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淫欲盛如烈火該怎么辦呢?這個方法最靈

淫欲盛如烈火該怎么辦呢?這個方法最靈

【原文】

  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法華經(jīng)

  【注釋】

  假設(shè)有這一類的眾生多于淫欲,他一邊學(xué)佛法,一邊生淫欲心;學(xué)的佛法越多,他淫欲心也越多越大。一天到晚總想這個淫欲、淫欲、淫欲,想來想去,想得這個淫欲就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你說這個是糟糕吧?這真是最壞的一種思想,最壞的一種行為,最壞的一種表現(xiàn)。那該怎么辦呢?你不要憂愁,不要擔(dān)心。“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念,就是念誦。你只要能常常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是,你單單誦念還不夠,還要恭敬,多拜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你那個淫欲心就脫離了、沒有了。

  “若多嗔恚”:嗔恚,就是一種脾氣;脾氣,就是煩惱;煩惱,也就是無明。嗔恚好像火似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燒去功德之林。”古人也說:“千日打柴一火焚。”意思就是你斬了一千天的柴,但你只需要很少的火,就可以把所有的柴都燒了。這是形容我們在平時所盡做的好事──做道、做德,做了很久很久的;可是你這一發(fā)脾氣,生了無明火,就把你所修的種種功德,也就都無形中燒去了。什么樣人歡喜發(fā)無明火呢?就是歡喜發(fā)脾氣,就是修羅。

  怎么樣能改變?這部《妙法蓮華經(jīng)》已詳詳細(xì)細(xì)地,把這個法門告訴你了!就是要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常念,就是時時刻刻都要念,沒有一個時候間斷的,不斷謂之“常”;就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你若是能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再能恭敬觀世音菩薩,怎么恭敬法呢?就是每到一個寺廟去,凡是有供佛的地方,或是有供觀音菩薩地方,你都要叩頭頂禮。你叩頭,不是說我今天叩頭,明天就不需要叩頭了;或者我早起叩頭,晚間就不要叩頭了,不是的。凡是見佛的時候,就要叩頭;給佛叩頭、恭敬觀世音菩薩,你這個脾氣久而久之就沒有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就沒有脾氣了,就不會發(fā)脾氣了,這很奇怪的。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前邊第一個講的是“貪”,第二個講的是“嗔”,現(xiàn)在是第三個,講的是“癡”,這叫三毒;這三毒,把我們?nèi)说?a href="/remen/fo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性都給毒得睡覺了。為什么我們沒有覺悟,一天到晚這么醉生夢死?也就因為有這三種東西。

  這第一個貪,就是貪淫欲。本來這淫欲對自性上是最有害處的一種東西,可是一般人就都認(rèn)為它是一種好的享受,所以盡做這種顛倒的行為,把你的自性、本有的佛性,一天就比一天蓋上一些個塵垢,光明就不顯現(xiàn)出來,這是貪淫。這個“嗔”是發(fā)脾氣,和這個“淫”也是一樣的,F(xiàn)在講這個“愚癡”。

  怎么叫“愚癡”?愚癡就是覺得自己不愚癡,這就是愚癡。認(rèn)為自己是聰明有智慧的人,實際上你問他從什么地方來的?將來到什么地方去?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的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也不知道,他說他自己是聰明人,你想這樣的人是聰明、不是聰明?來不知來,去不知去,但是他可不承認(rèn)他自己是個愚癡人。你本來的面目沒有認(rèn)識呢!你就是再聰明,這都是假的,都是假聰明。所以貪享受、求富貴、求男女、求快樂,這種種無非都是顛倒。你貪來貪去又怎么樣?到時候一樣都要死的;死的時候,一點把握也沒有,這豈不是愚癡嗎?

  現(xiàn)在這樣愚癡,怎么辦呢?依照《法華經(jīng)》上這個方法,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你這個愚癡就跑了,智慧就來了。我們每一個人,要是知道自己是愚癡,那才是對自己認(rèn)識了。已經(jīng)有了智慧,才知道自己愚癡;若是沒有智慧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愚癡,就越跑越遠(yuǎn),越愚癡,那是雙料的愚癡──自己本來就愚癡,而自以為是聰明,這不是愚癡上又加一個愚癡?本來一個愚癡來著,現(xiàn)在變成兩個了!所以我們這回一個都不要,根本就不愚癡了。怎么辦呢?就是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這一個方法是最妙、最靈的,這是絕對如假包換的,妙不可言的。

  【備注】

  《法華經(jīng)》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quán)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quán)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biāo),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精彩推薦