:如是眾多品類差別,〈決擇分〉中廣釋其相。(陵本六十五卷七頁)
在那里有解釋,解釋的很詳細。
宇三、總執(zhí)分別
云何名為總執(zhí)分別?謂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于總多法總執(zhí)為因、分別而轉(zhuǎn)。于舍軍林飲食衣乘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如是名為總執(zhí)分別。
「云何名為總執(zhí)分別」,現(xiàn)在是解釋這個總執(zhí)分別,什么叫做總執(zhí)分別呢?「謂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這是在內(nèi)身這一方面說,不是外邊的山河大地,「我」就是執(zhí)著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有一個我,就是有體性;色受想行識我,它有一個體性的,那個體性就名之為我,它是常恒住不變異的、有主宰的意義的,這樣執(zhí)著,那么就叫做「我」。「有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情執(zhí)的,我是有情執(zhí)的,還是我,但是加上一個情字。
「命者」,就是我和這個色受想行識在一起,能繼續(xù)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叫做命者!干摺咕褪沁@個我在色受想行識里邊,能夠發(fā)生出來很多的事情,能創(chuàng)造很多事情,那叫做生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里邊,就是方便安立的,不稱實體的,實在是沒有,只是假立一個名字、叫做我、叫做有情、叫做命者、叫做生者等施設。
「所引分別」,引出來這是我、這是有情,這些分別;那這樣子一般的情形,那就是有執(zhí)著了。不認為它是假想,是真實的,那就是我們的凡夫的我見了!赣诳偠喾ǹ倛(zhí)為因,分別而轉(zhuǎn)」,這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的分別,是怎么回事呢?「于總多法」,比如說我們的生命體,有色受想行識這么多法,現(xiàn)在總起來執(zhí)著有一個我,所以叫做總執(zhí);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生命體,有眼耳鼻舌身意,總起來是有一個我,所以叫做總執(zhí)。就是和合多法執(zhí)著有一個體性的,能包括全體的,「總執(zhí)為因」,有這樣的分別而現(xiàn)出來的這種我想,及有情想、命者想等。
「于舍軍林飲食衣乘等」,前面這是約這生命體來作總執(zhí)想的解釋。這下邊呢,約身外的一切事情,就是這個房舍,也是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形,總名為舍。「軍」,軍隊也是各式各樣的事情的,總合起來名之為軍!噶帧,是有很多樹,各式各樣的樹,總名為林;還有這個飲食、衣服,這個乘就是車等。「假想施設」,也是假立名字,由于你內(nèi)心的假立名字,稱之為車、稱之為衣、稱之為舍林等「所引分別」,你立出來這些名字呢,就會引起來種種分別,「如是名為總執(zhí)分別」。
《披尋記》一二○九頁:
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至總執(zhí)分別者:于五取蘊我、我所見,現(xiàn)前行故,是名為我。由諸賢圣,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余故。又復于彼有愛著故,是名有情。由壽和合現(xiàn)存活故,是名命者。由具生等,所有法故,是名生者。復有差別:謂意生、摩納縛迦、養(yǎng)育、補特伽羅,故置等言。如〈攝異門分〉解釋。(陵本八十三卷十六頁)此名于內(nèi)色等建立種種我等言論。又于外色等事和合差別建立舍宅、軍、林、衣、乘、瓶、盆種種言論,如是皆為眾法聚集言論所攝。于總多法總執(zhí)為因,分別而轉(zhuǎn),是故名為總執(zhí)分別。
「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至總執(zhí)分別者:于五取蘊我我所見現(xiàn)前行故,是名為我」,這個我字怎么講呢?就是于五取蘊,于這個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五蘊加一個取字是什么意思呢?因為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它能生出煩惱來,所以叫做;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由煩惱生出來的,所以也叫做取蘊。由取生出來五蘊,由五蘊又生出來取,所以叫做取蘊。「于五取蘊我我所見」,我們的無明煩惱,認為五蘊里邊有我、有我所,你有這樣的見地,「現(xiàn)前行故」,你這個見地出現(xiàn)了,一直的是這樣活動,所以叫做「是名為我」。
「由諸賢圣,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余故」,什么叫做有情呢?它解釋這個!赣芍T賢圣」,由一些佛教里面的賢圣「如實了知」,就是真實的明白「唯有此法」,唯有這色受想行識、唯有眼耳鼻舌身意「更無余故」,這里面更沒有其他的東西的,本來若是真實的執(zhí)著有我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那就是七個;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再加個我,那就是七個。說是色受想行識是五個,再加個我就是六個,應該是這樣子,F(xiàn)在佛教的思想呢,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只有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別的東西,所以「更無余故」。
「又復于彼有愛著故」我們這個凡夫,對于眼耳鼻舌身意,對于色受想行識有愛著心,所以叫做有情,就是這樣意思。不過這是按佛法來說是這樣子,但在眾生這方面不是,眾生就是認為這里面有個我,我是有情,「是名有情」,所以叫做有情。
「由壽和合,現(xiàn)存活故,是名命者」,由于壽的和合,就是色法與心法,這生理的組織和你這個精神和合在一起,繼續(xù)的存在下去,現(xiàn)在就存在,沒有死掉,那么叫做命者,「我」現(xiàn)在是這樣子,所以叫做命者,也是我見的意思!赣删呱,所有法故,是名生者」,由于我們這個生命體,有生者的各式各樣的事情,他會貪瞋癡、會生煩惱,也可能會做善事,也可能會做惡事,有這些事情,所以叫做生者,能生出來很多事。
「復有差別」,前面列出來這幾個名字,其實還有不同的名字的,是什么呢?「謂意生」,意就是心,這個心能生出來很多很多事情,所以叫做意生,其實也就是我!改{縛迦」,我看這個大辭典上的解釋,玄奘法師翻作:儒童、年少、凈行;但是那上面說不空三藏、一行禪師在《大日經(jīng)疏》(唐.善無畏講解、一行禪師筆錄。不空三藏譯:《大日經(jīng)略攝念誦隨行法》等)上,這個地方有個不同解釋:說這個「摩納縛迦」應該翻譯作「勝我」,就是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里面,有一個殊勝的我,這個我是最微妙的,所以叫做「摩納縛迦」。
「養(yǎng)育」,養(yǎng)育就是能造后有業(yè)故。這個后有對今有,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體叫做今有、現(xiàn)在有,我們這個生命體終究有一天要死掉;死掉了以后還有一個生命,所以叫做后有;那個后有的出現(xiàn),是由現(xiàn)在這個有造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能招感那個后有,所以叫做后有的業(yè)。這個養(yǎng)育是什么?養(yǎng)育后有的業(yè),所以叫做養(yǎng)育。
「補特伽羅」,翻作數(shù)取趣。就是很頻繁的、數(shù)數(shù)的去取得一個生命,取得以后,這個生命又死掉了,再取一個;死掉了再取一個、一直的不知厭足,所以叫做數(shù)取趣。那么這個數(shù)趣取的體性是誰?是我!就是這樣子,執(zhí)著這個我!腹手玫妊浴梗赃@文上說有個等,就是等…這么多的名字,「如〈攝異門分〉」有解釋。(陵本八十三卷十六頁)
「此名于內(nèi)色等建立種種我等言論」,就是在我們這個生命體,建立各式各樣的我的名字等言論。「又于外色等事和合差別建立舍宅軍林衣乘瓶盆種種言論。如是皆為眾法聚集言論所攝」,就是各式各樣的法和合了以后,給它起不同的名字,「于總多法總執(zhí)為因分別而轉(zhuǎn),是故名為總執(zhí)分別」。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